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4.19
•【字号】门政发〔2022〕7号
•【施行日期】2022.04.1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门政发〔2022〕7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现将《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依照执行。
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9日北京市门头沟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环境局
二〇二二年四月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北京市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水平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也是门头沟区立足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赋予的“三大功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推动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突破,奋力谱写“绿水青山门头沟”新篇章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门头沟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主动探索新形势下生态治理新模式,积极谋划碳中和路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恢复、提升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筑牢首都西部生态屏障。
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1年-2035年)》《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市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门头沟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门头沟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2020-2030)》《北京市门头沟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
规划实施年限为2021-2025年,展望2035年。
第一章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门头沟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方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创新工作机制,加大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大幅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态涵养功能有效提升,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立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九个专项工作小组,在全市率先构建了“一办九组”生态文明建设组织体系,全面统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生态“大环保”格局基本形成,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职责。
强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构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格局。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率先建立生态涵养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开展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工作。
理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绩显著,先后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称号,在全市率先创成“9041”标准基本无违建区,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地方”。
(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全区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
(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32μg/m3、
55μg/m3、24μg/m3、3μg/m3,较2015年分别下降58%、43%、42%和73%。
其中,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位列全市第4,PM10、NO2、SO2常年稳定达标。
优良天数279天,同比2016年增加73天;重污染天数7天,同比2016年减少26天。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四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永定河山峡段沿河城(国考)、永定河山峡段三家店(市考)、斋堂水库(市考)、侯庄子村断面(市考)和区级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57条,治理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
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土壤环境总体良好,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尚未涉及安全利用及严格管控类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连续五年持续提升,由2015年的70.7提高到2020年的75.8,突破性实现由“良”创“优”。
百花山野葡萄首次开花结果,填补了北京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的空白。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坚持抠“0.1微克”精细治霾防尘,实施“压煤、控车、降尘、治污、综合保障”五项减排措施。
截至2020年底,全区实现无燃煤锅炉、优质型煤100%全覆盖、超过60%的村庄完成煤改电。
区内公交清洁能源车辆占比65.9%、轻型环卫作业车辆电动化比例81.2%,累计报废(含转出)老旧机动车超过2.7万辆。
构建“1+3”扬尘精细化管理体系,出台施工工地“双十条”和道路、裸地扬尘治理细则。
严格管控渣土车,定期更新裸地台账,全区建筑规模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按要求全部安装视频在线自动监控系统。
全区城市道路“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覆盖率达92%。
完成269个餐饮油烟治理项目。
完成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改造和燃气(油)锅炉低氮改造任务。
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建立“固定执法站+机动执法+点穴执法+跨区域执法移动”联动执法机制。
2017年以来,启动空气重污染预警25次61天,有效实现“削峰降
速”。
碧水保卫战全面推进,开展区、镇、村三级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严格落实《门头沟区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施意见》,重点实施84个村的饮水升级改造工程。
加强地下水保护,全区14座加油站全部完成埋地油罐防渗漏改造工作。
以永定河沿线为重点,进行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完善COD在线监测设备,2020年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村庄覆盖率为99.2%。
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行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
深入实施“河长制”,持续开展“清河”“清四乱”行动,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取得实质性成效。
建立永定河流域跨界断面联防联控机制,完善辖区内街道(镇)间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
生态补水助力地下水位大幅提升,永定河再现碧水长流壮观景象,龙泉湾、门城湖、黑河沟成功入选北京市年度优美河湖。
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完成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详查工作。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在产企业用地监管。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补贴推广使用有机肥,推广生物友好型农药。
筛查关停企业63家,公开土壤污染风险评估评审结果。
实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机制,实现建设用地安全利用。
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全区目前均为优先保护类耕地(未受污染),不存在受污染的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
(四)绿色生态本底不断夯实
绿色空间持续拓展,坚持把实施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作为“一号工程”,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百万亩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15年的41.79%提升到2020年的48.08%,林木绿化率由2015年的65.9%提升到2020年的72.75%。
生态品质巩固提升,绿地面积达2194.86公顷,人均绿地面积提高到63.8平方米,居生态涵养区第一。
城市公园增加至35个,建成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9.58%,人均公园绿
地面积由2015年的28.71平方米提升到2020年的30.03平方米,居全市第二。
完成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面积141.97公顷。
生态空间管控持续加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校核和优化,划定占全区国土面积31.4%的生态保护红线。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整改率、销号率均达到100%,签订《北京市门头沟区、房山区、河北省涿鹿县共建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
(五)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绿色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被国家发改委纳入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培育文旅康养、科创智能和医药健康三大产业。
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十二五”末不足5成提升至近8成,成为资源型城市直接转型生态城市的成功实践案例。
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9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调整,关停大台煤矿,彻底终结千年采煤史,实现全域资源型产业全面退出。
实施63个村1.6万户煤改清洁能源工程。
2020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57.13万吨标煤,能耗总量保持全市最低水平,单位GDP能耗0.23吨标煤/万元,“十三五”期间年均下降率为7.7%。
低碳发展更趋成熟,统筹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29.8%。
生态惠民取得可喜成绩,打造“精品民宿”经济,成功打响“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品牌,盘活闲置农宅300余处,推进“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建设。
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15元,同比增长17.9%,增速全市排名第二。
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人均GDP等指标位居生态涵养区前列。
(六)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垃圾分类高效开展,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及分类收集向农村地区深入,实现山区垃圾就地化、自动化、便捷化、高效化处理。
门头沟区4个小区、2个村被评为北京市2020年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
加快垃圾再生资源
回收利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危险废物严格管控,以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规范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和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利用率达100%。
辐射安全保持稳定,依法从严监管,加快辐射类审批事项办理,严格事中事后现场核查,加强核技术利用单位监督管理,推进电磁环境管理,切实保障区域辐射环境安全。
应急能力显著提升,全面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有效防止次生环境污染。
借鉴“南阳实践”水污染应急处置经验,开展应急演练,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升。
(七)全民共治作用逐步凸显
党政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坚持党对生态环境工作的集中领导,切实为守生态、促发展、绿富民、强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夯实,激励和监督企业建立健全生产方式“绿色化”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持证排污。
鼓励企业开展能力建设,提升治污减排水平和环保意识,主动履行环保主体责任。
全民行动体系愈发健全,畅通社会多元化监督渠道,发挥环保举报热线和舆论监督作用,深化“接诉即办”。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引导各类社会团体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工作。
(八)“十三五”规划目标全部完成
二、“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与机遇并存
“十三五”时期,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生态功能持续夯实,城市环境更为宜居,但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依然明显、污染治理任务仍很繁重、生态经济基础依然薄弱、贯彻“两山”理论仍有差距,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还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能力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区能耗及碳排放均处于全市较低水平。
“十四五”时期,全区能源消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碳排放总量控制和强度下降难度较大。
全区能源严重依靠输入,可再生能源占比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碳减排基础薄弱,示范性项目和工程储备不足。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压力较大。
近年来,大气治理逐步转为管理性减排,空气质量下降幅度收窄。
“十四五”时期,叠加经济复苏带来的社会经济活动、气象条件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扬尘管控压力明显,国道109新线工程施工、以棚户区改造搬迁为主的建筑施工、永定河流域重点
项目等都将成为扬尘管控重点;移动源污染日益凸显,重型柴油车污染严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所占比重逐年加大,生活型污染问题日渐突出,治理难度大。
受制于门头沟区的地形条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压力较大。
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尚需健全。
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任务艰巨。
从永定河流域整体情况来看,主要污染物COD、氨氮超过纳污能力,永定河上游官厅水库常年水质处于地表水Ⅴ类-Ⅳ类之间。
2020年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94.5%,污水收集管线,再生水利用管线以及雨污分流管线亟需加快建设。
全区河长制管理范围内主要涉及河道66条,除永定河、清水河、城子沟、门头沟(黑河沟)、中门寺沟、冯村沟、西峰寺沟、石门营沟、永定河引水渠9条河流有水有鱼有草,其中大多数河道常年干涸,水生态修复需要持续深入开展。
生态功能和生态品质有待提升。
“十三五”末,森林覆盖率为48.08%,居生态涵养区末位,森林系统质量仍需精准提升。
除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外,其他重要生态空间的监管工作相对不足,监管能力薄弱,科技手段缺乏。
生态保护红线亟需落地,自然保护地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强。
全区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缺乏系统性监测评估,基础科研能力不足,动态变化难以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缺乏有效支撑。
“两山”转化成效尚显不足。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不健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需进一步创新拓展。
项目带动、资金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力度不足,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市场拓展短板突出。
现代化环境治理能力亟需提高。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市民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现有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手段不能满足精细化治理要求,环境科研、执法、监控、监测等领域的现代化、智能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施工工地、裸地治理、小微工程监管、道路遗撒等各类扬尘问题精细化管理不足,环境执法效能仍需增强。
执法设备、人员配备不足,难以满足一线执法力量需要,部门间
联勤联动机制仍需巩固完善。
(二)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门头沟区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是“十四五”规划的法律基础。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做了系统完整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要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遵循。
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
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涵养区定位为全面建设“绿水青山门头沟”奠定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为全市探索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了门头沟首都西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京西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三大功能定位,生态涵养区战略定力进一步夯实。
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门头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视察调研,提出了“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区,坚定做‘两山’理论守护人,深入实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紫气东来门头沟’,打造绿水青山门头沟”等要求,为门头沟区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有利于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
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对相关工作进行系统谋划,进一步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减少主要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四五”时期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门头沟区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新机遇新挑战,准确把握中央和市委的新要求、地区发展的新特征、全区人民的新期待和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的新内涵,以首善标准落实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
依靠绿色发展激发环境改善内生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和现代化治理塑造高质量发展典范,依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扩容提质与减污降碳,依靠共建共治共享创造区域协同发展与协同改善新成就,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绿色低碳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与建
设,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深化区域协同治理,着力构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奋力谱写“绿水青山门头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把握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围绕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动各行业、各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决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源头防控,协同减排。
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要时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相协同、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相协同、本地治污和区域共治相协同。
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稳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坚持三个治污,区域共治。
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综合利用法规、技术、经济等手段,精细管理、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
加强与相邻北京市城区及河北县市联动,实现生态环境协同共治。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
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
调动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整合各部门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当好“两山”理论守护人,积极投身绿水青山门头沟建设,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风尚。
三、规划目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标准提升、首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彰显,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高水平建
成“绿水青山的生态之城”。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到2025年,生态文明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广,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推动,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区域协同治理更加深入,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绿水青山门头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