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研究方法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传播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技巧;
2. 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3. 了解传播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认识到科学研究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技能目标:
1. 能运用所学研究方法设计传播研究方案,独立完成小型研究项目;
2.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学会沟通、协调、分工合作;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分析、评价传播现象,提出独立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传播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传播现象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传播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播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将围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传播研究方法,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传播研究概述
- 介绍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
- 分析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传播研究方法
-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 访谈:制定访谈提纲、实施访谈、整理访谈资料;
- 观察法:观察技巧、观察记录、数据分析;
- 内容分析法:媒体内容分析、网络文本分析。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整理:清洗数据、编码、录入;
- 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
- 软件应用:使用SPSS、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4. 传播研究伦理
- 讨论传播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信息真实等;
- 探讨传播研究者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学术规范。
5. 传播研究实践
- 设计小型研究项目,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
- 分组合作,进行团队研究,提高协作能力;
- 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参照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进行系统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数据处理
技巧以及伦理道德知识。
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 对于传播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 讲授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2. 讨论法
- 针对传播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伦理道德争议等,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其沟通能力。
3. 案例分析法
-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播研究案例,分析其研究方法、过程及结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
4. 实验法
- 设计传播研究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研究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法。
5. 小组合作法
-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传播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 教师对小组进行指导,关注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6. 研究性学习
-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 教师提供学术支持,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研究方案,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
7. 情境教学法
- 创设真实的传播研究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播研究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8. 现代信息技术
-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培养其信息检索、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传播研究方法。
四、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
-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 记录学生在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发表观点等方面的表现,考察其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
2. 作业评估
- 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包括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分析、研究报告撰写
等,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 对作业进行评分,关注学生的完成质量、思考深度和创新能力。
3. 考试评估
- 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全面考察学生对传播研究方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 考试内容涵盖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伦理道德等方面,以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为主。
4. 实践评估
- 对学生完成的小型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关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处理与分析、报告撰写等环节;
- 评估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5. 自我评估
-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自我评估结果作为教学评估的参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6. 同伴评估
- 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估,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通过同伴评估,发现学生之间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相互学习。
7. 教师评估
-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 教师评估应客观、公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教学评估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传播研究方法课程
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安排
1. 教学进度
- 课程共计16课时,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每2课时完成一个教学单元;
- 教学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传播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
2. 教学时间
- 每周安排2课时,分别在周一和周三下午进行;
- 考虑到学生的作息时间,避免安排在学生疲劳时段,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3. 教学地点
- 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
- 实践操作和实验课在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和互动交流。
4. 教学活动安排
- 第1-4课时:传播研究概述、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5-8课时:传播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内容分析法);- 第9-12课时: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应用;
- 第13-16课时:传播研究伦理、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5. 个性化教学安排
-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选修课程,如高级统计分析、定性研究方法等;
- 安排课外辅导时间,为学生提供答疑、讨论的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6. 考试与评估时间
- 期中考试安排在课程进行到第8课时,考察学生对前半部分知识的掌握;- 期末考试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全面考察学生的传播研究方法知识;
- 作业、实践项目和平时表现等评估环节,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时间节点。
教学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合理、紧凑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播研究方法,为未来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