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欣赏书面语言能力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
A.表达能力
B.想象能力
C.理解能力
D.感知能力
3.清朝末年随着学堂的兴办,逐步替代“三、百、千、千”识字课本的是()
A.蒙学课本
B.识字课本
C.教科书
D.韵语课本
4.中年级作文训练的形式是写()
A.句子
B.词语
C.篇章
D.片段
5.识字教学重点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
D.所思
E.所感
27.小学语文教学评估的全面性是指()
A.内容要全面
B.手段要全面
C.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D.标准要全面
E.收集信息要全面
28.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
A.语言基本功
B.朗读基本功
C.气质
D.板书基本功
E.教态
29.作文能力主要包括()
A.语文能力
B.思想修养
C.生活体验
D.知识积累
E.最新国文教科书
19.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识字形式有()
A.集中识字
B.随课文分散识字
C.汉字注音识字
D.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E.韵语识字
20.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
A.正确的写字姿势
B.正确的执笔方法
C.爱惜写字用具
D.认真的写字态度
E.使用毛笔写字
21.阅读技能是指()
A.理解
B.朗读
C.默读
D.复述
A.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维
B.使学生会合理的想象
C.使学生学会全面仔细地观察
D.使学生学会全面认真的思考
14.阅读能力测评的最主要内容是()
A.读后能理解
B.阅读的速度
C.认识每一个字
D.读后会复述
15.让小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通过哪种训练实现的?()
A.思想观点
B.政治立场
C.语言文字
42.简述集中识字的主要特点。
43.如何认识课内外语文教育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如何科学、合理、准确地提出阅读教学目标?
45.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作文同学生生活的联系。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46.阅读下面的材料,说明阅读教学存在的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是什么?
E.修辞
30.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
A.认真读书的习惯
B.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C.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D.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E.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8.最早对汉字基本字汇的匡定及其常用性进行研究的人是()
A.鲁迅
B.陈鹤琴
C.张志公
D.叶圣陶
9.义务教育教材中,作文教学的一组训练项目有“注意积累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写文章要有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突出了哪一个年段的训练重点()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D.中高年级
1993年我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在全国抽取8个省对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调查。8个省共有5万多名小学生参加。整个测试过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具体指导和监测下进行。
下面是四年级阅读部分的一道试题:
伯伯的生活艰苦朴素。房子的水泥地板比较潮湿。工作人员多次提出要把房子修理一下,但他一直不同意,总是说:“这房子比延安住的房子好多了。”我到伯伯那里去玩,常见他吃玉米饼、小米饭。有时把大米、小米混在一起煮,叫“金银饭”。伯伯穿得也很朴素。他的内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伯伯去世后,伯母给我寄来了伯伯生前的一些衣物,其中有一双袜子,听说从1954年一直穿到去世。我拿着这些衣物,半天说不出话来。
B.教育内容的总和
C.教育目的的总和
D.教育手段的总和
6.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
A.朗读和默读
B.记忆和思维
C.朗读和表演
D.默读和背诵
7.把“国语”改为“语文”始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49年
D.1958年
8.表达意思、情感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
A.句子
B.单字
C.词语
E.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7.识字的工具主要指()
A.汉语拼音
B.识字方法
C.汉字的基础知识
D.查字典的习惯
E.查字典的知识
18.1937年——1949年间的国语教科书主要有两类,分别是()
A.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课本
B.苏区政府国语读本
C.国统区小学国语读本
D.边区政府小学国语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生在识字初期,常常作为一个认读单位来阅读的是()
A.短语
B.句子
C.段落
D.字(词)
2.小学生学习用毛笔写字,应遵循的顺序是()
D.篇章
9.阅读的过程是()
A.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B.理解内容→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C.体会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理解内容
D.体会思想感情→理解内容→语言文字
10.在学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
A.记忆
B.感知
C.想象
D.思维
11.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的课文,多用于()
A.中年级
B.高年级
C.低年级
D.中高年级
12.对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分析可采用()
A.平均数
B.标准差
C.标准分
D.分数段
13.教学评估要对被评估者作出()
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分析判断
D.综合判断
14.《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
A.从形式入手
B.从内容入手
C.从想象入手
D.从结构入手
15.小学生说话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颠来倒去,限制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是()
17.我国古代主要的蒙学读本有:()
A.《急就篇》
B.《三字经》
C.《五经》
D.《百家姓》
E.《千字文》
18.集中识字的主要形式有:()
A.看图归类识字
B.基本字带字
C.以词句带字
D.形声字归类
E.会意字归类
19.识字能力主要包括:()
A.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
B.掌握识字工具
C.掌握识字方法
D.掌握硬笔书法
A.教师教学风格出发
B.地方方言的特点出发
C.汉字的发展出发
D.汉字的特点出发
6.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的是()
A.教科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学挂图
D.字词卡片
7.语文课程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是______,在各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A.核心课程
B.隐性B.采用直观教学
C.采用学生自主学习
D.提问要有启发性
E.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
25.识字教学的原则()
A.识字要与音、形、义相结合
B.识字要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C.识字要与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
D.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
E.识字要与强化训练相结合
26.作文反映真实的生活包括()
A.所做
B.所为
C.所见
A.对教学要求的理解
B.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C.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D.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
E.对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
28.在小学语文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有:()
A.主观判断
B.客观判断
C.分项分等判断
D.层次判断
E.抽样判断
29.语文专业知识的内容包括:()
A.语音
B.文字
C.词汇
D.语法
E.背诵
22.“精读课文”包括()
A.概括中心思想
B.体会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C.认读生字
D.了解课文大意
E.激发阅读兴趣
23.《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听话训练的总要求是()
A.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理解内容
B.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C.注意文明礼貌
D.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
E.模仿说话者说话
24.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A.思维
B.记忆
C.想象
D.感知
转贴于:自考_考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小学低年级学习课文,重点应放在:()
A.识字
B.学词
C.学句
D.理解段
E.理解篇
A.注意力训练
B.记忆力训练
C.思维能力训练
D.感知力训练
E.想象力训练
26.对学生听话能力测评主要包括:()
A.是否具有一定的言语听辨能力
B.是否具有正确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
C.是否有正确、迅速地领会交谈话题的能力
D.是否有了解大意的能力
E.是否有抓住要点的能力
27.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主要是指:()
10.观察和思维属于()
A.认识事物的基本功
B.解决问题的基本功
C.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D.发现问题的基本功
11.把“需”写成“须”、“以”写成“已”,这种错别字类型属于()
A.增减笔画
B.形近相混
C.结构错乱
D.同音相混
12.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A.兴趣
B.想象
C.感知
D.思维
13.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措施是()
32.“三、百、千、千”是指《三字经》、______________、《千字文》和《千家诗》。
33.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是读写结合______________。
34.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______________地读。
35.教学评估实质上是对______________的实现程度做出的价值判断。
D.汉语知识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理解自然段包括()
A.会仿写自然段
B.在形式上认识自然段
C.知道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D.了解自然段的有关知识
E.掌握软笔书法
20.导致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
A.汉字的特点
B.教材的编排
C.学生的学习态度
D.学生的学习习惯
E.教法的运用
21.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包括:()
A.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
B.理解词语的能力
C.理解句子的能力
D.理解字的能力
E.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22.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听、说训练方式有:()
①用“”画出能概括这段语意思的句子。
②围绕画线的句子,这段话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叙述的。
评分标准是:最高分,能够围绕“伯伯的生活艰苦朴素”这个中心句,通过阅读理解全段的内容,归纳出从“住的”“吃的”“穿的”三个方面叙述的。如果能写出接近的内容:“房子”“玉米饼”“衣服”,也可以得到合适的分数。结果平均正确率不到60%。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是从“总分总”三个方面来说的,这是由于平时教师过多地使用这类术语,学生就胡乱套用上了。有的学生答,这段话是从“水泥地”“房子”“潮湿”三个方面来说的。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不会把句与句连起来思考、弄清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从而读懂这段话,更不能把这段话的意思概括出来。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正确的师生关系源于正确的()
A.教学观
B.学生观
C.组织观
D.质量观
E.写作习惯
30.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A.分析教材的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课堂应变的能力
D.语言表达能力
E.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应包括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一般发展和______________。
36.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是我国汉代史游所作的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7.阅读习惯
38.课程
39.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4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远期目标是什么?
A.描红、仿影、临帖
B.描红、临帖、仿影
C.仿影、临帖、描红
D.临帖、仿影、描红
3.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体现综合性、阶段性和()
A.科学性
B.主体性
C.民主性
D.实践性
4.西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是()
A.《千字文》
B.《三字经》
C.《百家姓》
D.《急就篇》
5.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
A.教育方法的总和
A.重述训练
B.听辨训练
C.朗读训练
D.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E.评价训练
23.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的原因可归结为:()
A.遣词造句的能力差
B.立意不正确
C.审题能力差
D.选材能力差
E.没有仔细观察
24.文章的形式是指:()
A.文章的主旨
B.文章的欣赏
C.文章的结构
D.文章的语言
E.文章的体裁
25.听力是综合训练,主要包括:()
A.表达能力
B.想象能力
C.理解能力
D.感知能力
3.清朝末年随着学堂的兴办,逐步替代“三、百、千、千”识字课本的是()
A.蒙学课本
B.识字课本
C.教科书
D.韵语课本
4.中年级作文训练的形式是写()
A.句子
B.词语
C.篇章
D.片段
5.识字教学重点的确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和()
D.所思
E.所感
27.小学语文教学评估的全面性是指()
A.内容要全面
B.手段要全面
C.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D.标准要全面
E.收集信息要全面
28.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
A.语言基本功
B.朗读基本功
C.气质
D.板书基本功
E.教态
29.作文能力主要包括()
A.语文能力
B.思想修养
C.生活体验
D.知识积累
E.最新国文教科书
19.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识字形式有()
A.集中识字
B.随课文分散识字
C.汉字注音识字
D.注音识字、提前读写
E.韵语识字
20.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
A.正确的写字姿势
B.正确的执笔方法
C.爱惜写字用具
D.认真的写字态度
E.使用毛笔写字
21.阅读技能是指()
A.理解
B.朗读
C.默读
D.复述
A.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维
B.使学生会合理的想象
C.使学生学会全面仔细地观察
D.使学生学会全面认真的思考
14.阅读能力测评的最主要内容是()
A.读后能理解
B.阅读的速度
C.认识每一个字
D.读后会复述
15.让小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通过哪种训练实现的?()
A.思想观点
B.政治立场
C.语言文字
42.简述集中识字的主要特点。
43.如何认识课内外语文教育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如何科学、合理、准确地提出阅读教学目标?
45.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作文同学生生活的联系。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46.阅读下面的材料,说明阅读教学存在的认识与实践上的误区是什么?
E.修辞
30.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
A.认真读书的习惯
B.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
C.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D.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
E.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8.最早对汉字基本字汇的匡定及其常用性进行研究的人是()
A.鲁迅
B.陈鹤琴
C.张志公
D.叶圣陶
9.义务教育教材中,作文教学的一组训练项目有“注意积累材料”“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写文章要有中心”“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突出了哪一个年段的训练重点()
A.低年级
B.中年级
C.高年级
D.中高年级
1993年我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在全国抽取8个省对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调查。8个省共有5万多名小学生参加。整个测试过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具体指导和监测下进行。
下面是四年级阅读部分的一道试题:
伯伯的生活艰苦朴素。房子的水泥地板比较潮湿。工作人员多次提出要把房子修理一下,但他一直不同意,总是说:“这房子比延安住的房子好多了。”我到伯伯那里去玩,常见他吃玉米饼、小米饭。有时把大米、小米混在一起煮,叫“金银饭”。伯伯穿得也很朴素。他的内衣、袜子,都是补了又补。伯伯去世后,伯母给我寄来了伯伯生前的一些衣物,其中有一双袜子,听说从1954年一直穿到去世。我拿着这些衣物,半天说不出话来。
B.教育内容的总和
C.教育目的的总和
D.教育手段的总和
6.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
A.朗读和默读
B.记忆和思维
C.朗读和表演
D.默读和背诵
7.把“国语”改为“语文”始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49年
D.1958年
8.表达意思、情感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是()
A.句子
B.单字
C.词语
E.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17.识字的工具主要指()
A.汉语拼音
B.识字方法
C.汉字的基础知识
D.查字典的习惯
E.查字典的知识
18.1937年——1949年间的国语教科书主要有两类,分别是()
A.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课本
B.苏区政府国语读本
C.国统区小学国语读本
D.边区政府小学国语课本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学生在识字初期,常常作为一个认读单位来阅读的是()
A.短语
B.句子
C.段落
D.字(词)
2.小学生学习用毛笔写字,应遵循的顺序是()
D.篇章
9.阅读的过程是()
A.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B.理解内容→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
C.体会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理解内容
D.体会思想感情→理解内容→语言文字
10.在学生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是()
A.记忆
B.感知
C.想象
D.思维
11.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的课文,多用于()
A.中年级
B.高年级
C.低年级
D.中高年级
12.对学生个人学习质量分析可采用()
A.平均数
B.标准差
C.标准分
D.分数段
13.教学评估要对被评估者作出()
A.事实判断
B.价值判断
C.分析判断
D.综合判断
14.《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
A.从形式入手
B.从内容入手
C.从想象入手
D.从结构入手
15.小学生说话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颠来倒去,限制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是()
17.我国古代主要的蒙学读本有:()
A.《急就篇》
B.《三字经》
C.《五经》
D.《百家姓》
E.《千字文》
18.集中识字的主要形式有:()
A.看图归类识字
B.基本字带字
C.以词句带字
D.形声字归类
E.会意字归类
19.识字能力主要包括:()
A.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
B.掌握识字工具
C.掌握识字方法
D.掌握硬笔书法
A.教师教学风格出发
B.地方方言的特点出发
C.汉字的发展出发
D.汉字的特点出发
6.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处于核心、主体地位的是()
A.教科书
B.教学参考书
C.教学挂图
D.字词卡片
7.语文课程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是______,在各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A.核心课程
B.隐性B.采用直观教学
C.采用学生自主学习
D.提问要有启发性
E.正确处理讲与练的关系
25.识字教学的原则()
A.识字要与音、形、义相结合
B.识字要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C.识字要与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
D.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
E.识字要与强化训练相结合
26.作文反映真实的生活包括()
A.所做
B.所为
C.所见
A.对教学要求的理解
B.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C.对词句的正确理解
D.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
E.对课文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
28.在小学语文评估中常用的方法有:()
A.主观判断
B.客观判断
C.分项分等判断
D.层次判断
E.抽样判断
29.语文专业知识的内容包括:()
A.语音
B.文字
C.词汇
D.语法
E.背诵
22.“精读课文”包括()
A.概括中心思想
B.体会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
C.认读生字
D.了解课文大意
E.激发阅读兴趣
23.《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听话训练的总要求是()
A.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理解内容
B.养成边听边想的习惯
C.注意文明礼貌
D.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
E.模仿说话者说话
24.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是()
A.思维
B.记忆
C.想象
D.感知
转贴于:自考_考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小学低年级学习课文,重点应放在:()
A.识字
B.学词
C.学句
D.理解段
E.理解篇
A.注意力训练
B.记忆力训练
C.思维能力训练
D.感知力训练
E.想象力训练
26.对学生听话能力测评主要包括:()
A.是否具有一定的言语听辨能力
B.是否具有正确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
C.是否有正确、迅速地领会交谈话题的能力
D.是否有了解大意的能力
E.是否有抓住要点的能力
27.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主要是指:()
10.观察和思维属于()
A.认识事物的基本功
B.解决问题的基本功
C.学习语文的基本功
D.发现问题的基本功
11.把“需”写成“须”、“以”写成“已”,这种错别字类型属于()
A.增减笔画
B.形近相混
C.结构错乱
D.同音相混
12.阅读能力的核心是()
A.兴趣
B.想象
C.感知
D.思维
13.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措施是()
32.“三、百、千、千”是指《三字经》、______________、《千字文》和《千家诗》。
33.作文教学的基本经验是读写结合______________。
34.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______________地读。
35.教学评估实质上是对______________的实现程度做出的价值判断。
D.汉语知识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理解自然段包括()
A.会仿写自然段
B.在形式上认识自然段
C.知道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D.了解自然段的有关知识
E.掌握软笔书法
20.导致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
A.汉字的特点
B.教材的编排
C.学生的学习态度
D.学生的学习习惯
E.教法的运用
21.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包括:()
A.理解语言结构的能力
B.理解词语的能力
C.理解句子的能力
D.理解字的能力
E.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
22.在阅读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听、说训练方式有:()
①用“”画出能概括这段语意思的句子。
②围绕画线的句子,这段话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叙述的。
评分标准是:最高分,能够围绕“伯伯的生活艰苦朴素”这个中心句,通过阅读理解全段的内容,归纳出从“住的”“吃的”“穿的”三个方面叙述的。如果能写出接近的内容:“房子”“玉米饼”“衣服”,也可以得到合适的分数。结果平均正确率不到60%。有的学生认为,这段话是从“总分总”三个方面来说的,这是由于平时教师过多地使用这类术语,学生就胡乱套用上了。有的学生答,这段话是从“水泥地”“房子”“潮湿”三个方面来说的。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题意,不会把句与句连起来思考、弄清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从而读懂这段话,更不能把这段话的意思概括出来。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小学语文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正确的师生关系源于正确的()
A.教学观
B.学生观
C.组织观
D.质量观
E.写作习惯
30.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A.分析教材的能力
B.设计教学的能力
C.课堂应变的能力
D.语言表达能力
E.教学研究的能力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31.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应包括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一般发展和______________。
36.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是我国汉代史游所作的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37.阅读习惯
38.课程
39.欣赏书面语言的能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40.简述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4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远期目标是什么?
A.描红、仿影、临帖
B.描红、临帖、仿影
C.仿影、临帖、描红
D.临帖、仿影、描红
3.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要体现综合性、阶段性和()
A.科学性
B.主体性
C.民主性
D.实践性
4.西汉元帝时史游所作的是()
A.《千字文》
B.《三字经》
C.《百家姓》
D.《急就篇》
5.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
A.教育方法的总和
A.重述训练
B.听辨训练
C.朗读训练
D.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
E.评价训练
23.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的原因可归结为:()
A.遣词造句的能力差
B.立意不正确
C.审题能力差
D.选材能力差
E.没有仔细观察
24.文章的形式是指:()
A.文章的主旨
B.文章的欣赏
C.文章的结构
D.文章的语言
E.文章的体裁
25.听力是综合训练,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