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近代亚非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近代亚非拉
近代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巨变期,西方列强不断加深的侵略,使它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与此同时,被压迫的民族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期间出现了杜桑、米兰达、玻利瓦尔、巴布、马赫迪、全琫准等一批民族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这一时期,通过明治天皇的维新改革,摆脱了西方列强,迅速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一、巴布(米尔扎)——伊朗人的救世主
他以穆斯林什叶派领袖马赫迪的传话人自居,创立巴布教,向苦难深重的伊朗人民描绘了“正义王国”的美好蓝图,他甚至具体规定了严守商业秘密,统一货币,贸易自由。
于是,被唤起的人民开始了惊天动地的大起义。
人物简说: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约1820~1850年),出身于伊朗的布商家庭。
他自己也曾经营5年棉布生意,后来,他研究伊斯兰教的神秘学说,于24岁那年,宣布自己是救世主马赫迪传达圣意的一道门(阿拉伯语为“巴布”),并自称巴布,创立巴布教。
他先在伊朗上层社会中传教,不被接受,转向下层民众,被政府囚禁,不久被杀害。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家,国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19世纪初,伊朗处于扎伊尔王朝时期,是封建专制国家,全国分为30个省和州,各设总督和州长,由皇亲国戚充任。
国王、高级僧侣和封建主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和财富。
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列强开始染指这里。
1763年,英国强迫伊朗订立奴役性条约,取得许多特权,法国紧跟在英国后面,也强迫伊朗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取得与英国同样的特权和利益。
沙皇俄国也利用毗邻伊朗的有利条件,不断对伊朗发动侵略战争,在1804至1813年和1826至1828年的两次战争中,沙俄夺取了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土地,勒索了2000万卢布赔款,还取得了许多经济政治特权:俄国独享在里海驻扎舰队的特权,而伊朗却不准在那里保有海军,甚至伊朗王位继承人也要由俄国指定。
伊朗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列强的盘剥使人民生活越发贫困不堪,加以饥馑、鼠疫、霍乱,人民灾难深重。
伊朗人民为了生存,开始进行不断的反抗,并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巴布教徒起义。
巴布教形成于1844年,创始人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
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
什叶派把自己的宗教领袖称为伊玛目,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对伊玛目的崇敬甚至超过崇敬伊斯主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伊玛目被认为是神圣的超人,是真主灵性的体现,产生于光,真主的一切福音都通过他降世,传布人间。
一个伊玛目死了,光会转到另一个伊玛目身上。
伊玛目已有12个。
第12个伊玛目马赫迪(救世主)还在年轻时就隐遁了,但当需要时,他将重返大地,解救人类。
穆斯林什叶派:什叶派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党派”或“宗派”。
原专
指追随阿里的人,后发展成伊斯兰教中的一个主要教派。
认为只有阿里及其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者即伊玛目。
伊玛目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者,是“超人”,永不犯错误。
最后一代伊玛目隐遁,将来以马赫迪(救世主) 的身份出世。
后分裂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七伊玛目派(亦称伊斯玛仪派)和其他一些支派。
生于棉布商人家庭的米尔扎适应时代的需要,宣称救世主马赫迪将通过他“这道门”来传达自己的意思(“巴布”在阿拉伯语中是“门”的意思),米尔扎自称“巴布”,在伊朗各地传教。
他创立的教泥称为巴布教。
巴布传教活动的初期,主要是在宫廷、官吏中进行。
巴布主张把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家的财产分配给巴布教徒,按巴布教徒财产的多少进行分配,即财产多者多分,财产少者少分。
他要求废除一切刑法和苛捐杂税,保护私有财产,巴布反对使用暴力,企图通过宣传、感化等和平手段,说服封建统治者采纳他的改良主义主张.然而,反动统治集团却用迫害来回答巴布的要求。
1847年,巴布被捕入狱。
这以后,巴布的思想开始转变,他在狱中写了巴布教的圣经《默示录》,用宗教的语言,给人们描绘出一幅“正义的王国”的美好蓝图。
在这个王国里,人人平等,没有欺压,在家都在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默示录》还具体地规定了保障人身自由和财产私有权,经商光荣,贸易自由,负债要还,严守商业通讯秘密,统一货币等,鲜明地反映了商人的利益和要求.巴布教徒也转向人民群众宣传教义。
由于他的教义迎合了百姓的愿望,很快传播开去,还有了众多以宣传教义为己任的追随者。
1848年中,农民出身的穆罕默德·阿里·巴尔福鲁什,同其他宣传者一起,聚集在别达什特镇,向当地农民和贫民传播教义。
他们宣称,新先知即将降临,古兰经与教皇都己失效,人民没有必要再向统治者纳税服役。
一切财产归大家所有,很快,以别达什特镇为中心,教众越聚越多。
别达什特镇的传教活动,吓坏了统治阶级。
伊朗政府急忙调动军队,驱赶教徒,巴布教徒迅速转移,奔赴各地,很快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10月,聚集在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巴尔福鲁什市的700名巴布教徒,公开举行武装起义。
他们打败当地驻军以后,胜利地转移到市东南20公里的塞克·塔别尔西陵墓附近的森林里。
按照伊朗的古老传统,塔别尔西陵墓是一块不可侵犯的圣地,即使里面藏着犯人,也不能加以逮捕。
起义者来到这里之后,按照他们的理想,开始营建自己的“幸福王国”。
他们在陵区修筑了一个八角形城堡,城堡周围环以壕沟,城墙与壕沟之间还设置许多陷阱。
城堡里面建造了许多木房,给教徒们居住使用。
聚集在这里的教徒们,实行资财公有,平均享用,附近的农民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粮食和牲畜,纷纷前来加入“王国”。
伊朗国王命令王军进行镇压.开始主要是地方军队进攻,但他们根本不是起义者的对手,溃退而归。
国王看到大势不妙,让他的叔叔马赫迪·古里亲临战场,指挥军事围剿.
这群妄自尊大的王军精锐依然不是起义者对手.起义者靠着夜幕的掩护,发动火攻,王叔只身一人逃进树林,捡回条命,但随军出征的王子却被活活烧死在军营,士兵们更是跑得没了踪影。
武装斗争的胜利使巴布教赢得了更多的信徒,很快达到10万人之众。
这使得王室更加恐慌,他们调来增援部队,将这片“幸福王国”围得水泄不通。
起义者的处境日趋艰难,城堡里粮食,弹药消耗殆尽,由于封锁,他们不能得到任何补充。
1849年5月,王叔手捧《古兰经》,对城堡里巴布教徒们喊话:“虔诚的教徒们,只要你们放下武器,离开城堡,你们的生命和自由将得到保障。
”走投无路的巴布教徒们轻信了王叔的花言巧语,放下武器,走出城堡。
王叔立刻换了嘴脸,“真主已经下了命令,要惩罚你们这伙伊斯兰的叛逆!”起义者全部被杀死。
咒骂巴布教:1850年2月,巴布教徒的秘密组织打算刺杀国王、首相和一些高级阿訇.但不幸事机泄露,密谋被破获,40名秘密组织成员被捕。
当局胁迫被捕者当众咒骂巴布。
结果,7名拒绝咒骂巴布的教徒惨遭杀害。
巴布教徒没有被统治者的血腥镇压所吓倒,1850年5月,又在赞兼举行了起义,但不久也遭镇压。
巴布被囚禁期间仍同他的信徒保持着联系,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号召信徒们为建立正义的王国而斗争。
伊朗各省甚至土耳其和印度的信徒都远道前来契利克要塞,参拜巴布。
巴布的教义日益深入人心。
面对巴布教徒方兴未艾的斗争,统治者决定杀害巴布,首相达吉汗在向国王的报告中写道:巴布活一天,其信徒的起义就一天不停,有可能变成全国范围的人民革命。
7月19日,巴布从契利克要塞被押解到当时伊朗的陪都大不里士,在广场上遭到公开杀害。
此后,统治者在全国到处搜捕巴布教徒,残酷杀害,有的分给官僚贵族,让他们任意凌辱和折磨。
巴布教并未形成严密的组织,各地起义都是地方教徒自发举行,没有统一的计划。
起义不是发动进攻,而是坐地据守,实施乌托邦计划.所以,虽然轰轰烈烈,却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明治天皇——日本走向独立自强的标志性人物
明治天皇
他是一个标志性人物,日本在他当政的明治时期,通过维新,摆脱了西方列强和腐朽的幕府统治,走上富民强国之路。
人物简说:明治天皇(1852—1912年),名睦仁,孝明天皇次子。
1860年立为太子,1867年2月即位初,发生维新运动。
1868年4月,颁布《誓文五条》,10月改年号为明治,后实行一系列改革。
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建立绝对专制的天皇制;1894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夺取中国台湾,
使日本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逐步走上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道路。
19世纪中叶,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设朝廷于京都,实权操纵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
将军的行政机构设在江产(今东京),称为幕府。
德川家族占有全国土地的1/4,掌握有江产、大阪、长崎及其他商业上、交通上、军事上的重要地区.德川家族的家长,代代拥有“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幕府领地以外的土地,分属于叫作“大名”的割建领主,大名的领地叫作“藩”,全国有260多个。
大名效忠于将军,负拒军事等方面的义务。
将军和大名把自己的领地或物产作为俸禄分赐给家臣,这种人称为武士。
这时,日本也出现了资产阶级的萌芽。
一部分武士不顾幕府禁止“囤积经商”的封建法制,或收商人为养子,或入嗣商人为养子,或通过包税、放高利贷和承揽垦荒等手段,逐渐资产阶级化。
西南部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充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的主要政治代表.这几个藩成为当时日本举足轻重的四大“强藩”。
日本的大门是19世纪中叶由美国打开的。
美国在自己的经济实力增强后,便积极参与列强的世界殖民扩张。
它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争夺亚洲市场。
1853年7月8日,由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海军准将培里率领的舰队来到日本浦贺港,递交美国总统给日本天皇的信,以战争相威胁,逼迫日本开放门户。
离港前,培里扬言次年要带更多兵力来取答复,德川幕府经不住威吓,于1854年3月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
1858年,两国又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美国取得了在日本开辟通商口岸。
享有治外权等特权。
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不甘落后,很快也蜂拥上来,逼迫日本幕府签订了类似的条约。
在随后的一系列军事挑衅事件中,日本又丧失了许多国家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鹿鸣馆:为了向西方表明日本是一个“欧化的文明国家”,日本政府带头在国内大搞“洋化”。
当时的日本缺少像样的为其外交任务服务的国际性的社交场所和国家宾馆。
为了笼络他们的感情,日本政府于1880年决定在近市中心兴建一座名副其实的西洋式楼馆,充作接待外国客人的迎宾馆。
该馆的设计委托给当时的一个英国建筑师康德尔。
花了3年时间,耗资18万日元之巨。
时人中井弘藏为这幢楼馆起了个雅号“鹿鸣馆”。
“鹿鸣”一词取自中国《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有“迎宾”之意.鹿鸣馆常举行大型舞会,通宵达旦,纵情狂欢。
高官显贵及其眷属成了鹿鸣馆的常客。
西方殖民者利用殖民特权,在日本倾销商品,掠夺黄金,丝,茶及其他农产品,使得日本经济日益恶化,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
日本的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外敌入侵的压力,幕府的腐朽统治,使日本的一些先进分子在担忧祖国命运的同时,也考虑日本该往何处去。
这些入主要是西南诸藩的下级武士。
这些人士认识到,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打击、驱逐外国侵略势力,实行开放进取的国策。
为达成这一目的,必先改革幕藩体制,革除弊政。
借“尊王”之名,行“倒幕”之实。
于是,他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积极地进行宣传活动,传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福泽渝吉
明治维新的启蒙者福泽渝吉:福泽渝吉(1835~1 901年),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
他的一生从事教育和著述,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抨击封建统治意识。
1860年,他作为日本第一个使节团的成员赴美。
1861年,他作为译员陪同幕府使团历访英、法、荷、普、俄等国。
多次出国访问使福泽开阔了眼界,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1862年起,福泽连续发表了60多种著作,对当时日本改革起了推动作用。
1868年他创办了“庆应义塾”,后来又加以扩大,建成日本第一所西方式学校,建立了宣传文明开化的基地,为日本的维新改革事业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绪方洪庵等人。
1858年,西乡隆盛等人来到京都进行活动,与天皇及其近臣一道秘密策划“倒幕”,主持幕政的井伊直弼在获知后,于1858年10月突然下令逮捕吉田松阴及西乡隆盛等人,并且宣布吉田等七名志士死刑,同时流放西乡隆盛于大岛,史称“安政”大狱。
幕府的压制政策引起了反对派的强烈反抗。
1860年3月,水户藩武士在江产城樱田门外刺死了井伊直弼。
樱田门事件成了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发展的信号,全国各地部开展了反对幕府的活动。
11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武士代表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组织联军进行讨幕。
在准备用武力倒幕的同时,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他们联络宫廷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
11月8日,天皇下了讨幕密诏,幕府的统治者——德川家族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见事不妙,以退为进,辞去了将军的职位,“大政奉还”。
1868年1月3日,武力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颁布一项命令,解除幕府军队担任天皇宫廷警卫职务,改由倒幕派诸藩的军队拒任。
随后,由天皇睦仁(即明治天皇)出面召集有倒幕派皇族公卿、大名和武士出席的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天皇为国家首脑。
当天晚上,天皇召开了有新政府成员参加的御前会议。
会议决定剥夺幂府的全部权力,并命令德川交出领地和财产。
幕府方面得知这一消息后,6日夜间,德川潜出京都,逃亡大阪,集结兵力,反攻京都。
京都方面,紧急组织讨幕军。
于1868年1月底,击败幕府军。
德川又逃往江产,召集军队反扑。
5月,讨幕军占领江产,德川投降。
此后,又经过一年的时间,倒幕派先后镇压了本州北部和北海道的幕府残余势力的反抗,终于取得了倒幕运动的完全胜利。
1868年7月,天皇将江产更名为东京,定为首都,9月8日,定年号为明治。
明治政府成立后,立即进行改制,向资本主义方向过渡。
日本由下级武士出身的政治家领导,在天皇的名义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称之为“明治维新”。
“富国强兵”、“兴产殖业”、“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三大政策。
1869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内政、外交的基本纲领《五誓条文》。
这是明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军事等方面。
《五誓条文》规定;一、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公论。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为了实现上述基本纲领,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首先是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1869年,各地藩主被迫把领地和户籍(人民)奉还给天皇,天皇将全国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由中央委派知事直接管辖。
这个措施大大地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其次是改革封建等级制度,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政府在废除纯粹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了封建等级制度,废除武士等级的部分特权。
政府取消对农、工,商的限制,承认土地私有权,允许自由买卖土地和种植作物,允许一切人自由选择职业和迁居.这些措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再就是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
明治政府成立初期,即提出了“富国强兵”的口号。
政府首先建立由亲政府的士族组成的近卫军,各县在整顿旧藩兵的基础上建立士族军队。
1872年11月,开始实行征兵制,向全国人民征兵,建立近代常备军。
法外之域鹿儿岛;鹿儿岛,地处日本九州南端,隔海与中国江、浙相望,是封建领主岛津家的世袭领地,旧称萨摩藩。
境内26%以上的人口是士族出身。
社会等级森严。
明治新政权建立后,由于萨摩藩在推翻幕府的战争中出力最大,所以在新政权中也拥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萨摩藩利用其独特地位,自行其事,对中央政府的政令一概不予执行。
被称为明治新政权下的“法外之域”。
还有就是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全国币制,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聘请外国技师,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政府还把一些厂矿企业廉价转让给三井,安田、住友等财阀,促使日本垄断资本急剧形成。
在此基础上,明治政府还积极开展收回主权的活动。
1871年政府派出代表团到欧美各国,进行关于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但遭到欧美各国的拒绝。
日本政府坚持不懈,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直到19世纪末,日本才成功地修改了不平等条约,获得与欧美各国基本上平等的地位。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从封建主义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割据国家变成统一的国家,从半殖民地国家逐渐变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强国。
明治维新三杰:“维新三杰”是日本史家在对明治维新时期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政治家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产孝允三人的推崇之称。
西乡和大久是同乡同学,出身相似,都出生在萨摩藩(现鹿儿岛县)的下级武士之家,又都在16岁时,先后但任了低级官吏,主张改革幕府政治,参与藩政改革。
木户出身于长州藩下层武士之家。
他16岁时入维新先驱者吉田松阴的“松下村塾”受教,接受尊王攘夷思想。
26岁时进入仕途,29岁时参与藩政。
明治政府成立后,他们为巩固新政权而共同奋斗。
西乡在新政府成立伊始,就在1868年1月底率大军浴血奋战,击败了三倍于己的幕府军,并向幕府的老巢江产(现东京)进军,迫使幕府开城投降。
又经过一年多的征战,荡平了幕府残余势力,巩固了新政权。
木产、大久则共同制定建国纲领,筹划改造日本的大政方针。
三、马赫迪——苏丹民族的英雄
马赫迪领导的起义是19世纪整个非洲反对瓜分斗争中,规模最大、组织最好,持续时间最长,成果最辉煌的起义。
他抗击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20余年。
人物简说:马赫迪(1843~1885年),原名穆罕默德·阿罕默德。
生于一个造船工人家庭。
青少年时期在伊斯兰教学校学习,后来在阿巴岛传教,自称是马赫迪,发动民众起义,抗击英军。
1885年解放整个苏丹,建立苏丹新政权。
苏丹位于埃及南部,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北部和中部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南部是黑人。
19世纪70年代,被英国人纳入殖民地统治的范围。
英国殖民者充任苏丹总督,并把持了各级行政部门。
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戈登,1874年担任苏丹赤道省省长,1877年因屠杀苏丹人民“有功”,升任苏丹总督。
他在任期间,强制推行英国的殖民政策.英国的传教士强迫苏丹人民放弃伊斯兰教,改信基督教。
英国人口贩子到处捕捉身强力壮的苏丹青年,把他们运到国外,卖为奴隶。
英国人的暴行激起苏丹人民的反抗,终于爆发了大起义。
起义的领导人便是苏丹的民族英雄马赫迪。
黑奴贩运;欧洲列强早在15世纪时就侵入了非洲,他们对那里的掠夺包括黄金的开采、香料的采集和黑人奴隶的贩运,其中最黑暗、最可耻的是历时400多年的奴隶贸易。
葡萄牙最早侵入非洲,也是贩卖黑奴的开山鼻祖。
16世纪,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大肆开采和掠夺金银矿,为了解决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西方殖民者开始大规模地从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
当时,贩运黑奴可以牟取高达几十倍的暴利。
18世纪末,一艘贩奴船,每航行一次,贩运300多名黑奴,可获19000多英镑。
最初,殖民者亲自掠捕黑人,但经常遭到非洲人民的激烈抵抗,伤亡太大,捕获不多。
后来,他们改变策略,在非洲西岸遍设收购奴隶的商站和碉堡,唆使部落酋长到内地捕掠奴隶,然后以枪支,弹药、甜酒、廉价花布,各种日用晶从部落酋长手中换取奴隶。
捕获的奴隶先被关在沿海碉堡的地牢里,等候贩奴船转运。
奴隶贩子把买来或掠来的奴隶,在身上盖上烙印,写上奴隶姓名的缩写作为标记,然后带上手铐脚镣,像罐头沙丁鱼一般地塞进舱里,横渡大西洋。
奴隶死亡率高达30—50%。
黑奴患病便被扔进海里喂鲨鱼。
对非洲人民来说,奴隶贸易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奴隶贸易使非洲至少丧失1亿人口,失去了最强壮的劳动力。
马赫迪原名穆罕默德•阿罕默德,出生在一个造船工人家里。
青少年时代,在伊斯兰教学校学习.后来定居阿巴岛,从事传教活动,他在阿巴岛和科尔多瓦等地利用讲道的名义,宣传废除苛捐杂税,实现人人平等和民族独立的思想。
1881年5月,他自称马赫迪(“马赫迪”是伊斯兰教什叶教派信仰的救世主,据说他在必要时会降临人间,驱逐邪恶,建立正义王国),公开号召进行圣战,驱逐外国侵略者。
1881年8月12日,他在网巴岛树起义旗,上面写着“先知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苏丹当局听到马赫迪起义的消息后,派人通知他立即放弃马赫迪的称号,停止“叛逆”行动.但是,马赫迪寸步不让,庄严宣布:除了他自己受命于神的权威之外,不承认任何权威,拒绝了总督的无理要求。
总督恼羞成怒,决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