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6金属元素6.2一些金属化合物过氧化钠》135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的重要化合物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解钠和铁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解读这句话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科情况,不难发现认识的重要化合物都涉及在生活中或生产中应用,或者涉及到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客观事实现象(比如生锈)。
所以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的认识选择的标准是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比如,过氧化钠在呼吸面具,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作为食品添加剂或工业用碱;氢氧化铝作为医用胃酸中和剂;明矾用于净水;氧化铁在生活中是常见的铁锈成分(了解铁锈的生成过程),可以用作油漆颜料,作为炼铁的原料;亚铁盐在人体血液中的作用等。
本节内容的设置即以应用为顺序,通过对物质应用的认识,探究物质性质,再结合学科知识的认识顺序,后续则要同时认识氧化钠、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氢氧化铁和氢氧化亚铁等物质。
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认识事实,解释事实的水平)。
以对化合物的分类为序,从氧化物、酸、碱、盐顺序认识某一种元素对应的化合物。
第一课时安排为钠的氧化物:Na2O 和Na2O2;第二课时为:Na2CO3和NaHCO3。
一、
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1、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氧化钠的分类认识其化学性质。
(2)
掌握钠的化合物Na2O、Na2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3)
通过对比两种氧化物的组成和化合价,结合性质认识两种氧化物的不同。
2、
评价目标
(1)
通过对氧化物的归类,结合对同类物质CaO
性质的认识,诊断和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2)
通过对滴水生火的实验分析交流,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过程的交流和评价,诊断和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3)
通过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角度对比两种物质的性质,诊断和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认识的进阶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二、
教学与评价思路
三、
教学流程
Ⅰ旧识
【学习任务1】对氧化钠进行分类,类比氧化钙认识物理和化学性质。
【评价任务1】诊断和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Ⅱ新知
【学习任务2】通过滴水生火实验和物质组成、化合价角度分析认识其特殊性。
Ⅰ旧识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诊断物质认识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
Ⅱ新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诊断学生探究物质的水平和实验设计的水平
Ⅲ新旧对比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诊断和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思路进阶水平
分类:碱性氧化物
①与H2O反应
②与CO2反应
③与HCl反应
氧化钙
分类:碱性氧化物
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①与H2O反应
②与CO2反应
③与HCl反应
氧化钠
碱性氧化物的通性认识
(注意:从离子反应的角度认识几种反应)
【评价任务2】诊断和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定量水平)。
Ⅲ新旧对比
【学习任务3】通过对比两种氧化物的组成和化合价,结合性质认识两种氧化物的不同。
【评价任务3】通过从物质组成和结构的角度对比两种物质的性质,诊断和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认识的进阶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问题来源:滴水生火
性质分析:
①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②化学性质:能和H2O反应
实验设计:
将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观察现象,验证产物。
现象分析:
产物检验——氧气
溶液加入酚酞——有碱生成
过氧化钠漂白性
结论分析和认识: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
方程式书写
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
方向和数目
过氧化钠与CO2反应、HCl反应
Na2O
白色固体
离子组成:Na+:O2-=
2:1
类型:碱性氧化物
化合价分析:O
-2
价
化学反应:①与H2O;②与CO2反应
Na2O2
淡黄色固体
离子组成:Na+:O22-
=
2:1
类型:过氧化物
化合价分析:O
-1
价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常表现氧化性,可做供氧剂)
化学反应:①与H2O;②与CO2反应
四、
教学反思
1、
注意内容和实验的衔接,尤其是实验的安排,时间要控制,提前准备。
2、
可以通过引入化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学生讨论要控制时间,适可而止。
4、
可以在讲反应时适当加入些内容来增加本节课的课程容量。
5、
应多关注优秀教学设计,研究新课标,多做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