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哲学教学困境 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哲学教学困境彰显思辨精神魅力——关于高校马克思主
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王晓丹
【摘要】目前,在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与现实生存境遇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调等问题。

只有从哲学的本性出发,转变哲学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权威和活力。

%At present,the Marxist philosoph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courses has so many problems: The teachings are out of touch with real situation of survival.The teaching content is obsolete.And the teaching mode is monotonous.These make students feel boring.Only starting from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chang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cept,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can the authority and vital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be restored.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4)001
【总页数】3页(P155-15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哲学本性;启发式教学
【作者】王晓丹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4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有待于改进,以便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实效性。

黑格尔曾指出:“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确认思想与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1]可见,只有深入探究哲学思想与现实生存境遇的和解,才能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权威和活力,才能彰显思辨哲学的伟大魅力。

1. 教学理念落后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是各门具体知识的总和,而是对人的本性及其生存境遇的理性反思,倡导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向善的心理、高尚的情怀对待周围事物。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许多人认为哲学教学不过是将现成的智慧传授给他人以备不时之需,哲学不过是一种拿来了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场合加以运用的现成工具。

把哲学教学等同于一般自然科学的知识传授,不仅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而且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的地位。

哲学是教导人们如何反思生活、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的学问,它并不能给人们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

作为教师,只有把哲学教学与时代条件和个人的生存境遇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诚然,学哲学就是研习哲学史,但那种“一张嘴、一支笔、一个本”的单向灌输模式,把学生当作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客体,以教师的绝对权威保证教学的进行,是与时代的变化、哲学的精神相悖的。

这种哲学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我国哲学教科书仍在沿袭或参照前苏联哲学教科书模式。

尽管这样的体例在我国革命和建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与普及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随着客观世界的改变,人们的生活理想、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中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反应,无法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精神实质,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和锻炼。

多年以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意见较大,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哲学界的大家也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发表过不少深刻见解,做出富有建设性的探索,但似乎都没有推出富有时代性的新体系、新内容、新特点,又得到普遍认可的新编哲学教科书。

这意味着哲学教科书改革极其不易,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构过程,同时也要求人们对哲学教科书的改革方向和编写思路加以反思,找出其中的症结所在,以便解决好这件令人困惑的事[2]。

3. 教学模式单调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在讲授式的授课方法下,哲学的本真被压制,学生也会因课堂内容的无趣、脱离实际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由于没有把握好哲学教学的本意,认为哲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以掌握抽象、教条、僵化的哲学知识为目的,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对于哲学原理的分析所运用的“案例教学法”,只是为了证明哲学原理的正确性,而不是启发学生去思考。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参与,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因而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甚至有些教学内容局限在书本的框架下,有些教学案例早已过时,教师却不善于挖掘哲学独有的教学方法,这无疑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带来了严重
的困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如电视、报纸、书籍、互联网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却始终以书本为主要载体,忽视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利用,不懂得使用网络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倍感疲倦。

4.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标准化的试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哲学考试就变成了哲学知识的检测,学生备考就是机械的记忆,这与哲学的本性是相背离的。

现在通用的考核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考试内容侧重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往往满足于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忽视对理论精髓的理解和思想的提高;试题不灵活,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小,无法考察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比重较小,导致一些学生形成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学习的习惯。

这样的考试失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忘却了哲学是思辨之学。

1. 转变传统哲学教学理念,立足于人的生存境遇
众所周知,以往的哲学教学非常抽象,可以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不同的生存境遇基础之上展开的一场交流活动。

这种靠抽象的理论传授方式的哲学教学,离开了双方生存境遇的参与,使得哲学教学困难重重。

其实,哲学理论来源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对于这些理论的传授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去,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怎样的实际价值。

因此,哲学教学需要与人们的生存境遇结合。

在哲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只有把哲学的学习与人生经验结合起来,把哲学的学习与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联系起来,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考方式了解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注自己的理想、社会的未
来,从而使自己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

对教师而言,哲学教学不是在教给学生一大堆抽象的原理或原则,而是将自身生活境遇作为中介,将自己与学生的精神世界连接起来,让学生产生一种更真实的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更应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当代世界变化发展的规律,达到理性与现实的自觉统一。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只有立足于人们的生存境遇,从人的本性出发,启发和引导人们深入思考现实生活,才能充分发挥哲学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功能[3]。

2. 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时代性和开放性
从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哲学教材看,体系编排基本上都是由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部分组成,有些内容与中学政治理论课重叠,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革传统教材体系,增强其时代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介绍结合起来,走近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让学生在体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精髓的同时,恢复哲学应具有的本真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有机融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线,穿插介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优秀思想成果,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分析和鉴别,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哲学的兴趣,又可以通过对比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还应紧扣时代主题,吸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增进其说服力、吸引力,从而避免哲学教学抽象难懂、脱离现实、缺乏实用性。

3. 改变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针对讲授式教学的弊端而提出来。

讲授式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的,而启发式教学则是双向的。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双方在沟通、交
流中实现思想的碰击,达到教学相长。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传递的信息量比较大,而启发式教学更侧重于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组织调查、小组讨论后形成报告,以使其获得的知识真正融入思想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思维方式、行为方法,从而避免哲学的魅力被枯燥的教学所淹没。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把搜集、整理的图片和视频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给学生,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的同时,也给学生崭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师也可尝试使用网络进行教学,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布置和批改作业、进行辅导答疑,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更能深入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时效性[4]。

4. 改革考核方式,完善现代考试制度
考核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其设置是为了反馈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现象,有必要对现有的考试方式进行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考核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等方式反馈和衡量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期末考试采用闭卷或开卷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题目要有一定的灵活度,既能考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衡量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评分标准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富有创意的观点。

通过确立一种与哲学学科特点、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分阶段地进行学业考核,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切实有效地提高综合能力。

哲学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它以独有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理念,让人们在寻求
物质利益满足的同时,不断更正、匡扶自己的行为,寻求生命的根本意义。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未经理性审慎的哲学教育同样是灰色的。

面对种种哲学教学的困境,人们应以哲学所特有的方式、按哲学的本性进行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是静态地呈现,而是一种动态地发展的过程。

哲学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内在地规定着哲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其目的是超越知识本身去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其内容要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其方法要教与学并举。

当然,理论与现实之间张力的解决不应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还应从多个环节、多个维度进行探索。

只有诸多途径共同推进,才能发挥哲学在现时代应有的作用,才能彰显思辨精神的魅力。

【相关文献】
[1]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2.
[2] 欧阳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及其形态建构[J].哲学动态,2001(3):9-15.
[3] 郑又成.按哲学的本性教学——试论黑格尔的哲学教学思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32(3):96-100.
[4] 周立.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方法[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S1):5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