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师推拿套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式按摩套路
一、头面部,仰卧位(要求:10分钟做完)
操作流程:
1、放松面部。
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往面部下方沿顺时针方向转圈轻柔,柔到下爬后再用小鱼际由原路径柔回前额,以放松客人整个面部肌肉(可重复2-3次)。
2、开天门、分阴阳、抹双柳。
开天门:用双手拇指点压印堂穴后,双手拇指交替从印堂穴往神庭穴方向抹至神庭穴,重复2-3次。
分阴阳:用双手大拇指从前额正中线起往两侧太阳穴方向分推,可重复2-3次。
抹双柳:用双手中指或拇指从攒竹穴起往丝竹空方向顺推眉毛、眉眶。
3、点穴:印堂、晴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瞳子髎、承泣、四白、颧髎、巨髎、迎香、人中、承浆、地仓、颊车、下关、耳门、听宫、听会、翳风。
4、揉捏耳廊、搓耳、下拉耳垂、聪耳、弹耳。
揉捏耳廊:双手拇指和食指从下到上往返揉捏客人耳廊,揉捏时注意控制力度。
搓耳:双手中指与食子叉开呈剪刀状,轻轻夹住耳根,双手相向微微用力压住耳旁皮肤,前后搓揉至耳根
发热。
5、上拉脸部、掌根压前额、搓手烫目。
用双手手掌交替从左下爬部位往脸庞提拉脸部皮肤2-3次,再从右下爬部位提拉脸部皮肤2-3次,然后双手同时从左右下爬部位提拉脸部皮肤,手掌顺势移到前额,双掌重叠,以掌根轻压前额。
两手搓热后覆盖双眼2-3次。
6、“8”推眼眶、搓鼻梁、大鱼际分推前额。
用中指或拇指轻压住印堂穴,顺时针或反时针“8”推眼眶2-3遍,然后双手中指夹住鼻梁,前后搓揉至发热,再用双手大鱼际从前额正中线往两侧分推前额。
7、循经点穴:
①印堂→百会②攒竹→百会③鱼腰→百会
④丝竹空→百会⑤角孙→百会
从各起始穴位用双手拇指或中指依次点按至百会穴。
8、四指揉头肌、干洗头、扯头发、指尖叩头部
用双手四指按揉头部两侧肌肉,遇缰硬肌肉或硬结揉软散,然后干洗头,再用五指梳头并抓住头发轻轻扯动,最后用五指或十指夹轻轻叩击整个头部。
9、揉拿放松后颈肌肉,勾点风府穴及两侧风池穴。
一手将头稍稍托起,另一手伸至后颈部揉拿放松后
颈肌肉,再用中指或食指勾点风府穴及两侧风池穴。
10、拨点肩井,摇颈椎,抬头,牵拉颈肩。
拨点肩等:用双手拇指点压住肩井穴30秒,用手腕带动拇指垂直拨动肩部肌肉(筋)。
摇颈椎:左手从左侧经后脑部斜搭右肩臂上,将头臵于前臂中部,右手扶住额头,先顺时针方向摇动颈椎,再反时针方向摇动颈椎。
抬头:右手从右侧经左手下方斜搭左肩臂上,两臂交叉,固定住头部,慢慢将头抬起数次。
牵拉颈肩:右掌轻压右肩,左掌轻压头部使头向左偏转,动作要轻揉,换另一侧同法操作。
定位取穴
印堂:两眉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头晕、鼻炎。
晴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近视、夜盲症、青光眼等眼疾,治腰痛。
攒竹:正坐或侧卧位,邹眉,可见眉毛内侧端一隆起处,即为攒竹,主治目疾、头痛、呃症、腰背扭伤。
鱼腰:瞳孔直上,眉毛中,主治结膜炎、三叉神经痛。
丝竹空:正坐,手指沿眉毛从内往外推,至眉稍处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丝竹空,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痛、眼皮跳、去鱼尾纹。
太阳穴:眉梢(眉毛尾)与目外眦(外眼角)连线的中点,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疾。
瞳子髎:闭眼,外眼角纹头尽处,主治目疾、面瘫、头痛。
承泣:眼直视前方,瞳孔正下方的眶骨边缘,即为承泣穴,主治各种眼疾、白内障、面肌痉挛。
四白:眼睛直视前方,瞳孔直下,沿眼眶骨下约半横指的凹陷(眶下孔)按之酸胀,即为四白穴,主治目疾、鼻炎、头痛、眩晕。
颧髎:颧骨最高点下沿的凹陷处,主治面肌痉挛、鼻炎、牙痛。
巨颧: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的凹陷处,主治眼疾、鼻炎、牙痛。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凹陷处。
人中:鼻唇沟上三分之一处,主治救急、抗休克。
承浆:下嘴唇下中间凹陷处,主治齿痛、口舌生疮、失音、糖尿病。
地仓:瞳孔直下口角处,主治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口角炎、小儿流涎。
颊车:咬紧牙,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有凹陷,主治牙痛、甲状腺肿。
下关:由耳屏向前1横指可触及一高骨,其下方有
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按之有酸胀感,主治牙痛、耳聋、耳鸣、眩晕、足跟痛。
听会:耳屏下方、下颌骨髁突后缘,按压有一浅凹处,张口时浅凹,即为听会,主治中耳炎、腮腺炎(猪头肥)、脑位管病后遗症。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失音。
耳门:耳屏上方,下颌骨髁突后缘,轻按有一浅凹处,张口时浅凹更明显,主治耳聋耳鸣、耳疮、中耳炎。
翳风:将耳垂向后按,正对耳垂的边缘,按压有凹陷,张口时凹陷更明显。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牙痛、口眼歪斜、面部神经麻痹。
上肢部:
要求:10分钟内完成。
1、放松上肢
用直推、揉、拿、手滚、肘滚等基本手法放松上肢内侧面及外侧面。
2、点穴
中府、肩髍、肩?、臂需、曲池、尺泽、曲泽、少海、小海、手三里、内关、外关、鱼际、舌谷、劳宫。
3、循经点穴
(1)点按肺经:肺经位于手臂外侧,以天府上分起,
点按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2)点按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手臂中线,从天泉上分起,依次点按天泉、曲泽、郄门、工白、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3)点按心经、手少阴心经,位于手臂外侧线,从青灵穴上点按起,经少海、灵通、通星、少府到四缝。
4、直推分推上肢
先直推,再用左右手大鱼际分推上肢。
5、搓劳营、推指、捻指、理指、活动腕关节、摇肘、摇肩。
搓劳营:用双手握住顾客的手,双手拇指轮流搓揉劳营穴至发热。
推指:用拇指和食指揉捏顾客的手指,从指根揉捍至指尖,做完十指。
捻指:用拇指、食指依次捻揉顾客十指。
理指:用食指中指平住顾客的手指向指尖方向拉扯。
活动腕关节:一手(操作手)五指与顾客五指交叉,另一手握住顾客腕关节下方定位,用操作手先顺时针后逆时针转动顾客腕关节。
摇肘:用操作手按完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转动顾客肘关节。
摇肩:将顾客手臂垂直(向上)拉直,用操作手按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转动顾客肩关节。
6、牵拉上肢、拧臂、搓臂、抖上肢、扣拍上肢。
牵拉上肢:用两手握住顾客手掌,水平方向,前后拉扯顾客手臂。
拧臂:从腕关节开始,两手握住顾客手臂,两手反方向用力“拧”臂,就象拧干湿包巾一样,力量应大小适中。
搓臂:将顾客手臂斜架于肩上,两手掌从顾客上臂肩峰端起搓揉手臂直至腕关节。
抖上肢:两手拇指平行扣住腕关节并握紧,抖动整条手臂,要求频率快、振幅小。
扣拍上肢:用空心拳轻扣上肢,再用空心掌轻拍上肢。
定位取穴:
中府:正坐,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可见一凹陷处,从凹陷处向下显一横指(拇指)即为中府穴,主治止咳平喘,清泻肺热、肺炎、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功用:止咳平喘,清泻肺热。
操作:点按、指推、擦或揉。
肩髁:手臂向前平伸,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功用:
通经活络,疏散风热。
主治:高血压、中风后遗症、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
风府: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中,主治:神经性头痛、咽喉肿痛、失音、感冒、眩晕、颈项强直。
风池:正坐,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至与耳垂和风府穴各平,用力按压有酸胀、脑部沉重感。
主治:中风、高血压、失眠、视神经萎缩、鼻炎、耳聋、耳鸣、落枕、肩周炎、足跟痛、感冒。
此穴为治疗头眼、耳、口、鼻、胞、神态疾病及上肢疾病的常用穴位。
肩?:坐位,用力握拳、屈肘、上臂外展,可见三角肌鼓起,在三角肌后下缘,肩峰下处的凹陷沟,按压有酸胀感。
功用: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荨麻疹、肩周炎、中风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臂需: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层头,肱骨粗隆处,偏臂内侧,按压有酸胀感。
功用:通经活络、清热明目。
主治: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颈项强痛、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等。
曲池:曲肘或直角,肘弯横放尽头处即为曲池。
功用:清热和营,降逆活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肩周炎、病毒性感冒、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麦粒肿、乳腺炎、高血压、皮肤病、过敏性疾病。
尺泽:掌心向上,肘部微屈,在肘弯上可模到一条粗大的筋,靠筋的外侧,肘弯模纹上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尺泽。
功用:清热和胃,通络止痛。
主治: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咽喉肿痛、胸膜炎、肘关节痛(网球肘)、中风后遗症、小便失禁。
曲泽:尺泽穴旁粗筋内侧的凹陷处。
功用: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
主治: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
少海:前臂向上屈肘时成直角,肘横纹内侧端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功用:理气通络、益心安种。
主治:心绞痛、三叉神经痛、落枕肩周炎、下肢瘫痪、淋巴结炎、疗疮。
内关:伸臂仰掌,微屈握拳,从最明里的腕横纹向上量三横指,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手臂内侧可触摸到的两条索状筋)之间的凹陷。
功用:宁心安神,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胃肠炎、晕车呕吐、失眠、呃逆、中风后遗症、镇痛。
外关:腕背横纹上三横指,尺骨与桡骨之间。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结膜炎、角膜炎、耳鸣、耳聋、鼻出血、腰扭伤、落枕、便秘、感冒发热、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偏头痛、失眠。
鱼际:仰掌,在第一掌指关节后,第一掌骨中点,大鱼际边缘,按压有酸胀感。
功用:清热、利咽。
主治: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多汗症、鼻出血、乳腺炎、手指肿痛。
合谷:拇指子指张开,中间往上拇指第一节长度外。
功用:感冒头痛、扁桃体炎、鼻炎牙痛、耳聋耳鸣、腰扭伤、落枕、腕关节痛、痛经、闭经、呃逆。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可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处。
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错过、中暑、高血压、食欲不振、牙龈肿痛、手指麻木。
下肢部、仰卧位
1、放松下肢:直推、分推、揉、拿、擦(手擦、肘擦、拳擦),拨下肢、直推、分摊,侧立于顾客髋关节旁,屁股朝外(不可屁股朝向顾客头部),用手掌直推下肢2-3次,然后取面朝顾客头部方向站好分摊下肢1-3次。
揉:垂直于下肢方向推揉。
拿:大腿可用拿法,小腿处可用直推或分摊法操作。
擦:分别用手擦、肘擦、拳擦法放松下肢。
拨:用拨法拨下肢外侧正中线上的胆经,及前髂脊上缘到髌骨外侧连线,小腿胫骨旁开一横指外侧线上的
胃经。
2、点穴:气冲、髀关、伏息、阴市、梁丘、风市、血海、膝眼(外膝眼又称犊鼻穴)、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
3、循经点穴:脾经、胃经、胆经。
脾经:在胃经内侧,下肢内侧线。
4、直推、分摊下肢整理,放松下肢。
5、揉髌、搓髌、拿揉四头肌。
揉髌:用掌心按压髌骨,先顺时针再逆时针按揉数圈。
搓髌:用双手小鱼际搓揉髌骨四周,
拿揉四头肌:用拿法或捏法揉拿膝关节上方的四头肌。
6、侧屈膝、揉、拿、拨、扣大腿内侧肌肉。
侧屈膝:小腿内屈、膝关节外展。
双手拨揉拿大腿内侧肌肉,然后轻扣放松大腿内侧肌肉。
7、屈膝:屈膝、脚掌朝前,技师坐住脚背防止滑动,用双手四指分拨大腿前部,再用双手拇指拨揉大腿后部肌肉,双手互指交叉,先夹揉大腿两侧,再后拉大腿前侧。
捏小腿、抖小腿,先揉拿小腿后部肌肉,后用手掌指尖快速抖动小腿后部肌肉,使肌肉上下抖动。
8、摇髋关节、扣、拍下肢。
一手握住小腿踝关节,一手托住小腿膝关节下部,尽量大幅度摇转髋关节,先顺后逆,然后向下弹拉下肢,再扣拍放松下肢结束。
定位取穴
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脐中旁开三横指(2寸),再直下5寸,按压有酸胀感处。
主治: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睾丸炎、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
髀关:当髂前上脊与髌底外缘连线上,平会阴横线的凹陷处。
功能主治:强腰膝、通经络。
主治:下肢竣痪、下肢麻痹疼痛、膝关节痛、重症肌无力、腹股沟淋巴结炎。
优免:取仰卧或坐位,屈膝成90度,以手掌手第一横纹中点按在髌骨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尖端所达处即为本穴。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下肢瘫痪、下肢痉挛、腹股沟淋巴腺炎。
阴市: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茯鬼下3寸,按压有痛感。
功用主治: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病后遗症、糖尿病、水肿。
梁丘:正坐屈膝,下肢用力蹬直时,髌骨外上缘上
方可见一凹陷,此凹陷正中处,阴市下一寸,即为本穴。
功用主治:疏通经络、祛风散寒。
主治坐骨神经痛、关节炎。
风节: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到达的地方,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此穴。
功用:祛风化湿,通经活络。
主治:下肢瘫痪、腰腿痛、膝关节炎。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称内膝眼,外侧凹陷称外膝眼。
又称犊鼻穴。
功用:活血通络,斜利关节。
主治:各种膝关节痛。
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脊外一横指处。
功用: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为强壮保健要穴。
阳陵泉:膝关节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功用:舒肝利胆、强健腰膝。
主治:膝关节炎、肩周炎、落枕、腰扭伤。
利下焦:主治:高血压、月经不调、尿路感染及各种昏迷。
颈肩背腰,俯卧位
1、分摊背部
两掌掌指朝前,并列按压住背部中点,分别向左肩右腰、右肩左腰斜线分摊,然后沿背部中线向头尾分摊,
分摊到肩部腰部后要加力按压,各方向分别分摊2-3次。
2、掌揉肘擦背腰部(放松背腰部)
肩背部面积较宽,可用全掌、半掌、掌根大幅旋转按揉,腰部则宜用掌根前后推揉,掌揉后用肘擦,放松的主要部位为斜方肌和竖脊肌。
3、拿、揉、拨颈部肌肉,指揉枕部肌肉,点按肩井穴,拿肩部肌肉。
先揉拿放松颈部肌肉,再用拇指拨揉后颈部“五条条线”。
中线为风府穴至大椎穴的连线,内侧线为天柱穴往下与中线平行,外侧线为风池穴往下与内侧线平行,拨时要适当借用自己上身的体重给拇指加力,以加强拇指的渗透力,否则受术者会感觉力度“浮而不沉”,达不到放松的目的,拨完巨条线后,用拇指按揉脑后枕骨处肌肉,按揉此处可改善睡眠,最后点按风府穴,两侧天柱穴,风池穴(拨外侧线时要尽量拨到颈弯处)。
4、按揉、肘擦肩部肌肉、弹拨肩部肌肉。
点按肩井穴、拿肩部肌肉。
先用掌根按揉肩部,再用肘擦擦压肩部,再用拇指弹拨肩部,弹拨时可用两拇指叠加加力弹拨,最后点按肩井穴30-90秒,点按此穴对肩颈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再拿揉放松肩部肌肉。
5、弹拨一侧肩胛骨内侧缘,按揉肩胛骨,点天宗、
肩点穴、掰肩胛骨、拿揉上臂三角肌,再做另一侧。
用拇指沿肩胛骨内侧边缘弹拨边缘处肌肉,以放松肩胛骨周围的肌肉,用全掌或掌根按揉放松整个肩胛骨上的肌肉,点按天宗穴,将顾客手臂往后背,使其肩胛骨内侧突起,用双手从内向外掰动突起处,注意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掰伤顾客,拿捏上臂三角肌或肘滚三角肌,再拿揉放松,点按肩贞穴治疗肩顽不适症,点按时间约持续30妙,再做另一侧。
6、循经点穴、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
操你手握拳,中、食指近心端关节突起并适当张开,用适当的力度点按胸椎及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的华佗夹脊穴,华佗夹脊穴每侧17个,共34个,膀胱经在背部每侧均有两条侧线,用双手拇指以上到下交替点压膀胱经内侧线,即第一侧线。
7、肘接、滚、弹拨腰背部肌肉,肘理背腰部肌肉,点肾俞穴、腰眼穴。
先肘滚腰背部竖脊肌,再用两手拇指叠加弹拨竖脊肌或者用掌跟弹拨腰背竖肌,肘关节屈曲,用肘尖点按竖脊肌或顺着竖脊肌推压,肘理时要注意借用自身体重给肘尖加力。
8、扣拍背腰臀部
用空心拳、虚掌扣拍背腰臀部肌肉,世行整理性放
松,完成流程。
定位取穴:
风府: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处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功用:散风熄风,通关开窍。
主治:神经性头痛、感冒、咽喉肿痛、颈项强息。
天柱:在颈部,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功用:清头明目、强筋壮骨。
主治:头痛失眠、感冒、颈椎病、腰扭伤。
风池: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致与耳垂齐平处,用力按压有酸胀感,脑部沉重感,即为本穴。
功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宫窍。
主治: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鼻炎、落枕、肩周炎、足跟痛。
肩井穴:正坐低头,颈后椎骨最高点与肩峰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两筋之间,按压有明显的酸胀感。
功用:祛风清热、活络消肿。
主治:高血压、颈肩不适。
天宗穴:在肩部,当月下富中央凹陷处,用力按压有明显的酸痛感。
功用:舒筋活络、理气消肿。
主治:肩周炎。
肩贞穴: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向上一横指。
功用:清头聪耳、通经活络。
主治:耳鸣耳
聋、肩周炎、头痛。
夹脊穴:在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胃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立正、鹰嘴与背后正中线的垂直线交叉眯下约1横指,即为第二腰椎)。
腰眼穴:髂前上棘与脊柱垂直连线的发点处旁开一横掌,按压有凹陷处。
功用:强腰健肾。
主治:腰痛、腹痛、尿频。
膀胱经第一侧线:脊柱两侧肌肉最高点处的连线。
臀部及下肢部:俯卧位
1、直推下肢
一手固定头,操作手从臀部直推到足后跟处,后拿捏足后跟锟腱。
2、揉滚臀部及下肢肌肉,拿下肢肌肉,拨胆经。
先掌揉、肘滚臀部及下肢肌肉,再拿揉下肢(大小腿)肌肉,之后双手拇指叠加拔胆经。
胆经位于下肢外侧正中线。
3、点穴:环跳、承扶。
4、循经点穴:双手拇指循下肢后侧正中线的膀胱经点按。
5、分摊下肢:循经点穴后分推下肢进行放松。
6、拿揉、弹拨小腿肌肉,点按承凶穴。
7、滚足底:点涌泉穴、屈膝扣足跟。
滚足底:点涌泉穴,技师单腿跪屈在按摩床上,将顾客的脚臵于技师跪屈的腿上,脚掌向上,用肘滚滚压足底,之后点按涌泉穴。
屈膝扣足跟:将顾客小腿屈曲,脚掌朝天,一手扶定脚踝,一手向内侧前分卷顾客脚掌及脚指,之后空拳扣击脚手跟5-6下。
8、压小腿:将顾客小腿向内侧前方下压,注意下压力度不能太大,要适中。
9、扣拍下肢,结束。
定位取穴:
环跳:侧卧位,下腿伸直,2腿弯曲,以拇指指关节横纹按在股骨大转子头上,拇指指向脊柱,当拇指指夹所指的凹下角处,即为本穴。
功用:祛风化湿,化健腰膝。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疼。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放的中点。
功用:通便消痔,舒筋活络。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承山:先找到脚外踝尖与脚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昆仑穴和月国横纹中点的委中穴,取昆仑和委中连线的中
点,即为承山穴。
功用: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消痔。
主治: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缅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跳跳待纹头端与足跟过线约前1/3与后3/2的交点处。
功用: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
主治:休克、失眠、支气管炎、咽喉炎。
颈肩腰背按摩放松关键部位
1、臂上皮神经体表投影点:髂后上棘与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上。
2、臂中肌上皮神经体表投影点:臂部外上象限处(即臂部肌肉注射处)。
3、梨状肌上皮神经体表投影点: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作连线,自髂后上棘往下2-3厘米处取一点,此点与骶管裂孔作一连线,此边线即为梨状肌上皮神经体表投影点(线)。
背部推油:
1、抹油推背,勾点风池、风府穴。
技师两手取油搓匀,两手覆掌,掌心朝下,两掌板指尖相对,两手小鱼际朝前,从肩部起往腰骶部分自抹油,两手接近腰骶部时,两手掌尖呈扇形外展,两掌跟相对,往回抹油,抹到肩部后,两手分别向肩臂处分推抹油,带回到颈部,往颈部抹油,抹到风府穴处,指尖
勾点风府、风池穴。
2、按肩、拳推肩部
两手掌跟向前,掌尖向后,从上往下按压肩部大筋3-5遍。
两手握拳,用拳面及四指近心端关节从肩颈弯处往肩峰处推揉肩部大筋;外推遇肩骨即往回带。
重复3-次次。
3、拇指推背肌,理肾。
双方拇指从肩颈处起按压住两侧膀胱经(按压时记得用自己上身的重量给拇指加力),往腰部推,可重复数次。
两手拇指前侧交替推揉腰部膀胱经或用大小鱼际来回摩擦腰肾部至发热。
4、拳推背肌。
握拳,用四指及掌跟面按压住两侧膀胱经往腰部推揉,可重复数次。
5、拇指推肩,分肩周。
拇指推肩:先做一侧。
头前站立,双手拇指从肩胛骨上方往下推至肩胛骨下缘。
从肩胛骨内侧做起。
分肩周:双手拇指沿肩胛骨内上侧边缘往下缘推揉,目的是改善肩胛骨与其边缘肌肉的粘连状态,缓解肩部不适。
6、掌交替推背。
头前站立。
两掌一前一后分别按住两侧竖脊肌,交
替来回推提。
7、常分背肌。
头前站立,双掌从肩颈部中线往两侧分推肩背部肌肉,中部侧立,双掌分推背腰部肌肉。
8、拇指分背肌。
方法用掌分背肌,将掌变拇指。
9、点脊柱,“8”字推。
头前站立。
从第一胸椎起做,双方拇指按横“8”字推理脊椎,拇指推到脊柱外侧时加力点按脊柱。
胸椎共12节,腰椎5节,从上到下逐渐推按完。
10、华佗夹脊。
侧边站立。
双方正指交叉,以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近心端关节从上往下压括脊柱两侧的华佗夹脊穴连线,重复数次。
辅助手给施术手加力。
11、拇指点按膀胱经穴,双龙点肾。
双方拇指从上往下同时点按两侧膀胱经上的穴位,点到腰部时,重点点按两侧肾俞穴。
12、肘推背肌。
侧站位。
肘臂从腰骶部往肩头方向横推背肌,横推到肩胛处,肘尖改朝头前方向,变横推为纵推,纵推到肩颈处,肘尖转变向外,推到尖峰处,再向腰骶方向横推肩胛骨。
可重复2-3次。
13、四指沿肋间放松背部及肋间肌肉。
两手交替,手掌及手指沿背部肋间隙推压,放松背部及肋间肌肉。
14、掌跟从腰肾部往腰骶推推到腰骶部后转变横推到另外一侧腰骶部,沿原路径轻轻带回,再重复操作。
15、伸展腰。
侧立。
两手掌左—右分别按压住两侧膀胱经,两掌掌尖相对,同时向中间压推。
重复数次,做完两侧膀胱经。
16、直掌热背(小鱼际擦)。
两手合掌,用小鱼际摩擦背后肾脉及膀胱经至整个背部发热。
推油要求:
1、两手在推油过程中至少要有一手保持与背部皮肤的接触,否则背部不易发热,甚至发凉。
2、推油时力度要沉,力度沉,肌肤沉层才会发热,否则仅仅表皮发热,达不到保健效果。
腹部减肥
1、抹油。
打八卦圈至腹部发热。
用背部推油的手法抹油。
以肚脐为中心,一手顺时针打全圈,另一手也顺时针打半圈,打圈至腹部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