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6 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_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风成地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风成地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3ab3e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e.png)
课时作业7 风成地貌一、选择题[2022·福建莆田高一期末]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
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流水侵蚀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 B.南北向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2022·湖南常德市开学考试]图1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夏季分布状况,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 mm,冬季盛行偏北风。
图2为该河段周边某沙丘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图1图23.PQ河段为峡谷,QR河段为宽谷,形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PQ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②QR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③PQ河段岩石硬度大④QR 河段岩石硬度大A.①④ B.②③C.①③ D.②④4.图中甲地形成了大面积沙丘地貌,其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是( )A.PQ河段的上游 B.河流以南的山地C.夏季风携带而来 D.冬季裸露的沙洲[2022·山东省临沂高一阶段练习]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
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
读图,完成5~6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
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5.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6.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2022·甘肃民勤县高一阶段练习]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六湘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六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9487bbc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66.png)
课时素养评价六风成地貌(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鄱阳湖地区的沙岭沙山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解析】1选D,2选B。
第1题,鄱阳湖位于湿润地区,沙山的沙源是赣江挟带沉积而成的。
沙山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沙垄(脊),初步判断该地应该多西南风或东北风。
鄱阳湖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偏北风,但由于沙山北部赣江河道呈东北—西南走向,河道狭管效应导致该地多东北风。
第2题,由于长江的流水堆积作用,在凸岸堆积形成沙山,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溶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4.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 (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解析】3选D,4选C 。
第3题,该地貌位于新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故D 项正确。
第4题,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因为该地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该地区的气温年较差较大;该地区河流发育较差;气候为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
读沙粒粒径与起动风速的关系(离地面2 m 高处)表,据此完成5、6题。
5.风挟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位移,这一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B.侵蚀C.搬运D.沉积6.当风速为7 m/s 时,风挟带的沙粒中已沉积的粒径(mm)是 ( )【解析】5选C,6选D 。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 风成地貌和答案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 风成地貌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b5e4914693daef5ef73d84.png)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3.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1.含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形成不同形态的影响因素⎩⎨⎧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植被沙源 (3)新月形沙丘——最基本的形态 特点⎩⎨⎧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提示:(1)×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则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双测过关(六)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双测过关(六)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02a7c3876c66137ef061915.png)
课时双测过关(六)风成地貌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甘肃省敦煌的风成地貌比较典型,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地貌属于风成地貌的是( )A.象鼻山B.鸣沙山C.太行山D.月牙泉2.敦煌风成地貌典型的原因,不包括( )A.地表物理风化强烈B.有大量松散的沉积物C.大风时数多,风力强劲D.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小解析:1.B 2.D 第1题,鸣沙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2题,敦煌地区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地表的物理风化强烈。
阅读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能够根据地貌形态判断当地盛行风向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3.C 4.D 第3题,图①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图②是流水堆积形成的三角洲,图③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图④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第4题,可以根据新月形沙丘的凸坡与凹坡来判断风向,凸坡就是风来的方向。
敦煌风蚀地貌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不属于风蚀地貌的是( )A.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B.“头大、身小”的风蚀蘑菇C.垄槽相间的雅丹地貌D.风声鹤唳的“魔鬼城”6.该地貌形成“顶平、身陡”的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岩石坚硬,难以受到侵蚀影响B. “顶平”是流水侵蚀造成的,“身陡”是风力侵蚀造成的C.风沙沉积形成“顶平”特点D.应为风向不确定,导致四周均受侵蚀,形成“身陡”特点解析:5.A 6.D 第5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魔鬼城”等都是风蚀地貌。
第6题,材料中表明风蚀地貌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因此该特点都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沙丘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沙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沙丘一定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B.沙丘一定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C.沙丘的颗粒一般较小D.沙丘的外部形态比较单一8.如果沙丘在风力的作用下发生移动,则移动方向与风向的关系( )A.顺着风向B.逆着风向C.垂直于风向D.与风向呈弧形夹角解析:7.C 8.A 第7题,沙丘多分布在西北干旱沙漠地区,但是某些河谷、沿海海岸也有分布;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的产物;沙丘的颗粒较小;外部形态多样。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5流水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5流水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f64e86dba1aa8114531d916.png)
课时分层作业(五) 流水地貌(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中游落差小B.流水侵蚀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大2.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1.C2.C [第1题,甲处为三角洲,它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与中游河流落差无关;入海口潮差大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第2题,乙为瀑布,瀑布的最终消失与侵蚀作用有关。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3.D4.B [第3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正确。
第4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
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5~6题。
5.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6.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 )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②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③凸岸侵蚀、凹岸堆积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B6.D [第5题,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读图根据“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知,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先后排序为①③②。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后作业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b87e17dfbcd126fff6050beb.png)
风成地貌(建议用时:40分钟)[合格过关练]下图为一组景观照片。
读图,回答1~2题。
1.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四种地貌中,因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D 2.A[第1题,图中①为三角洲地貌,②为沙丘地貌,③为峡谷地貌,④为风蚀雅丹地貌。
第2题,①为流水堆积地貌,②为风力堆积地貌,③为流水侵蚀地貌,④为风力侵蚀地貌。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石蘑菇和沙丘图片。
据此回答3~4题。
3.石蘑菇是指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状的岩石,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4.图中沙丘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堆积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3.A 4.C[第3题,据材料可知,石蘑菇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第4题,图中所示沙丘是由风速降低被风搬运的物质沉积形成,属于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区可能位于( )A.河西走廊B.青藏高原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6.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5.A 6.C[第5题,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第6题,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7~8题。
7.这种地貌形态最有可能分布在( )A.洞庭湖平原B.塔里木盆地C.柴达木盆地D.江南丘陵8.图中的风向可能是( )A.西北B.东北C.东南D.西南7.B 8.A[第7题,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所示地貌为新月形沙丘,结合等高线数值判断,该沙丘地貌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塔里木盆地中。
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新月形沙丘的缓坡突向西北方向,而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故图中风向可能是西北风。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8ce84aea1c7aa00b42acb16.p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风成地貌(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地貌成因为(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2.图示地貌,在下列哪一区域较常见( )A.塔里木盆地B.华北平原C.云贵高原D.四川盆地1.D2.A [第1题,图示为沙丘、沙垄,属于风积地貌。
第2题,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3.如图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微风吹过,蘑菇拔地而起B.潺潺流水,缓慢沉积而成C.风力的差异侵蚀而成D.人类活动造成的C [图中地貌是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4.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
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
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流水沉积A [沙漠中塔状孤立的石灰岩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荒漠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区可能位于( )A.河西走廊B.青藏高原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6.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5.A6.C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该地主要受________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课时分层作业6_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2020-2021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
![课时分层作业6_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2020-2021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3abbbf3192e45361166f55b.png)
课时分层作业6 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2020-2021学年中图版(2019)地理必修第一册一、单选题1.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2)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B.②C.③D.④2.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
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排列,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2)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A.东西向B.南北向C.西北—东南向D.东北—西南向3.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2)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4.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千米。
猴子沟风景区的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地区属于我国的()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2)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岩浆岩、风力侵蚀B.岩浆岩、流水堆积C.沉积岩、冰川侵蚀D.沉积岩、流水侵蚀5. 许多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回答下列小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有()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下列省份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A.山东B.云南C.新疆D.广东二、综合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中地理课时评价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课时评价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cc64b635d5bbfd0a7856739d.png)
风成地貌【基础性训练】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2021·天津高一检测)下图为“甘肃省张掖市境内合黎山一处地貌景观图”。
完成1、2题。
1.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力侵蚀B.河流堆积C.岩层挤压D.火山喷发2.该景观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 )A.植被茂盛B.草原广阔C.湿润多雨D.干燥少雨【解析】1选A,2选D。
第1题,图示景观为风蚀蘑菇,是在风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第2题,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其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是干燥少雨。
有一些干涸湖底,常因干缩龟裂,定向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使之日益增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形成许多不规则的浅槽和槽间垄脊,这种地貌称为雅丹地貌。
读“雅丹地貌示意图”,完成3、4题。
3.典型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东南丘陵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4.该地区常常吹东北风,则雅丹地貌垄、槽的伸展方向为( )A.东南—西北B.东北—西南C.东西方向D.南北方向【解析】3选B,4选B。
第3题,结合材料“湖底干缩龟裂”“风沿裂隙处进行侵蚀”可知该地为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是雅丹地貌的主要成因,结合选项只有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地区;东南丘陵和四川盆地属于湿润地区;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地区。
第4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风向为东北风,干涸的湖底在盛行风吹拂下,岩性较差的被侵蚀掉,而岩性强的保留下来形成垄、槽,其伸展方向应与风向一致,应为东北—西南方向。
下图是某摄影爱好者朝正北方向拍摄的新月形沙丘照片。
读图,完成5、6题。
5.根据沙丘形态判断,该地盛行 (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6.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C.风力侵蚀D.风力堆积【解析】5选C,6选D。
第5题,沙丘是一种风力堆积地貌,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据图可知,沙丘的东南坡较缓,说明风是从东南方向吹来的为东南风。
第6题,沙丘是风力堆积的典型地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6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6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b9895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09.png)
课时分层作业(六)风沙地貌和喀斯特地貌读图,回答1~2题。
①②③④1.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上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1.B2.C[读图可知,①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冰蚀地貌;②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③是流水溶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④是风力侵蚀形成的雅丹地貌。
]读某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类地貌景观常见于我国的()A.海南岛B.四川盆地C.华北平原D.准噶尔盆地4.该类地貌景观形成于()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力侵蚀D.波浪侵蚀3.D4.C[第3题,图中为荒漠景观,地貌为风沙地貌,主要发育在我国西北地区。
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因此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图中地貌为风蚀蘑菇。
]“醉美多彩贵州”是贵州省的旅游宣传标语。
贵州省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
据此回答5~6题。
5.“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炎热多雨的气候B.寒冷干燥的气候C.岩浆岩广布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6.“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A.角峰B.沙丘C.峰林D.风蚀蘑菇5.A6.C[第5题,喀斯特地貌不仅需要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有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第6题,“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有峰林、溶洞等。
角峰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距贵阳市中心28 km。
猴子沟风景区内部资源是一个有机组合整体,主要景观有大面积的草原与草原中的峡谷、沟谷、峰林、峰丛、竖井、天坑、洼地等(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7~8题。
龙里高山草原地貌特征示意图7.图示地区位于我国的()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云贵高原8.图示地区主要的岩石类型和该处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岩浆岩、风力侵蚀B.岩浆岩、流水堆积C.沉积岩、冰川侵蚀D.沉积岩、流水侵蚀7.D8.D[第7题,图示反映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时作业6 风成地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课时作业6 风成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4cd12a8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f.png)
课时作业6 风成地貌一、选择题沙漠玫瑰石主要产于浩瀚戈壁,该石品种外形酷似玫瑰,又“生长”在沙漠中,故称之为“沙漠玫瑰”。
沙漠玫瑰石大多是火山岩浆冷却后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是方解石、石英、石膏的共生结晶体。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沙漠玫瑰石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C.流水沉积 D.风力沉积2.组成沙漠玫瑰石的物质为( )A.岩石 B.化学元素C.金属矿物 D.非金属矿物''丹娘沙丘(左图)位于西藏林芝地区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北岸(右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
在河谷西侧海拔2 949米处,建有号称“飞行难度全国第一”的林芝米林机场。
据此完成3~4题。
A.风力侵蚀 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 D.人类活动4.每年三月,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 ) A.滑坡、泥石流 B.洪涝灾害C.扬沙 D.地震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
下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 B.B→C→AC.B→A→C D.C→A→B6.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 B.桦树C.沙拐枣 D.柳树''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遮盖的部分),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经过P处的等值线的数值为( )A.813米 B.814米C.815米 D.816米8.若用木条支撑以防止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则P处木条的长度约为( )A.0.5米 B.1.5米C.2.5米 D.3.5米9.在岩壁上,可以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远望犹如窗格和蜂窝,这种地貌被称为石窝。
图中石窝最密集的地点是( ) A.① B.②C.③ D.④''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因。
下图是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流动沙丘不同坡向的土壤受风力作用状况的统计图。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课时检测6风成地貌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9dfb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e.png)
风成地貌[合格·过关练]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的岩石千疮百孔。
读图,完成1~2题。
1.“蜂巢”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A.河流侵蚀B.风力侵蚀C.冰川侵蚀D.波浪侵蚀2.下列与“蜂巢”地貌所属地貌类型相同的是( )解析:1.B 2.A 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岩石表面千疮百孔,结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可判断,“蜂巢”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第2题,由图可知,A为风蚀城堡,与“蜂巢”地貌同属于风蚀地貌。
3.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风成说”表明黄土高原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堆积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D.风力侵蚀作用解析:选C 黄土高原主要是冬季西北风挟带的黄土颗粒在此沉积形成的。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图。
读图,回答4~5题。
4.该地最可能位于(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柴达木盆地D.四川盆地5.塑造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堆积B.冰川侵蚀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解析:4.C 5.D 第4题,该图显示的是干旱地区的风蚀城堡,故选柴达木盆地。
第5题,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形成的地貌。
新疆台特玛湖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该地风沙活动活跃,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3米以内,对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带来威胁,阻碍格库铁路台特玛湖段的建设进程。
格库铁路西侧并行的G218国道于2013年11月在其上风侧设置2道间距20米、高为1米的草方格阻沙障,阻沙作用明显,但仅过5个月积沙就完全将其填满。
2018年,台特玛湖特大桥(下图)建成,成功解决风沙流问题,为格库铁路全线通车奠定基础。
据此完成6~8题。
6.草方格沙障防治风沙的原理是( )①增大地表粗糙度②增大水平气压差③提高沙层含水量④短时间恢复植被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7.草方格沙障不到半年即被积沙填满,其主要原因是( )A.风力较往年弱B.地面植被茂盛C.风沙活动活跃D.高度设计不足8.格库铁路台特玛湖段最终选择以架设桥梁方案通过是为了( )A.避让风沙B.降低成本C.保护生态D.增加运量解析:6.B 7.C 8.A 第6题,草方格沙障能够增加地表摩擦力,减小风速;可以固沙,阻挡风沙,减少风沙活动;可以抑制地表水蒸发,增加土壤湿度。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6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Word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6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Word](https://img.taocdn.com/s3/m/7cecb7f8ff00bed5b8f31d1c.png)
姓名,年级:时间: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45分钟)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2题.1.形成“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来源是()A。
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
大气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
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1.A 2。
C [第1题,“根本力量”是关键词,猫咪山的形态是遭外力侵蚀的结果,其根本力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第2题,所有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读下面景观图片,回答3~4题。
甲乙3.甲图景观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A。
地壳的水平运动B.地壳的垂直运动C.强烈的侵蚀作用D.剧烈的火山活动4.乙图中构造形成及出露形成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
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D。
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3.B 4.A [第3题,甲图为著名的华山景观,是地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第4题,由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经侵蚀而出露地表.]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松嫩平原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读图,回答5~6题。
5.根据地质构造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A.向斜B.背斜C.断层D.地堑6.图中储油构造中,数字①②③分别代表( )A.气、水、油B.气、油、水C。
水、气、油D.油、水、气5.B 6.B [第5题,由图中提供的岩层的弯曲状况信息可判断,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故为背斜构造。
第6题,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并根据气、油、水的比重判断由上到下①②③依次为气、油、水。
]读下图,回答7~8题。
图1图27.图1的①②③④四处中,与图2所示的地壳运动最相符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8.图2所示地壳运动最可能形成()A.海沟B.海岭C.褶皱山D.裂谷7.B 8。
D [第7题,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新教材】2.2风成地貌 练习(解析版) (湘教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2.2风成地貌 练习(解析版) (湘教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9f3071f551810a6f42486f7.png)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2节风成地貌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回答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的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选D项。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C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弱。
选项中,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
故选C项。
岩画是刻在荒漠漆上的,荒漠漆是最早的画布。
荒漠漆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地表上裸露的砾石、岩石表面覆盖的薄薄的黑褐色漆一样的物质,常分布在裸露的蚀余山上。
北方的岩画都是“向日葵”。
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荒漠漆的外力作用有()A.风化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B.风化作用,风力的侵蚀作用C.风化作用,冰川的侵蚀作用D.风力侵蚀,流水的沉积作用答案:B解析:材料中表示,荒漠漆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流水作用弱,A、D项错误,分布在蚀余山上,表明其经历了风化、风力的侵蚀作用,故B项正确,冰川的侵蚀作用主要在高海拔地区,人类活动极少,故C项错误。
4、北方的岩画都是“向日葵”。
关于对此表述理解正确的是()①岩画大都分布在山的南侧②岩画大都分布在山沟的南岸③荒漠漆在阳坡发育的最好④岩画分布的地方都适宜向日葵的生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A解析:岩画是以荒漠漆做画布,所以荒漠漆发育好的地方就有岩画分布,阳坡温度变化大,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明显,荒漠漆发育好,山的南坡是阳坡,故A项正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0a83d094693daef5ef73df8.png)
第二节风成地貌1.以下地域中,风蚀蘑菇这类地貌景观比较常有的是()A.四川盆地B.内蒙古高原C.江南丘陵D.柴达木盆地分析:四个地域中,柴达木盆地地处干旱地域,风力作用激烈,风蚀蘑菇比较常有。
答案: D读我国某处风蚀蘑菇等高线图( 实线为图上可见部分,虚线表示被上部掩盖的部分) ,回答 2~4 题。
2.图中经过 P 处的等值线的数值为()A.813米B.814 米C.815米D.816 米3.若用木条支撑以防备该景观悬空部位坍塌,则P 处木条的长度约为()A.0.5米B.1.5米C.2.5米D.3.5米4.在岩壁上,能够见到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孔穴,眺望如同窗格和蜂窝,这类地貌被称为石窝。
图中石窝最密集的地址是()A.①B.②C .③D.④分析:第 2 题,图中等高距是 1 米,因该地貌是风蚀蘑菇,虚线等高线在下边,因此经过 P 处的等高线数值大于814 米,应为815 米。
应选 C 项。
第 3 题,图中 P 处相对高度h 的范围为 1 米 <h<2 米,由四个选项可知,长度为 1.5 米的木条较合适。
应选 B 项。
第 4 题,石窝是因风力的侵害作用形成的。
由图中风蚀蘑菇的形态,可知③地址处等高线在四地址中最密集,说明坡度较大,风沙对岩石的侵害最严重,因此形成的石窝最多。
应选 C 项。
答案: 2.C 3.B 4.C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由外力作用在成因上拥有必定的联系。
以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一样的主导外力作用种类。
读图,达成5~6 题。
5.以下表达正确的有()①a表示风力侵害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6.在 c 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沙漠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分析:第 5 题,蒙古高原的裸岩沙漠是由风力侵害形成的, a 为风力侵害作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 b 为风力搬运作用。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风成地貌和答案
![新教材湘教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风成地貌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d636d8ee06eff9aef807fa.png)
〔新教材〕【湘教版】2021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风成地貌和答案第二节风成地貌学习目标:1.了解风成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风成地貌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3.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指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风蚀地貌(1)含义:由风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2)类型: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等。
(3)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成地貌。
二、风积地貌1.含义:风中携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沙丘(1)概念: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风力大小形成不同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2)的影响因素植被沙源(3)新月形沙丘——最根本的形态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特点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1-/9[特别提醒]有的沙丘上生长植物,对流沙起到固定作用,成为固定沙丘;没有植被的固定,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治措施: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等措施。
(1)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2)风蚀作用就是风的吹蚀作用。
()(3)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积地貌。
()(4)与草方格防沙相比,防护林防沙效果更好。
()(5)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提示:(1)×我国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的结果,但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那么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2)×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6测试练习新版全册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学业分层测评6测试练习新版全册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082e4c758fb770bf68a55aa.png)
【湘教版】高中地理重点知识精选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
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那么怎么学好初中地理这门学科呢?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学好地理呢?地理基础打好,内容知识熟记,肯定可以拿高分哟!湘教版高中地理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TB:小初高题库学业分层测评(六)(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据图完成1~2题。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00040038】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B.④和③向下通过②时,④波速突然下降,③消失C.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均明显减小D.①②界面上下的物质均为固态,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2.①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面( )A.地核和地壳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D.地壳和地幔【解析】 第1题,图中③、④分别是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波速较快,且能固体、液体、气体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
经过②界面时,纵波波速明显下降,横波消失;通过①界面时两种波波速都明显加快。
第2题,①界面为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答案】 1.B 2.D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4题。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B.水圈C.①圈层D.②圈层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解析】 第3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位于地表附近,最接近生物圈。
第4题,生物圈是一个跨圈层的圈层,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二章 第二节 风成地貌(含解析)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习题:第二章 第二节 风成地貌(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6ecf036240c844768eaee6a.png)
第二节风成地貌双基巩固学考突破下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一张风积地貌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与乙地相比,甲地()A.风力大B.湿度大C.温差大D.植被少2.拍摄地点可能位于()A.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B.南美西岸阿塔卡马沙漠C.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D.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沙漠答案:1.B 2.C解析:第1题,图为新月形沙丘,乙坡度缓,是迎风坡,风力大,湿度小。
甲坡度陡,是背风坡。
第2题,图为某游客由北向南拍摄的,说明乙处是西风迎风坡,中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处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盛行西北季风。
丹娘沙丘(图1)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江丹娘乡附近河段北岸(图2),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
据此完成3~5题。
图1图23.丹娘沙丘的组成物质主要来源于()A.风力搬运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人类活动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丹娘沙丘位于河流凸岸B.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C.该地区容易出现泥石流或滑坡D.该河段水流平缓5.每年三月,在河谷沿线公路行驶的汽车,最易遇到的险情是()A.滑坡、泥石流B.冻土融化C.扬沙D.地震答案:3.B 4.B 5.C解析:第3题,每年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沙源主要为来自雅鲁藏布江枯水期出露的河道,是由流水从上游携带而来,为流水搬运作用,故选B项。
第4题,由图可知,沙丘在凸岸;谷地两侧坡度大,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丰水期带来大量泥沙,在该河段发生堆积;枯水期,河床或沙洲裸露,大风才能将沙子吹上岸边,形成沙丘,所以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第5题,由材料可知,3月份为当地的旱季,此时多大风,沿岸地区及河心洲地区的沙子在强风吹动下,形成扬沙天气,C项正确。
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雨季,A项错误。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湘教版必修1(付,91)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湘教版必修1(付,91)](https://img.taocdn.com/s3/m/57da9eb252d380eb63946d54.png)
课时分层作业(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童谣。
据此回答1~2题。
1.童谣中所说的星星大多属于( )A.行星B.恒星C.流星D.星云2.下列属于上题所述天体类型的是( )A.太阳B.月球C.木星D.陨星1.B2.A[第1题,满天的小星星大多能自身发光发热,恒星是发光发热的天体。
第2题,太阳属于恒星。
]读下表,完成3~4题。
类地行星质量(地球为1)体积(地球为1)平均密度(g/cm3)公转周期自转周期水星0.05 0.056 5.46 87.9d 58.6d金星0.82 0.856 5.26 224.7d 243d地球 1 1 5.52 1a 23h56min 火星0.11 0.150 3.96 1.9a 24h37minA.质量B.公转周期C.体积D.平均密度4.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同向性——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3.D4.A[第3题,对比表中的数据可知,最接近的是平均密度。
第4题,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其中同向性是指各行星的绕日公转方向与地球的公转方向一致。
]科幻小说《三体》中虚构的三体外星文明来自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
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
据此完成5~6题。
5.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属于(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6.三体人乘坐飞船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到达地球,所经过的天体系统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总星系5.C 6.A[第5题,据材料可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系统,其和太阳系都属于银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六) 风成地貌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地貌成因为( )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搬运作用D.风力堆积作用
2.图示地貌,在下列哪一区域较常见( )
A.塔里木盆地B.华北平原
C.云贵高原D.四川盆地
1.D
2.A[第1题,图示为沙丘、沙垄,属于风积地貌。
第2题,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
3.如图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微风吹过,蘑菇拔地而起
B.潺潺流水,缓慢沉积而成
C.风力的差异侵蚀而成
D.人类活动造成的
C[图中地貌是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
4.沙漠中树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
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
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A[沙漠中塔状孤立的石灰岩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荒漠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
]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回答5~6题。
5.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河西走廊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D.江南丘陵
6.形成这种花岗岩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
5.A
6.C[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花岗岩千疮百孔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
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刘东生被称为“黄土之父”。
他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而断面最下面的土壤含有大量鹅卵石。
(1)下图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该地主要受________风(填风向),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分别对应的图中字母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大小从西北到东南的水平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存在鹅卵石,说明在形成黄土之前,此处最可能曾是( )
A.荒漠B.草原
C.森林D.河流
(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中亚、蒙古等地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因此该地区主要受西北风的影响。
风的搬运能力与风速成正相关,因此从上风向至下风向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故图中字母A代表戈壁,B代表沙漠,C代表黄土。
第(2)题,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通过风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因此从西北到东南风速逐渐减弱,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第(3)题,鹅卵石多出现在河床中。
第(4)题,黄土高原是因风的沉积而成,因此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风力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当地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流水侵蚀作用显著,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答案](1)西北戈壁沙漠黄土
(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3)D
(4)风力沉积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等级过关练]
8.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 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C[该地全年以偏北风特别是东北风为主,而沙山位于临湖西南一侧,且由松散沙粒组成,故沙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沉积作用,其沙源来自枯水期露出的湖滩。
沙山上的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冬季风势力强且经过湖面时摩擦力较小,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垄槽相间的地形。
]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0.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9.A 10.B[第9题,蒙古高原多风沙,裸岩荒漠是风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a为风力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力从蒙古高原搬运来的,b为风力搬运作用。
华北平原则是流水从黄土高原上搬运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c为流水搬运作用,d为流水堆积作用。
第10题,c 为流水搬运作用,可能形成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风力作用形成的。
]
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
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B.西北风
C.东南风D.西南风
12.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值的范围是( )
A.40米<H<41米B.49米<H<50米
C.59米<H<60米D.60米<H<61米
13.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
11.B 12.C 13.C[第11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较陡且向内凹,如图中P 点所在一侧,而迎风坡往往坡度较缓,如向外伸出的舌头,如图中Q点左侧;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
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
向右侧吹,根据图上指向标所示方向可判定风向为西北风。
第12题,P与Q间有5条等高线,P、Q间的相对高度应为40米<H<60米,那么H最大值的范围应是59米<H<60米,故正确答案为C项。
第13题,图中所示地形是风积地貌——沙丘。
该地貌主要集中在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所以此图所示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
]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第(2)题,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第(3)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第(4)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
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