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内容】
《竹石》是部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三首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设计基于点拨式吟诵教学基础上的替换式吟诵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出四个入声字“不、立、击、北”的短促,读出平长仄短,韵字拉长。
2、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字面意思。
3、通过吟咏,感悟高音强调的内容和长音延展的画面等,尤其感悟入声字“击”的铿锵有力。
4、吟诵积累诗歌。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含义。
【教学难点】
对咏物诗的总体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苏轼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请孩子们吟咏一下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2、这是苏轼题写在北宋初年著名和尚惠崇留下的一幅画——《春江晚景》上的一首诗,这种诗歌叫作题画诗。
二、解诗题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这首题画诗是诗人郑燮题写在自己的画作上的一首诗歌。
2、出示郑燮三幅《竹石》图。
孩子们看,这三幅画都是郑燮的《竹石》图,根据最后一幅收藏者吉林省博物馆介绍,郑燮画了好几幅《竹石》图,每幅图题写的都是这首诗,但个别字有差异。
总体来说,占大面积的、墨色较重的是一丛竹子,右边是一块岩石,左边竖行题写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句,落款是作者“板桥郑燮”和他的印章。
3、古人有作画题诗以明心志的传统,我们今天就走进郑燮的《竹石》,去感受诗人的内心。
二、读诵诗歌
1、出示标出平仄符号的诗歌。
请孩子们自己读诗歌,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特别注意读准作者的名字“燮”(xiè),读出入短韵长,也读出每句诗第二、四、六字的平长仄短。
2、指名读,师生集体正音。
3、全班齐诵。
三、理解文意
1、请对照注释,四人小组说一说每句诗歌的意思。
2、小组反馈,师生补充明确。
3、全班再读诵诗歌。
四、理解音义
(一)学习第一、二句
1、从字面意思理解中,孩子们知道了郑燮画中的竹子生长环境只是青山上一处破碎的山崖。
然而竹子的生长状态如何呢?请听老师吟咏第一、二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从哪些字词的声音里感受到的?
学生倾听,反馈并吟咏表达,师生补充并吟咏表达。
预设
1)我从“咬定”“不放”这两处高音读出了竹子顽强生长的样子。
2)我从“根”“岩”的两处延展的长音,仿佛看到青山上,破岩中,竹子用强大的根系扎进岩石每一处缝隙的贫瘠土壤里,努力吸取营养、坚韧成长的情景。
2、请孩子们反复吟咏一、二句,思考一下,从构思上来说,第一句和第二句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吟诵、思考,指名回答,师生补充。
预设:
第一句说的是竹子整体的样子。
第二句主要说的是竹子的根,展现的是一个局部的、最重要的镜头。
3、这样的竹子,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多么让人欣赏。
让我们再次吟咏第一、二句,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二)学习诗歌第三、四句
1、生长在这样环境里的竹子,面对着大自然的风雷雨雪,就更加艰难了。
然而,郑燮说——教师示范吟咏三、四句(或播放吟咏录音)。
2、孩子们再仔细听一听,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了这是一丛怎样的竹子?从哪些字词的吟咏声里感受到的?
3、教师示范吟咏三、四句(或播放吟咏录音),学生倾听感受、反馈。
预设:
1)我从“千磨”二字的长音里体会到竹子受到的磨难很多,我能想象到可能有狂风刮来,暴雨打来,霜雪冷冻等,这样的情景下,竹子的成长是极为艰难的。
2)我从“万击”二字的高音,尤其是“击”字入声的顿挫里,体会到了竹子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击打,非常痛苦。
3)我从“任尔”的高音里能体会到竹子对“东西南北风”的不屑与蔑视,无论你从哪个方向吹来,无论你是寒冷的还是炎热的,无论有多大多小,我竹子永远不屈不挠。
4、坚韧刚劲、铁骨铮铮的竹子多么让人钦敬!怪不得能和“梅、兰、菊”一起成为“花中四君子”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吟咏三、四句,倾吐一下我们的理解吧!
五、知诗人
1、孩子们,“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永远是诗人心底最真的声音。
郑燮歌咏的是竹子,更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拥有竹子刚直不阿的铮铮铁骨啊!
2、请孩子们读一读郑燮的生平资料(读师编选的《郑板桥资料》),小组说一说你眼中的郑燮和竹子的相似之处。
(指名读,生讨论,师生明确)
3、孩子们,了解了竹子一样刚直不阿、不屈不挠的郑板桥,我们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六、总结咏物诗
1、孩子们,这是《古诗三首》的最后一首诗歌,让我们一起用这个问题来回顾一下三首诗歌。
2、出示课后第三题。
师:请孩子们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小组讨论,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复习、讨论、反馈,师生补充、明确。
七、作业
1、吟咏背记《竹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2】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领悟古诗的含义,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谈话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岁寒三友”又是哪三友?揭示课题《竹石》。
四、初读
1.解诗题: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诗人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人称郑板桥。
他是清代书画家,尤其擅长画竹、画兰。
3.点名读、齐读,指导字音。
五、析读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竹石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一)坚韧不拔(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咬”字极为有力,体会到什么?(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坚韧不拔性格)
2.你能想象“咬定”这一动作吗?谁可以试着将它表演出来?
3.“破岩”是什么?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
险、贫瘠)
4.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吗?(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5.指导朗读。
(二)顽强斗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坚劲”什么意思?(坚定强劲)
2.竹子遇到那些磨难、打击?(东西南北风)
3.风吹来,雨打来,竹子害怕吗(没有,任尔)
4.“任尔”可以体现竹子怎样的风骨和信念?(不畏艰难,坚强不屈)
5.想象一下,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
6.从诗人的描写中,你能够看出什么?(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借竹子表明自己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
六、品读
播放一段音乐,请学生伴着音乐朗读。
七、小结作业
作业:搜集古今中外具有同样高洁情怀的人物资料。
八、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交流: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
小结: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知道他是“扬州八大怪”之一——拓展“扬州八大怪”,知道他就是郑板桥。
可以结合一些故事来了解。
)
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
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
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到底是什么?
3.交流,在交流中展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
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他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
不拔)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抓住“坚强不屈”,深入理解: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磨——磨难、困难;击——打击。
)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在学生每一次想象后都替竹子高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4.小结诗中的竹子形象。
5.朗读古诗,读出这竹子的形象来。
四、理解诗意,拓展延伸。
1.读着这首诗,我们只是看到一株株坚强不屈、挺拔有力的竹子而已吗?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样几个故事。
2.阅读有关郑燮的故事。
(详见附件)
3.读了故事,请你谈谈此刻的感受。
4.小结郑燮竹子般的形象。
5.郑燮的绘画多选竹、兰、梅、菊,其中尤其以竹与兰画得最多,最好。
现在你明白郑燮为何如此喜欢画竹,为何还在画上留下这
一首题画的《竹石》诗呢?(小结:诗言志)
6.古人有许多喜欢竹子的,比如有一位大诗人这样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说这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7.推荐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
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以及:
竹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中四句)宋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8.文人墨客们为何如此爱竹,竹又具有哪些特别的形象呢?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去研究研究。
五、布置作业。
默写《竹石》
收集有关咏竹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