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古诗词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古诗词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B
2.①比喻,拟人。
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①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①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
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山岭上白云笼罩,就像戴上了一顶棉絮做成的帽子,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就像挂着的铜盘一般,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形象传神。
远近结合。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描写远景。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描写近景。
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动静结合。
“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