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1
高考古诗词鉴赏10大规律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
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
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
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
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
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
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
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
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
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
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
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
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
的一种新诗体。
曲与词的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
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
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
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
如
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
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
定意义的意象。
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
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
东西形成于盛唐,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
形成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
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
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楚辞》;代
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
情激荡。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
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
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
言的一种表达技巧。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
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
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
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
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适于突
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
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
言外,等等。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
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
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
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
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
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
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
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
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
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词学习的四个技巧介绍
(一)注重语感。
阅读作品,只有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个缺乏语感的人,很难进行审美意义上的鉴赏活动。
优秀作品,首先是以语言的直观表达,形成强烈的明显的“感觉”印象。
对于古诗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它的音韵和文气,进入它的语境之中。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指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
文学作品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往往具有概括性。
读者在赏读的过程中必须通过
想象,去不断扩大作品的生活画面,从而获得完整而丰富的形象美感,即从有限的描写中推测、联想,对原作品进行补充、扩展、联系、对比的想象,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更加丰富、鲜明、丰满的文
学形象。
(三)深入体验。
体验,是指读者的情感反应活动。
文学作品的
鉴赏,必须真正深入到作品的生活场景去,从人物的喜怒哀乐中体
会作者感情爱憎,感受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幸福与痛苦等。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使文学作品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四)力求领悟。
领悟,是指读者的理智认识活动,它是进行鉴
赏性阅读的高级层次。
鉴赏作品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如
果深入体味作品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的话,那么,领悟则是理智认
识的要求与结果。
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的高度结合境界,才能真正
鉴赏出作品艺术描写的深长意味。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背诵的方法详解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背诵的方法
1.限定时间背诵
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
如果
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
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强制记忆。
2.形象化背诵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
因此,如果我们
能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一首诗所反映的画面在
头脑中再现出来,记忆就会更加牢靠,背诵时就会流畅自如。
3.回忆背诵
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
欠佳的,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
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
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4.抓头字背诵
背诵时常有这种情况,一些本来记得很熟的诗,突然在某个环
节上卡壳。
这时如果有人提示一下领头字(或词),就会很快地接上。
这说明每句诗的领头字,都具有诱发思维、帮助记忆的作用。
所以,要下功夫尽可能将它记牢。
高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的技巧
技巧之一: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
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
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蜀州》、杜甫的《春望》。
技巧之二: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
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
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
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技巧之三: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
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
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
体裁。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
律诗每首
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
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绝
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常用的术语介绍
(1)表达方式:①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动景,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
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
《望庐
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
②议论③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
用典、设问、反问)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良种颜色
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
(3)抒情方式:①直抒胸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
境里产生的情怀。
②借景抒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
人的不断思念。
③托物言志(象征)。
《卜算子咏梅》(陆游)“零落
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用“梅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
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④借古讽今(用典)“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⑤借形象说理(寓道
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
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
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4)描写手法
①衬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
“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
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鹊桥仙》(陆游)“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以“静”突出杜鹃悲切
的叫声——反衬。
②虚实相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
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
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
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③抑扬。
《闺怨》(王昌
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
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
通
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
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④渲染。
本是国画得一种画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项背,以加强艺术效果。
这种加强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
诗歌中则
是指对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如白居易地《问刘十九》:“绿蚁醅新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
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地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酿造的米就,为呈黄绿色,面上还浮有一些悬浮物,细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
抹的小火炉上温着,火炉是新的,红的色泽;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
下雪了。
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的法问“能饮一杯无?”也就水
到渠成,得到了突出。
⑤动静结合学习古诗词的方法2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
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
则
古代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近几年,
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
有一定数量的古诗,而且,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首次附上了古诗文推荐篇目。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文,还要逐字逐
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
学古诗文要学到何种程度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小学生
年龄较小,生活阅历较浅,再加上古诗文具有高度概括、精练含蓄、思想深邃、感情委婉等特点,因此,儿童学古诗文不可能一下子达
到对古诗文的深刻理解。
那种逐字逐句分析、要求学生学一句理解
一句的做法,一方面忽视了小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另一方面,忽视了
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诵读活动中,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
求甚解”的原则。
学习、鉴赏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诵”、“熟读”、“诵”很相似,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
神韵。
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至今仍
有积极的作用。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
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
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
清代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
记性,少悟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现代心理研究也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
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诵读古诗文的兴趣、效益和质量。
现
在老辈学人还能记得几十年前吟诵过许多遍的文学精品,对作人作
文都大有裨益,便是证明。
记得巴金在《读我的散文》中也这样说过:“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
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诵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心、口、眼、耳综合运用学习、思考的过程,思考比较多了,想象能力
也会随之增强。
中华古诗文艺术力量充沛,描写细致,语言精练,
抒情写物生动活泼,吟诵熟透以后,高尚情操,美妙表现,不知不
觉就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和能量,随时由自己运用,不必临渴掘井、搜索枯肠。
郑板桥就有这样的体验:“倘能背诵如流,则下笔思潮
汹涌,不患枯涩矣。
”记得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一次书面
发言中曾回顾了自己从小学一年级起背诵古诗的经历,他说:“即
使当时有些诗句不全懂,但并不影响背诵。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
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之后,越发体会到许多名句的意义,每过十年,在理解上就会有一个新的境界。
” 多背点经典,不
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
的文化准备。
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时,无需面
面俱到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要能初步理解大意或一些名言警句的
含义就行;但也并不反对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些古诗文作一些较
为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这就是所谓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原则。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古诗文诵读还是“不求甚解”好,当然这种“不求甚解”不是要求学生一点都不需要去理解,而是要在其诵读
的过程中实现“自悟”。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
们不是都提醒他们再仔细地读一下课文吗?对于古诗文的理解,我认
为就更不需要教师讲解了,一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至
于理解到什么程度,那就要因人而定,不需要搞一刀切,更不需要
将教师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学生此时的理解或许是片面的,甚
至是错误的,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会进一
步加深,并且会融入自己的人生体会,其理解的深度与在学校时所
学的相比,自不可同日而语,这些是教师在课堂上没法做到的。
所以,当前重要的`不是他们理解了多少,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而是他们
记住了多少;不是他们从诵读中获取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而是他们积
攒了多少留着在将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慢慢享用的精神食粮。
理解有助于记忆,但这种理解应该是一种“朦胧理解”(任永刚、盛文节,《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它不是来自于教师
的讲解,而是来自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悟。
在这里,我们要将“引导”与“讲解”区别开来,讲解不是引导,我认为最好的引导
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中国古典诗词有着独特的节律美和音
韵美,这种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现出来,入情入境的诵读不但能
使听众感受到美,对朗诵者本人更是极大的美的熏陶。
这种熏陶不
但是潜移默化的,而且也有着激发兴趣的显性功能。
不仅如此,它
还可以帮助朗诵者更加准确地把握诗的意境,避免在理解诗意上走
弯路。
前面所说的“自悟”也就是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得以实现的。
引导学生诵读,强调的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而不是教师的解惑作用。
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要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就可以达到引导学生
把握诗的意境的目的。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3
古诗词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课标规定需
要背诵的80首古诗词是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有一定的难度。
死记硬背又会让学生感到鼓噪乏味,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为
了克服以上弊端我在教学古诗词时不断总结,巧妙施法,终于让学
生爱上了古诗词,愿意学习古诗词。
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教师要巧妙利用时间
我们学校八点开始早读,我们班的学生一般都是提前二十分钟
进教室,我一般都是七点半到校,我们一起进行早读,时间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