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直塾全圭塞堂医堂塑至QQZ堡箜垒塑(!曼箜圣鱼塑):塞星阅塑亟塞:
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王爱忠何玲姬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区域空间竞争的基础。

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影响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

运用最近邻指数R、B指数、^y指数、平均径路长、紧密度指数5种分析技术,对昆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性等进行全面分析.表明加强和加快构建昆明旅游区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性水平。

是昆明旅游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昆明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07)04—0021—04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决定因素,其数量的多少、等级的高低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

在经典的“推一拉”模式中①,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影响。

旅游资源通常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即区域性。

这种特性不仅可以直接引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规模效益以及时空安排都有重要的影响。

昆明市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然而近些年来,昆明旅游业发展渐缓,主要旅游指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增幅放慢、位次下降。

昆明从曾经的旅游目的地转变为“中转站”,游客在昆驻留时间明显缩短。

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该城市的旅游资源空间研究,对于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推进昆明旅游“二次创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昆明市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1.1旅游资源类型效应和强度效应
旅游资源的类型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组合效果,体现旅游资源的多重吸引效能:旅游资源强度效应是旅游资源等级特征的综合反映,一般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作为资源等级评价的依据②⑧。

在旅游资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旅游资源类型效应与强度效应的组合,旅游资源可划分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省级)、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7大基本类型。

昆明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拥有上述7大基本类型中的6种,而且数量丰富,占云南省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比例高f见表1)。

全市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重点文物24处,其中国家级汉地佛寺3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

另外全市拥有各类旅游景区(点153家,其中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昆明市旅游资源的品位极佳,多数景区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显示了昆明市旅游资源的强度效应,不仅是云南旅游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乃至海内外重要的旅游目
作者简介:王爱忠,男,重庆文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教师,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何玲姬,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①snithsRecreationGeo铲叩hy[M]&ondon&N.Y.:Longman,1983:73.
②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I].地理科学,1995,15(1):88—95.
③章锦河,宣国富,杨效忠.芜湖市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2001,24(1):76—81.
:塞匮间星盟霾:垂直垫金圭墨堂瞳堂塑2QQZ生箜璺塑(!垦箜圣鱼塑)
表1昆明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及比较
TablelThetypestructureoftourismresourcesinKunming
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
世界国家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国家省级昆明111084031401l06
全省1554332191248257191445
比例(%)100202024.218.3252.11610011.113.3资料来源:根据《昆明市旅游发展规划))(2001)75L最新相关资料统计
的地之一。

1.2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
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反映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集中与离散程度,是影响区域旅游空间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有集聚型、随机型和均匀型三种,定量刻画可采用最近邻指数”①(最近邻比),其公式为:
R:——————j蔓—————一
0.487伍+O.127a/n
式中:R是反映点状事物区域分布性质的定量指标。

R<I表明点状事物有集中分布的趋势;R>I表明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R=I说明点状要素随机分布;R=0表示完全集中,即所有点集聚到一点;d表示点状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a为点状事物的数量。

选取昆明市43处主要旅游景区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分布态势进行定量刻画。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其步骤如下:首先,通过查询大比例尺昆明市地图确定43处景区点的经纬度位置f景区面积较大者以其核心景点所处村镇经纬度为主);第二步,计算机上扫描一张大比例尺昆明市政区地图,并矢量化;第三步,用地理信息软件arcview在地图上标注43处旅游景区点经纬度位置,计算每一景区与最临近风景区的距离,求其平均值d=9.98,昆明市总面积约211llkm2,即n=43,a=21111,d=9.98,故昆明市旅游资源的R值为0.89,小于1,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分布趋势,属于弱集聚型。

如果从昆明市不同旅游区来计算,中心区R=0.71<1,属凝聚型分布;郊区R=I.12>1,接近于随机分布;边缘区R=I.45>1,属均匀性分布。

昆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弱集聚状态,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空间组织,有利于对区外形成综合竞争力,有利于组团式开发,有利于形成资源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应。

但局部地域的过度集中,如中心区及其周边景区点的R值为0.71,旅游资源分布过度集中,对区内的竞争起加剧作用,易产生“资源集聚屏蔽效应”,客流的分散将导致各景区(点)经营举步维艰。

例如,昆明市的主要传统优势景区近年来有游客接待量下降的趋势,原因有多方面,但其周边新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高度集聚是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中心区以外特别是边缘区的旅游资源分布又过于分散,呈现零星分布,再加上这些区域远离旅游中心地,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因而不利于空间线路的组织与开发。

2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由于交通网是实现人与物质的空间流动的重要手段,是旅游景区点之间的客流通道,其结构特征表征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故以旅游交通网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

交通网络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示。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交通网密度大的地区并不一定总是交通最为便利的地区,还取决于交通网的结构。

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连结度和通达度指标。

一般情况下,密度大、连结度高、通达度好的交通网络是完善的交通网络。

为方便计算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这里将昆明市主要的旅游景点根据其地域分布规律划分为16个大景区。

将旅游景区及其间的交通系统网络看作是一个平面图,主要景区、城镇和交通线相应地抽象为节点和连线,用图论理论中的有关拓扑指数对其结构进行定量分析②。

2.1连结度分析
连结度是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表征昆明各旅游资源点之间客流联系的可能性(节点间有无
①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U].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1):99—103(爹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00一206.
垂壶塾全圭整堂堕堂塑2QQZ生箜垒塑(整箜圣鱼塑):苤星间塑堑窒:
直接交通连接)。

2.1.113指数
13指数为网络中节点的平均连线数目,是对网络连接性的度量。

对于多节点的旅游区而言,连接不同旅游资源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越多、等级越高,则连接性越高,旅游者往来各旅游景区点之间越方便,较高的13指数是旅游区内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的要求与保障。

其公式为
13=tip
式中: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

13的取值一般处于0~3之间,在这个范围内,13值越大,表明网络的连结度越好。

根据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网络图,节点间的连接数目L=27,节点数P=16,13=1.69。

可见,昆明旅游区交通网络的连结度只属于中等水平,特别是边缘区各景点之间的交通路线密度不大,运输路线的低等级公路较多,高等级公路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和郊区,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

2.1.21指数
1指数分析是一种类似于13指数分析的空问分析方法。

它也是用来反映一个区域网络中的连通发达程度。

具体的方法是度量网络内各节点之间连线的观察数和连线的最大限度数目的比率,公式为:
^y=U(3(P一2))
式中:L、P的含义与13指数计算公式中相同。

^y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l,如果网络中无连线,即各节点毫不相连,则Y取下限0;如果网络中每一节点都同其它点有连线,即网络最大连通时,1取上限1。

-/指数大小与节点层次无关,故计算时不区别节点层次。

经过计算,昆明旅游区交通网络的连通指数叫为0.64,反映出各旅游点的连通水平一般,尚未形成较稠密的旅游网络,影响了昆明旅游区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提高。

2.2通达度分析
通达度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问移动的难易程度,即由每个节点出发,到其他节点的通畅程度,表征旅游资源点之间联系的快捷性。

2.2.1平均径路长
平均径路长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间通达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方法为:当两个节点之间存在直接的交通连线时记为l,没有直接连线时记为0,每对节点间的距离用沿最短径路所介入的连线数表示。

在网络最短径路矩阵中,任一节点的平均径路
表2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网络最短径路矩阵与平均径路长比较Table2ComparisonsofaveragedirectorylengthindesoftourismresourcesspatialwebstructureinKunming
金殿西山滇池官渡呈贡晋宁石林九乡白邑小江轿子平均市区黑龙潭安宁阳宗海钟灵山行总数景区景区景区古镇景区景区景区景区黑龙潭流石流雪山径路长
市区0l111l2111221232221.46金殿1O1222322233l232312.07黑龙潭1102223222332121291.93西山1220223222332343362.40滇池12220111l1222343281.87官渡l2221O122l222343302.00呈贡23331l0121223444362.40晋宁1222l21O12332343322.13安宁l2221221O334234l332.20阳宗海1222l1l230l12343291.93石林2333222331023454422.80九乡233322234l2O3454432.87钟灵山2l22223333440113362.40白邑潭2213334333441012392.60小江流33244454445511O3523.47轿子山221333431344323O412.73
:塞星圈壑堑塞:垂蛊塾金圭塞堂隆堂塑2QQZ堡箜垒塑(!垦箜三鱼塑)
长是由矩阵中该节点行内正值节点数去除行总数得出。

任一节点的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越小,则表示该节点的网络通达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行总数或平均径路长最小的节点往往是网络的中心①。

根据上述方法,计算得出昆明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网络最短径路矩阵和平均径路长(表2)。

从表中可知,昆明旅游区旅游资源网络的平均最短径路长为2.32,理想的旅游网络里每个节点都与该网络中其它各点有直接连接,平均路径长为1。

由此可知,昆明旅游区的通达性总体上较差。

16个旅游资源节点中,各节点的平均径路长小于昆明旅游区总体平均径路长2.32的节点数有8个,其中市区、滇池景区、黑龙潭景区、阳宗海景区和金殿景区的平均径路长在1.46~2.07之间,是网络中连通性较好的节点,是昆明市旅游资源网络中具有较好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区位条件的旅游资源开发节点。

官渡古镇、安宁景区和晋宁景区等节点也是昆明旅游资源网络中通达性较好的地区,其平均径路长在2.00~2.20之间。

有8个节点大于平均径路长2.32,它们的平均径路长在2.40~3.47之间,分别为西山景区、呈贡景区、石林景区、九乡景区、钟灵山、白邑黑龙潭、轿子雪山和小江泥石流,其中轿子雪山和小江泥石流是连通性最差的节点,平均径路长分别为2.73和3.47,对这些旅游资源节点进行旅游开发,其先决条件是进行旅游交通网建设。

2.2.2紧密度指数
旅游流在旅游网络节点间的酣畅流动,是旅游区内旅游经济流高质、高效的前提,旅游区应具备良好的通达性。

形状是某旅游区内部可进入程度的简单而有效的衡量尺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区域的形状越紧凑,区域内的货运或旅游客运便越易于进行,通达性能就越好。

紧密度指数c说明区域形状的紧凑程度。

其公式为:
C=T/D
式中:T为与研究区域同面积圆的直径,D为研究区域中相离最远的两节点之间的距离。

一般0≤C≤1,如果区域形状为一条直线,则C=0;如果区域形状为一个圆,则C=I:当c值越高,越趋向于l时,区域越紧凑。

根据上述,将昆明旅游区内处于最边缘界线上的各旅游资源节点连结起来,以昆明市区为顶点,以各连线作为底边,计算出各小三角形的面积(网格法)并累计,其值为13124km2,据此求出同面积圆的直径为129.29km;昆明旅游区中相离最远的两点(小江泥石流——晋宁景区)之间的长为184.7km。

故昆明旅游区的紧密度指数c为0.70,表明紧凑程度相对较高,为区内旅游交通建设,提高区内旅游资源网络连通性、通达性,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最近邻比R、p指数、1指数、平均径路长、紧密度指数5种分析方法,对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网络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昆明市旅游区整体上的网络连接性、通达性中等偏上,但在地域上又存在差别。

中心区交通网络最为密集,郊区次之,边缘区无论是连接性还是通达性都较差,与市内其它景区的空间联系弱,制约了昆明旅游区整体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取得区际空间竞争优势,不利于区内旅游场核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无法有效实现区内客源的空间互济。

有鉴于此,加强和加快完善昆明市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是当务之急:1)完善区际交通网络。

重点是在原有交通连接基础上,扩展和提高昆明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普者黑等省内著名旅游景区间的交通网络规模与等级;加快昆明国际航空港的扩建与第二国际机场的建设,加强与省外地区的联络沟通,拓展客源市场。

2)完善区内交通网络。

重点是加紧建设市中心区与北部边缘区之间的交通连接,以解决全市旅游区点之间交通干线的连接问题,全面完善区内交通网络。

3)N用昆明旅游资源的强度效应与区位效应,积极参与“泛珠三角”、GMS等区域合作,以拓展生存空间。

①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U].地理科学,2002,22(1):96—101
责任编辑:孟庆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