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差不多先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
这天,我读了胡适写的《差不多先生传》,觉得差不多先生实在是可笑:白糖与红糖差不多,山西与山西差不多,就连自己得了重病,家人找错了医生,请来了牛医,也认为牛医与人医差不多,死前还说:“活人与死人差不多,事情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不好太精确。

”“哪有这么傻的人呢?”我忍不住要笑,“真的差不多吗?表面上差不多,实际上可差太多了!”
但我冷静下来又一想,还笑别人呢,我自己还不是这样吗?考试时把“休息”写成了体息,白白丢了一分,卷子发下来了,我还认为差不多,不就应减分;还有一次,我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当时以为差不多,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此刻想一想,如果是医生在开处方把“切除食指”写成“切除十指”病人得受多大的痛苦啊!
文章最后写“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习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天哪!”我忍不住要惊呼,这怎样成?打仗时部队潜伏在敌人后方,准备发动袭击,如果有一个人动一下,如咳嗽一声或卷曲一下腿,就可能会造成全军覆没;发射卫星,如果科学家计算时小数点错一位又认为差不多而不纠正,结果卫星掉了下来,那会
造成多大的损失啊!……
看来,我们做事情是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事情才能成功。

到达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2
这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搞笑,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留意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

差。

差不多就。

就好,。

何。

何必太。

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
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3
《差不多先生传》是胡适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写得一篇文章,现在看,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吗?
差不多先生小时候把红糖买成白糖,长大了做钱铺伙计,把千记成了十,先生说,他还满不在乎。

最后,看错了病,临死前还说生和死也差不多。

这太可怕了。

连生和死都不在乎的人,还在乎什么呢?
数学课上,老师说:“付思旸,这道题的单位,你把‘辆’写成了‘个’。

”我满不在乎地说:“反正‘个’和‘辆’意思都差不多。

”“那么,一个人也能说成一辆人了?!”“啊!……”
我和妈妈从超市扫购完满载而归。

妈妈在楼下锁车子,我提着“战利品”就要上楼,妈妈赶忙说:“旸旸,你拿轻的,重的放下我来拿。

”“没关系,妈妈。

反正这些东西轻重差不多。

”我满不在乎地上了楼。

话音刚落,一个黑糊糊的东西就从我拿着的斜斜的袋子里滚了出来。

只听一声清脆的“咣当”声,紧接着是妈妈的尖叫:“我的酱油……”我赶紧跑下楼,只看见妈妈愤怒的脸,还有满是酱油的裤子。

我软磨硬泡终于使妈妈同意买《幽默三国》,但是妈妈说:“这回你自己去买,我还有事。

”等妈妈给我钱问够不够时,我自信满满地说:“差不多够了。

”过不多久,妈妈惊讶地发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你买的书呢?”妈妈问,“嗐!别提了,就为了两块钱,那个阿姨硬是不卖给我。


唉!差不多先生,你不是已经去世了吗?为什么还缠着我……《差不多先生》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差不多”先生》的文章。

里面的“差不多”先生和我们一样,一双眼睛一只鼻子,加上一张嘴巴,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但他为什么叫“差不多”先生呢?原来是他凡事都讲究差不多:妈妈要他买红糖,他却买白糖;陕西说成了山西;在银行当营业员的时候总把“十”写成“千”,“千”写成“十”……最后他生病的时候居然请了个牛医,“差不多”先生便一命
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的这种行为真让人感到可笑。

买红糖买成了白糖,没什么大不了。

但如果把陕西说成山西或听成山西,可就差之千里了!假设一个人要去陕西,而火车售票员却听成了山西,给了他一张去山西的票,结果不得而知。

更令我气愤地是“差不多”先生在临终的时候说的最后一句话,说姓“王”和姓“汪”的差不多,医生和牛医也差不多,为什么我却快死了呢?看到这里,我的肺都快气炸了。

如果说“差不多”先生生前说了很多关于“差不多”的话,我们还可以谅解;可他快死了还在说“差不多”,并对自己生前的作为只字不提,不承认自己的过错。

我觉得这位“差不多”先生真是可耻!
联系生活,还有很多差不多先生:医院里给病人开条子,把“切除食指”写成了“切除十指”,我们可以想象病人当时的痛苦;给病人打的针是注射过艾滋病的针,便会使一个健康的人患上艾滋病!读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凡事要认真仔细,不马虎,不粗心,才能办好每件事。

我们,可不能当“差不多”先生!差不多;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5
偶读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感觉很是好笑。

心想怎么会有如此毫无准则、随随便便的人呢?简直是不学无术、愚昧荒唐!看他最后随便到将自己的小命也稀里糊涂地送掉了,却又笑不出来。

掩卷沉思,“差不多”先生好似一面镜子,镜子里也有你我的影子。

小时候老师布置作业,马马虎虎完成,差不多就好了;成年工作了,领导交待的任务,做完后感觉差不多就了事了……
差不多思想这种“毒瘤”,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捣乱社会,比如某建筑队施工的桥梁为什么塌了?因为采购员中了“差不多先生”思想之毒,认为此钢筋与彼钢筋差不多,此水泥与彼水泥差不多;再如全国的矿难为什么频繁发生?因为采矿设备、条件与国家规定的差不多;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屡打不尽,充斥市场?因为那些个假冒的牛奶饮品、食品日化什么的与正牌差不多,其实充其量是包装差不多,而实质……如此种种,贻害无穷。

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
“少了一个铁钉,丢了一只马掌,
少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
少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失了一个国家。


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一场战役。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尽心尽力做好。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纺织行业,从棉花到成品纱的生产过程工序多,人员多,从前纺、后纺到筒子,经过一道道工序精心制作出来的成品纱,若其中有人怀有“差不多”思想,便可能留下隐患,严重的导致客户退单索赔,会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作中,杜绝“差不多”思想的滋生,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尽善尽美地完成各项工作。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6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透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
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

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此刻,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评语:中国人做有一种不认真的态度,总是喜爱说“差不多”,一句“差不多”,刻画了中国人做事的马虎,民族要强大,国民素质很重要!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7
中国有名的人是谁?他就是家喻户晓的差不多先生了,他是全中国人的代表。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有精明呢?”这是他做事,做人的宗旨。

小时候,他妈叫他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在学校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是山西答了陕西;他在钱铺做伙计时,“十”字写成“千”字,“千”字写成“十”字;有一天,他赶火车迟了两分钟,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王大夫请来了,而牛医错把人当成牛来医,结果差不多先生死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他样样事情看得破,又把他叫作“圆通大师”,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这篇文章通过刻画差不多先生的形象,批评民族性格中做事不够认真的缺点,唤起国人的注意,人人都有这种不良习惯,中国就再也没有成功,亮丽、辉煌的时刻了,而懒惰使中国的路黯然失色。

劳动,是人类的美德,有人鄙视农业劳动,觉得那是下等人干的,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它助长了人的懒惰思想。

的确,劳动过后,迎接你的是奇迹,让我们热爱劳动吧!摒弃一切懒惰思想,行为,劳动
会使你的未来充满骄傲!
五千年来,勤劳的中国人民靠不懈的劳动创造了许多奇迹,而到了现在,中国已变成了懒人国了,不再出现什么奇迹了,这样,中国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吗?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要让懒人国变成勤劳国,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再创奇迹和光辉!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8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

令人哭笑不得。

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

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

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但是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

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

只但是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

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

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留意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

昨日,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

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

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多是这样。

”但是,第二天早上我的六角虫就散架了。

还有一次,我妈妈帮我检查作业,她说:“差不多是这样吧!”结果,第二天我的作业本上有好几个“x”。

“差不多”,有人把它挂在嘴边。

可往往就是正因“差不多”,最后却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媒体以前报道,一个工程队挖隧道,承包人将水泥柱改成了木桩,以为这样“差不多”,可不久,隧道塌了!不光死了人,还损失了几百万元。

这个“差不多”换来了惨重的损失。

“差不多”其实是差多了。

“差不多”的思想不能要。

如果你仍然把“差不多”挂在嘴边,那你必定要吃苦头的。

作为一个国家,大家都“差不多”,那么,这个国家必定走向毁灭。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9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差不多先生》。

文章讲述了一位被称作差不多先生的人,他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文章用了五件事体现了他的性格:第一件事情是妈妈让他买红糖,但他买回的是白糖;第二件事是去学堂先生问他问题,他把山西读成陕西;第三件事是他去店铺做伙计,他经常把十字写成千字;第四件事是他有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可他晚到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

我认为差不多先生这个习惯会让他存活不了,因为现在如果一个差不多就会变成差很多,比如:他把10后面多加了一个零变成100那样就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很多了!如果他觉得沐浴露和洗发水差不多,洗完头,他不就成光头了吗?在医院,如果医生开药把一个叫0105A 的药写成了A105A的药,那样不就会吃死人了吗?
我对这篇文章有一个看法:如果差不多先生,用准确的标准要求任何事情。

这样差不多先生就不会被妈妈骂了,不会被老师批评,不会赶不上火车,不会死去。

现实生活中,要是所有人都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那医生觉得药都是药,给病人随便吃药;人们觉得死和活都一样,死人越来越多,基本没活人了。

这样世界上没有人和有人就差太多了!
我读完这篇文章,知道了:差不多会变成差很多,差不多有时会变成一个应该的意思,用在合适的地方是可以的。

可觉得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差不多是不行的,以后我要改掉我的口头禅差不多。

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完成,不能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0
今天,我去新华书店,看到书店门口推出了新书《差不多先生》。

我进去粗略的翻了一下,还行,就买了吧!
回到家,我仔细的看了起来,真令人发笑:熊猫和猫差不多;红豆和绿豆差不多;红糖和白糖差不多;江西和江南差不多,就连他死时,他的家人请错了医生,请来兽医,他也说差不多,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断断续续地说:“活人与死人差…差…不…多,万事业…
只…只…只…求相似,不求……求精…确…确,别……别…别…太…较…较…较…较…较真…真…真…了…………。

说完,便咽了口气。

我心想:这人太傻了吧,人活着与死了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些东西表上看差不多,可实际却差得太远了。

随后,我又陷入了沉思。

我就是这种“万事只求相似,不求精确”的人呀,“体息”和“休息”差不多,“路断”和“路段”差不多,“切除食指”和“切除十指”也差不多,如果医生在做手术中,把切除食指“当成了切除十指”。

那病人要受多少罪呀!
书的结尾还说:“从此以后,人人都变成了差不多先生。

”我读完这本书,又联想到:如果人人都变成差不多先生,那将是怎样一副嘴脸。

所以,我们不管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什么事都要精益求精,不学差不多先生,觉得万物都差不多,可一比较,差得远呢。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1
差不多先生,姓差,名不多。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记得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工作的公司要发奖金了,事后,同事对他说:你少领了200元。

而差不多先生却说,邻和不邻不都差不多嘛。

最近,公司的要进行人员改革,公司的一位副总退休了,差不多先生和差太多先生是候选人员,最终差太多先生竞争到了副总的位置,差太多先生对差不多先生说:“你和我差太多了,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说完便傲慢的走了。

同事们都来安慰差不多先生对他说:“不要气馁,没关系的”。

而差不多先生却说:“谁当副总不都差不多嘛”。

差不多先生奋斗了一生,凭着他的谦让终于当上了副总,而就在这时他偏偏得了一种怪病。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
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2
《差不多先生传》是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处世不认真的人。

《差不多先生传》中说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很不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经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由此我想到,在我们的企业也一定会有为数不少的差不多先生。

工作当中含糊不清、得过且过,这种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带来的附加影响各不相同。

如果发生在行政、后勤等部门,例如:办公室打扫的不干净、资料整理的不够规范、库房乱七八糟,他会影响别人对你的评价、定位,会限制你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要是发生在安全生产第一线,试想,如果作业车辆维修以后轮胎的螺丝没有拧紧、车间机电设备的连接部件焊接质量参差不齐,后果难以想象,带来的影响或许更加直接、更加难以承受。

所以,这么多年来,公司才会狠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个人认为,任何一家企业,无论你的制度如何健全、管理多么完善,决定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是以人为本,只有把所有的差不多先生锻造成标准化尖兵,企业的安全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3
今天,我读了作家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差不多先生传》。

这个题目十分有趣,我带着一丝好奇读完了全文。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叫“差不多”的人,他看不清,听不明,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他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去帮妈妈买红糖,结果却买成了白糖,他妈骂他,他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上学时,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山西同陕西,不是差不多吗?”
他长大后在店铺做伙计,做事总是不精细,“十”跟“千”常常写错。

掌柜的生气了,骂他不仔细。

他只是笑嘻嘻的赔小心道:“千与十只差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嘛!”
有一次,他有事要外出,慢悠悠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开走了,他不满地说:”八点三十分开,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

谁知家人弄错了,喊来了西街的牛医王大夫。

他说:”汪大夫跟王大夫不是差不多吗?就让他试试吧!“王大夫走上前,用医牛的方法替他治病,不一会儿,他便一命呜呼了。

他临死前,说:”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就好,。

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说他看得破,想得开,于是,人人都象他学习,中国很快变成了一个”懒人国“。

读了这篇文章,我认识到了懒惰和做事马虎的危害。

我们绝不能像文中的差不多先生一样,不求上进,马虎行事,这样只会让我们一事无成。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4
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人,总是把“差不多”奉为自己的行事法则,认为这是豁达、随和,随遇而安,这种人生态度值得赞赏?
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因为差不多最终一命呜呼。

“作为一名特钢人,我们赞赏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但这绝对不是以“差不多”作为行事法则所能达到的。

试想一下:在产品管控参数中我们一句“差不多”,结果出现废品无数,这时谁能做到随此遇而安?在设备隐患的排查中我们一句
“差不多”,小隐患酿成了大事故,这时又有谁能随此遇而安?更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一句“差不多”,引发多米诺效应,出现不可挽回的后果,这时还怎么能够随此遇而安?
以“差不多”做为行事准则,不管是在工作中还在生活中,都会为我们埋下可怕的不定时炸弹,使我们粉身碎骨,怎么还能够随遇而安?
我们盼望能随遇而安,这“遇”就一定不能是由“差不多”行为而带来的境遇。

“差不多”行为只会带来不定时的“炸弹”,而排除炸弹,需要细心谨慎的工作态度,需要我们一直推崇的“匠人精神”。

在我们的特钢公司生产经营中,引进了多种管理模式,细化了所有的作业标准。

只有细心、谨慎,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发扬“匠人精神”,才能将这些标准落到实处,才能营造出保证安全生产的大环境,达到随遇而安的目标。

“差不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只会使我们随此遇难安;只有坚持细心、谨慎的“匠人精神”才会把我们带到更好更强更高的境地,使我们得此遇而安!
《差不多先生》读后感15
读完《差不多先生传》后,我觉得他真是可悲又可笑。

令人哭笑不得。

笑过之后,觉得这篇文章有让人回味的地方。

他照出了那些有“差不多”来掩饰自己错误的人的可悲可笑之处。

一些小差错,虽然只不过是少了几秒,小了几斤,错了一个小数点……但绝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

我身边的“差不多”可真多!自己说,别人也说。

其实,我感觉我就是名副其实的“差不多先生”。

只不过我没有他那样严重罢了。

有一次,我学会了一道“炸沙丁鱼”,想给大家露一手。

沙丁鱼是要放盐的,我不小心放多了,自己却自言自语地说:“盐差不多就放这么多吧!”结果,一天晚上光让大家喝水。

不光我自己是“差不多先生”,就连我的同学也是“差不多先生”。

昨天,我在做六角虫,有一个地方不会做,就请一位同学帮忙。

其实,他那个地方也不会。

只听他喃喃自语地说:“就是这样,差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