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对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对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
刘金艳
(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妇科,江苏宿迁 223900)
【摘要】目的 研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实施母婴阻断对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67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4例与研究组53例。
对照组接受非规范性抗梅毒治疗,研究组接受规范性母婴阻断,比较两组妊娠结局、胎儿预后及先天梅毒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医院正规产检≥5次、孕早期治疗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流动人口、孕晚期治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孕中期治疗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分娩后新生儿均立即实施抗-TP、RPR检查,显示抗-TP检查均为阳性,RPR检查显示:研究组阳性1例,占比为1.89%;对照组阳性2例,占比为1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1年,研究组RPR阳性新生儿转阴1例,转阴率为100.00%;对照组转阴1例,转阴率为50.00%。
随访1年半,梅毒特异性抗体TPPA 转阴新生儿研究组无1例;对照组1例,转阴率为50.00%。
结论 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实施母婴阻断干预可有效减少产妇不良妊娠结局与胎儿不良结局,改善胎儿预后,最大限度的降低梅毒的母婴传播,减少先天梅毒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梅毒感染;母婴阻断;妊娠结局;胎儿预后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 ect of maternal and infant blockade on pregnancy outcome and fetal prognosi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syphilis infection
Liu Jinyan
(Department of Gynec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Sihong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Suqian 2239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aternal infant blockade on pregnancy outcome and fetal prognosis in pregnant women with syphilis infection. Methods Sixty-seven pregnant women with syphilis infection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14) and study group (n=53)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tervention methods. Pregnancy outcome, fetal prognosis and congenital syphili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Results In the study group,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in early pregnancy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in fl oating population and late pregnancy was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 cance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 ca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level (lower than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3.77%,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4.29%),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outcome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1.89%,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7.14%),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Anti-TP and RPR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mmediately after delivery in both groups, and anti-TP tests were all positive. RPR tests showed that 1 case was positive in the study group, accounting for 1.89%; In the control group, 2 cases were positive, accounting for 14.2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 (P<0.05). Follow-up for 1 year, 1 case of RPR positive newborn turned negative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was 100.00%. In the control group, 1 case turned negative, with a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of 50.00%. Follow-up for one and a half years, there were no cases of syphilis specifi c antibody TPPA negative neonates in the study group. Control group 1 case, the negative conversion rate was 50.00%.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ther-to-child blocking interven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syphilis infection
通信作者:刘金艳,E-mail:********************
during pregnanc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and fetal adverse outcomes, improve fetal prognosis, minimize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syphilis,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congenital syphili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Syphilis infection; Mother-to-child block; Pregnancy outcome; Fetal prognosis
梅毒是一类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的性传播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以性接触、血液为主要传播途径[1]。
研究[2]显示,梅毒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进而导致心血管、脑血管、骨骼系统受累,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由于全身多脏器衰竭而直接死亡。
一些梅毒患者由于未及时发现已进入妊娠阶段,导致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极有可能传播胎儿,导致胎儿出生后直接携带梅毒病毒。
研究[3]显示,妊娠合并梅毒可经胎盘向胎儿传播引发围生期流产、早产、死胎,或引起新生儿先天梅毒,严重影响妊娠结局。
有学者认为,在妊娠期做好规范化抗梅毒母婴阻断治疗能有效降低梅毒经胎盘传播风险,改善胎儿预后[4]。
本研究分析母婴阻断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妊娠结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67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4例与研究组53例。
研究组年龄17~43岁,平均(29.86±4.64)岁;孕周32~40周,平均(37.18±1.19)周。
对照组年龄19~41岁,平均(29.12±5.05)岁;孕周33~40周,平均(37.44±1.23)周。
两组孕妇年龄、孕周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reponema pallidum haemagglutination particle agglutinationtst,TPPA)及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apid plasma reagin,RP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符合梅毒诊断标准[5];②可完成全程随访,接受TPPA+RPR复查直至分娩,并同意分娩新生儿接受TPPA+RPR检测;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孕妇妊娠期检测仅TPPA阳性,RPR阴性者;②孕妇及家属拒绝新生儿采血检查者;③有其他影响胎儿预后的妊娠合并症者。
1.3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孕妇孕期在本院的梅毒治疗专案管理记录、梅毒感染孕产妇及分娩新生儿登记表以及儿童随访登记卡,记录孕妇孕期是否医院正规产检,是否为流动人口、抗梅毒治疗起始孕周、剂量、疗程、妊娠结局、终止妊娠方式,并记录新生儿出生孕周、体质量、Apgar评分、是否有皮肤黏膜损害、新生儿出生后梅毒滴度及出生后3、6、9、12、15、18个月的梅毒滴度,以了解正规抗梅毒治疗对梅毒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儿的生存状况及先天梅毒发生率的影响。
研究组接受规范性母婴阻断,规范治疗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给予孕妇苄星青霉素[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291,规格:120万单位]240万单位,分两臀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②孕期需进行2个疗程抗梅毒治疗,2个疗程之间需间隔2周以上。
③第2个疗程在孕晚期进行并完成。
④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TPPA+RPR检测,并进行疗效评价和随访,对复发或再感染者追加治疗。
对照组接受非规范性抗梅毒治疗,未正规产检,未按医嘱正规足量治疗或仅临产后方到本院就诊,检查TPPA及+RPR实验阳性,即刻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为1个疗程。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实施预防性青霉素治疗(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kg,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1次),同时进行TPPA+RPR检测,对明确诊断者及时给予治疗,对未能明确诊断患儿应定期随访和检测,直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毒,在无条件、无法进行诊断治疗的情况下及时转诊。
梅毒感染孕妇分娩新生儿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为先天梅毒:①新生儿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检测到梅毒螺旋体;②梅毒螺旋体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阳性;③分娩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④分娩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新生儿,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
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
⑤18月龄前不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18月龄后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阳性。
1.4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是否医院正规产检≥5次、是否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及孕期治疗情况。
②比较两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包括死胎、早产、流产。
③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比较,包括低体质量儿、新生儿死亡。
④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学监测与随访结果。
1.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医院正规产检≥5次、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及孕期治疗情况比较
研究组医院正规产检≥5次、孕早期治疗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流动人口、孕晚期治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孕中期治疗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两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3.77%,低于对照组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两组医院正规产检≥5次、流动人口、学历及孕期治疗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医院正规产检≥5次流动人口
文化程度
(低于高中学历)
孕早期治疗孕中期治疗孕晚期治疗
研究组5353a1a1150a30a 对照组143930014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表2两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组别死胎早产流产总发生
研究组5302(3.77)02(3.77)a 对照组1401(7.14)1(7.14)2(14.29)χ2 2.180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2.3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为1.89%,低于对照组的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两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低体质量儿新生儿死亡总发生
研究组531(1.89)01(1.89)a 对照组141(7.14)01(7.14)
χ2 1.056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2.4新生儿血清学监测与随访结果
两组分娩后新生儿均立即实施抗-TP、RPR检查,显示抗-TP检查均为阳性,RPR检查显示:研究组阳性1例,占比为1.89%;对照组阳性2例,占比为1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1年,研究组RPR阳性新生儿转阴1例,转阴率为100.00%;对照组转阴1例,转阴率为50.00%。
随访1年半,梅毒特异性抗体TPPA转阴新生儿研究组无1例;对照组1例,转阴率为50.00%。
3 讨论
妊娠合并梅毒会明显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同时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率也会明显提高,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
部分孕妇由于具有免疫抑制状态,梅毒处于潜伏阶段,临床无明显症状,若未接受正规梅毒血清学筛查,易发生漏诊,出现妊娠合并梅毒。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必须在孕早期开展梅毒血清学诊断,并在分娩前再次进行诊断,最大程度降低漏诊率[6]。
孕妇发生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感染后容易并发梅毒,且传染性极强,病毒可直接经胎盘向胎儿转染[7]。
孕期在16周内阶段时,绒毛细胞滋养层会包裹住胎盘,屏蔽病毒感染,从而降低处于孕早期阶段的胎儿患梅毒的可能。
当妊娠周期超过16周,绒毛细胞滋养层会慢慢消失,梅毒螺旋体因此会对胎盘形成侵犯,梅毒会因此侵染胎儿[8]。
研究[9]显示,处于妊娠早期时梅毒螺旋体有可能
对绒毛细胞滋养层形成侵染,导致胎盘受侵,引发胎儿感染,且导致胎儿畸形、早产、死亡率上升。
梅毒还会使胎儿生长受限,损伤胎儿各个脏器,导致低体质量儿,严重影响胎儿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与本研究纳入对象偏少有关。
有研究[10]显示,母婴阻断组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9% VS 26.91%)(P<0.05),与本研究一致,表明积极开展母婴阻断可有效减少母婴不良结局,提升妊娠质量。
对照组由于未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梅毒病原体经胎盘向胎儿造成侵犯,胎儿即使能顺利存活也有可能感染先天性梅毒,导致围生期胎儿健康受影响明显。
有研究[11]提出,在孕早期即开展母婴阻断干预可获得较孕中期或孕晚期更好的效果,提出母婴阻断干预应尽早进行。
本研究未对比不同孕期开展母婴阻断干预的效果差异,可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研究[12]发现,早期胎儿尚未建立相对健全的免疫系统,机体对梅毒螺旋体的杀伤缺乏足够免疫力,因此在后期梅毒螺旋体会发生暴发,影响妊娠结局。
本研究也显示,研究组妊娠结局优于对照组,证实母婴阻断干预对提升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经积极母婴阻断,研究组随访期内RPR、TPPA 转阴率均较高,也证实本研究采取的母婴阻断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母婴阻断中主要使用的药物为苄星青霉素,其为梅毒治疗第一选择,可对梅毒螺旋体活性形成有效抑制,在血液中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浓度,机体对药物的吸收缓慢,有助于发挥持续抗病毒作用[13]。
研究[14]显示,苄星青霉素用于妊娠合并梅毒治疗中可有效减少死胎、早产以及流产发生率。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宣传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提高育龄妇女特别是孕产妇及其家属对预防母婴传播的认知水平,增强其“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促进健康行为。
为所有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尽早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检测与咨询服务。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感染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将其纳入高危管理,遵循保密原则,提供高质量的保健服务。
应当对孕早期发现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包括既往感染者)在孕早期及孕晚期进行规范的青霉素治疗;对孕中、晚期以及临产发现的梅毒感染孕产妇,也要及时给予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进行随访和疗效评价,对复发或再感染者应追加治疗。
综上所述,孕早期建卡产检时免费的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检测,有助于梅毒的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胎儿不良结局及先天梅毒发生率。
流动人口和文化程度偏低的孕妇对早孕建卡和正规产检的益处了解甚少,且对梅毒认知及对其危害了解不足,依从性差,未做到规范治疗,临床应加强重视。
参考文献
[1] 焦寒梅,蒋跃辉.郑州市医疗机构梅毒母婴阻断效果影响
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9,27(3):374-378.
[2] 戴艳,王红,王静,等.扬州市2013-2015年梅毒母婴传播阻
断工作临床干预情况[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7,23(12): 1135-1137.
[3] 张淑云,胡慧.2015-2018年南昌市预防梅毒母婴传播项
目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6-7. [4] 梁敏红,施君瑶,黄勤瑾,等.浦东新区预防梅毒母婴传播
服务提供与利用的定性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9, 25(7):747-748.
[5]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樊尚
荣.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和处理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2):158-160.
[6] 靳淑雁,刘世新,邱莉霞.妊娠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
危险因素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8,24(2):127-129. [7] 邱莉霞,许宗严,胡瑞娟,等.深圳市福田区2005-2017年
妊娠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8,18(9): 896-898,918.
[8] 张新军,李兆霞,许才明,等.219例妊娠合并梅毒母婴传
播阻断疗效的分析[J].中国性科学,2020,29(2):130-132.
[9] 廖丽娟,廖朝青,黄霞.妊娠合并梅毒母婴阻断对妊娠结
局及胎儿预后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8,53(4):361-363.
[10] 胡晓雯,尤愈珍,苏小安,等.孕期梅毒者行母婴阻断
干预对围产结局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18,27(12): 129-132.
[11] 李文华.56例妊娠期梅毒的母婴阻断治疗及其心理干预
[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1):82-83,92. [12] 张志红,张楠.梅毒孕妇母婴阻断的疗效分析[J].世界临
床医学,2016,10(9):163,165.
[13] 廖丽娟,李春艳,付小园.妊娠合并梅毒早期母婴阻断对
母婴结局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30):106-108. [14] 曾选,陆瑶,汪丽霞,等.114例妊娠合并梅毒妊娠结局及
母婴阻断效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6,34(6):720-72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