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苏教版必修3教学案 第二专题第8课老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
课老王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杨绛(1911-2016),钱锺书夫人,本名杨季康。
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后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评价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
”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
她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
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
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
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
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同学中闹两派,她不愿学人家讨好两派说“都帮”,宁愿得罪人说“都不帮”;老师让她送没封口的信,尽管她很想看,但还是克制住了
好奇心。
背景链接
《老王》写于1984年3月,作者回忆的是“文革”期间“我”与车夫老王交往的一些小事。
从时间来看,所写内容既有“五七干校”(1969)之前的,也有回到北京(1972)之后的。
“文革”是个荒唐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
同时,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引起了她对历史的反思,敦促她去揭示导致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田螺.(lu ó) 2.取缔.(d ì) 3.镶.嵌(xi ān ɡ) 4.伛.(y ǔ) 5.翳.(y ì) 6.骷髅..(k ū l óu) 7.攥.着(zu àn ) 8.滞.笨(zh ì) 9.愧怍.(zu ò)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提⎩⎪⎨⎪⎧
提.高(t í)提.防(d ī) (2)恶⎩⎪
⎨⎪⎧
恶.心(ě)
恶.毒(è)厌恶.
(w ù) (3)骨⎩⎪⎨⎪⎧
骨.头(ɡǔ)骨.
碌(ɡū)
(4)蹬⎩⎪⎨⎪⎧
蹬.腿(d ēn ɡ)蹭蹬.(d èn ɡ)
(5)乘⎩⎪⎨⎪⎧
乘.车(ch én ɡ)千乘.之国(sh èn ɡ)
(6)载⎩⎪⎨⎪⎧ 载.客(z ài )刊载.
(z ǎi )
(7)症⎩⎪⎨⎪⎧
症.候(zh èn ɡ)症.
结(zh ēn ɡ)
2.语境辨析法
(8)小李在散.(s àn )步之余,坐在公园里的小石凳上读了一篇优美的散.(s ǎn )文。
(二)写准字形
1.⎩
⎪⎨⎪⎧
m án ɡ(盲)人瞎马
病入膏hu ān ɡ(肓) 2.⎩
⎪⎨⎪⎧
取d ì(缔)
真d ì(谛) 3.⎩⎪⎨⎪⎧
y ǔ(伛)偻
翁y ù(妪)ōu (讴)歌ǒu (呕)心沥血
4.⎩⎪⎨⎪⎧
愧zu ò(怍)
践zu ò(祚)尔虞我zh à(诈)张口z é(咋)舌
(三)用准词语
取缔v s取消
课本
原句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辨析
二者都有使对象不再使用的意思。
“取缔”指明令取消或禁止,一般来说所用的对象都是贬义的内容。
“取消”是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
即境
活用
全省各地查处的违法采砂分子全部被列入“黑名单”,其采砂资格也将被取消,永久记录在案。
不予保留的堆砂场坚决取缔,违规设置的堆砂场发
现一个,清理一个,不留死角。
第一步| 快读课文·明大意
文章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明确:(1)老王为“我”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2)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第二步| 精读课文·细揣摩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能够由浅入深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关注生活中的“老王”,关爱弱势群体。
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学习本文以小见大,选取平常事表现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一)阅读课文1~6段,回答下面问题。
1.阅读课文前四段,分析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里?
答:
明确:(1)老王是三轮车夫,但因为没抓住时机,只能单干,因此“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
(2)老王没有什么亲人,生活孤苦伶仃;(第2自然段可以看出)
(3)老王的身体残疾,一只眼睛瞎了,好的那只眼睛也有病,而且还要受到别人的恶意猜测;(第3自然段可以看出)
(4)住处破败,生活艰难,没有归属感。
(第4自然段可以看出)
2.老王帮“我”送人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答:
明确:“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遭到迫害,作者一家也受到了影响,但相比之下处境更艰难的老王在这时还不忘关心作者,担心作者没钱看病,这就进一步表现了老王的善良。
(二)阅读课文7~22段,回答下面问题。
3.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于老王的肖像描写。
试结合这些句子简析这段描写的作用。
答:
明确:(1)“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从整体上描画了一个将死之人的形象,“镶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老王的消瘦与不灵活。
(2)“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段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王久病之后的干瘦。
(3)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外表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
这段描写看似在贬低人物形象,实际更能反映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关注他人的善良忠厚。
4.如何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的含意?
答:
明确:①在人情冷漠、物质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重病给“我”送来鸡蛋,这份情谊是无法衡量的。
②作者这样说不仅体现了老王忠厚善良的品质,也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感激之情。
5.老王送完东西后,“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
为什么不说“一手拿着布,一手拿着钱”,却一定要用个“攥”字?
答:
明确:老王知道自己的身体可能不会好起来了,因此把自己的鸡蛋和香油送给钱锺书夫妇表示感谢,可是却又不得不收下同样要表示感谢的杨绛给的钱。
“攥”字既写出了他身体的虚弱,又表现出了他当时激动、矛盾的心情。
怎样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老王是一个穷苦卑微的劳动人民,杨绛在文中对他的肖像描写却显得有些“残酷”与“刻薄”。
文中描写的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
但就是这样近似“残酷”的描写,却一点也不减损老王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
相反,丑陋的外表更能反衬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写法指导]
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谓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还包括人的表情、仪态、风度、声音及习惯、特点等。
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就是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并不是要把人物从头到脚的外形一一加以描述,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及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有所侧重地去描写。
有时肖像描写还需融合人物内在性格的简单描绘,使人物的外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统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1.选好角度
写肖像如同摄影取镜头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把角度选好,往往能使人物思想性格突出。
有的写正面像,有的写背影,有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的“须仰视才见”等。
2.注意顺序
写肖像,必须一部分一部分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使读者的视觉跟随作者的笔去移动,最后在脑中留下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印象。
这个顺序有的是从局部到整体,有的是从整体到局部;有的是从上到下,有的是从下到上;有的是从内到外(即从容貌到服饰),有的是从外到内等。
不论哪种情况都要注意依照顺序写,不可头一句、脚一句地乱写。
3.抓住特征
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特征,着力表现这些特征,切忌“脸谱化”或“千人一面”。
还要注意突出主要特征,这常常是着重写眼和嘴,特别是眼睛,因为它能“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征”。
[针对练笔]
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抓住其主要特征,写一段肖像描写。
10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她,一个胖胖的女孩,但在我的眼中,她却胖得可爱。
她有着大大的苹果脸,眉毛浓淡适中,鼻子大而扁平,再加上嘟嘟的嘴和短短的头发,整个就是一个芭比娃娃的脸,好可爱呢。
她笑的时候,会露出两颗大大的兔牙,而且眼睛会眯成一条缝,她的笑容很温暖,很纯真,她的皮肤白而嫩,这仿佛是她脆弱需要呵护的内心世界的一面标签,她永远那么乐观,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点伤感的元素。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人格
1.从教材中积累
杨绛笔下的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他的所作所为都闪烁着人格的光辉。
2.从现实中积累
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
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年轻人大为感动。
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一一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校领导时,年轻人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人,竟然就是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
这位年轻人就是白岩松。
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撼人心魄的冲击和辐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3.从名言中积累
(1)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靠本事。
——郑培民
(2)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歌德
(3)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
——卡耐基
(4)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
——叔本华
(5)使人高贵的是人的人格。
——劳伦斯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圣地亚哥说:“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消灭他,但你打不败他!”做人,一旦失去了人格,一旦失去了尊严,那就成了行尸走肉。
由此,我想到了曲小雪。
她是一个娇弱的中国女孩,可她却不屈地告倒了欺侮她人格尊严的美国佬。
当她激愤地讲述她的遭遇时,当她咬牙同最优秀的律师辩驳时,当她撕碎那张支票时,我被这个中国学生的不屈与尊严打动了。
我还想到了周总理、季羡林先生,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人格的魅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人格是我们生命的印章,它能清晰地映射出我们心灵的轨迹——品行的优良与卑劣被人格反射着,透视着。
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圣地亚哥,还是现实中平凡的人物曲小雪、大师季羡林、伟人周总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格高尚!
[精彩范文]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
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
还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
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尖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滚动两下,终于伏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
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
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挣的工钱。
”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
”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
母亲又
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
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
”
我撅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就不一样了……”
此后又来了几个乞丐,我家的砖就屋前屋后地被搬来搬去。
十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
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他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一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佳作赏析
怜悯不幸的人,关爱弱势群体,施舍别人,有时不是很难,但要让接受施舍的人拥有自尊,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爱心了。
文章所描述的母亲是一个懂得为他人考虑、尊重他人、具有博爱胸怀、真诚善良、行事方法高明的人。
她给乞丐的不是20元钱,而是自尊、自强、自立的勇气,是做人的道理。
她使一个弱者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鼓起生活的勇气,扬起生命的风帆。
她用这种高贵的施舍让人明白:在人生的旅途上,只有拥有自信,活出自尊,才能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题目“高贵的施舍”的含义深刻,新颖。
母亲没有直接给那名乞丐以施舍,而是给他提供了一个以劳动换取报酬的机会,从而让他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生活,唤醒了他的自尊,凸显了母亲的真诚、善良,善于从精神上关心帮助别人,这种帮助可称为非同寻常的“高贵的”施舍。
2.学描写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乞丐对母亲所作所为的疑惑和搬砖的辛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学佳句
文中的“我”请求母亲不要叫乞丐搬砖头了,母亲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就不一样了”,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搬,“施舍”就是自己劳动得来的;不搬,就是别人同情给你的。
4.学照应
“美中不足的是,他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照应了前文“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收到前呼后应的效果,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使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原文: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出处: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①。
——《天地》注释:①灵:醒悟。
知道自己的愚昧,并非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的迷惑,也并非最大的迷惑。
最大的迷惑,是一辈子都不了解;最大的愚昧,是一辈子都不醒悟。
庄子在《骈拇》中说:“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小的迷惑只是做错了选择,如果认识到了错误,这个迷惑还是可以解决的,也仍然可以走上正确的道路。
但是如果对小的迷惑仍然执迷不悟,那么这个迷惑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而人穷其一生都会在这个迷惑中浑浑噩噩。
所以说在世俗的迷惑面前一定要警惕,如果在这些迷惑面前丧失本性,就会永远都摆脱不了这些迷惑了。
人有鱼池,苦群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
群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不啄。
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
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②,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
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不能脱,奋③翼声“假假”④。
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①(yì):通“鹢”,水鸟,喜食鱼。
②刍(chú)人:草人。
③奋:用力扇动。
④假假:挣扎时的叫声。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苦群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
译文:
(2)群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不啄。
译文:
参考答案:(1)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
(2)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仔细观察,不(飞下来)啄食。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有(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鹭鸶(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蓑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
众鹭鸶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仔细观察,不(飞下来)啄食。
时间长了,(就)经常飞到斗笠上站着,自由自在不(再)被它所吓了。
有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子中。
鹭鸶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鹭鸶脱不了身,拼命扇动翅膀“假假”地叫。
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巴金老人一向低调、自爱而谦逊。
位于成都正通顺街的巴金故居已经不复存在,对四川省要求予以恢复的消息,老人坚决说“不”。
1986年10月,巴金曾连续写了三封信一再申明:“不要重建我的故居,不要花国家的钱搞我的纪念。
关于我本人,我的一切都不值得宣传、表扬。
”巴老说,如果一定要有个地方让大
家在我过世后来看我,那么就在一块牌子上写“作家巴金诞生于此”。
20多年里,巴老把自己
的稿费、积蓄源源不断地捐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慈善机构、灾区和希望工程,每次捐款时他总要对经办人员交代:不留巴金名、不宣传、不报道。
巴金把文学事业看作纯粹的净土,把文学之名当作一条鞭策自己的皮鞭,始终以一个平凡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因其“平凡”,才铸就其伟大。
人生宜当做好平凡之事。
一、语言表达专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要让农村教师获得与城市教师相同的幸福感,离开了这个基础性条件,再好的引援政
策,也只是权宜之计
....。
B旅游景区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的“面子”,也要顾全文化细节的“里子”。
若以草率敷
衍的态度应付,必然贻笑大方
....。
C.杨绛的散文,描写细腻,又不乏叙事简约,只取生活中趣味盎然的地方加以渲染,片.
言只字
...,却意蕴深长,发人深省。
D.每到春暖花开,总有一些不文明的赏花人。
他们总是随心所欲
....地折花、伤花,给美丽的自然风光划上一道道伤疤。
解析:选C A项,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用在此处合适。
B项,贻笑大方:指让内行笑话。
用在此处合适。
C项,片言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D项,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用在此处合适。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
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
B.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集成,其中不仅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后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更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
C.我久久伫立在密林深处,听松涛阵阵,槐香悠悠,耳边仿佛依然能听到父亲那淳朴的话语,心中陡生一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感伤。
D.杨绛在《我们仨》中写了钱锺书和钱瑗从住院到病逝的经过,把现实生活中不忍面对的事实化为凄凉的梦境,使作品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选D A项,“车费减倍”错,减少不能用“倍”,应为“减半”。
B项,语序不当,“传递了中国人千百年锤炼后留下的处世哲学及世界观”与“包含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密码”互换位置。
C项,搭配不当,“听”与“槐香悠悠”不搭配,应在“槐香悠悠”前加“品”字。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始新生活。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①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平
②因此结论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公平优先
③每个人对未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
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
⑤因为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承担饥饿的风险
A.④②⑤③①B.①⑤③④②
C.①③⑤④②D.③④①⑤②
解析:选D③紧接题干的文句,陈述到荒岛后的现状,它与题干的文句共同构成一个情境,④是提供选择余地,①是作出选择,⑤是解释为什么会作出这一选择,②是得出结论,因此④①⑤②形成一个符合事理逻辑的句群,故答案为D。
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情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
答:
解析:仿写时注意两点:一是句式,二是修辞。
例句句式为“……就像……,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而在于……”,注意正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勇气就像一对翅膀,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有力;智慧就像一支蜡烛,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多少,而在于光亮。
(示例二)对话就像一条路,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宽窄,而在于顺畅;交流就像一座桥,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平稳。
5.以下两幅图是长沙首届邻里节标志征集大赛获奖作品,你更喜欢哪件作品?请从标志中除文字、数字以外的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语言准确、鲜明,理由不超过75个字。
我更喜欢:
理由:
解析:解答本题先要看清标志的构图要素。
此外要注意图标的主题是“邻里节”,所以应该从邻里关系的角度分析。
第一幅注意笑脸和两根飘带,第二幅注意房子和心形等。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更喜欢图一。
理由:图一标志由两张笑脸及两根飘带构成。
两张笑脸紧贴在一起,体现邻里亲密无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两根飘带营造了邻里节的喜庆气氛。
(示例二)我更喜欢图二。
理由:图二标志由两个“人”变形的两间相邻的房子和一颗心构成。
变形的房子代表邻里共同参与创建和谐社区;“长沙”拼音的首字母“C”变形成一个心,象征邻里和睦。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传统社会中,诚信是做人之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他就难以立身处世。
在我国古代社会,诚信不仅是调节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而且是为大多数人所尊奉、具有普遍意义的伦理道德。
它要求个体对内立足于“诚”,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不趋炎附势,不随波逐流;②________________,信守自己的承诺,不出尔反尔,不人云亦云。
今天,“诚信”二字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呼唤诚信,同时也感受到③____________________,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某些无序和道德失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诚信来维系,需要诚信的精神价值的支持。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段的意思,一是空格前后的语句的意思。
本语段主要介绍了传承并重塑诚信社会的必要性,①处前文说“诚信是做人之本”,后文则语意一转,“他就难以立身处世”,显然此处应填类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