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笔记细胞周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
细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
增殖:细胞通过割裂的方式在空间上不断增加群体数量,在时刻上通过遗传延续后代,使细胞在自然界中得以进化和进展,即:增加数量,延续后代。

第一节、细胞割裂(cell division)
一、有丝割裂(M期)
概念:
细胞通过有丝割裂器(纺锤体)将遗传物质精准地等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以保证细胞在增殖进程中维持遗传稳固。

1、期进入割裂期,中心体一分为二,向两极移动,纺锤体形成。

核膨大、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开始形成。

1)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即染色体变短、变粗,中间有着丝粒相连,外侧有动粒。

2)核膜破裂核仁消失:核内膜下的核纤层纤维Pr磷酸化,降低为可溶性核纤层PrA、B、C(A与C为同一编码基因的不同加工产物,故为一个类型即A,A型只存在于细胞分化中,对细胞向特异性分化起作用,B型那么存在于所有体细胞)。

核膜失去支撑,裂解成小泡的核膜与核纤层PrB相连,分散到细胞质中。

同时由于染色体凝集,核仁中的DNA别离参加到染色体的组装,核仁RNA、Pr分散到细胞质中,核消失。

3)、纺锤体的形成:在割裂前期末显现一种纺锤样的细胞器,由星体微管、极间微管、动粒微管纵向排列组成。

星体微管:在前期开始,细胞中的一对中心粒已复制为两对(中心粒具有微管组织中心的作用,即MTOC),每对中心粒周围显现放射状星体微管,由此组成两个星体,并位于核膜周围。

极间微管:两对中心粒之间也有微管形成,这些微管由纺锤体的一极通向另一极,故称“极间微管”(也称重叠微管)。

极间微管的特点:极间微管不持续,而是由来自两极的微管在纺锤体赤道面彼此重叠,侧面相连组成。

粒微管:前期末,核膜破裂,纺锤体发出的微管进入核中,其A端附着在动粒上,即“动粒微管”。

微管的作用与原理:
星体微管,极间微管是通过远离中心粒的一端(A端)加入微管Pr聚体,使微管延长,从而推动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而动粒微管那么是靠近中心粒一端(D端)加入微管Pr二聚体来使微客延长。

染色体在纺锤体微管的牵引下,猛烈旋转运动,慢慢移向细胞中央赤道面上。

前期小结:
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核膜破裂和核仁消失;纺缍体的形成
2、中期:染色体纵裂为二,即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在着丝点处相连,现在染色体排列在细胞赤道面上。

3、后期:着丝粒一分为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向细胞两极迁移。

4、末期:染色全解螺旋,变成染色质。

分散在胞质中的核膜小泡在核纤层PrB的聚合作用下,开始向染色体表面集聚,每条染色体周围的小泡从头聚合在一路形成新的核膜。

由于染色体解聚核仁组织者(DNA)开始形成新的核仁。

胞质割裂:在细胞赤道面形成环形胞质割裂沟,并非断加深,最后完全断开,割裂成两个子细胞。

有丝割裂的机制:
1、纺锤体是染色体分离和移动的要紧动因,染色体移动取决纺锤体产生的四种作使劲。

1)极间微管区域在动力Pr(微管Pr)的作用下,相互滑动对两极星体产生推动。

2)动粒微管(+)结尾方向的组装和去组装,对染色体动粒产生拉力。

3)星体微管与细胞膜之间相互作用,使星体稳固在细胞的两极的作使劲。

4)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处和臂间的染色体粘着Pr形成的粘着力。

极间微管的拉力与着丝粒处染色体粘着Pr 的粘着力处于平稳状态使染色体稳固在赤道面上。

2、姐妹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粘着Pr在染色体凝集和分离中起重要作:粘着Pr的两头与DNA相连, Pr分子变构可使DNA
螺旋化,若是S期不能合成粘着蛋白,M期染色体的凝集就不能完成,染色体就不能分开。

3、动粒与微管的连接处是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作用点:主若是驱动蛋白、动力Pr和动力微管,动力微管的(+)结尾
组装和去组装,可牵动单体向细胞赤道面或两极运动。

染色体在割裂后期向两极的运动主若是动粒微管的动粒端部(+)去
组装的结果。

动粒微管在染色体运动中,本身不能提供动力,但可作为转道,动力微管上的驱动蛋、动力Pr起作用。

驱动Pr→“+”结尾动力Pr →“-”结尾
4、微管动力Pr是染色体运动的动力细胞内的微管依功能分为间期微管和动力微管。

纺锤体微管主若是动力微管,这种微管的组装、去组装有必然的极性和方向,组装快的为(+)结尾,慢的为(-)结尾。

在末期(telophase):动粒微管消失、极性微管继续加长、核膜、核仁从头装配、染色体解聚、胞质割裂
有丝割裂的异样情形:
一、胞质不割裂形成多核二、染色体不分开或核内复制形成多倍体 3、姐妹染色体单体不分离 4、染色体反复
复制但不分离造成多倍庞大染色体五、体细胞减数割裂形成单倍体细胞六、显现多个中心体,形成多极核割裂
二、生殖C的减数割裂(Meiosis)
一、概念:指有性生殖的生物在配子发生进程中DNA的、一次复制和两次核割裂,通过这一进程由双倍体C产生单倍体C。

2、进程:
1)第一次减数割裂:
前期Ⅰ:从形态上又分为五个时期。

①细线期:染色体细长如丝。

②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

同源染色体:指一个细胞里形状、结构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上面具有
相同基因(等位基因)的一对染色体。

③粗线期:染色体浓缩变短、变粗,每条染色体由两条单体组成(二分体),中间有着弱丝点,非姊妹染色体发生片断
互换;互换必然要发生在非姊妹染色体之间才有生物学意义。

④双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排斥而趋于分开,只是在交叉部位仍连在一路。

⑤终变期:染色体浓缩变短、变粗螺旋化达到最高度,核膜、核仁开始消失,染色体开始向赤道移动,纺锤体开始形成。

中期Ⅰ: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体形成,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慢慢远离,着丝点没割裂。

后期Ⅰ:纺锤体收缩,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别离移向两极,同源染色体数量减半。

末期Ⅰ:核膜、核仁从头形成,接着进行胞质割裂,成为两个子细胞,染色体解螺旋,又变成细丝状。

第一次减数割裂终止,
由于同源染色体分到了两个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量减半,这是减数割裂的核心。

2)第二次减数割裂: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

3、两次减数割裂比较:第一次减数割裂:即23对同源染色体别离进入两个子C (数量减半)
第二次减数割裂:每一个子C 只有23条单体(实质上是有丝割裂)
4、减数割裂的生物学意义:
1)、遗传物质在数量上的恒定,维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固。

2)、减数割裂进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每一个生殖C 只能取得同源染色体的一条,这正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细胞学基础。

等位基因:在同源Chr 上位置相同、操纵相同性状的一对基因,称“等位基因”。

3)、非同源Chr 在减数割裂进程中随机组合,然后进入同一个生殖C ,这一点正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细胞学基础。

4)、减数割裂进程中,姊妹Chr 发生片段互换,这一点正是基因互换的细胞学基础。

(一) 配子的发生
配子:指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一)、精子的发生与形成:
1、发生:精子发生于雄性动物睾丸曲细精管的上皮C ,在附睾中成熟,最后形成具有必然生殖功能的精C 。

2、形成: 精原
C 初低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C (单倍体)
产生4个精 (二) 卵子的发生:
1、发生:卵子发生于卵巢的生发上皮 成熟于卵巢。

2、形成:与精子形成进程相似即:卵原C →低级卵母C 双倍体 → 极体
→ 次极卵母C
因此,一个卵原C 通过减数割裂后可产生一个卵C ,三个极体,而一个精原C 通减数割裂可产生4个精C 。

极体:指卵C 在通过两次很不均等割裂(核割裂是均等的)产生四个大小差异的子细胞,其中大的是卵C ,三个小的成为废物,固依附在卵子的动物极,故称“极体”,分为第一和第二极体。

动物极含原生质较多,卵裂较快,形成胚胎;植物极含卵黄多,割裂慢。

3、卵子发生的特点
1)卵原C 的增殖是在胚胎期的卵巢中进行的,诞生后的卵原C 慢慢退化,仅有少量稳固下来,性成熟后,每一个月有一个成熟卵泡排放,因这人的一生大约只有400个左右的低级卵C 取得发育。

2)女性低级卵母C 的成熟割裂是在胚胎期3个月左右就已开始,5-6月后进入第一次减数割裂前期,诞生前后才到终变期,以后即停止于此,直到卵前,第一次减数割裂才完成。

3)第二次减数割裂必需在精子的穿入的刺激下才能完成。

若是排出的卵子24小时中间不能与精子相遇而受精,那么即行退化。

有丝分裂
垂体促性腺激素 第一次减数分裂
同源chr 分离,数目减半 第二次减裂 着丝粒染色体分开
细胞周期
从上一次细胞割裂终止到下一次细胞割裂终止的整个进程;
物质积存期(间期或静止期)、细胞割裂期(有丝割裂期)
一、细胞周期分期:
间期:G1:DNA合成前期或预备期 S: DNA合成期 G2:DNA合成后期或有丝割裂预备期
丝裂期(M期):前、中、后、末
不同增殖状况细胞的类型:
静止期细胞(quiescent cell)、G0期细胞/暂不割裂细胞、淋巴细胞等、周期中细胞(cycling cell)、持续割裂细胞/可育细胞、终末分化细胞
(一)、G
期:细胞表面有泡状物,染色质去凝集;蛋白质、糖类、脂质等开始合成。

1
1、要紧特点:
①、RNA及蛋白质合成,细胞体积显著增大,RNA聚合酶活性升高,三种RNA不断产生,蛋白质合成量迅速增加,主若是S 期DNA复制的各类酶类。

②、细胞一旦完成G1期,即能完成全数细胞周期。

③、细胞中发生了多种蛋白质的磷酸化,主若是组蛋白、非组蛋白的磷酸化,从而增进G1晚期染色体结组成份的重排,G1期蛋白激酶的磷酸化大多发生于其丝酪氨酸部位。

④、G1期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作用增强,保证了G1期中进行的大量生化合成有充沛的原料
⑤、G1期中胆固醇合成迅速增加,如抑制胆固醇合成会抑制细胞进入S期。

2、G1细胞的类型:
①、增殖细胞群:这种细胞属持续不断增殖细胞,代谢旺盛,有增殖能力,对药物反映灵敏,如造血干细胞、皮肤表皮细胞、消化道粘膜细胞、骨髓细胞等。

②、暂不增殖细胞群:主若是G0细胞这种细胞长期停留在G1期初期(G0期),一样情形下不增殖,代谢不旺盛,但有增殖能力,对药物反映不灵敏。

这种细胞当受到损伤和刺激后,需要补充时,又从头进入细胞周期,恢复增殖能,如成纤维细胞、滑腻肌细胞、肝、肾、胰、前列腺、乳腺上皮、血管内皮细胞等。

这种细胞在G1期合成具有特殊功能的RNA、Pr,使细胞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随后代谢活性降低,较长时刻停留在G1期而不超过R点(G1细胞RNA合成含量阈值),这一时期也是G1初期,细胞几乎近处于“静息状态”。

③、不育细胞群(终末分化细胞):代谢不旺盛,完全失去增殖能力,如角质细胞、人心肌细胞、N细胞,这种细胞长期处于G1期直至衰老死亡。

3、G1期的分期:
①、G1期初期(又称G0细胞)
合成细胞在G1所特具的RNA和Pr、脂类等,因此主若是细胞生长期,细胞需要大量的RNA、 Pr和脂类和糖类,以形成大量的细胞器和其他细胞结构,使细胞体积、表面积、核质得以按比例增加。

G1期是细胞周期中时刻转变最大的时期,从数小时到数年。

G0期细胞:长期停留在G1期初期(G0期即细胞“静息状态”)的细胞称G0期细胞。

这种细胞执行其分泌功能Pr、酶、激素和各类细胞因子的功能,如前所述“暂不增殖细胞群”即为G0
②、G1期晚期: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假设干前体物质,即取得DNA复制的必需的条件,如各类脱氧核苷酸、DNA聚合酶、解旋酶等。

(二)S期:
要紧特点:
1、细胞表面滑腻,小泡和微绒毛明显减少,中心体在此期完成复制。

2、DNA复制是S期要紧特点:因此合成DNA所需的酶类如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含量和活性显著增高。

染色质复制一般是常染色质先复制,异染色质后复制,如人类女性细胞中钝化的X染色体复制发生于其他染色体复制完成以后。

3、合成组蛋白和非组蛋白S期的要紧特点:组蛋白合成与DNA复制同步进行,细胞质中组蛋白大量增加,新合成的组蛋白迅速进入胞核,与已复制的DNA结合,组装成核小体,进而形成具有两条单体的染色体,当DNA复制在S期末完成,组蛋白mRNA也在短时刻内降解。

4、组蛋白持续磷酸化也发生于S期:是继G1期丝氨酸磷酸化后,在S期H1上另外两个丝氨酸发生的磷酸化,而H2A的磷酸化那么贯穿于整个细胞周期。

(三)、G
期:
2
要紧特点:
1、细胞表面许多微绒毛,合成必然数量的蛋白质和RNA。

2、此期大量合成RNA、ATP及一些与M期结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如M期纺锤体微管形成的微管蛋白,在此期合成达到顶峰。

3、此期对药物反映灵敏,故此期用药物医治肿瘤有必然的成效。

总结:整个周期,DNA取得一次复制,即染色体倍增(从分子水平看,也确实是DNA在S期取得复制),为进入割裂期打下基础,DNA合成完毕,必需进行一系列组装进程,才能形成染色体。

复制后的DNA,平均分派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即割裂期事实上是把已经复制好的DNA平均分派到两个细胞中去的进程。

(四)、 M期:
细胞割裂期,细胞呈球状,表面有微绒毛。

细胞周期分析方式:标记有丝割裂百分数法、流式细胞仪测定法
成熟增进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存在于M期细胞中能增进染色体凝聚和细胞割裂的物质
MPF是由cyclin和CDC基因编码的依托于cyclin的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CDK蛋白激酶以磷酸化的形式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
CDK抑制因子(CDK inhibitor,CKI)
不同的周期蛋白与不同的CDK结合,调剂不同的CDK激酶的活性
注:调剂相关问题课件上未做详细说明,只在图片中提到可有G一、G1/S的调剂、S期的调剂、G2/M期的调剂、M期的调剂,另外还涉及限制点/查验点的问题,有爱好的同窗请翻阅教材或查阅相关资料
把握概念:细胞周期、减数割裂、周期素、MPF、CDK 把握有丝割裂的进程及其意义
把握减数割裂与有丝割裂的区别
把握细胞周期的分期及各期的要紧形态
熟悉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