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历史故事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节的连贯曲折,语言的生动形象,为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情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篇一:赵括纸上谈兵
公元前263年,秦昭公派大将王龁进攻韩国的上党郡,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上党的守将不愿意归降秦国,就把上党的地图献给了赵国。
上党的百姓也纷纷涌向赵国,一,赵国的长平,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市,成为了秦国下一个进攻的目标。
这时,赵国的大将赵奢已经去世,丞相蔺相如又在重病之中,赵孝成王只能派老将廉颇领兵二十万去守长平,一边安抚韩国的难民,一边抵御秦国的军队。
廉颇身经百战,在与秦兵几次交手遇挫的情况下,赶紧改变战术,依托有利地形,坚守营垒,暂不应战。
秦军几次来攻,廉颇始终不予理会。
王龁的军队被抑制住了,而且,两军的对峙足足持续了三年。
王龁无奈,只好向秦昭公报:“大军长期驻扎在这里,恐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办好呢?”
秦昭公也很着急,就向自己的丞相范雎问计。
范雎说:“大王不要着急,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让赵国撤换主将廉颇。
”
过了几天,在赵国的宫廷、都城邯郸以及赵国的军队里,到处都散布着关于廉颇的谣言。
谣言说:“廉颇年纪大了,怎么还敢与秦军交战呢?要是让年富力强的赵括带兵,早把秦军击败了。
”
谣言里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
他从小喜读兵书,说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自诩天下第一,连他的父亲都不在话下。
其实,这些谣言都是范雎派人用重金买通了赵国的贵族,又由他们散布出去的。
赵孝成王被迷惑住了,居然真的打起了用赵括替换廉颇的主意。
他问赵括:“你能打败秦国的军队吗?”
赵括狂妄地回答:“要是秦国的白起来了,我也许会考虑一下如何与他交战。
如今来的是王龁,我一战便可以击败他!”
赵孝成王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马上拜赵括为大将,让他去接替廉颇。
赵括的知道了这件事,赶紧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劝他取消自己的决定。
奏章上讲,赵括的父亲生前曾对她说过这样的话:“赵括这个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儿戏,只会空谈,不懂实战,将来,赵国最好没有,如果有战争,让他来统率三军的话,赵国的命运恐怕就会很悲惨了。
”
可赵孝成王哪里还听得进去这样的话,竟又调兵二十万,让赵括领兵赶往长平。
赵括手里有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
他对手下人说:“廉将军太保守了,秦军有什么好怕的,如果他们再来进攻,我们就迎头打回去,一举击败他们,然后再乘胜追击!”
秦国的丞相范雎见自己的离间计了,就让秦王秘密派白起接替了王龁。
白起一到长平,就设下了埋伏,然后又故意打了几个败仗,让赵括自觉用兵如神。
赵括哪里知道是计,一路追赶秦军,把四十万大军带到了秦军的埋伏圈里。
白起一声令下,秦军迅速地把赵括包围了起来。
赵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之后,终于熬不住了,就想带兵杀出重围。
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给射死了。
赵军听说主将死了,纷纷扔掉武器,向秦军投降,后来他们全部被秦始皇活埋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篇二: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
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
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
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
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
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
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
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
”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
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
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
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篇三:晋文公退避三舍先礼后兵
周朝王室发生了内乱,周天子襄王逃到郑国,派人给齐、宋、陈、卫等国送去了消息,说京都被狄人占了。
各国诸侯收到消息便各自派人去郑国慰问天子,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替他打回洛阳。
这时,有人向天子提建议说:“秦晋两国国力强盛,而且两国国君都想成为霸主。
秦国有蹇叔、百里奚、公子絷,晋国有赵衰、狐偃、胥臣,他们都有着号召大小诸侯、扶助天子的能力。
不妨派他们去收回京都。
”于是周天子便派使者分别去了秦晋两国。
晋文公听说天子逃难了,马上想要带领军队打到洛阳去。
可是当他的兵马刚要动身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已经到了黄河边了。
晋文公立刻派人去见秦穆公,向其表明晋国已经派兵出发了,不必劳烦秦国了。
于是秦穆公便撤回了兵马。
这时,蹇叔、百里奚说:“晋国不愿意我们发兵,恐怕是担心我们抢了他的功劳吧!不如我们也一起去看看。
”
秦穆公说道:“这个我知道,只不过重耳刚刚做了国君,一点功劳都没有,这次就把护送天子的机会让给他吧!”于是秦穆公派人去慰问了天子,自己带着兵回到了秦国。
晋国的兵马打了胜仗,将周天子顺利送回了京都。
周襄王大摆筵席犒劳晋文公,并将京都附近的四个城池送给了他作为礼物。
从此,晋国在京城也有土地了。
晋文公刚从洛阳回来,宋国便来请求救兵。
宋成公让公孙固来见晋文公,原来楚国派成得臣为大将,率领着陈、蔡、郑、许四国的诸侯来攻打宋国。
晋文公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将军先轸说:“楚国是南方蛮族,经常仗着自己的国力欺负别国。
您要想成为中原的霸主,这可是个很好的机会。
”
狐偃说:“曾国和卫国本来跟我们就不友好,最近又归附了楚国。
我们不如先攻下这两国,那时楚国一定会派兵营救,这样便能解了宋国的危机。
”于是晋文公便答应了公孙固的请求,让他先回到了晋国。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攻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得到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让成得臣回去。
成得臣觉得很快就能攻破宋国,因此十分不愿意退兵,于是他向楚成王报告说:“请再等几天,打了胜仗便回去。
”
楚成王见成得臣不听命令,心里非常不高兴。
有个大臣说:“晋国国力强盛,晋文公有着成为霸主的野心。
我们最好还是让成得臣当心点,不要和晋国发生冲突,如果能够讲和,最后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个平分南北的局面。
”
楚成王于是再派人去通知成得臣。
成得臣见楚成王一直催促自己,而且宋国又死守着城门,于是他下令停止攻击,可是又不好意思马上退兵。
他派人去和晋文公说:“如果您能够恢复曹国和卫国,我就不再攻打宋国,咱们握手言和。
”
狐偃听完就骂道:“他还没有攻破宋国呢,竟然先来让我们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真是异想天开。
”于是他把成得臣的使臣扣押,只将手下的人放了回去回话。
为了打击楚国,晋文公一方面派人去联络秦国和齐国,请他们来帮忙一起抵御楚国,另一方面通知卫国和曹国的国君,让他们和楚国断绝来往,许诺将来一定恢复他们的王位。
于是,这两位亡国的君王便写信给成得臣,自己甘愿归附晋国。
成得臣见了信非常生气,他索性不打宋国,直接领兵奔着晋国来。
晋国大将先轸一瞧楚国人过来,就打算立刻开战。
狐偃拦住他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曾经说过,一旦两国开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
所以今天不能失信。
”将士们都反对。
狐偃接着说:“我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的好意。
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好意,并不是害怕成得臣。
如果他们就此退兵或者不再追上来的话,我们两国就很容易讲和了。
如果他们仍然穷追猛打,那么理就在我们这边了,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更有力气,这样对我们来说不是更有利吗?”
大家认为狐偃的话很对。
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口气就退了三十里。
可是楚军依然在向前行进,于是晋军再向后退了三十里,离楚军已经很远了。
可是晋文公接到消息,楚军又跟上来了。
这样晋军又向后退了三十里,总共后退了九十里,实现了当初“退避三舍”的诺言。
晋军到了城濮驻扎下来,不再往后退了。
这时秦国、齐国和宋国的军队也陆续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