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长期粗放式的发展,使我们的经济发展以高能耗、高材耗为代价。
在国内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进口。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趋向极限。
如果继续现有的生产方式,要实现二十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
资源的严重约束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是十分必要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着力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发展观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目前我国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用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成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
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从人口庞大、资源短缺和环境不良带来的硬性制约;从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劳动力素质不高、管理机制和经验差带来的竞争力不强;“三农”问题、就业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都在我们面前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实践的呼唤是理论诞生的催生婆。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民;共产党执政谋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系统,社会的各个方面,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发展等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着,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相互联系和协调中得到解决。
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如马克思说的那样,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即“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历史过程”,这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变化的过程。
它的运动遵循固有的、必然的规律。
发展的过程就是充满历史辩证法活力的社会进步过程。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发展观,是长期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应当坚持的指导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
有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中,我国的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10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55位以后。
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同时,我国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已是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1%,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km2,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18.21%(世界平均为29.6%),草地退化面积达2/3。
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90种(IUCN)。
为此,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5%的人口,消耗世界25%的能源。
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主席明确提出“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的重要观点,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
粗放型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发展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