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精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
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了解汉匈的和战。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评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
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知识点)
时间
1.匈奴的兴起:人物
经济发展的表现
汉匈战争
2. 民族关系
汉匈和亲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①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②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
2.看图谈感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墓
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3.各抒己见
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

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

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
祖国的文化宝库。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请联系现实,谈谈我们今天的民族关系如何?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伊雅斜单于
c.冒顿单于
d.卫青2.(XX•聊城)右图是“单于天降”瓦当。

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3.(XX•南京)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4.(XX•宜昌)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

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a.鲜卑族b.氏族c.匈奴族d.羌族
5.(XX•潍坊)观察右图,其反映的信息包括()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击败匈奴,安定边疆
③铸造钱币,兴修水利④奖励耕战,变法图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识图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是哪一位皇帝派哪两员大将进行的?这次战役的结果怎样?西汉政府组织这次战役并出项这种结果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
(2)图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结合两幅图,你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①战争关系,和亲关系。

②是在昭君出塞以后出现的。

③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牲畜奇缺,无法与强大的匈奴对战,所以只能采用和亲的方式。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兵强,开始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回河西走廊地区!
2.看图谈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