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疗技术操作规程 火龙药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灸疗技术操作规程火龙药灸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火龙药灸技术操作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禁忌。

本文件适用于火龙药灸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709.5-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5部分拔罐
GB/T12346腧穴名称与定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火龙药灸
以火龙药液为主要灸材,在不同穴区或病变部位上方点燃后进行烧灼,借其温热刺激及药物作用,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3.2
火龙药液
采用不同功效的中药在95%酒精中浸泡72小时以上而成。

3.3
火龙药巾
直接外敷在治疗部位的中药湿巾。

3.4
穴区
根据十二经脉和人体功能结构划分的具有不同治疗功能的区域。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一般要求
4.1.1治疗机构
依法取得执业许可的医疗机构。

4.1.2治疗环境
治疗室设置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安静清洁,室内温度在18℃~22℃为宜,光线充足,应配备紫外线消毒系统、换气或排烟设施。

4.1.3人员要求
经不小于40学时的培训熟练掌握此项技术,且取得资质的医务人员。

4.1.4适应症
4.1.4.1颈痛、肩背痛、腰痛等骨伤系疾病;
4.1.4.2四肢关节僵硬、冷痛、麻木、沉重、酸胀等风湿痹症;
4.1.4.3咳嗽、喘促等肺系疾病;
4.1.4.4胃痛、胃胀、腹痛等脾胃系疾病;
4.1.4.5月经不调、痛经、子宫下垂等妇科疾病;
4.1.4.6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梗塞、脑出血、偏瘫等脑系疾病且处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4.1.4.7带状疱疹后遗症;
4.1.4.8其他各种亚健康疾病。

4.1.5施术时间、治疗频次及疗程
每次施灸时间30min,治疗频次1次/日,10次为1个疗程。

4.2施术前准备
4.2.1评估
4.2.1.1意识状态、心理状況、理解配合能力及对此项操作的认识;
4.2.1.2病情、主要症状、既往史;
4.2.1.3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4.2.1.4对热的感知及耐受程度;
4.2.1.5外用中药过敏史。

4.2.2沟通
4.2.2.1火龙药灸目的、操作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

4.2.2.2需要配合医师采取的体位和注意事项。

4.2.3用物
4.2.3.1治疗车上层:
a)一次性乳胶手套;
b)一次性医用床单;
c)火龙药液,常用组方参见附录A;
d)火龙药巾;
e)规格不同的火罐若干;
f)规格不同的无菌纯棉干毛巾若干;
g)灸疗温度监测仪;
h)打火机;
i)酒精缸;
j)引火器;
k)95%酒精;
l)专用酒精瓶;
m)操作记录单。

4.2.3.2治疗车下层:
a)医用垃圾桶;
b)灭火毯;
c)生活垃圾桶。

4.2.4部位及穴区
应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或穴区,以肌肉丰厚处为宜,常用部位有肩、背、腰、臀、四肢近端以及腹部等;常用穴区有四肢穴区、躯干穴区。

穴区分布见附录B。

4.2.5消毒
4.2.
5.1罐具:用2000mg/L的84消毒药液浸泡(消毒液每周更换2次);
4.2.
5.2毛巾:清洗并高温消毒;
4.2.
5.3医者:医者双手可用皂水清洗干净。

4.2.6患者准备
4.2.6.1排空二便,配合治疗;
4.2.6.2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

4.2.7核对医嘱
核对医嘱,确认患者身份,确认治疗部位。

4.3施术方法
4.3.1拔罐
根据患者病情在施灸穴区或部位拔罐4-8罐并留罐5-10分钟或在施灸穴区或部位闪罐3-5分钟。

拔罐的操作规范见GB/T21709.5。

4.3.2覆盖火龙药巾及毛巾
拔罐或闪罐结束后起,先将火龙药巾充分覆盖施灸穴区或部位,其次将大于施灸部位的无菌干毛巾1层覆盖在施灸穴区或部位,再将2层温湿毛巾覆盖在施灸穴区或部位。

湿毛巾温度以略高于体表温度为宜;湿度以单条毛巾竖折2层、横折1次,双手紧握四角,中度力度拧至不滴水,四面较干为宜。

4.3.3喷洒火龙药液
视施灸穴区或部位大小,用带刻度的喷壶将40~60ml火龙药液均匀喷洒在温湿毛巾中心,范围距湿毛巾边缘2~4cm。

4.3.4点燃药液
使用打火机点燃火龙药液,燃烧30~40s左右,火龙药灸体表温度检测仪显示43℃时,用湿毛巾将火扑灭。

4.3.5点穴
灭火后,选取施灸穴区或部位2-4穴,双手同步点压2-3分钟。

穴位的定位应符合GB/T12346的规定。

4.3.6反复施灸
根据中医辨证和病情需要,一般给予反复5次的点火和灭火,每次点火间隔时间以治疗部位体表温度监测仪显示低于40℃为宜。

4.4施术后处理
4.4.1灸毕移去毛巾及火龙药巾,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
4.4.2协助病人穿衣,安置舒适卧位,嘱其休息5-10min;
4.4.3整理床单、用物分类处理,洗手。

废弃物处理应按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理。

4.5治疗记录
4.5.1字迹清晰,禁止勾画,每次执行操作时患者与医务人员均签字,格式参见附录C;
4.5.2应保存3年。

4.6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图参见附录D。

5注意事项
5.1治疗场所应注意防火及通风。

5.2操作过程中治疗人员精力集中,禁止做与他人交流、观看手机等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并始终不能离开患者。

5.3操作过程中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施灸时体表温度监测仪温度不能超过45℃避免烫伤,温度过高应及时用湿巾盖灭。

5.4火龙药液喷洒范围严格控制在距湿毛巾周边2-4cm区域。

5.5干毛巾覆盖区域禁止有空隙。

5.6留罐时,应用毛巾遮盖保暖。

5.7灸毕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5.8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指导患者做好保暖工作。

6禁忌
6.1颜面、心前区、大血管附近、外生殖器官部位禁灸。

6.2重度心、脑、肝、肺、肾疾病患者和极度衰弱患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

6.3施灸处皮肤有水泡、水肿、破损、红肿、炎症感染等。

6.4各种急性炎症期以热性表现为主者。

6.5严重过敏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血液病及传染病患者。

6.6妇女经期、妊娠期禁用。

6.7精神病患者、儿童无法控制自身行动者。

附录A
(资料性)
火龙药液常用组方
A.1祛风止痛方
防风、桂枝、威灵仙、狶莶草、海风藤、淫羊藿、川芎、白芷、白花蛇舌草等。

A.2宣肺止咳方
羌活、白芷、板蓝根、苏叶、桔梗、贝母、苏子、黄芩、黄连等。

A.3温补脾胃方
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砂仁、元胡、厚朴、丹参、蒲公英、炙甘草等。

A.4温经暖宫方
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等。

A.5活血通窍方
乌梢蛇、威灵仙、麻黄、贯众、甘草、羌活、肉桂、广藿香、乌药、黄连、大黄、木香、沉香、细辛、赤芍、没药、丁香、乳香等。

附录B
(规范性)
穴区分布
B.1上肢
B.1.1手三阴穴区
穴区组成:由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经穴组成,分布于上肢内侧面。

功效主治:肺经主治肺、喉病,心包经主治心、胃病,心经主治心病。

三经均可治疗胸部病症如胸痛、心痛、心悸及局部肘臂挛痛、网球肘、手臂麻木无力等。

B.1.2手三阳穴区
穴区组成:由位于上肢外侧的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经穴组成。

功效主治:手阳明经穴可治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经穴可治侧头、胁肋病,手太阳可治后头、肩胛病。

三经均可治咽喉病及热病。

如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臂疼痛等,是治疗腕关节病症的重要穴区。

B.2下肢
B.2.1足三阴穴区
穴区组成:由下肢内侧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经穴组成。

功效主治:足太阴经穴可治脾胃病,足厥阴可治肝病,足少阴可治肾、肺、咽喉病。

三经均可治前阴、妇科病。

阴陵泉、地机、漏谷三穴均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走行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为足太阴之合穴,地机为足太阴之郄穴。

诸穴合用,有健脾利湿、调经理血之功。

主治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功能性出血、更年期综合征、附件炎、不孕症等,亦治阳痿、遗精、水肿等。

B.2.2足阳明穴区
穴区组成:由足阳明胃经在下肢部的髀关穴至解溪穴组成。

功效主治: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疾病。

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为胃、大肠、小肠之下合穴,能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丰隆、条口化痰通络。

诸穴合用,具有扶正祛邪、调和胃肠、理气和中、舒筋活络、化痰降逆之功。

主治胃痛、腹痛、脘腹胀满、呕吐泄泻、下肢痿痹、虚劳诸症。

B.2.3足少阳穴区
穴区组成:由足少阳胆经在下肢部的环跳穴至悬钟穴组成。

功效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

足少阳胆经之合穴阳陵泉,八会穴之筋会,与胆囊穴相合,可疏利肝胆,促进胆囊与胆管收缩及胆汁分泌。

主治多种胆囊疾病,如胆囊炎、胆绞痛、黄疸等。

B.2.4足太阳穴区
穴区组成:由足太阳膀胱经在下肢部的承扶穴至昆仑穴组成。

功效主治:主治后头、腰背病(背俞并治脏腑病)。

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合穴与下合穴;委阳为三焦经的下足太阳之别络;阴谷为足少阴之合穴。

三穴均为合穴,同在膝后腘窝部,具有补益脾肾、舒筋活络、通利三焦之功。

主治腰膝疼痛、屈伸不利、阳痿、闭经、月经不调等。

B.2.5足底穴区
穴区组成:由涌泉、足底阿是穴组成。

功效主治: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足底阿是穴分布于足底各部。

诸穴合用,具有补肾壮骨、舒筋活络、醒神开窍之功。

主治足底痛、足心热、足底冰凉、头痛、头晕、癫痫、昏厥等。

B.3躯干
B.3.1颈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颈1-7督脉线及颈1-7夹脊穴组成。

功效主治:本穴区具有通督脉、散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颈推病、颈项强直、后头痛、肩臂痛、上肢疾病等。

B.3.2肩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肩髃、巨骨、肩井穴组成的肩前穴区,由肩髃、肩前穴组成的肩中穴区,由肩贞、肩髃、臑会穴组成肩后穴区。

功效主治:肩部穴区穴位均具有祛风通络、活血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肩部疾患,如肩周炎、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疼痛、肩臂痛、臂不能举、上肢瘫痪等。

B.3.3上背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穴组成。

功效主治:大杼为骨会,可强筋骨,通经络,合风门疏散风邪,宣肺解表;肺俞为肺之背俞穴,有宣肺止咳、益气和营之功;厥阴俞、心俞为心与心包之背俞穴,可养心安神,宁心和营,合督俞宽胸理气,通络止痛。

诸穴合用,主治心肺系统疾患,如感冒、咳喘、心悸、心痛、胸背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

B.3.4中背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穴组成
功效主治:膈俞为血会,有理气宽胸、活血化瘀之功;肝俞、胆俞为肝胆之背俞穴,有疏肝利胆、行气通络之效;脾俞、胃俞为脾胃之背俞穴,有健脾益胃、利湿导滞之功。

肝、胆、脾、胃之脏腑,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诸穴相合,相互为用,与膈俞相配,对肝、胆、脾、胃气滞血瘀者更为适宜。

本穴区以治疗肝、胆、脾、胃疾患为主,如胁肋与胃脘痛、胃炎、肝炎、胆囊炎、黄疸、水肿、泄泻等。

B.3.5下背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穴组成。

功效主治:三焦俞可通利三焦,利水消肿;肾俞益肾壮阳,强腰利水;气海俞、关元俞培元固本,调理下焦;膀胱俞通利水道。

诸穴合用,以治下焦疾患为主,如虚劳、腰痛、泄泻、遗精、遗尿、癃闭、月经不调等症。

亦常用于泌尿系炎症,如膀胱与尿道炎症、盆腔炎症、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B.3.6腰骶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腰1-骶4督脉线、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1~5夹脊穴组成。

功效主治:本穴区段悬枢、命门、腰阳关穴具有补肾壮阳、强腰固下、散寒通络、调经止带之功。

与夹脊穴相合,主治下焦疾病与下肢疾患,如腰痛、肾病、阳痿遗精、痛经、月经不调、带下、淋浊、下肢痿痹、泌尿系统疾病及本穴区段的腰脊病变等。

B.3.7上腹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任脉的上脘、中脘、建里、下脘、神阙、关元穴,足阳明胃经的天枢穴,足少阴肾经的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穴组成。

功效主治:任脉之中脘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能调节胃功能,促进胃与十二指肠炎症吸收及溃疡愈合,是治胃病之要穴。

其与上脘、下脘、建里穴相合,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消食降逆之功。

脐部血液循环丰富,药物易于渗透吸收,故神阙穴为施灸要穴,灸效显著,可有回阳固脱、调理肠胃之功。

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道气机,有止泻、通便的双向作用。

足少阴肾经在腹部腧穴腹通谷、阴都、石关、商曲与以上四穴相对,加强了调理脾胃、理气散瘀之功。

本穴区的2条经脉、8个腧穴涉及整个胃部,是治疗胃病重要的穴区。

主治胃脘胀痛、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

B.3.8下腹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气冲、阴廉、冲门穴组成。

功效主治:三穴具疏通经脉、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功,又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盆腔内器官的神经,起综合治疗作用。

主治少腹及腹股沟疼痛、前列腺炎、盆腔炎、精索与睾丸炎症、男性不育、子宫脱垂、疝气等。

B.3.9侧腹部穴区
穴区组成:由期门、日月、章门、京门穴组成
功效主治:期门穴为肝之募穴,日月为胆之募穴,具有疏肝利胆、通经止痛之功。

主治肝胆疾患,如肋间神经痛、痞块、鼓胀等。

章门为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京门为肾之募穴,二穴合用调整脾肾之功能,并可利水止泻,通络止痛。

主治腰痛、胁痛、腹胀、痞块、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

附录C
(资料性)
火龙药灸操作记录单
姓名住院号诊断医生症状体征部位频次
日期医生签字患者签字
不良反应
日期医生签字患者签字
不良反应
有(症状)无有(症状)无
附录D
(资料性)
火龙药灸操作流程图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