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小学教资《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第二节新课改(主观题)
考点一、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九年一贯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考点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考点三、新课程评价
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考点四、新课改评价
新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及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考点五、新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考点六、新课改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第一章
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主/客观题)
客观题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最基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劳动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师需要教育智慧。

3、主体性: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4、示范性: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5、广延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

6、长期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7、间接性: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

8、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教师劳动具有明显的个体性;教师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共同形成一种对学生的方向一致的影响合力,则需要教师分科协作,这体现出劳动的群体性、协作性的价值。

客观题二、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有:
1、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知识。

2、条件性知识:是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它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怎么教”的问题。

4、一般文化知识: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教师。

是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

主观题一、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由美国学者福勒和布朗提出。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处于本阶段的教师注重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
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该阶段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2、“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叶澜)
(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教师教育之前的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职前接受教师教育阶段(包括实习期)。

(3)“生存关注”阶段: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教学实践的“磨合期”。

(4)“任务关注”阶段: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上来,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上来。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

主观题二、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1、基本理念
2、主要内容
第四节教育科学研究(客观题)
考点一、教育文献的分类
教育文献根据划分依据来划分,可以分为:
1、根据文献的来源及其公开性: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

2、按文献的表现形式划分:统计资料;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实物资料。

3、按文献的处理、加工程度划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4、按文献的功能划分:事实性文献、工具性文献、理论性文献、政策性文献、经验性文献。

考点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调查法
1、定义: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式来分析教育现状的实践活动。

2、分类:
(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分为典型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专家调查。

(2)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学科性的典型调查,反馈性的普遍调查、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3)按调查采用的方式方法,分为:
①调查表法、问卷法、访谈法;
②观察法、个案研究法;
③调查的测验方法;
④总结经验法。

二、教育观察法
1、定义: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分类:
(1)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的不同,分为自然观察法(自然状态下)和实验观察法(人工控制环境中);
(2)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分为直接观察法(用感官)和间接观察法(借助仪器设备);
(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4)根据观察的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观察项目和要求,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
(5)根据观察的内容是否连续完整以及观察记录的方式,分为叙述观察法、取样观察法和评价观察法。

三、教育实验法
定义: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定义: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
定义:通过叙述教育事例、讲述教育故事、记述教育经历、描述教育生活等方式记录发生在校园中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发掘教育背后的理念,诠释教育内隐的规律,揭示教育蕴含的意义,促进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表达人们对教育的反思,构建日常教学的意义,改进日常教育教学生活。

六、个案研究法
定义:以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事件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各种资料,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分析技术,对复杂情境中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

七、历史研究法
定义: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八、比较法
定义: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

第二章学生指导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客观题)
考点一、情绪情感过程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清晰地认识到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

(2)果断性:是否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3)自制性: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

(4)坚韧性: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一定目的。

3、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
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个体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的,每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
个方面的动机冲突。

考点二、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清晰地认识到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

(2)果断性:是否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3)自制性:能否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方面。

(4)坚韧性:在意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和障碍,完成一定目的。

3、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双避冲突
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如前有狼后有虎。

(3)趋避冲突
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
突。

(4)多重趋避冲突
个体面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目的,每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个方面的动机冲突。

考点三、气质与性格
1、气质类型
2、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
成的人格特征。

(2)性格的结构
①态度特征: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

②意志特征: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③情绪特征: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④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考点四、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本我: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教资笔试真题
1.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学校突然决定将音体美课程提前考查,将课时留给语数外科目,学校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B.正确,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
C.错误,不利于校际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答案:D
【解析】学校将音体美提前考查,将剩下的课时留给语数外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的。

2.()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确保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A.智育
B.体育
C.美育
D.德育
答案:D
【解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才是一个人素质的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它在人的素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导向和灵魂作用。

3.以下关于“个性教育”涵义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个体内在的独特的天赋潜能
B.其手段是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
C.它鼓励学生处处特立独行,处处标新立异
D.它以对学生基本自由的尊重为前提
答案:C
【解析】个性教育也称作个性化教育,从目的层面上看,它指向学生独特天赋潜能的充分实现,从手段层面看,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处处标新立异,处处表现出于他人的不同。

因此选项C
不恰当。

4.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全体性
B.全面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答案:A
【解析】“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D.发展学生的个性
答案:C
【解析】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6.如果要对一个教学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首先确定学生的学科学习成绩为评价内容,然后收集学生的考试分数,以统计的方法检验其成绩的优劣。

这种评价属于( )。

A.定量评价
B.定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自我评价
答案:A。

【解析】定量评价是对评价材料作“量”的分析,运用的是数理统计、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纷繁复杂的评价数据中提取出规律性的结论来。

7.小明最近一个学期出现了严重偏科问题,根据教学评价的分类这属于( )。

A.相对性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C。

【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如文理偏科等。

8.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周老师对本班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最后给出评价。

周老师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

A.安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周老师的做法属于形成性评价。

9.虽然小明在某次考试中的最终分数只有65,但由于考试难度过大,全班只有他一个人及格,教师给他的等级评价为优。

这表明教师运用的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D。

【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具体作法:以常模为参照点,把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与常模相比较,根据学生在该班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确定他的学习成绩在该班中是属于“优”、“中”还是“差”。

题干中阐述的正是此意,故选D。

10.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习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成绩优劣,而不考虑它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评价是( )。

B.绝对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总结性评价
答案:A。

【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1.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学校突然决定将音体美课程提前考查,将课时留给语数外科目,学校的做法()
A.正确,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B.正确,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
C.错误,不利于校际公平竞争
D.错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答案:D
【解析】学校将音体美提前考查,将剩下的课时留给语数外的做法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的。

所以,本题选D。

12.()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确保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A.智育
C.美育
D.德育
答案:D
【解析】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才是一个人素质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它在人的素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导向和灵魂作用。

13.以下关于“个性教育”涵义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
A.其目的在于充分实现个体内在的独特的天赋潜能
B.其手段是要求教育者因材施教
C.它鼓励学生处处特立独行,处处标新立异
D.它以对学生基本自由的尊重为前提
答案:C
【解析】个性教育也称为个性化教育,从目的层面上看,它指向学生独特天赋潜能的充分体现,从手段层面看,它要求教育者尊重学生反应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育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处处标新立异,处处表现出与他人的不同,因此选项C 不恰当。

14.素质教育是当代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其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全体性
B.全面性
C.主体性
答案:A
【解析】“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A.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B.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C.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D.发展学生的个性
答案:C
【解析】素质教育的内涵包括:(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因此本题选C。

16.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所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启发性
D.理论联系实际
答案:B
【解析】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
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题干中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所以要遵循的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所以B选项正确。

A选项,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
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C选项,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D选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与题干不符,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7.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经常运用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知识和提高认识能力。

张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解析】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
习对象。

题目正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描述让同学们直接认识所学事物,属于直观性原则。

A项循序渐进原则主张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进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C项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D项启发性原则即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8.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体现了教学的( )。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B
【解析】这句话是第斯多惠的名言,“奉送真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发现真理”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

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启发性原则。

故此题选B。

19.“学而时习之”的主张说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C
【解析】巩固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进行复习和巩固。

“学而时习之”是指学习要经常进行复习,符合巩固性教学原则。

20.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答案:B
【解析】发现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故选B。

21.王老师的班级里面总有几个学生非常不听话,上课睡觉,下课追逐打闹,平时偷东西,酗酒打架斗殴等。

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王老师应该( )。

A.多了解此类学生的家庭环境,并表现出真实的关怀
B.让学生把思想品德书上的内容多抄几遍
C.在班内实施一些更为严厉的惩处措施
D.告知学生家长,让其好好“教育”子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在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中要注意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

这三者教育的不一致,会抵消教育效果,形成学生的矛盾心理,给教育学生的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要转变难教学生,尤其需要三方面的紧密配合。

其中,学校教师应起主要作用,应借助各种社会教育力量,消除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误解和怀疑,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

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情况。

如果学校与家长产生隔阂,这就会成为教育学生工作中的严重障碍。

22.下列选项中,对概念所作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启明星”概括为“太白星”
B.将“火焰山”概括为“吐鲁番”
C.将“中国文学”概括为“艺术哲学”
D.将“长篇小说”概括为“文学作品”
答案:D
【解析】概念是反映事物(对象)本质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推理、命题的要素。

概念的两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逻辑特征:①内涵;②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之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概念的含义内容。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对象。

根据概括的定义,A项启明星和太白星是同一概念;B项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它们之间不是种属关系;C项艺术哲学属于哲学范畴,它与中国文学之间不是种属关系;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