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三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检测卷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
物。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

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

D.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解析:D项是从阅读者的角度表达的,不是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C.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解析:C项张冠李戴,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的是阅读者,不是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产生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解析:D项表述太肯定绝对,原文是“几乎达到”。

答案: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村长唐三草
欧阳黔森
唐三草叫唐万财的时候,不但没有什么财,反而穷得叮当响。

本来有人想叫他叮当响的,却没有叫开。

可人家人穷志不穷,每年到青黄不接,乡里发救济粮,他也不好意思去领,相当有志气的嘛!这样的人,说什么也不能侮辱了人家。

这样,叮当响才没有取代唐万财。

他继续叫唐万财。

唐万财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家里已不再穷得叮当响,至少解决了温饱问题。

也许是叫唐万财的缘故,与他相识相伴的人,总会被“万财”这个良好的愿望所提醒。

这一时时提醒就不得不让人时时沮丧。

首先,当然是他老婆再也受不了只是一个良好愿望的折磨,离家出山打工去了。

开头还有几封信来,后来几年没了音信,再后来就干脆离了婚。

离婚的那一年,唐万财由于书教得好,转正成了一名公办教师,工资也高出了许多,当然离那个良好的愿望还比较远。

一年后,来了一批女老师,这批女老师中单身的也不少。

这时唐万财在学校资历也不算浅了,还当了班主任,再加上他为人的口碑也不错,大家就说“万财你看,你一个人也不容易,现在正是好时机,就再找一个吧!”唐万财说:“不行。


大家说:“为什么?”
唐万财说:“兔子不吃窝边草。


又过了一年,他的前妻回来了。

不见她带着一男半女回来,带的只有一点钱,可能也不多,也就是在娘家的老屋地基旁搭起了一间房,也算是有了一个窝。

大家见俩人都单身,就有人劝唐万财说:“破镜重圆也是好事。


唐万财说:“好马不吃回头草。


大家的良好愿望也只好作罢。

再过了一年,唐万财的那些女同事们基本都不再单身了,大家就笑他说:“你看,叫你早下手你不干,这回好了,看你找谁去?”唐万财说:“天涯何处无芳草。


一天,大家闲来无事,谈起了这几年的唐万财,这一谈不要紧,要紧的是“唐三草”这个名字从此诞生了,并永久地取代了“唐万财”。

桃花村地处山脉腹地,石头多,耕地少,人还不少,这就是桃花村为什么难摘贫困村帽子最要命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唐万财的父母要给儿子取那么一个有着良好愿望的名字。

桃花村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时候,唐三草已担任了村长五年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桃花村村长的事发愁的时候,唐三草走进来说:“这村长我来当。


乡领导一下子有点蒙,说:“你去当?”
支书一下子笑开了花,说:“你来当?”
唐三草说:“我来解决你们的问题,我来当村长。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桃花村的人,我太熟悉了。


乡领导和村支书异口同声说:“真的吗?”
唐三草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支书说:“你有一千多工资吧!”
唐三草说:“是。


支书说:“你知道村长的补贴吧!”
唐三草说:“知道,一百二十元。


乡领导拍了拍支书的肩说:“下一步,就是你做好广大村民的工作,必须让唐万财同志顺利当选。


支书说:“不用做工作就能当选。

他一回去,那一帮人不欢呼雀跃才怪。


乡领导正苦于桃花村没人愿意当村主任,好不容易来了个自告奋勇的,千万不能黄了。

听支书的话味道不好,有些急了,他以批评的口吻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没等支书接话,唐三草接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有人当了,他们不用选了,高兴。


唐三草回村务农的消息,一下子在竹菁乡村内炸了窝似的,一时弄得村里沸沸扬扬。

唐三草就是带着这样多的负面影响顺利地在桃花村选举中成功当选,而且是全票当选。

不能不说是印证了支书的那句话,真是欢呼雀跃呀!
投票的那天,乡里很重视,党委、政府、人大的领导同志都来了,由此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一是这是竹菁乡村这一级换届前所未有的阵容;二是全村在家的年满十八岁的群众都参加了投票,发出三百八十一张选票,收回三百八十一张选票,赞成票三百八十一张,弃权票零,反对票零,这一结果也是桃花村前所未有的;再一个前所未有就是候选人唐三草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那几个特别欢呼雀跃的人,欢呼雀跃地对唐三草说:“三草,你自己投了自己一票。

”唐三草说:“当然,我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指望别人信呀!”
那几个欢呼雀跃的人嘻嘻哈哈地说:“你相信你自己,我们更相信你。

”说完欢呼雀跃地走了。

几个月后,桃花村有百分之六十的出山打工青壮年回山创业了。

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的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桌上温馨地吃饭……
(选自《山花》,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三草原名“唐万财”,却穷得叮当响,人们经常叫他“万财”,而他的老婆因为家里穷和他离婚,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

B.唐三草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虽然收入提高了,但谈不上富有。

他有机会再婚,但由于唐三草认为“兔子不吃窝边草”而错过了。

C.桃花村因地理条件差,非常贫穷,乡领导和村支书正为村长的事发愁时,唐三草主动提出要当村长,乡领导和村支书十分震惊。

D.唐三草顺利当选桃花村村长,唐三草当选村长创造了三个前所未有,有竹菁乡村前所未有的阵容、全票通过,还有他自己选了他自己。

解析:A项,“这使唐三草内心很难受”于文无据。

答案:A
5.小说在刻画唐三草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把握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与人物相关的事件等。

比如唐三草十分贫穷,但他没有领救济粮,这体现了他有骨气;当村里没有人愿意担任村长时,他勇敢地承担并自信地投自己一票等,说明他自信、敢于担当。

答案:①有骨气(志气)。

虽然穷,但也不领救济粮。

②幽默风趣。

唐三草名字的由来充满风趣;要当村长时,风趣幽默地说“不是蒸(真)的,莫非是煮的”。

③自信,敢于承担。

当村里没有人愿意当村长时勇敢地承担,并且自信地投了自己一票。

6.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前文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

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分析,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等;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前后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从艺术手法上分析,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从表现主题上分析,能够更好地表现唐三草为民服务的精神。

答案:①在故事情节上,小说的前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的个人生活,小说的后半部分侧重写唐三草与社会的关系,增强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的前半部分,唐三草失意落魄,小说的后半部分,唐三草意气风发,前后形成对比,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③在艺术手法上,小说的前半部分,写唐三草贫穷以及摆脱贫穷的愿望,小说的后半部分,写唐三草愿望实现,前后照应,使小说结构更严谨;④在主题思想上,从写唐三草为小家奔忙,到写唐三草为大家办事,表达了对为民办事的人的歌颂,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7~9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建设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博物馆接待参观人次,从2001年的7 955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7.2亿人次,13年间增长了8倍。

对于青少年而言,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在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2014年,全国博物馆拥有近3 000万件(套)藏品,依托这些藏品在历史、文化、考古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也非常丰富。

针对藏品的研究,需要整合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教师,因此博物馆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史研究中心。

同时,博物馆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2010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把西安建设成“博物馆之城”的战略目标,随后广州、济南等城市也纷纷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口号,以此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摘编自刘世锦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4)》]
材料二
2008年起,中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开始全面免费开放,此后博物馆的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

因此,只能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

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即文化文物系统内的博物馆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如文化创意产品销售、文物巡展、社会文物鉴定及咨询等)而增加的价值总和。

2001-2014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变化情况如下图:
注:计算或比较不同时期的经济数据时,用某一时期产品的平均价值作为固定的计算尺度,这种平均价格叫可比价格。

可比价格计算出的指标,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便于对不同时期进行历史对比,以观察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摘编自苏杨等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
(2015-2016)》] 材料三
要真正了解或融入一个城市与国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参观博物馆。

北京每年接待的上亿游客中,相当一部分要参观北京的博物馆。

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通过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核心的建立,实现对旅游经济的长远影响,这也是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摘编自王小润等《博物馆能否成为旅游经济新坐标》)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01-2014年间,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最低的年份是2001年,最高
的年份是2014年。

B.除2007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较前一年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的增加值与前一年相比均呈现上升态势。

C.按2001年可比价格计算,十几年间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大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D.按当年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与按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增加值相比,二者差距最大的年份是2014年。

解析:B项,从图表上看,2003年的全国博物馆事业增加值也较前一年有所减少。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直到今天,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这种形式可以丰富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B.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独特的学习资源,以适应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激励青少年学习。

C.西安、广州等城市越来越重视利用博物馆来展现城市历史中最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元素,并以此构建城市文化品牌。

D.博物馆免费开放会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因此需要通过博物馆事业增加值来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

E.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具有非常大的贡献,这也是提升博物馆诸如宣传和教育等其他功能的关键所在。

解析:A项,“博物馆依然是通过藏品的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形式服务于公众”错,从材料一第1段看,“博物馆收藏,展示的文化遗产资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为社会公众所共享”。

D 项,“使其经济贡献逐渐弱化”错,材料二说“直接经济贡献逐渐弱化”,“直接经济贡献”和“经济贡献”不是一回事;“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全部贡献”错,材料二说的是“衡量博物馆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直接贡献”和“全部贡献”也不是一回事。

E项,“非常大的贡献”错,材料三说“博物馆对于旅游经济的拉动难以用数字衡量,它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这不足以说明博物馆对旅游经济的拉动具有非常大的贡献。

答案:BC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科研方面”,以此找准答题区间为材料一第2段,可以从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两个方面概括。

答案:①依托博物馆藏品开展的科研活动能够产生出丰富的科研成果;②博物馆可以整合一个地区的科研力量,培育出科研团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

少好学,博览众书。

弱冠
..,不应,谦
..,不就,刺史陶谦举茂才
..察孝廉
以为轻己,遂见拘执。

(赵)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

汉末大乱,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

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

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

昭坐定,仰曰:臣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

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

若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权辞谢焉。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

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

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

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

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

因涕泣横流。

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

然卒遣弥、晏往。

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

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

渊果杀弥、晏。

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

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

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

谥曰文侯。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B.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C.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D.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
解析:依据判断句式者也,表判断可排除A、D,再依据何得哉的反问句式,其中何得的意思是:怎么能够,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弱冠:古代男子18岁称弱冠。

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C.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这也是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科目,到了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D.古代官职的任免、提拔、调动都有专门的用词。

譬如文中“更拜辅吴将军”的“拜”,就是授予官职之意;这一类词我们学过很多,如迁、除、辟、授、察、选、征、拜、转等等。

解析:A项20岁为弱冠。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张昭在孙策创业时期,颇受倚重。

孙权称帝之后,他请求辞去官职,皇帝不但没有恩准,反而再拜官。

太后临终,呼他于床下,可见他是东吴重臣。

B.张昭性情刚直,朝见孙权,常常直言不讳,甚至违背圣意,以致宦官不让他进见。

结果使吴国在蜀使到来时受辱,却没有人能够为东吴挽回面子。

C.张昭受遗命辅佐孙权,忠心耿耿。

在对待公孙渊的问题上,张昭和孙权意见不合,张昭毫不退让,孙权大怒甚至拔出刀威胁要杀了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事实也证明了他是对的。

D.张昭两次被弃置不用,又两次被召回,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出孙权较为宽广的胸襟。

解析:C项孙权大怒甚至拔出刀威胁要杀了他错,依据原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孙权只是紧握住刀,而不是拔出刀。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权叹息道:假使张公在座,蜀使不屈服也会丧气,哪能再自夸呢?
(2)孙权屡次去向张昭慰问道歉,张昭坚决不上朝,孙权于是出宫,经过他家门口呼叫张昭,张昭借口病重辞绝孙权。

【参考译文】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今江苏铜山县治)。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

二十岁被推举为孝廉,不去就任。

刺史陶谦推举他为茂才,他不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于是就逮捕了他。

赵昱尽力营救,他才能免罪。

汉末天下大乱,孙策创立帝业时,就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不论政治或军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