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土地整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
行综合整治改造的工作,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效果,但在耕地管
理上仍存在质量提升不足、生态规划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
应的管理办法。
本文通过讨论土地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管
理的措施,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管理
土地整理是一项针对区域内土地进行结构调整、资源分配、综合整治的工作,可利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来对土地资源进行整理改造,能够有效的调
整居民与土地的关系,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并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经济
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土地整理项目中,耕地管理问题应受到重视,但
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耕地质量提升、生态景观规划等,因此应做好对耕
地资源的调查工作,进行准确的生态评估,重视景观生态资源的规划,从而提升
耕地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完善土地整理工作。
1、土地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
1.1 耕地质量的概念
土地所能维持的功能即土地的质量,而耕地的质量会受到自然因素及环境因
素的影响,具体体现为耕地作物的产出能力[1]。
土地整理工作中,对土地进行改
造主要是利用生物科技等技术手段调整对耕地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应对耕地进
行综合的治理,不仅对耕地的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进行整治,耕地设施同样也应
进行改造和调整。
1.2 耕地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为重视耕地面积,忽视耕地质量。
在我国的土地整理项目中,很多地方
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耕地的耕种面积,而不是改善并保护耕地的生态环境,从
而无法全面的提升耕地的生产力。
在进行土地整改之后,土地质量仍然没有得到
明显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适合开发做耕地的土地逐年减少,为了保证耕地的占用面积达标,地方政府会去开发一些荒地。
虽然荒地开发
的面积平衡了耕地面积的缺失,但荒地质量却难以满足耕地要求。
因此在土地整
理工作中并不能只看到耕地面积,而更应该提高对土地质量的重视,而土地质量
的提升带来了土地产出的增收,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
其次为忽视生态景观效益的结合。
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生态规划与景观保护
也是一项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的整理工作中往往忽视这些问题。
农村土地整理工作应重视对道路、沟渠的生态设计,应因地制宜的建造出具有地
方特色的生态景观,而不是统一标准、千篇一律,虽然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形象和
自然环境做出了改善,也提升了生产效率,但景观缺乏多样性,缺失了地方人文
特色,无法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2]。
2、土地整理项目中提升耕地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建立并完善耕地验收评估体系
我国土地管理办法规定,地方政府在使用土地时应按年度为单位依计划进行,同时采用各项措施保证耕地的总量,如果耕地总量出现减少,应及时开垦出新的
耕地,以弥补被占用的耕地面积,同时新开垦的土地还要经过农业部门的验收合格。
在进行新耕地的验收工作中,农业部门应综合考虑耕地的实际面积,同时还
应保证新耕地的质量达标。
农业部门应和相关行政部门应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
来联合验收,共同验证补充的新耕地与被占去的耕地是否达到平衡,并根据不同
区域内的耕地类型尽力相关的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制定出不同的
评估标准,从而综合判断土地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保证被占有的耕地质量得到有
效的补充。
2.2 调查后备耕地质量
我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进行开垦土地的调查工作,主要区域在西北、华北
等一些缺水、干旱、盐碱严重的地区,或者是土地薄弱、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
这些开垦的耕地由于生态环境恶劣,而在开发之前缺乏严格的调查评估,导致在
开发之后难以达到耕地质量的要求,出现严重的退化情况[3]。
因此国家在之后进
行的土地补充工作中,提高了对后备耕地的质量重视,加强了质量调查工作。
在
对后备耕地的调查中,如果发现土地质量存在不合格的问题,绝对不能盲目开发,对于合格的土地才可以进行开发。
而在开发时,也应选择合理的方法,并做好开
发之后的利用规划,保证土地在开发之后不能出现退化的情况。
同时在质量调查
工作中,还应详细的比较尚未开发和已经开发的土地资源,了解后备耕地的质量
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开发工作有规划、有目的,避免在开发时出现破坏生态环
境的问题。
2.3 建立耕地生态环境及污染管理评价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建筑业不断扩大规模,农业耕地受到经济
的影响不仅面积在减少,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其主要的污染源为废水、废气、
农药及废渣,据统计我国受污染严重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农业
耕地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所生产的农产品同样也具有毒素,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这对居民的生活和人身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应重视耕地环境及污染管理,从源头上解决食品健康问题。
土地整理工作固然扩大了耕地的数量与面积,同时
也提高了农业的相关设施,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但如果忽视了土地污染管理,
导致耕地已经受到或将会受到严重的污染,那么所有实施土地整理的工作都难以
发挥真正的效果,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进行土地整理开
发时,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对耕地周边的环境,包括池塘、河沟、垃圾等进
行评估检测,保证耕地及环境能够达到国家标准,水源符合灌溉要求,否则不能
予以开发。
在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验收工作时,应做好整理前和整理后的土地比较,评价项目是否真正的改善环境,提升土地质量,从而保证项目的验收合格[4]。
2.4 协调用地资源
开发和利用耕地资源应使全区域内的土地总量达到动态的平衡,根据土地保
护规划以及耕地开发规划来实施工作。
在土地的开发规划工作中,应协调好用地
资源,划分好适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和限制区域,综合考虑各区域的经济、地形、
气候等因素,加强土地整理工作,将开垦难度较小、土地不易退化、生态环境良
好的土地作为后备耕地资源,全面提高耕地的利用率,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块作为
耕地规划,适合林业的发展的地块作为造林规划,从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
利用价值。
2.5 合理规划生态景观资源
目前,我国在耕地管理中整合生态景观资源工作存在一定难度,而随着国家
的不断发展,耕地景观资源也应加以重视。
在这方面可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将
生态景观规划融合入耕地的质量管理工作中。
在进行土地整理时,将耕地周边的
河川、沟渠、丘陵等壮美的生态景观,与乡村、农田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实现
乡村发展和优美生态环境的结合,完美的呈现新农村面貌,体现地方特色,从而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
农村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应重视对耕地质量的管理工作,为土地资源的健
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工作不仅因重视耕地面积,还应加强质量提升,注重对耕地的评估验收,做好后备耕地的调查工作,重视生态环境的评估与保护,协调用地资源,合理规划生态景观资源,从而促进土地整理工作的规范化、生态
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构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39.
[2]李建房.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1):440-441..
[3]赵磊.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6):30-32.
[4]王永刚.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2,(3):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