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公开课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公
开课教学设计
括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是我们语言的精华所在。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文就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

那么,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2.展示图片:展示一张卖矛和盾的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想
象这个人是怎样夸夸其谈的。

二、课文研究
1.自主研究字词:通过课件展示字词,引导学生认读“吾、弗、夫”等3个生字,学会识记字形和理解字义;学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朗读课文: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
意语音语调,正确读出“矛盾、何如、弗能”等重点词语。

3.理解寓言故事:通过课件展示注释,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背诵课文: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引导学生背诵课文,熟记文章内容。

三、课堂练
1.口语练:邀请学生分组,模拟卖矛和盾的人,表演他夸夸其谈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说话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书写练:通过课件展示字帖,引导学生练写“矛、盾”等字,提高书写水平。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强调研究成语故事的重要性,以及说话要实事求是的原则。

2.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完成练册上的相关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自主研究字词、朗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体会到说话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口语练和书写练,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写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让学生在研究成语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

括号强调,内涵丰富。

恰当运用成语可以使作文或说话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深入人心。

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名言警句等。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比喻性的故事寄托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物品。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来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引导交流:请谈谈你了解的寓言故事,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和《农夫和蛇》等。

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请同学们一起读出课题。

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XXX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XXX”或“XXX”。

XXX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XXX读了XXX的文章,极为赞赏。

谈话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XXX的寓言故事《自相
矛盾》。

希望同学们在研究中能够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出示课件4和5)。

4.检查研究效果,及时指导(出示课件6):
1)楚人:来自楚国的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同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并在教师的巡视指导下进行讨论。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并让其他同学做出补充。

4.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借助注释来读懂古文。

四、指导朗读
1.教师出示课件7,让学生练朗读。

2.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3.教师进行范读。

4.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进行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教师出示课件8,总结这一节课的研究内容,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二、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话的意思,同时也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2.然后,学生可以对照插图和注释,揣摩句意,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质疑问难。

3.小组可以派代表进行汇报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和评议,教师进行指导和小结。

4.最后,指名几个同学连起来说一说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夸大其词,结果被老年人揭穿了谎言,最终学会了诚实做人的道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诚实做人,不要夸大其词,不要欺骗别人。


二)拓展交流。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呢?可以分享一下。

2.在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道德和行为准则呢?可以讨论一下。

他先夸他的盾牌坚固,无人可破;又夸他的矛锋利,无物可挡。

旁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经过阅读故事,你认为怎样的词语可以形容卖矛又卖盾的人?(吹牛)他是谁在说大话?他说了什么大话?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进行评议。

5.谁想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指名多个学生研究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6.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7.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读出好的问话。

(设置孩子、中年人、老年人的语气,让学生体会不同语气的含义。


8.【出示课件5】在众人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回答“XXX也”,这是什么意思?(无法回答。

)能用其他词语来
替换吗?(哑口无言。

)他为什么无法回答?(因为他的话前后矛盾。


9.那个人在售卖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他的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二)深入理解,探究寓意。

1.相互交流,深入理解。

1)再次阅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总结【出示课件6】: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挡住它!”(板书:起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故事的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板书:——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XXX?”)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板书:结果——其人XXX也。


2.现场表演,理解寓意。

1)谈话激趣:如果你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你会怎样推
销自己的矛与盾,让它们卖出去?(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
说一说,演一演。

教师巡视。

(3)指名小组现场表演,师生
评议。

(4)通过研究课文、参加和观看表演,你明白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坚固的盾牌,也没有无所不能的矛。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这个故事比喻说话和行事前后不一致,不能自圆其说。

说话和行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出示课件7】(板书:寓意——说话和行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一个成语“前后不相应合”,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我们讨论了自相矛盾的后果,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认为自相矛盾会让人失去信任和尊重,影响人际关系等。

于是,我们探讨了如何避免自相矛盾,学生们认为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还是说话,
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最后,我布置了相关的作业,希望学生们能够加深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和研究中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