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单元末__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1.
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

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 ) A.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
解析:选A 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论证了社会分工中,只有哲学家(贤人)才有能力治理国家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这一国家学说指出了泛滥的直接民主制带来的希腊政体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C项属于近代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D项属于智者学派的影响,故D 项错误。

2.伏尔泰认为:“在这个社会里,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人难道也应该有选举权吗?……当黎民被容许议论(国事)的时候,一切都将毁灭。

”这表明伏尔泰( )
A.强调“天赋人权”B.保留社会等级
C.主张精英政治D.维护私有制
解析:选C 伏尔泰明确反对将参政权授予一般平民,这明显是与“天赋人权”思想相违背的,故A项错误;作为资产阶级的启蒙者,伏尔泰是明确反对等级秩序的,故B项错误;伏尔泰所倡导的是精英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私有制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对柏拉图与伏尔泰治国理念的认识
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伏尔泰的思想主张主要是希望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人权,实现人人平等,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

但是,伏尔泰的思想中也有着一种精英理论,他鄙弃劳苦大众也就是劳动人民,推崇精英治理社会,从某一角度而言加大了对人们的剥削。

人文主义思想
福西亚人选择带上所有人民而不是整座城市,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

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

这表明( ) A.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
B.古希腊人领土观念比较淡薄
C.古希腊人高扬人文主义精神
D.古希腊人独立自主
解析:选C 材料中“带上所有人民”“是他们的城邦”,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没有反映出雅典城邦民主制,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即古希腊人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与古希腊人独立自主无关,故D项错误。

4.“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

材料反映了( ) A.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B.“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
C.古希腊罗马的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
D.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
解析:选 A 材料说明在古罗马时代,共和国就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说明国王和人民在契约的基础上达成某种默契,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思想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故A项正确。

[深化提能]
人文主义思想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内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先哲。

智者学派提倡人性,反对迷信和盲从,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构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追求真善美,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

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追求知识的态度和方法把理性精神升华。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
1.萌芽:早期的人文精神萌芽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突破了神学对人的束缚,开始从实际出发,反对迷信和权威,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曲折:欧洲中世纪教会的专制统治使“神”进一步成为无须怀疑的世界主宰。

封建主义神学统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人的现实生活被否定,人的价值被贬低,神学思想占据了中心地位。

3.复苏:14~16世纪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出现了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形式,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产生了针对天主教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西方长期被宗教神学所禁锢的人性得以复苏,被蒙蔽的理性得以昌明。

4.成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深化,终于在17~18世纪爆发了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
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和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启蒙运动将西方的人文精神发展到成熟阶段。

中国儒家思想
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 )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
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解析:选B 伏尔泰吸收儒家思想主要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理性国家,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不是其主要意图,故排除A项;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故B项正确;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不是共和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伏尔泰批判西方现实,故D项错误。

6.科学界认为由于跟天体运行情况如太阳黑子活动频繁相关,导致公元前五、六世纪左右,世界各地祖师辈出、群星灿烂,东西方哲人交相辉映,如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苏格拉底等。

这些人物中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相通之处是( ) A.为统治阶级著书立说B.强调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
C.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D.探究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
解析:选C 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故C项正确;孔子为统治阶级著书立说,而苏格拉底没有,故A项错误;孔子提倡“仁”,强调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而苏格拉底没有,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探究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而孔子重在探究社会关系,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儒家思想中汲取精神营养的表现
1.德国学者利奇温在论及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时,说:“孔子成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一种力量,这个震撼人心的时代的保护神……也成为欧洲的兴趣中心。


2.英国学者李约瑟则认为:“18世纪,学者……发现人性本善的观点在中国一向是奉为正统的,而不是被看作异端。

正是这些发现为法国革命开辟了道路。


3.美国学者顾立雅更是得出了“中国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原动力之一”这样的结论。

4.启蒙运动中的一些大思想家,像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很多思想都与儒家有渊源,早已成为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唯物史观角度
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
数量和比例都有所增加,世俗绘画的比例从15世纪20年代的5%上升到16世纪20年代的约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

”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仍是以神为中心
B.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
C.文艺复兴仍重视宗教苦修超过现世生活
D.以神圣主义作为文艺的核心
解析:选B 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故A项错误;“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反映出文艺复兴并不反对基督教,仍信仰宗教,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反对宗教苦修,故C 项错误;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作为文艺核心,故D项错误。

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

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这则材料说明彼特拉克等人文主义者( ) A.仍然坚持自己宗教信仰
B.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
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解析:选 A 从题干“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而是基督徒”等信息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仍坚持宗教信仰,他们只是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故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夸大了材料的内涵,排除。

[深化提能]
辩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一方面批判基督教的堕落和腐朽,鼓吹人性解放,另一方面又是虔诚的基督徒。

这导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既注重人性的因素又不忽视神性的内容,既讲究世俗的文化又不背弃基督教精神。

他们创造性地阐发基督教神学文化传统的某些思想资源,用以解释其新型的人本观念。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神观就是神与人、神性与人性、宗教与世俗的和谐统一。

9.14~
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

甚至有诸多教皇是由于其人文才能才登上权力巅峰的。

这反映出( )
A.人权至上思想占据主流
B.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社会观念
C.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宗教
D.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宗教改革
解析:选B 14~16世纪是西方文艺复兴的重要时期,根据材料“教皇不仅雇用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富丽堂皇的包装,还借助人文主义者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可知,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社会观念,故B项正确;人权至上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哪里,故排除C项;《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开启了宗教改革,故D项错误。

10.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恶毒咒骂;发现血液循环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这说明宗教改革建立的新教( )
A.仍以神权统治为核心
B.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追求
C.思想解放的程度有限
D.坚持“因信称义”否定“因行称义”
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马丁·路德的恶毒咒骂”“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可知,宗教改革建立的新教具有反理性的特点,说明新教的思想解放程度有限,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新教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1.卢梭曾说:“‘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

”这说明卢梭( ) A.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对理性“表示怀疑”,认为人们不应成为“理性的奴隶”,而应“选择情感这个东西”。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中宣扬的理性主义的反思,强调深入发掘人类的情感世界,而卢梭也被称为浪漫主义之父,故A项正确;卢梭这一看法是对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并没有背离启蒙运动的宗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教,故C项错误;材料是对启蒙思想的反思,并没有对其进行诠释,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比较
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典例] (2017·江苏高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
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

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7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

(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科学的人文主义”。

(3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2)问,由材料“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题要规范]
(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2分)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2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3分)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1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1分)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1分)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1分)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1分)防止滥用科学;(1分)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1分)
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近代中国与西方民族主义的比较”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

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法兰西民族。

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

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17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法兰西民族的成员……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人民主权”“平等”“免除……侵略”“民族解放”等回答相同之处;结合材料信息“专制王权”“可以没有国王”“反帝国主义而已”等回答不同之处;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等方面指出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答题要规范]
(1)作用: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2分)君主专制被推翻;(2分)等级制度被废除;(2
分)《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

(2分)
(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

(3分)
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2分)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

(2分)
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

(5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

(5分)
考法(三) 开放探究视角——考“制度创新”
[热点聚焦] 与科技发展交相辉映的西方人文精神,也是近年高考命题新的着力点,颇值得关注。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

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

西方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具有较好的历史借鉴功能。

当今,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关键。

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等,基于这一点,2015年全国卷Ⅰ历史第41题考查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突出科技创新;2016年全国卷Ⅰ历史第41题则从“制度构想与实践”切入,突出了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典例] (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

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2分)
[析题——从哪些角度入题]
本题力图在试题中弘扬主旋律,渗透民主、自由、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体现考试的“立德树人”的功能。

让学生积极养成以人为本,追求进步的进取精神,民主法治的现代意识,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等是命题的本意所在。

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这一主题,明确指向启蒙思想家的理论构想与欧美国家的制度建设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通史的理念。

材料是引子,卢梭认为英国代议制构想在实践中变味了,并没有体现出人民主权来,因此否定这种制度构想,这表现出制度构想与实践的差异。

因此,抓住“资产阶级代议制践行启蒙思想家的理论主张”这一主题,从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制度实践三者间的关系入手分
析是破题的关键。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充分践行了启蒙思想,因此可以联系近代初期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结合卢梭的相关理论认识主权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美国的政治体制、英国的政治体制等。

从这一角度入手,可结合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以及英国的《权利法案》等相关文宪的内容阐释,虽然传统,但论据充分,易于组织答案。

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强调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和被代表,即践行的最佳途径是直接民主。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等,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主权不可转让、直接民主的观点等。

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之一,若将东西方民主做合理对比,从而得出“民主是一种政治设计”这一论点。

这个角度虽然有点独走偏峰的“味道”,但体现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体现了培养“通古今、知天下”的人文关怀,更易打动阅卷老师。

[答题——如何组织史实论证]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示例一] 论题:人民主权论引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2分)
阐释:卢梭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不可分割。

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人民签订的契约,一旦统治者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在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过程中得到了实践。

如:因为殖民地人民在英国议会没有代表权,北美人民提出了捍卫自身权益的口号——“没有代表权,就不得征税”,在与英国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独立战争爆发。

1776年发表的《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彻底摧毁了专制主义的理论根基,将“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这些以往只是写在学者著作中的思想第一次贯彻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建国实践中。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人民是政府权力的基础,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管理政府,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和代议共和制的原则,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8分)
因此,可以说人民主权思想在美国从独立到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

(2分) [示例二] 论题:主权在民思想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与完善。

(2分)
阐释: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世袭,但国王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英国下议院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

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随着经济的发展,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