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题(江苏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衣食住用行
衣:高考前这段时间,提醒同学们出门一定要看天气,否则淋雨感冒,就会影响考场发挥。

穿着自己习惯的衣服,可以让人在紧张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并能有效防止不良情绪产生。

食:清淡的饮食最适合考试,切忌吃太油腻或者刺激性强的食物。

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吃一两个水果,补充维生素。

另外,进考场前一定要少喝水!
住:考前休息很重要。

好好休息并不意味着很早就要上床睡觉,根据以往考生的经验,太早上床反而容易失眠。

考前按照你平时习惯的时间上床休息就可以了,但最迟不要超过十点半。

用:出门考试之前,一定要检查文具包。

看看答题的工具是否准备齐全,应该带的证件是否都在,不要到了考场才想起来有什么工具没带,或者什么工具用着不顺手。

行:看考场的时候同学们要多留心,要仔细了解自己住的地方到考场可以坐哪些路线的公交车?有几种方式可以到达?大概要花多长时间?去考场的路上有没有修路堵车的情况?考试当天,应该保证至少提前20分钟到达考场。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题(江苏卷)
数学Ⅰ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4页,均为非选择题(第1题~第20题,共20题)。

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片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从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试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参考公式:
锥体的体积,其中是锥体的底面积,是锥体的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7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 已知集合,,那么________.
【答案】{1,8}
【解析】分析:根据交集定义求结果.
详解:由题设和交集的定义可知:.
点睛:本题考查交集及其运算,考查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2. 若复数满足,其中i是虚数单位,则的实部为________.
【答案】2
【解析】分析:先根据复数的除法运算进行化简,再根据复数实部概念求结果.
详解:因为,则,则的实部为.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复数相关基本概念,如复数的实部为、虚部为、模为、对应点为、共轭复数为.
3. 已知5位裁判给某运动员打出的分数的茎叶图如图所示,那么这5位裁判打出的分数的平均数为
________.
【答案】90
【解析】分析:先由茎叶图得数据,再根据平均数公式求平均数.
点睛:的平均数为.
4. 一个算法的伪代码如图所示,执行此算法,最后输出的S的值为________.
【答案】8
【解析】分析:先判断是否成立,若成立,再计算,若不成立,结束循环,输出结果.详解:由伪代码可得,因为,所以结束循环,输出
点睛:本题考查伪代码,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难度较小.
5. 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
【答案】[2,+∞)
【解析】分析:根据偶次根式下被开方数非负列不等式,解对数不等式得函数定义域.
详解:要使函数有意义,则,解得,即函数的定义域为.
点睛:求给定函数的定义域往往需转化为解不等式(组)的问题.
6. 某兴趣小组有2名男生和3名女生,现从中任选2名学生去参加活动,则恰好选中2名女生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先确定总基本事件数,再从中确定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数,最后根据古典概型概率公式求概率.
详解:从5名学生中抽取2名学生,共有10种方法,其中恰好选中2名女生的方法有3种,因此所求概率为
点睛: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数的探求方法
(1)列举法.
(2)树状图法:适合于较为复杂的问题中的基本事件的探求.对于基本事件有“有序”与“无序”区别的题目,常采用树状图法.
(3)列表法:适用于多元素基本事件的求解问题,通过列表把复杂的题目简单化、抽象的题目具体化.
(4)排列组合法(理科):适用于限制条件较多且元素数目较多的题目.
7. 已知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的值是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由对称轴得,再根据限制范围求结果.
详解:由题意可得,所以,因为,所以
点睛:函数(A>0,ω>0)的性质:(1);
(2)最小正周期;(3)由求对称轴;(4)由求增区间; 由求减区间.
8.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双曲线的右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则其离心率的值是________.
【答案】2
【解析】分析:先确定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再根据条件求离心率.
点睛: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b,焦点在渐近线上的射影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a.
9. 函数满足,且在区间上,则的值为
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先根据函数周期将自变量转化到已知区间,代入对应函数解析式求值,再代入对应函数解析式求结果.
详解:由得函数的周期为4,所以因此
点睛:(1)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要先确定要求值的自变量属于哪一段区间,然后代入该段的解析式求值,当出现的形式时,应从内到外依次求值.(2)求某条件下自变量的值,先假设所求的值在分段函数定义区间的各段上,然后求出相应自变量的值,切记代入检验,看所求的自变量的值是否满足相应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0. 如图所示,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其所有面的中心为顶点的多面体的体积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先分析组合体的构成,再确定锥体的高,最后利用锥体体积公式求结果.
详解:由图可知,该多面体为两个全等正四棱锥的组合体,正四棱锥的高为1,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所以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点睛:解决本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几何体的定义,真正把握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可以根据条件构建几何模型,在几何模型中进行判断;求一些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时,常用割补法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几何体进行解决.
11. 若函数在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则在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________.
【答案】–3
【解析】分析:先结合三次函数图象确定在上有且仅有一个零点的条件,求出参数a,再根据单调性确定函数最值,即得结果.
详解:由得,因为函数在上有且仅有一个零点且,所以,因此从而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在上单调递减,所以

点睛:对于函数零点个数问题,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草图确定其中参数取值条件.从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分析函数的最值、极值;从图象的对称性,分析函数的奇偶性;从图象的走向趋势,分析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
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为直线上在第一象限内的点,,以AB为直径的圆C与直线l 交于另一点D.若,则点A的横坐标为________.
【答案】3
【解析】分析:先根据条件确定圆方程,再利用方程组解出交点坐标,最后根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求结果. 详解:设,则由圆心为中点得易得,与联立解得点D的横坐标所以.所以,
由得或,
因为,所以
点睛:以向量为载体求相关变量的取值或范围,是向量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曲线方程等相结合的一类综合问题.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将问题转化为解方程或解不等式或求函数值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13. 在中,角所对的边分别为,,的平分线交于点D,且,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9
【解析】分析: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条件、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详解:由题意可知,,由角平分线性质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化简得,因此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则的最小值为.
点睛:在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特别注意“拆、拼、凑”等技巧,使其满足基本不等式中“正”(即条件要求中字母为正数)、“定”(不等式的另一边必须为定值)、“等”(等号取得的条件)的条件才能应用,否则会出现错误.
14. 已知集合,.将的所有元素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构成一个数列.记为数列的前n项和,则使得成立的n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27
【解析】分析:先根据等差数列以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确定满足条件的项数的取值范围,再列不等式求满足条件的项数的最小值.
详解:设,则
由得
所以只需研究是否有满足条件的解,
此时,,为等差数列项数,且.

得满足条件的最小值为.
点睛:本题采用分组转化法求和,将原数列转化为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和.分组转化法求和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分段型(如),符号型(如),周期型(如).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计9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 在平行六面体中,.
求证:(1);
(2).
【答案】答案见解析
【解析】分析:(1)先根据平行六面体得线线平行,再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得结论;(2)先根据条件得菱形ABB1A1,再根据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以及已知垂直条件,利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得线面垂直,最后根据面面垂直判定定理得结论.
详解:
证明:(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
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
所以AB∥平面A1B1C.
(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
因此AB1⊥A1B.
又因为AB1⊥B1C1,BC∥B1C1,
所以AB1⊥BC.
又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
所以AB1⊥平面A1BC.
因为AB1平面ABB1A1,
所以平面ABB1A1⊥平面A1BC.
点睛:本题可能会出现对常见几何体的结构不熟悉导致几何体中的位置关系无法得到运用或者运用错误,如柱体的概念中包含“两个底面是全等的多边形,且对应边互相平行,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再如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条件,这些条件在解题中都是已知条件,缺少对这些条件的应用可导致无法证明.
16. 已知为锐角,,.
(1)求的值;
(2)求的值.
【答案】(1)
(2)
【解析】分析:先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再根据二倍角余弦公式得结果;(2)先根据二倍角正切公式得,再利用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得结果.
详解:解:(1)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因此,.
(2)因为为锐角,所以.
又因为,所以,
因此.
因为,所以,
因此,.
点睛:应用三角公式解决问题的三个变换角度
(1)变角:目的是沟通题设条件与结论中所涉及的角,其手法通常是“配凑”.
(2)变名:通过变换函数名称达到减少函数种类的目的,其手法通常有“切化弦”、“升幂与降幂”等.
(3)变式: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进行变形,使其更贴近某个公式或某个期待的目标,其手法通常有:“常值代换”、“逆用变用公式”、“通分约分”、“分解与组合”、“配方与平方”等.
17. 某农场有一块农田,如图所示,它的边界由圆O的一段圆弧(P为此圆弧的中点)和线段MN构成.已
知圆O的半径为40米,点P到MN的距离为50米.现规划在此农田上修建两个温室大棚,大棚Ⅰ内的地块形状为矩形ABCD,大棚Ⅱ内的地块形状为,要求均在线段上,均在圆弧上.设OC与MN 所成的角为.
(1)用分别表示矩形和的面积,并确定的取值范围;
(2)若大棚Ⅰ内种植甲种蔬菜,大棚Ⅱ内种植乙种蔬菜,且甲、乙两种蔬菜的单位面积年产值之比为.求当为何值时,能使甲、乙两种蔬菜的年总产值最大.
【答案】(1)矩形ABCD的面积为800(4sinθcosθ+cosθ)平方米,△CDP的面积为
1600(cosθ–sinθcosθ),sinθ的取值范围是[,1).
(2)当θ=时,能使甲、乙两种蔬菜的年总产值最大
【解析】分析:(1)先根据条件求矩形长与宽,三角形的底与高,再根据矩形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得结果,最后根据实际意义确定的取值范围;(2)根据条件列函数关系式,利用导数求极值点,再根据单调性确定函数最值取法.
详解:
解:(1)连结PO并延长交MN于H,则PH⊥MN,所以OH=10.
过O作OE⊥BC于E,则OE∥MN,所以∠COE=θ,
故OE=40cosθ,EC=40sinθ,
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2×40cosθ(40sinθ+10)=800(4sinθcosθ+cosθ),
△CDP的面积为×2×40cosθ(40–40sinθ)=1600(cosθ–sinθcosθ).
过N作GN⊥MN,分别交圆弧和OE的延长线于G和K,则GK=KN=10.
令∠GOK=θ0,则sinθ0=,θ0∈(0,).
当θ∈[θ0,)时,才能作出满足条件的矩形ABCD,
所以sinθ的取值范围是[,1).
答:矩形ABCD的面积为800(4sinθcosθ+cosθ)平方米,△CDP的面积为
1600(cosθ–sinθcosθ),sinθ的取值范围是[,1).
(2)因为甲、乙两种蔬菜的单位面积年产值之比为4∶3,
设甲的单位面积的年产值为4k,乙的单位面积的年产值为3k(k>0),
则年总产值为4k×800(4sinθcosθ+cosθ)+3k×1600(cosθ–sinθcosθ)
=8000k(sinθcosθ+cosθ),θ∈[θ0,).
设f(θ)= sinθcosθ+cosθ,θ∈[θ0,),
则.
令,得θ=,
当θ∈(θ0,)时,,所以f(θ)为增函数;
当θ∈(,)时,,所以f(θ)为减函数,
因此,当θ=时,f(θ)取到最大值.
答:当θ=时,能使甲、乙两种蔬菜的年总产值最大.
点睛:解决实际应用题的步骤一般有两步:一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二是利用数学内部的知识解决问题.
1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椭圆C过点,焦点,圆O的直径为.
(1)求椭圆C及圆O的方程;
(2)设直线l与圆O相切于第一象限内的点P.
①若直线l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求点P的坐标;
②直线l与椭圆C交于两点.若的面积为,求直线l的方程.
【答案】(1)椭圆C的方程为;圆O的方程为
(2)①点P的坐标为;②直线l的方程为
【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易得圆的半径,即得圆的标准方程,再根据点在椭圆上,解方程组可得a,b,即得椭圆方程;(2)第一问先根据直线与圆相切得一方程,再根据直线与椭圆相切得另一方程,解方程组可得切点坐标.第二问先根据三角形面积得三角形底边边长,再结合①中方程组,利用求根公式以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列方程,解得切点坐标,即得直线方程.
详解:解:(1)因为椭圆C的焦点为,
可设椭圆C的方程为.又点在椭圆C上,
所以,解得
因此,椭圆C的方程为.
因为圆O的直径为,所以其方程为.
(2)①设直线l与圆O相切于,则,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即.
由,消去y,得
.(*)
因为直线l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所以.
因为,所以.
因此,点P的坐标为.
②因为三角形OAB的面积为,所以,从而.
设,
由(*)得,
所以

因为,
所以,即,
解得舍去),则,因此P的坐标为.
综上,直线l的方程为.
点睛:直线与椭圆的交点问题的处理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设出点的坐标,运用“设而不求”思想求
解;二是设出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利用韦达定理求出交点坐标,适用于已知直线与椭圆的一个交点的情况.
19. 记分别为函数的导函数.若存在,满足且,则称为函数
与的一个“S点”.
(1)证明:函数与不存在“S点”;
(2)若函数与存在“S点”,求实数a的值;
(3)已知函数,.对任意,判断是否存在,使函数与在区间内存在“S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a的值为
(3)对任意a>0,存在b>0,使函数f(x)与g(x)在区间(0,+∞)内存在“S点”.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S点”的定义列两个方程,根据方程组无解证得结论;(2)同(1)根据“S 点”的定义列两个方程,解方程组可得a的值;(3)通过构造函数以及结合“S点”的定义列两个方程,再判断方程组是否有解即可证得结论.
详解:解:(1)函数f(x)=x,g(x)=x2+2x-2,则f′(x)=1,g′(x)=2x+2.
由f(x)=g(x)且f′(x)= g′(x),得
,此方程组无解,
因此,f(x)与g(x)不存在“S”点.
(2)函数,,
则.
设x0为f(x)与g(x)的“S”点,由f(x0)与g(x0)且f′(x0)与g′(x0),得
,即,(*)
得,即,则.
当时,满足方程组(*),即为f(x)与g(x)的“S”点.
因此,a的值为.
(3)对任意a>0,设.
因为,且h(x)的图象是不间断的,
所以存在∈(0,1),使得,令,则b>0.
函数,
则.
由f(x)与g(x)且f′(x)与g′(x),得
,即(**)
此时,满足方程组(**),即是函数f(x)与g(x)在区间(0,1)内的一个“S点”.
因此,对任意a>0,存在b>0,使函数f(x)与g(x)在区间(0,+∞)内存在“S点”.
点睛:涉及函数的零点问题、方程解的个数问题、函数图象交点个数问题,一般先通过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最小值、变化趋势等,再借助函数的大致图象判断零点、方程根、交点的情况,归根到底还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极值,然后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找到解题的思路.
20. 设是首项为,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是首项为,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1)设,若对均成立,求d的取值范围;
(2)若,证明:存在,使得对均成立,并求的取值范围(用表示).
【答案】(1)d的取值范围为.
(2)d的取值范围为,证明见解析。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并分别令n=1,2,3,4列出不等式组,即可解得公差d的取值范围;(2)先根据绝对值定义将不等式转化为,根据条件易得左边不等式恒成立,再利用数列单调性确定右边单调递增,转化为最小值问题,即得公差d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1)由条件知:.
因为对n=1,2,3,4均成立,
即对n=1,2,3,4均成立,
即11,1d3,32d5,73d9,得.
因此,d的取值范围为.
(2)由条件知:.
若存在d,使得(n=2,3,···,m+1)成立,
即,
即当时,d满足.
因为,则,
从而,,对均成立.
因此,取d=0时,对均成立.
下面讨论数列的最大值和数列的最小值().①当时,,当时,有,从而.
因此,当时,数列单调递增,
故数列的最大值为.
②设,当x>0时,,
所以单调递减,从而<f(0)=1.
当时,,
因此,当时,数列单调递减,
故数列的最小值为.
因此,d的取值范围为.
点睛:对于求不等式成立时的参数范围问题,一般有三个方法,一是分离参数法, 使不等式一端是含有参数的式子,另一端是一个区间上具体的函数,通过对具体函数的研究确定含参式子满足的条件.二是讨论分析法,根据参数取值情况分类讨论,三是数形结合法,将不等式转化为两个函数,通过两个函数图像确定条件.
数学Ⅱ(附加题)
【选做题】本题包括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1.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圆O的半径为2,AB为圆O的直径,P为AB延长线上一点,过P作圆O的切线,切点为C.若,求 BC的长.
【答案】2
【解析】分析:先连圆心与切点得直角三角形,求出PO,即得B为中点,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长等于斜边一半的性质得结果.
详解:证明:连结OC.因为PC与圆O相切,所以OC⊥PC.
又因为PC=,OC=2,
所以OP==4.
又因为OB=2,从而B为Rt△OCP斜边的中点,所以BC=2.
点睛:本题考查圆与三角形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
22.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已知矩阵.
(1)求的逆矩阵;
(2)若点P在矩阵对应的变换作用下得到点,求点P的坐标.
【答案】(1)
(2)点P的坐标为(3,–1)
【解析】分析:(1)根据逆矩阵公式可得结果;(2)根据矩阵变换列方程解得P点坐标.
详解:(1)因为,,所以A可逆,
从而.
(2)设P(x,y),则,所以,
因此,点P的坐标为(3,–1).
点睛:本题考查矩阵的运算、线性变换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23.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极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曲线C的方程为,求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答案】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为
【解析】分析:先根据直线与圆极坐标方程得直线与圆的一个交点为A(4,0),且OA为直径.设直线与圆的另一个交点为B,根据直线倾斜角得∠OAB=.最后根据直角三角形OBA求弦长.
详解:因为曲线C的极坐标方程为,
所以曲线C的圆心为(2,0),直径为4的圆.
因为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
则直线l过A(4,0),倾斜角为,
所以A为直线l与圆C的一个交点.
设另一个交点为B,则∠OAB=.
连结OB,因为OA为直径,从而∠OBA=,
所以.
因此,直线l被曲线C截得的弦长为.
点睛:本题考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24.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若x,y,z为实数,且x+2y+2z=6,求的最小值.
【答案】4
【解析】分析:根据柯西不等式可得结果.
详解:证明:由柯西不等式,得.
因为,所以,
当且仅当时,不等式取等号,此时,
所以的最小值为4.
点睛:本题考查柯西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设a1,a2,…,a n,b1,b2,…,b n为实数,则(a+a+…+a)(b+b+…+b)≥(a1b1+a2b2+…+a n b n)2,当且仅当b i=0或存在一个数k,使a i=kb i(i=1,2,…,n)时,等号成立.
【必做题】两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内作答,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5. 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AB=AA1=2,点P,Q分别为A1B1,BC的中点.
(1)求异面直线BP与AC1所成角的余弦值;
(2)求直线CC1与平面AQC1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
(2)
【解析】分析:(1)先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立各点坐标,根据向量数量积求得向量的夹角,再根据向量夹角与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关系得结果;(2)利用平面的方向量的求法列方程组解得平面的一
个法向量,再根据向量数量积得向量夹角,最后根据线面角与所求向量夹角之间的关系得结果.
详解:如图,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设AC,A1C1的中点分别为O,O1,则OB⊥OC,OO1⊥OC,OO1⊥OB,以为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因为AB=AA1=2,
所以.
(1)因为P为A1B1的中点,所以,
从而,
故.
因此,异面直线BP与AC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因为Q为BC的中点,所以,
因此,.
设n=(x,y,z)为平面AQC1的一个法向量,
则即
不妨取,
设直线CC1与平面AQC1所成角为,
则,
所以直线CC1与平面AQC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睛:本题考查空间向量、异面直线所成角和线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法向量求解空间线面角的关键在于“四破”:第一,破“建系关”,构建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第二,破“求坐标关”,准确求解相关点的坐标;第三,破“求法向量关”,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第四,破“应用公式关”.
26. 设,对1,2,···,n的一个排列,如果当s<t时,有,则称是排列的一个逆序,排列的所有逆序的总个数称为其逆序数.例如:对1,2,3的一个排列231,只有两个逆序(2,1),(3,1),则排列231的逆序数为2.记为1,2,···,n的所有排列中逆序数为k的全部排列的个数.
(1)求的值;
(2)求的表达式(用n表示).
【答案】(1)2 5
(2)n≥5时,
【解析】分析:(1)先根据定义利用枚举法确定含三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的个数,再利用枚举法确定含四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的个数;(2)先寻求含n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与含n+1个元素的集合中逆序数为2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叠加法求得结果.
详解:解:(1)记为排列abc的逆序数,对1,2,3的所有排列,有

所以.
对1,2,3,4的排列,利用已有的1,2,3的排列,将数字4添加进去,4在新排列中的位置只能是最后三个位置.
因此,.
(2)对一般的n(n≥4)的情形,逆序数为0的排列只有一个:12…n,所以.
逆序数为1的排列只能是将排列12…n中的任意相邻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得到的排列,所以.
为计算,当1,2,…,n的排列及其逆序数确定后,将n+1添加进原排列,n+1在新排列中的位置只能是最后三个位置.
因此,.
当n≥5时,

因此,n≥5时,.
点睛:探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有观察(观察规律)、比较(比较已知数列)、归纳、转化(转化为特殊数列)、联想(联想常见的数列)等方法.寻求相邻项之间的递推关系,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