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语用试题专练:标点符号的表现力——分号、逗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1.①凸现了老木匠郑端午所种瓜“个大”“皮薄”的特点。
②蕴含着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
③儿化音的运用,使文章语言表达亲切、口语化,具有地方特色。
2.第一处:用于分项句与总括句的间隔,使分项的“好人”性质显得突出,此句用分号突出强调了老木匠郑端午“老好人”的形象特征。
第二外:分号在连接两组独立但表意相关的句子,使前后两组句子在内容上逻辑上更加清晰紧密,此处描述了老木匠郑端午不着意看守瓜地也不会白白丢失瓜的事件,突出了他是个出名的老好人的特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两句不同点在于是否使用了“儿化音”。
“瓜个儿大,皮儿薄”中,“儿化音”的使用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瓜的个头”之大、“瓜皮”之薄。
“儿化音”富有口语和地方色彩,同时可以给人喜爱亲切之感。
“瓜个儿大,皮儿薄”表达出作者对这些事物的喜爱、亲昵的感情色彩,也给读者喜爱、亲切之感,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标点符号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第一句:由原文“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同行结冤,损人利己”可知,用于分项句与总括句的间隔,使用分号将用逗号分开的几个好人的特征与后面的总结性的句子隔开,表示较大的停顿,突出强调分项句的内容,突出强调了老木匠郑端午“老好人”的形象特征。
第二句:由原文“白天,他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秧少了一个瓜,拨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可知,在描述老木匠郑端午看守瓜地事件时,按照时间的顺序,条理清晰;把“不在瓜地时”和“回到瓜地后”分开,中间用分号隔开,突出了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老好人的形象特点。
3.“贪婪”写出了觉新和他的兄弟对五四运动消息的渴求心理。
“压倒”写出了《新青年》等刊物中的观点和语言的巨大力量,使他们信服。
4.分号准确切分了分句间的关系,将觉新的两种人格进行了对比。
5.(1)表类比,将“书呆子”和守财奴进行类比,说明“书呆子”不
能将知识转化为价值。
(2)表比喻,将进步刊物比喻成火星,说明进步刊物能够点燃热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贪婪”本指贪心并且不满足。
本处是说觉新和他兄弟不知满足地读着本地报纸上转载的北京消息,表现出了觉新和他的兄弟对五四运动消息的渴求心理。
“压倒”本指在力量或数量上胜过或重要性超过的意思。
本处是说进步刊物中的议论和文句具有巨大的力量,让他们信服,所以“压倒”写出了《新青年》等刊物中的观点和语言的巨大力量,使他们信服。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分号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本处强调了两种情况,即在旧社会、旧家庭里觉新所扮演的身份,他跟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时他所扮演的身份,二者正好是相对立的,所以分号准确切分了分句间的关系,将觉新的两种人格进行了对比。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将“书呆子”不能将知识转化为价值和守财奴不能将金钱转换为价值进行比较,运用了类比的手法,说明“书呆子”不能将知识转化为价值。
本句中“像……一样”表比喻,本体为“这些刊物里面一个一个的字”,喻体为“火星”,这些进步刊物“像……一样”,说明进步刊物能够点燃热情。
6.A与众不同;B目不旁视7.①用于分项列举,使分项的性质显得突出,此句用分号突出强调了走西山,走北苑,走南苑的不同路线。
②分号在连接两个独立但表意相关的句子,使句子在逻辑上更加清晰紧密,此处描述了身上长袖小白褂和裤子的特点以及脚上布鞋的特点,突出了“洋车夫”穿着干净,利落,神气的特点。
8.(1)“似乎”这个词,意思是表达说话者对某事存在的感觉或推测,表达某事物有可能是某种情况,此处表达事情的发生可能是地震造成的;(2)“似乎”是好像的意思,写出了他们因为专拉洋买卖而处处与众不同,表现了对这些洋车夫的不屑和对洋人的痛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强调“洋车夫”会说外国话与“跑长趟车夫”的不同之处,故填“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
第二空,语境形容“洋车夫”低着头拉车,与世无争,不关心周围事物而自有专长的神气,故填“目不旁视”。
目不旁视: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由原文“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比较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可知,用于分项列举,用分号将这几个内容分开,表示较大的停顿,突出强调每项内容,强调了走西山,走北苑,走南苑的不同路线。
由原文“……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可知,在描述车夫的穿着时,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条理清晰;把对“身上的描述的内容”和“脚上的内容”分开,中间用分号隔开,突出了“洋车夫”穿着干净,利落,神气的特点,表意清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由原文“似乎是即将发生的地震引起的”可知,“似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表达对某情况的猜测,此处表达事情的发生可能是地震造成的;
由原文“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可知,“似乎”是好像的意思,意思是“好像不是拉车的似的”,写出“洋车夫”自我感觉与众不同,看不起“跑长趟的车夫”,作者巧妙地运用此词,表达了自己明确的态度和强烈的情感。
9.“渐渐”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轻轻”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斑斑”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与颜色的鲜艳。
10.句中的分号表示分项列举,将梦泉村的变化从“民宿”“露天营地”“研学游线路”等不同角度具体而又全面地呈现出来,突出古村的变化之大,古村“新颜”吸引游客程度之深。
11.①“也会影响钙的吸收”的意思是会阻碍钙的吸收,“影响”表示阻碍,妨碍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②“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影响”表示古村发生的改变、变化。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渐渐”,副词,指的是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限制谓语“散去”,强调喧嚣声散去的缓慢过程;
“轻轻”,形容词,温和地,温柔地,修饰谓语“吟唱”,写泉水叮咚,像轻轻地吟诗唱歌一样,强调泉水声音的轻柔;
“斑斑”,形容斑点众多的样子或色彩鲜明的样子,此处强调了青苔数量的众多与颜色的鲜艳,句中作谓语。
三个词通过语素叠加的方式来强调突出特点,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句中三个分号,表并列关系,分别列举“民宿”“露天营地”“研学游线路”的建成,多角度多侧
面展示内容,强调梦泉村现在的样子,突出古村的变化之大,古村“新颜”吸引游客程度之深,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影响”,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人或事])的行为、思想或性质;此处是“阻碍”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阻碍身体对钙的吸收”。
由原文“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知,买卖之声时而传来,“受到商业气息的影响”指的是古村受到商业气息的作用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世外桃源”的样子,受到了冲击和改变。
12.整齐的句式中间用逗号停顿,语脉连贯,更能突出尖齿鲨的特点,从侧面表现战胜尖齿鲨的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13.内心独白,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很残忍,……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连用了四个“很……”的句式,句式整齐,中间用逗号停顿,形成连贯的语脉,突出尖齿鲨的残忍、能干、强壮、聪明等特点,从侧面表现战胜尖齿鲨的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13.本题考查赏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描写的能力。
这是老人战胜灰鲭鲨后的一段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
“他说”“他想”等表明这是描写桑地亚哥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
桑地亚哥的这段内心独白,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品格情感,是对“硬汉精神”的高度概括。
14.①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
②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
15.五个逗号将“出发”“沿”“至”“到”“绕行”“爬”六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写出汗水不停流淌的样子,突出劳作的艰辛。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更能打动人心;
原句“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写出了我受父亲的影响,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强化了情感,更能引起读者的思想共鸣。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句子“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眉,到鼻尖,绕行至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中,五
个逗号将“出发”“沿”“至”“到”“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写出我在劳动时,汗水不停地流淌的样子,突出了劳作的艰辛,也体现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引人共鸣。
16.①“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
②“娇娇俏俏”意为柔美俊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
③“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更能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这才更让人心动。
17.①处的两个逗号将“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状态:分散、独立。
②处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飘渺了”三个动词分割开来,三个动词分割开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凸显了炊烟的变化过程。
18.“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指的是差点儿就被狗咬到,而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通过写狗的凶猛凸显居住的分散,主人的及时出现等。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
叠词。
“重叠”,指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叠加。
语境中“重重叠叠的苍翠,黛碧上的那一抹新绿”中的“重重叠叠”比“重叠”数量更多,更能凸显苍翠的绿意。
“娇娇俏俏”,柔美俊俏。
叠词。
“娇俏”,美丽俊俏。
“娇娇俏俏地擎几枝新荷,像是舞台上一群少女”中的“娇娇俏俏”比“娇俏”更能描摹荷花当时柔美娇羞的状态。
“柔柔弱弱”,柔软而脆弱,通常与女性柔美、娇羞和脆弱的形象相联系。
“柔弱”,软弱,不刚强;柔软,不坚硬。
“柔柔弱弱”比“柔弱”表示的程度深,“柔柔弱弱的花”更能表现其他花娇小,令人怜惜的特点,更能凸显荷花的娇羞、俏皮,更让人心动。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①处中两个逗号将“而是三三两两”独立出来,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了湘大人家分散、稀疏、独立的居住状态,与“不像喜欢抱团聚居的瑶村”“散开在各个山洼中”前后照应。
第②处中三个逗号将“虚了”“散了”“飘渺了”三个动词隔开,写出了炊烟的变化过程,强调炊烟按照时间依次变化的状态。
如果去掉这三个逗号,语句间缺少停顿,强调作用减弱。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词义的能力。
“几乎被咬到”中的“几乎”表示差点儿,文中意思是人差点儿就被狗咬到,实际上并未被狗咬到,表现了狗的凶猛。
通过写狗的凶猛体现了湘大人家的居住特点是分散的、稀疏的以及主人及时出现等情况。
19.①“天”表示时间,重叠后表示每天,频率增加了;②“细”表示仔细,重叠后表示更加仔细;③“娃”表示小孩,重叠后表示更小,是婴儿,流露出喜爱之意。
20.第①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三个独立语句,照应了“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凸显了老头儿对娃娃的喜爱之情。
第②处:逗号让画线处成为四个独立短句,对四个动作起到强调作用;逗号标示的停顿,使四个动作不再具有流畅性,表现了老头儿“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的尴尬。
21.原句用了“和…一样”的格式,将“太太的酸意”和“山西醋”相比,让人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感受“太太的酸意”,使得“太太的酸意”变得具体可感。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重在辨析单音节词与其重叠形式语意上的区别,①“天”是名词,表示一天,“天天”是副词,表示每天。
②“细”与“细细”都有“仔细”之意,“细细”更能突出仔细的程度。
③“娃”多指小孩,“娃娃”常指婴儿,突出喜爱之意。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标点标示停顿,也可以增强语句的表现力。
文中画线处停顿都是逗号,第①处“看这小眼”“哟”“哟”是老头儿撩拨娃娃时的语言时,互不关联的三个独立语,的确是“反正一句有意思的也没有”,但能充分体现老头儿晚来得子的喜悦之情。
第②处“笑了笑”“擦了擦圆脸”“啊了两声”“看了看天花板”,这四个动作是老头儿为遮掩“听出点意思来,一时想不出回答什么”时的下意识动作,用逗号断开,可以表现老头儿当时的尴尬。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太太的酸意和真正山西醋一样,越老越有劲”中多了“和真正山西醋一样”这部分,因为山西醋的酸味是大家熟悉的,把“太太的酸意”和“山西醋”作比较,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太太的酸意”更加形象具体。
改句“太太的酸意越老越有劲”没有比较,语言直接,缺少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