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18 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含答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十八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一体化
(1)背景
①现实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外部威胁:美苏冷战对峙。

③经济条件: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国家工业生产大体恢复到战前水平。

④主观要求:加强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

(2)过程
①经济一体化:1951年,法国等六国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②政治一体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975年,成立“+++欧洲议会---”。

(3)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西欧国家经济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经济格局。

②政治上,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提高了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

③世界格局上,冲击了战后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轻巧识记]欧共体的形成
2.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②外交上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保护,发展对外经济。

③重视+++教育---也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④80年代以后,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表现
(3)影响: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

3.东方巨龙的腾飞
(1)经济建设成就
①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1966年之前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③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外交成就: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4.不结盟运动兴起
(1)原因:民族独立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争,希望保持和平中立。

(2)标志:1961年在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3)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非集团---。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易错提醒]不结盟运动与“不结盟”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结盟的国家结成联盟。

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裁军。

[通史链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的衰落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
(1)原因
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社会矛盾丛生。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和“新思维”思想影响,使改革走进死胡同。

③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2)经过
①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②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标志两极格局崩溃,推动多极化快速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美国
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和建立“+++单极世界---”。

③先后发动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2)欧盟
①政治:1991年12月签订《+++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②经济: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③军事: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
①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

②19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

③迅速发展军事力量。

(4)俄罗斯
①叶利钦的全方位外交: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但反对北约东扩,积极发展与亚太国家关系等。

②普京的务实政策: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

俄罗斯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

(5)第三世界
①1992年9月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力量扩大。

②中国已成为政治大国,又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目前现状:几个主要力量中心的存在,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4.趋势: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比较辨析]国际格局与国际局势的区别
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
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家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例如,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而当前国际局势的特点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轻巧识记]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答题术语]——————————————————————————————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为西欧走向联合铺平了道路,向独立自主方向发展;欧共体成立,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战后日本抓住历史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大。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
考向预测:走向联合的欧洲
据《全球通史》记载:从1950年到1964年,西德、意大利和法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7.1%、5.6%和4.9%,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只有3.5%。

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动摇
B.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加剧了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
D.主要得益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解析:选D美国霸主地位受到冲击,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德、法、
意的发展,不能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分化,故B项错误;1947年马歇尔计划,美国对西欧经济确有渗透,但也是外因,不起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50年到1964年”,与西欧一体化开启时间相符,是内部原因,是主因,故D项正确。

欧洲走向联合,是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结果,也是国际格局变化的表现。

伴随欧洲的崛起,欧洲开始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对美欧关系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全国卷命题在此考点一直着力不多,但备考复习时仍需我们给予适当的关注。

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条件和特点
1.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2)现实因素: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

(3)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

(4)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条件
(1)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

(2)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3)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历史传统、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

(4)都强烈要求恢复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

(5)法德两国逐渐实现和解。

3.特点
(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领域扩展。

(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4)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史料一
史料二有人说:20世纪是一个短暂的世纪。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到1989年便已经结束了。

1989年是20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

它使得美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无可争辩的超级强权,也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

自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卫报》,作者马丁·雅克,伊文译
(1)史料一反映出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特点?如何认识?
提示:特点: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认识: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其根源是经济的多极化,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9年发生的事件对20世纪末的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决定性影响?
提示:促进了全球化的扩展;美国崛起,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两极格局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世界形势局部动荡。

(1)史料一中①由漫画一可以看出,美日关系是既有合作又存在矛盾斗争。

②漫画二反映出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态度渐趋强硬。

(2)史料二强调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变迁,开始于1989年。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多极化是指当今世界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处于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2)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迄今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

(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4)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国这一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俄罗斯经济的振兴及大国地位的恢复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潮流。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
化的协调平衡发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1.(2017·全国卷Ⅰ·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解析:选A A对:七国集团原为西方国家的经济组织,后来发展为二十国集团,与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说明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错: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一开始出现就涉及贸易金融领域。

C错;亚非拉国家本身就是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

D错:七国集团不是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2.(2015·全国卷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选C各国的根本利益是维护本国利益,不会出现趋同,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以冷战为主,世界局势虽然紧张,但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不是以军事冲突的加剧为主要趋势,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到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等事件,体现的是美苏两国实力的较量,故C项正确;两极格局下美苏关系紧张对抗与缓和交替出现,敌对意识的淡化不是贯穿两极格局确立与解体的主线,故D项错误。

1.(2017·天津卷·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全球化进程加快
解析:选A A对:由题干中时间“1990年9月12日”可知,这时处于美苏两极格局
下,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1年苏联解体。

所以题干中的内容反映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错: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标志是苏联解体,时间上不符合题意。

C错: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是在1990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

D错:德国的统一不能体现全球化进程加快。

2.(2015·重庆卷·12)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

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选C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与材料内容无关联,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中的“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殖民统治的运动,而非洲的这股“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材料“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可看出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独立运动,谋求在国际社会上不结盟,获得国家独立发展的有力空间,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非洲的“变迁之风”,没有涉及美苏关系,故D项错误。

3.(2015·江苏卷·20)“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解析:选C“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从此“消除了”亚非国家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