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初中语文教师新教材培训 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出于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人们仰望 太空,不断观测探索,最终实现登月探火;出于对大洋深处的好奇, 人们筑梦深海,制造大国重器不断刷新下潜深度;出于对古代历史 的好奇,人们埋首“无字地书”,潜心考古发掘,探寻中华文明 的起源……好奇,会激发我们探索的兴趣,促使我们发现未知的 精彩。阅读下面有关“好奇”的论述,从中选定一个你赞同的观 点,列出你的写作提纲。
指向文学名著,尤其是长篇 小说。强调阅读的书籍具有较高 艺术价值,经受时间考验,被广 泛认识和流传。侧重于书册的思 想内容、写作风格和文学史价值 等。--更加强调“读什么”的重 要性阅读自由、爱好、个性化选 择
整本书阅读
与“篇章阅读”相对,既包括经典 著作的阅读,也包括非经典的阅读,既 包括文学名著的阅读,也包括非文学的 学术著作阅读。-依据“为掌握资讯而 读”“为理解而读““为审美鉴赏而读 ““为应用而读”的不同阅读目的而采 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课程意义 课程化实施:内容-目标-过程-评价
G
(3)五个新专题
1.考虑目的和对象 落实第四学段目标5"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及实
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关于"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 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 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的要求。
适应当下写作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强化写作的情境意识,引 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时考虑目的、对象 和场合的限制性,调整措辞、语气等语言表达方式和相应内容策 略,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 性文章的阅读。
(3)各册框架基本维持原貌
(4)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单元结构方 式保持不变。
(1)调整课文,落实"以文化人"要求,强化育人导向。
课文总体保持稳定,做局部增补和替换,回应" 以文化人""文化自信"的总体要求和"主题与载体形 式"的课程内容设定。
各Hale Waihona Puke 科的学习,都会涉及一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这些人 物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 记。学校拟编辑一部《中华英杰人物谱》,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请你选择自己崇敬或熟悉的一位人物,为他写一篇小传。不少于 500字。
G
我们生活的社区(乡村)看似干篇一律,毫无变化。其实只要稍 加留意,你会发现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美好的事物、心动的 瞬间时常会与我们不期而遇,请以《社区(乡村)偶拾》为题写一 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课文总体保持稳定,做局部增补和替换,回应“以文化人”化 自信”的总体要求和“主题与载体形式”的课程内容设定。
第一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1、邓稼先/杨振宁 10、阿长与《山海 14 、驿路梨花/彭荆风 18 紫藤萝瀑布/宗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七 2 、说和做--记闻一 经》/鲁迅
任务+写作提示)
G
(2)四个序列
结合任务群写作新要求,对原有的序列做出新的布局, 以通用性写作为核心,兼顾实用性写作、思辨性写作、 文学性写作,删去现教材原有的"改编性写作"序列
因相关要求在课后练习和其他栏目写作中涉 及较多(比如课后练习中设计过4次仿写、9次 改写、3次续写、2次缩写、7次写故事),取消 四个改编式写作专题和"学写故事"专题
线:在阅读综合实践中"线"状设置语言学习任务,分单元布点,以
积累、梳理、探究为主,突出动态运用。
面:在现有语言知识补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补充、完善,不
追求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七年级补充反复修辞格。其他未变化。
G
稳中求进,调整优化。
G
在稳定基础上根据课标新精神、现行教材突出 问题寻求创新突破,优化调整现有框架。
各学科的学习,都会涉及一些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 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值得中华儿女永远铭记。 学校拟编辑一部《中华英杰人物谱》,面向全校学生征稿。请你选 择自己崇敬或熟悉的一位人物,为他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一年一度的校园读书节即将到来,你作为学校阅读社的代表, 将在开幕式上发言,主题是“读书的力量”。请以讲故事的方式, 体现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写一篇4分钟左右的发言稿。
G
(3)五个新专题
3.负责任地表达
落实课标"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 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以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负 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 神"等方面要求,针对当下网络言论存在的情绪化表达、捕风捉影 等非理性现象,指向写作的态度、品德、情意培养,讲求实事求 是、理性、求真,包括核实资料不盲从、有根有据地说话、多说 建设性的话等方面。
G
(6)若干个优化调整
三是强化写作成果的跨媒介展示,适当增补跨学科写 作内容,调整优化其他栏目中的融合式写作任务,覆 盖更多样态。 四是统筹考虑写作教材与教师用书的编写。教材寸土 寸金,只能容纳精粹的内容,更为精细的指导和最新 的写作理论介绍等考虑放在教参中。
G
名著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区别
名著阅读
(一:语言运用;三: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根据课标关于语文核心素养"以一带三"的思路,教 材修订强化语言学习的内容,体现"语言运用"素养的基 础性。主要采取"点线面结合"方式进行设计。
点:在课后练习题中"点"状呈现语言学习内容,关注本课典型的词
句段运用实例,重在帮助理解和赏析语言文字之妙。
15、 有为有不为/季美 璞
23“蛟龙”探海/许
年 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 11、山地回忆/孙犁 林一一叶圣陶先生二三 19井冈翠竹/袁鹰 晨一一伟大的悲剧/
级家
一一老王/杨绛(换) 事/张中行(换)
G
(3)五个新专题
5.学写小小说
落实第四学段目标6"尝试诗歌、小小说的写作",以及"文学 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要求"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 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尝试写诗歌、小小 说等。……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的要求。 与高中的"写小小说"适当区分,难度降低,重点关注情节构造和 人物塑造两方面,凸显创意表达。
G
(3)五个新专题
4.学会深入思考
落实总目标7"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 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强化写作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 质培养,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透过现象思考本质 深入思考,运用辩证思考、发散思考、对比思考、逆向思考、创 意思考,以及横向联系、纵向追问等技巧,提升思维的条理性、 逻辑性和深刻性。
整本书阅读基础架构
从“2+4”改为“1+1”,减轻负担,同时强化阅读方法。重点 导读书目设置完整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由一本到一类,学习带有 普遍性的读书方法;自主阅读书目则着眼于“这一本书”的阅读,为 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激发阅读兴趣。
1.选取名家画作、精彩照片作为封面图、单元页图、课文插图。 总体来看,以经典画作、照片配合经典篇目,以新拍摄的照片 配合较新的纪实性篇目。
G
(6)若干个优化调整
一是对现有写作专题指导部分进行适当修改。围绕写作 教学的难点和薄弱点,融入最新的写作理念,强化真实 性写作、过程性指导、情境性意识,调整部分内容要点, 除了传统的精要知识点,增加一些中观甚至微观的写作 策略指导。 二是加强写作实践的"提示"部分撰写。强化写作内容、 写作程式、写作习惯和写作方法等的指导,提供学生更 多写作的支架,增强提示的针对性。
*2.以图示意,注意图与文的密切配合,所有单元页图均呼应本单元 的第一篇课文。
*3.以图载义,注意图片本身的审美教育、思想教育意义。 *4.调整了作者头像,尽量选择接近课文创作时间的照片,打 破“老人居多”的刻板印象。 *5.专门调整了部分容易引发争议的插图
新教材的七年级上下册内容介绍
(一)七下课本依然是留用课文的正文调整,落实 “以文化人”,强化育人导向
增
补
增
和
换译本
替
换
增
补
换植树的牧羊人
和
换走一步,再走一步
替
换
增
补
和
替
增
换
换 动物笑谈
增
换 天上的街市
补
和
替
换
(2)增加"活动.探究"单元,体现任务、情境、整合等 新课程理念
(3)新设"阅读综合实践"栏目,体现整合、实践等新课 程理念。
依托该单元阅读内容,以育人价值为抓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 设计具有梳理、整合、关联、融通等特征的学习任务,体现课标阐释 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特征。
例如: 配合" 阅读综合实践"的 设置,落实"双减 "政策结合教学使 用实际,适当减 少题量,修改结 构化不强、教学 难于落实的练习。
调整教读课文课后练习名称:将"思考探究""积累·拓 展"合并为"思考·探究·积累",减少教材设计层次。
(6)斟酌课文语言,调整课文版本,完善部分注释。
(7)强化语言运用,突出"以一带三"。
07 名著 阅读
08 一课 一得
09 强化 实践
10 建构 知识
统编语文教材的十大关键词
(2)总体布局保持不变。
各年级教学重点、教学要求基本不变。
七年级,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学习一般的读书方法和阅读 策略,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
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演讲词、游记等, 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
2024年秋季初中语文新教材培训
目录
教材修订的基本依据及变化 新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内容介绍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具体案例分析
教材修订的基本依据及变化
一、教材修订的基本依据
稳中求进
(1)总体精神和基本方向保持不变
01 02 立德 语文 树人 素养
03 三位 一体
04 双线 组元
05 课型 区分
06 1+X 阅读
(1)三个坚持 (2)四个序列 (3)五个新专题 (4)两个合并 (5)一个重点改造 (6)若干优化调整
(1)三个坚持(稳中求进)
1 坚持分序列设计专题 通用写作能力与策略、实用性写作、思辨性写作、
文学性写作
2 坚持基本的设计思路
独立专题+融合式写作;一课一得;多样态写作
3 坚持基本的栏目体例 写作指导+写作实践(片段作文+整篇作文;写作
G
(4)两个合并
因七年级新设两个"活动.探究"单元,原有的写作专 题不再保留;加上原有的四个专题有重合之处,因此将七、 八年级四个存在重合的写作专题两两合并。
现七上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与现七下第一单 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合并,专题名改为"写出人物特点 ";
现七下第五单元"文从字顺",与现八上第四单元" 语言要连贯"合并,用后一标题。
G
(3)五个新专题
2.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落实总目标6"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 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第四学段目标4"力求有创意"。 现有写作专题已经涉及"简明、连贯、得体",该专题旨在落实课 标关于"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要求,引导学生锤炼语言, 创意表达,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新颖,侧重语言表达方面。 原有的"有创意地表达"专题,侧重视角、选材,以及篇章、结构 、形式等方面,与该专题适当区分。
重点关注四个方面:
一是对标主题教育,完善并强化单元思想教育价值,体现文化自信 的要求;二是对标相应任务群,或隐性暗含或显性阐明任务群的相关 要求;三是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给出特定情境下的单元核心任 务;四是视情况从单元整合出发,对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内容 进行补充。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5)对教读课文的课后练习、自读课文的旁批和阅读 提示等进行微调。
G
(5)一个重点改造
重点改造写作实践题目,删减一些过旧、存在重复、 不好操作的写作任务,重新设计一些体现时代风貌、反 映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 发展成就、思考国家社会责任的题目,有机融入主题教 育元素(比如绿水青山、科技成就、时代精神、民族复 兴、文化遗产、革命传统等),强化真实生活情境设计, 力求题目题材多样、样式多样(比如适当增加看图作文、 图表作文等)。
每单元设计三个活动,活动的设计紧扣单元核心任务和语文要素 要求,通过整合贯通、融入情境、提供支架、明确活动指向等,达成 阅读综习,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合实践的目标,促成学生 的深度学
(4)依托课标,适当补充和完善单元导语的内容。
根据课标精神,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对 现有单元导语作补充和完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