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抒情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抒情⽅式
鉴赏古典诗词的抒情⽅式(上)
snow
⼀、古典诗词常见的抒情⽅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 、间接抒情(1)借物抒情托物⾔志(2)借事抒情因事缘情(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4)咏史抒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什么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特点:是直接对有关⼈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式。

例:《诗经》和后来的乐府民歌⼤都直抒胸臆。

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君⼦好逑”(《周南·关雎》)
陈⼦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乐府诗集?⿎吹曲辞》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绝衰。

⼭⽆陵,江⽔为竭,冬雷震震,夏⾬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三、间接抒情的⼏种⽅式及其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在处理情感时⼀般不是直接的抒情,⽽是⾔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要弄清:第⼀,借什么物?那物有什么特点?诗⼈如何将那物的特点与⼈的感情相联系,即找到他们的共鸣点;第⼆、诗⼈抒发的是什么感情,是悲?是喜?是怨?是恨?……第三:要懂得哪些物即意象是抒发哪种感情的如⽉、杨柳。

例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珍《⼰亥杂诗》其⼀(注:深秋的习习冷风,吹⾛了绿⾊的夏景,满地的⾦黄依然显⽰秋天的成熟,总会让⼈为之感动。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开花落本是⾃然界⽣命的流程,落花不惜⽣命凋零,为爱可以粉⾝碎⾻,化作泥尘的挚爱来滋润爱的根源,古往今来的诗⼈都为永恒的爱⽽沉醉在秋的意境中,寒来暑往,春红夏绿秋黄冬⽩,多少痴男倩⼥都为着这⽆情的变化⽽感慨。


例: 苏轼的《⼘算⼦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挂疏桐,漏断⼈初静。

谁见幽⼈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词运⽤了借物抒情的⼿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表现了作者被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洁⾃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品格。

作者把⾃⼰的主观感情物象化,达到了⽣动具体感⼈的艺术效果。

(⼆)、借事抒情:因事缘情事---事情、事件
例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歧王斋⾥寻常见,崔九堂前⼏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逢君。

注: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开头⼆句虽然是在追忆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的深情怀念。

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相识。

昔⽇不再。

梦⼀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奈。

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

例?张籍秋思洛阳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临发⼜开封。

⾼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按诗歌体裁分类把握主旨(3类):
写景抒情诗咏物⾔志诗即事感怀诗
⼆·关注切⼊点寻找提⽰(4点):
题⽬重点词语补充注释试题选项
三·赏析⽅法:(5法):
1赏析表达效果:诗眼-词类活⽤、修辞效果、绘形摹态
佳句-句式省略、句式倒装、⾳韵平仄
2赏析修辞⼿法:⽐喻、借代、对⽐、夸张、排⽐、反复、反问、设问、反语、烘托、⽤典、对仗(对偶)、通感(移觉)
3赏析表现⼿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4其他艺术⼿法:联想、想象、象征、渲染、铺垫、过渡、伏笔、照应、抑扬
5三对⼉关系:
虚实关系-由实到虚、由虚到实(虚实相⽣)
动静关系-由静到动、以动衬静注意:分析动静关系的前提必须是共时共境同⼀画⾯
情景关系:触景⽣情-以景衬情(乐景&哀景)
缘情记景-情景交融(乐情&哀情)
四·诗词中重点鉴赏的词:
1动词-看有⽆使动⽤法
2修饰词(形&副)
3意象组合的名词
4特殊词:
(1)叠词-增强韵律感加强情感的表达
(2)拟声词-使诗⽂⽣动形象使⼈有⾝临其境之感
(3)颜⾊词-⼀般表明⼼情增强描写的⾊彩感画⾯感从⽽渲染氛围
五·分析评价鉴赏主观题的⼀般语⾔样式:
此诗的()字句通过描写()景象,抒发了诗⼈()的思想感情。

诗的()句运⽤()⼿法,描绘()情景,塑造了()形象,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六·主观题答题思路步骤
1内容鉴赏:(1)诗中写了什么(2)主题是什么
2写法鉴赏:(1)写作⾓度(2)写作思路(3)修辞⼿法(4)组织⼿法(指材料的使⽤)(从这四⽅⾯答不会丢采分点的)3词语鉴赏(叙析评)
(1)含义-词语本⾝的含义+词语在诗句中的含义
(2)意境-分析词语运⽤的表达技巧及突出了静物什么特点
(3)作⽤-从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受+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4)总评:此词句不论是在语⾔提炼上还是修辞⼿法的使⽤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很有新意。

注意:这句话为套话,要会说啊
4分析动词在诗中的作⽤时:
(1)解释动词含义
(2)说明动词的作⽤对象及表达效果
主语为⼈时,说明动作发出者的主观感受及思想情感
主语为物时,若有动静关系则分析⼀下两者关系和表达效果及所抒发的情感)
(3)情景交融,升华思想
5写景鉴赏:(1)观察⾓度、距离
(2)分析景物的-形、声、⾊、势、态
(3)说明渲染了什么氛围
6修辞⼿法鉴赏:(1)指出修辞⼿法
(2)说出此⼿法在诗中的作⽤并解释诗中语句
(3)说明表达的情感
⾼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是⾔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志。

这⾥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
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活的写照,⼜是诗⼈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个或⼀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的情感。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亮烘托情思是常⽤的笔法。

⼀般说来,古诗中的⽉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静夜
思》:“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

”这⾸诗表现了李⽩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是浸染了诗⼈感情的意象了。

杜甫《⽉夜忆舍弟》:“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露总是⽩的,但今夜更⽩,因为感受在今夜;⽉⽆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

诗⼈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
的思念。

唐⼈王建《⼗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明⼈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圆之夜⼈间普遍的怀⼈⼼绪,含蓄地表现了诗⼈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明⽉梦中看”(唐⼈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天⾹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直得到⽂⼈墨客的亲睐,有⼈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欣赏它清⾼的⽓质。

屈原《离骚》:“朝饮⽊兰之坠露兮,⼣餐秋菊之落英。

”诗⼈以饮露餐花象征⾃⼰品⾏的⾼尚和纯洁。

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花。

”表达了诗⼈对坚贞、⾼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靥照泥沙”(宋⼈范成⼤《重阳后菊花⼆⾸》)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的精神品质,这⾥的菊花⽆疑成为诗⼈⼀种⼈格的写照。

古典诗词鉴赏之步骤与⽅法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个⽅⾯⼊⼿。

⾸先,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物有⽐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个突破⼝。

按表达⽅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五⾔、
七⾔、杂⾔等;按内容,可分为⼭⽔⽥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

⽽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度的概括性,⽣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寻味、⾔近旨远、⾔简意丰、意在⾔外、含蓄蕴藉等。

(2)分析⼿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志、象征、以⼩见⼤、开门见⼭、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描写
、对⽐、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情因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景、⼀切景语皆情语等。

(3)语⾔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体物⼊微、穷形尽态(相)、富有哲理、淋漓尽致、⾏云流⽔、形神兼备、简洁
、浅显、明快、明⽩、通畅、平淡、⽆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等。

(4)风格类沉郁顿挫、豪放、雄浑、旷达、沉郁、苍凉、冲淡、低沉、悲慨、苍劲、舒缓、悲凉、俊爽、等。

(5)⽂章结构
做铺垫、埋伏笔、呼应、浑然天成等。

(6)⾏⽂技巧类
虚实相⽣、⽔乳交融等。

6.掌握修辞⽅法在诗歌中运⽤的特点
诗词常⽤的修辞⼿法是⽐喻、拟⼈、对⽐、夸张、借代、双关、互⽂、等。

其次,读懂诗要注意运⽤⽅法
1.借助题⽬、作者、注释。

题⽬是切⼊点。

古诗的题⽬很讲究,它往往能揭⽰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点,从题⽬⼊⼿,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分析语⾔、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的观点态度作铺垫。

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学会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

古代诗词的分类
古代,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令⼈赞
叹。

但就其内容⽽⾔,⼤体可概括为:咏史诗、⼭⽔⽥园诗、咏物诗、边塞诗、抒怀诗等。

掌握各类诗的特点极其⽅法。

(具体鉴于篇幅,不赘述)
3.借助背景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

这⾥所说的背景,包括诗⼈所处的社会时代、⽣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的内容。

这些⽅⾯,对诗⼈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4.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般篇幅短⼩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

但是,即使是短⼩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

5、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古典诗词⼈们⼀般能注意到其中的形象思维,并对此加以充分的分析,⽽忽视了对作品进⾏必要的逻辑思维的分析理解,从⽽
在某些时候不能全⾯客观地鉴赏出作品的真正意蕴。

形象思维不能排斥逻辑思维,⽽且必须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6.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

⽤典,是古诗词中常⽤的⼀种表现⽅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定的影响。

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理解出⽤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般⽽⾔,古诗词中的⽤典要注意以下⼏种情形。

点化前⼈语句。

点化不同于直接引⽤,⽽是将前⼈语句消化后⽤⾃⼰的话写出。

明⽤历史故事。

在引⽤历史故事时,明⽩地指出是何⼈何事,这是明⽤
暗⽤历史故事。

⽐明⽤隐蔽,因为没有明⽩地指出是什么,所以难以⼀眼看出。

如果知道所⽤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伤脑筋了。

反⽤历史故事。

明⽤和暗⽤历史故事,都是正⽤其意,反⽤历史故事,则是反⽤其意。

⼆、鉴赏、评价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以下⼏类:
(⼀)象征性意象
(⼆)⽐喻性意象
(三)描述性意象
(四)通感性意象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学作品中展⽰出来的⽣活图画,⼀般可分为⼈物形象和
⾃然景物
(1)⼈物形象。

诗中的诗⼈形象“我”,⼀般指的就是抒情主⼈公,即诗⼈⾃⼰。

有别于⼩说中的“我”(⾮作者本⼈)。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川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般借意象来表现⾃我,诗⼈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为⼀。

有时诗中有⼏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定的联系。

⼀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对这个论点进⾏分析论证。

其他三个⽅⾯的鉴赏和评价⼀般也使⽤这个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字中写到各⽅⾯的内容。

鉴赏诗⼈形象的思路与其他⽂学作品中的⽅法⼀致,⼀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的是它的⽅式和思路。

3.鉴赏作品的语⾔
诗歌的语⾔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的语⾔主要从这⼏个⽅⾯⼊⼿。

⽽这⼏个⽅⾯往往是合为⼀体的。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在借助语⾔⽂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般创作规则和⽅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殊的艺术⼿段。

主要考查艺术特⾊和表现形式。

(1)抒情⽅法。

抒情⽅法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的主要⼿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或物⾔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法。

表现⼿法可以从三个⽅⾯进⾏把握:
1、创作⽅法:赋、⽐、兴;
2、表达⽅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中见⼤、点⾯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中,第三⽅⾯为其重点。

(3)⽤典。

鉴赏诗歌的⽤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典的作⽤。

⽤典的作⽤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志。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

风格就⼤处⽽⾔,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夸张⼿法,语⾔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

代表的诗⼈有屈原、李⽩、李贺、苏轼、龚⾃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民的⽣活与追求。

代表的诗⼈有杜甫、⾟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形成了⾃⼰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然李⽩: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王安⽯:雄健⾼峻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园诗:恬淡宁谧⼭⽔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考所要求的⼋种修辞⼿法,考查的形式⼀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

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第⼀,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圆⽉——团圆落叶——失意等。

3、抒情⽅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第⼆,内容主旨:
考查的主要有:
1、涉及的⽂化常识、⽣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然现象。

2、某⼀诗句的⼤意或内涵。

3、诗⼈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致有两种,⼀是借景物抒情,⼀是借⼈物⾔志。

律诗、绝句⼤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物来表明⼼志。

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志的诗句⾥得到集中的体现。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总结、表述
灵活运⽤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就诗论诗”的⼼得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兴;夸饰;⽤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迹;造就……的情致。

鉴赏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此项的难点在于考⽣要完全依据⾃⼰的鉴赏能⼒对作品进⾏鉴赏性分析,并⽤⾃⼰的语⾔概括出答案。

●难点磁场
[试题](★★★★)阅读下⾯⼀⾸诗,按要求做题。

陇西⾏四⾸(其⼆)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定河边⾻,犹是春闺梦⾥⼈。

1.此诗运⽤了哪些修辞⼿法,请列举,并简要说明。

答:
2.请赏析诗中虚实结合⼿法的运⽤及艺术效果。

答:
●案例探究
[案例](★★★★)(2002年北京⾼考试题)
阅读下⾯唐诗,完成1~2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出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断⼭。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西省永济县西南⾼⾩上的⼀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视⾓在前后两联发⽣了转换,前⼀联写俯视所感,后⼀联写纵⽬所望。

B.前⼀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度。

C.后⼀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势。

D.运⽤对偶,给⼈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登上鹳雀楼凭⾼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王之涣曾经写下⼀⾸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

能⼒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有关古典诗歌知识,能背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答案:1.BE
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且包含着“登⾼才能望远”这⼀⼈⽣哲理,境界显得更加⾼远。

错解分析:未选B,“迥临飞鸟上”并⾮讲“鹳雀楼耸⼊云天、飞鸟难及”,注释中有关内容应引起注意,这是“⼀座三层楼”,诗中⽤了夸张的写法。

另⼀⽅⾯,“⾼出尘世间”也不属于“真实客观”地描写。

未选E,E项“抒发诗⼈……
壮志豪情”不当。

赏析这⾸诗的情感,主要应抓住“⾼出尘世间”这⼀句,诗⼈通过登⾼远望,抒发了超俗脱尘、奋发向上的精神。

⽅法技巧:关于⽐较赏析,可抓住两个⽅⾯:⼀、景象描写:畅当诗开篇写楼的⾼峻。

“迥”显其⾼远,“临”显居⾼临下之
势,“天势围平野,河流⼊断⼭”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较⼀般;王之涣诗景象壮阔,视野⽆穷。

⼆、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视觉的居⾼临下,表现了⾃⼰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远离⼈世尘俗的意象。

诗⼈在进⼠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他⼜为⼈⾼傲,胸有⼤志,不⽢寂寞,可以说,这⾸诗是诗⼈⾃⾝情怀的真实流露。

王之涣诗,则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并给⼈以奋发向上的激情。

●锦囊妙计
古典诗词写作技法简析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这⾸词,回答问题
谒⾦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池春⽔。

闲引鸳鸯⾹径⾥,⼿按红杏蕊。

⽃鸭阑⼲
独倚,碧⽟搔头斜坠。

终⽇望君君不⾄,举头闻鹊喜。

1.词的上⽚写⼥⼦的寂寞,⽤了两个动词“引”和“按”;下⽚写她对远⽅情⼈的等待,重在写她的装扮,⽤了“碧⽟搔头斜坠”⼀句,试简析⼀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
(★★★★)欣赏下⾯⼀⾸诗,按要求完成后⾯各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临发⼜开封。

2.这⾸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3.这⾸诗表现了诗⼈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阅读现⾯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
五⽉天⼭雪,⽆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未曾看。

晓战随⾦⿎,宵眠抱⽟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个国王,曾屡次派⼈拦杀汉使,后被⼤将军霍光派⼈⽤计杀掉。

4.本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5.试从某⼀个⾓度,赏析本诗表达技巧上的特⾊。

答:
(★★★★★)阅读下⾯⼀⾸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桐
王安⽯
天质⾃森森,孤⾼⼏百寻。

凌霄不屈⼰,得地本虚⼼。

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家语》记载:帝舜曾⼀⾯弹着五弦琴,⼀⾯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6.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答:
7.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

答:
(★★★★)阅读下⾯⼀⾸古诗,按要求答题。

从军⾏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红旗直上天⼭雪。

8.⽤简要的语⾔分析本诗⽤什么样的⽅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
9.试从⾊彩、动静的⾓度分析⼀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答: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 (参考)对⽐: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对⽐,河边“⾻”与梦⾥“⼈”的对⽐。

借代: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

婉曲:以汉喻唐。

2.第三句实写战场的惨烈场⾯,第四句虚写亲⼈的思念。

这⼀虚⼀实形成鲜明的对⽐,产⽣了强烈的悲剧效果。

歼灭难点训练
1.(参考)不直接描写⼈物的感情,⽽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绪不宁,使得这⾸词含蓄⽽不直⽩,富有情味,令⼈产⽣⽆限的遐想。

(⼤意对即可)
2. (参考)这⾸诗最⼤的特点是,借助于细节描写传达主⼈公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写⼈的⼼理活动,“⾏⼈临发⼜开封”则是⼀个有⾼度典型性的细节,也是⼼理活动的必然结果。

这个⽣动的细节使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

3. (参考)这⾸诗表达了⼀个远在他乡的⼈对家乡和亲⼈的思念之情。

4. (参考)表达了对戍边将⼠的报国精神的赞扬与⾃⼰杀敌报国的决⼼。

5. (参考)颔联⽤典,也使⽤了反衬⼿法。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吹起了曲⼦“折杨柳”,⾃然引⼈想起家乡的春⾊和亲⼈,但眼前春⾊全⽆,亲⼈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积极能战,英勇杀敌。

颔联⾔简意赅,对表现战⼠们对国家的忠勇,起了有⼒的衬托作⽤。

6. (参考)天⽣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笔直⾼耸⼊云;深深扎根于⼤地;越⽼越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7. (参考)表达作者的⼈⽣追求:正直向上,虚⼼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环境越恶劣越顽强),⽢愿为解救百姓疾苦⽽献⾝。

⾄今仍有积极意义。

8.(参考)⽤映衬的⼿法描写了戍边将⼠顶风冒严寒雪⾥⾏军的壮阔场⾯,表达⼀种壮怀激烈,昂扬向上的思想感情。

9. (参考)本诗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成⾏红旗,雪的⽩,旗的红,⼭的静,旗的动,展⽰出⼀幅壮美的风雪⾏军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