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信阳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
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这种授田制
A. 促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
B. 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
C. 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
D. 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
【答案】C
【解析】庄园制是封建主剥削农民的基本组织,封建主占有大量土地,故A不符合材料;B 选项不符合“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排除;授田制授田的主体是国家,而受田的主体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户,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战国时期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故D错误。
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 汉文帝时,晃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但普通五口之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家贾所乘。这表明在当时
A. 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B. 重农政策使百姓受益有限
C. 农民贫困导致政府遏制商人
D. 纳粟拜爵为选官主要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来是想让老百姓受益的,但由于农民收入低而不能换爵,即材料意在表明重农政策其实使百姓受益非常有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选项A错在“垄断”,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遏制商人”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纳粟拜爵只是一个选官途经并非主要途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 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B. 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 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D.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魏晋玄学,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是指儒家思想;“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符合道家思想。综上可知,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理学是宋朝时期的新儒学,题干中玄学是魏晋时期,排除A;“三教合一”的趋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D 项中的“正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魏晋玄学·相关状况
5.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6. 王阳明认为:“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取其有益于学而已,则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之所用。据此,王阳明
A. 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
B. 指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
C. 认为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
D. 主张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
【答案】A
【解析】陆王心学把内心反省作为发现良知的主要途径,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儒学可激发内在情感的信息,排除C;材料认为要发明本心,认为“千经万典……皆为我之所用”,并未体现用儒学经典指导实践,排除D。由材料“凡看经书,要在致吾之良知”,揭示了学习儒家经典的目的,故选A。
点睛:王守仁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只要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7. 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定的比较。由此可知
A. 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B. 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
C. 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 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律令对丝织品输出限制规定较多,宋代对丝织品输出没有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外贸易的开放性更大,故C
选项正确;材料将唐宋丝织品输出的规定作对比,显然不是为了说明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故A选项错误;宋代对丝织品输出没有限制,也不能说明宋代不再对外贸进行监管,故B
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故D选项错误。故选C。
8. 宋代徐州冶铁业计有“三十六冶……冶各百余人”;信州铅山等地铜铅矿作坊主人“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得铜铅数千万斤”;韶州铅银锡等矿区“四方之人弃农……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从材料可以看出
A. 宋代各地手工业规模明显扩大
B. 宋代手工业内部分工更加明细
C. 宋代手工业保持世界先进地位
D. 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常雇募集十余万人”和“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说明宋代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存在,故选D;材料知识涉及若干地方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分工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宋代手工业技术问题,排除C。
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人身关系,由材料的信息可知,宋代手工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选D。A犯的是以偏盖全的错误,BC与题意无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