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临贺故城古建筑文化遗存为考察对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建设管理
体而言,尽管建筑的装饰材料有别、技术水平高低不同, 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源于潇贺古道中原文化、广府文 化、湘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综合表现。
三、临贺故城代表性古建筑及其文化特征 临贺故城经过岁月的洗礼,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 筑已失去原有的风貌,有的甚至坍塌消失。在故城内现存 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宗祠、民居、衙门、城墙、寺庙、塔、 楼、书院、会馆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具有深刻文化 内涵的古建筑有 : 蒋家大院位于河西城池,占地面积 10 亩,房屋建筑 面积 1400 多 m2,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距今近 三百年历史。整个大院是由 3 座主体建筑构成的三进式院 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无论是从建造的方式还是建筑 装饰都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蒋家大院的门楼 宽约 3m,高 4m 左右,门楼没有过多的装饰仅是两扇普 通木门,由此可见蒋家先祖对后人以“勤劳朴实、低调为人” 的教导。进入门楼后迎面的是一道木屏风,屏风既遮挡视 线又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保证了入户后的采光充足,绕过 木屏风后有一条 3m 多宽,30m 长的走道,均由河卵石“人” 字形铺砌,此道连接着三座主体建筑的侧门,既保持了各 主体建筑的私密性,又保证了家族间的相互联系,据说这 样的“人”字形铺砌方式是蒋氏先祖用以告诫后人,在人 生道路中为人处世要以“正直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基本原则,且在交往过程中应做到“人人平等、互助互 爱”。由此可见,在这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中,无处不在地 包含着临贺人的哲学智慧,当地人把经商之道、为人处世 之道融入到了建筑中,通过建筑文化去诠释意义深刻的思 想文化内涵。 粤东会馆位于河东街中段,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明 末清初,大批的广东商人沿贺江逆流而上在临贺故城聚居 经商,而粤东会馆就是广东商人商谈、聚会、品茶、听曲 看戏的重要场所,它以建筑的形式见证了两广地区经济、 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历程。粤东会馆的立面风貌 是典型的粤式风格,脊饰大量使用“佛山公仔”。会馆座 西向东,三座主体建筑沿轴线建造在逐层上升的台基上, 构成“日”字形的两进式建筑群。建筑内部布局严谨,两 侧配以相对称的四进厢房和庑廊,建筑间既有庭院相隔, 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厢房用木通花格嵌彩色琉
犁头山、大桂山等山岭,并以临江为天然屏障,形成一条 “腰带水”。整体布局呈现不规则形态,既体现了“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的选址思想,又体现其在政治、军事方面 的防御需要。同时,临贺故城的民众对风水林、风水树的 保护意识非常强烈。枝繁叶茂、生命周期长的树木被认为 是某个神灵的化身,与人们所精神寄托,人们用 神化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崇敬。
潇贺古道是古代中原沟通南岭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更 是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古道沿线有临贺故城、 封阳古城、富川古明城等古城遗址,这些古城内残留着众 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透过它们斑驳的印迹,使 人们依稀感受到昔日中原文化、湘楚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 互动与交融的繁荣盛况。
一、临贺故城历史文化背景 临贺故城(今贺街镇)始建于汉代,自公元前 111 年汉武帝时期就设置了临贺县治,自三国开始升格为郡, 经 13 个朝代,均为郡治所在地,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 的县郡文化历史。临贺故城是潇贺古道的核心区域,更是 东西两条水陆路古道的汇合点,在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中对 经商贸易、文化融合、交通往来、民族交往起着不可或缺 的作用。临贺故城是广西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古城 遗址。临贺故城至今尚存最为完整的有西汉城墙和城门及 南北护城河。除了城墙还有古民居、祠、衙门、古井、庙、塔、 楼、寺等不同类型建筑百余座。这些历史文化遗存都记录 着临贺故城由汉武帝时期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变迁。
2. 古建筑精神空间布局 临贺故城内建筑风格各异,从布局、空间、材料及色 彩等方面,受到当地气候、民俗、风水等方面的影响,形 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布局形式。建筑布局一般要背靠丘 陵坡地与风水林,屋前建水塘。背靠坡地与风水林除了形 成后有“靠山环绕”的风水地形,更重要的是临贺故城是 商务贸易的中心,当地人经常受土匪猛兽的侵扰,丘陵坡 地或风水林为房屋提供了很好的天然屏障。屋前建水塘不 仅有蓄水、养鱼、防旱、防火的功用,而且在广府文化中 以“水”为财,屋前有聚财之水,以表达当地商人对生意 兴隆、招财进宝之美好期盼。其中,民居、宗祠和会馆是 临贺故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通过这些建筑能够了解当 地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精神追求。临贺故城的民居建筑兼具 经商、住宿两种功能,一层对外经商,二层以上为户主生 活起居之所,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 ;室内雕 梁画栋和屋顶龙船脊装饰,处处体现着浓厚的岭南建筑 风格。 3. 古建筑文化思想体现 宗祠建筑装饰在临贺故城的建筑装饰中尤为突出。各 宗族之间往往通过建筑装饰上争奇斗艳,形成百家争鸣之 势。临贺故城内每一座宗祠建筑的门台上都有对联装饰, 或激励读书,或传承精神,或严肃家规,或描景抒情,均 展现着临贺故城的历史文化及宗族信仰。由此可见,临贺 故城的宗祠建筑装饰的文化艺术功能远远超过其物质功能 而存在,从思想意识方面弘扬和传承宗族传统文化。其次, 临贺故城民居建筑装饰则体现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 为了能更好的融入自然,临贺故城古民居以素淡色调为主, 普遍保留原材料的本色,青砖灰瓦,保持着乡土材料的原 色调、原质地,质朴的色彩和质地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互 协调,体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文化思想。总
二、临贺故城古建筑文化艺术表现 临贺故城长期在多元汇通、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发展和 成长,使古建筑在汇通中整合各种文化的优势,既传承古 代中原的传统文化,又与百越各民族、族群文化的碰撞、 互动、借鉴与融合,体现出特有的多元文化结构特征。 1. 传统村落生态环境规划 临贺故城聚落空间从汉代到清代至民国时期,不断扩 建,但又保持各朝代的历史风貌,可谓“十代古城结晶, 是中国历代古城池的历史标本。”村落规划与布局要讲究 “寻龙察脉”和“观水口”,山为龙脉,水为财,依山傍水 而居,城池的形成、发展、演变都与山川河流有着密切的 联系。临贺故城背靠瑞云山,周围环绕铜钟山、大平山、
J YAN JIU IAN SHE
建设管理
Xiao he gu dao chuan tong cun luo wen hua yan jiu
潇贺古道传统村落文化研究
——以临贺故城古建筑文化遗存为考察对象
谢嘉雯
潇贺古道是古代中原沟通南岭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是 多族群、多语言、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文章围绕潇 贺古道水陆路对接点——临贺故城的古建筑文化遗存进行 挖掘与研究,整合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艺术资源,增强生 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深入研究潇贺古道生态文化提 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