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45472_聚铬交联PPG_预交联组合调驱技术在海上油田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2卷第4期 辽 宁 化 工 Vol.52,No. 4 2023年4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April,2023
聚铬交联PPG预交联组合调驱技术
在海上油田的应用
徐良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
摘要:目前渤海油田已经逐步进入高含水期,其中Q油田存在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储层非均
质性强,存在水流优势通道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储层进行降水增油。

通过实验研究和现场实例描述了
聚铬交联PPG预交联组合调驱技术在Q油田的实际应用情况,实际证明,此项技术对海上油田适应性
较好、效果较为明显。

为海上油田降水增油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可以指导未来海上油
田调剖调驱技术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交联体系;调驱技术;海上油田;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E3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35(2023)04-0561-03
渤海Q油田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根据测井解释资料,该油藏纵向上存在严重的非均质性,通过示踪剂解释资料、动态分析结果,注入井与各受益井连通性较好,在多个方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水流突进,亟需适用于本油田情况的高效的稳油控水技术以实现油田的增油降水稳产[1-6]。

针对目前Q油田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储层非均质性强,存在水流优势通道问题,结合海上平台空间小、快速生产的特点,先在水流优势通道方向上,使用聚铬交联体系进行封堵,有效抑制水流突进,然后注入PPG预交联体系段塞,在次要方向上扩大驱油面积“调、驱”结合,两者并重。

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具有良好的油藏适应性、运移能力、封堵性能和洗油性能的体系浓度、段塞组合,并在C 井组开展了矿场试验[7-11]。

1 体系优选
聚铬交联体系成胶强度可控,长期热稳定性好,可以有效封堵高渗层。

PPG预交联体系增粘性好,能有效改善油水流度比,多重组分强化调驱协同作用,完全实现在线。

针对C井组油藏情况,对体系进行一系列实验评价。

1.1 体系浓度优选实验
1.1.1 聚铬体系
在Q油藏条件下,从聚合物浓度、重铬酸钠浓度、硫代硫酸钠及亚硫酸氢钠浓度四个方面进行优选调剖体系配方。

实验方法与目的:采用单一法用现场注入水配制不同浓度组分的交联聚合物溶液,放入恒温箱观
察体系的成胶时间和强度,根据成胶时间和成胶强
度优选产出各个组分浓度。

实验结果见图
1。

图1 聚铬体系成胶情况
结果表明,随聚合物浓度、交联剂重铬酸钠、硫代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浓度增加,成胶强度而增大,成胶时间而减小。

考虑亚硫酸氢钠能够有效控制成胶时间,Q油田区块属于高孔高渗油藏,建议实际实施时增大亚硫酸氢钠浓度至200 mg/L,保证现场实施的可控性。

1.1.2 PPG预交联体系
通过乳液聚合物+预交联颗粒不同浓度复配,对体系浓度进行优选。

在地层温度观察7天后,
562 辽 宁 化 工 2023年4月
2 500 mg/L乳液聚合物+500 mg/L预交联颗粒的表观粘度保持在15.2~23.8 mg/L。

1.2 注入性实验
1.2.1 聚铬体系
制作60 cm岩心,饱和油,59 ℃恒温条件下,用现场注入水配制聚铬体系溶液,以1 mL/min流速向填砂岩心注入配制好的交联聚合物溶液0.5 PV,再开展后续水驱,测量岩心不同位置的压力变化,考察堵注入能力,实验结果见图2。

图2 深部运移性能评价结果图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注入量的增加,P3点压力有所升高,说明体系能够运移到地层深部,注入性良好。

1.2.2 PPG预交联体系
采用60 cm岩心,平均渗透率为3 000 mD,油藏温度下开展PPG预交联体系注入性实验,体系为乳液聚合物+预交联颗粒,水驱至含水98%+注入体系0.3 PV+后续水驱至含水98%。

实验结果表明,压力随注入PV数的有所上升,但升高幅度不大,对注入性不造成影响。

1.3 封堵性实验
采用30 cm长、渗透率为2 500~6 000 mD的7组均质岩心,用现场注入水配制聚铬体系溶液,以1 mL/min流速向岩心注入配制好的体系溶液0.5 PV,59 ℃恒温放置5 d,进行岩心封堵实验,观察注入前后渗透率变化情况,以评价体系的注入性及封堵性。

物模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聚铬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上都实现了有效封堵,封堵率达92%以上,能够满足目标油藏封堵需求。

1.4 提高采收率实验
采用三层非均质人造岩心,厚度分别为2.5cm、2.5cm、60cm,渗透率分别为2500mD、3000mD、3500mD,模拟油藏温度下,饱和地层原油,使用现场注入水进行驱替,分别使用水驱、水驱+聚铬体系+水驱、水驱+PPG预交联体系+水驱、水驱+聚铬体系+PPG预交联体系+水驱进行驱替,最终得到最终采收率。

结果如表1。

表1 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
驱替方式最终
采收率/%
提高
采收率/%
水驱27.3 - 水驱+聚铬体系+水驱39.2 11.9 水驱+PPG预交联体系+水驱35.6 8.3
水驱+聚铬体系+PPG预交联体系+水驱54.1 26.8 实验结果表明,组合调驱提高采收率幅度较高,为26.8%,因此推荐组合体系进行注入。

1.5 产出液处理实验
将目标油田原油分别与注入水、PPG预交联体系混合(油水比=1∶9、2∶8、3∶7),高速搅拌后放置59 ℃烘箱,根据破乳情况,适时加入破乳剂,对比观察油水混合物乳化及破乳情况,结果见图3。

图4 产出液处理效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PPG预交联体系对目标油田原油有一点乳化作用,但对产出液的后续处理影响不大,不会给平台处理带来压力。

2 调驱现场实施工艺
聚铬体系段塞通过调剖控制集装箱,控制聚合
第52卷第4期 徐良:聚铬交联PPG预交联组合调驱技术在海上油田的应用 563
物的注入。

通过交联剂罐,控制交联剂的注入。

PPG预交联体系采油在线设备,通过注入撬控制体系的注入,实现完全在线。

体系经高压计量泵计量后泵入注入井高压来水管线,与高压来水一起经静混器初步混合,再沿注水管线、入井管柱进一步充分混合进入目的层。

3 矿场实施效果评价
3.1 封堵效果评价
压降曲线和吸水指示曲线是判断调驱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调驱后压降曲线明显变缓,吸水指数曲线上移,表明高渗条带得到有效封堵。

3.2 增油效果评价
C井调驱后,调驱液增强了部分受益井方向的注入波及效果,出现明细降水增油趋势,同时抑制了其他受益井产油递减趋势,措施后5个月,累计增油5 137 m³。

4 结论
1)聚铬交联体系成胶强度可控,长期热稳定性好,可以有效封堵高渗层。

PPG预交联体系增粘性好,能有效改善油水流度比,两种体系协同促进作用,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

2)聚铬交联PPG预交联组合调驱技术在海上油田实施效果明显,对高渗条带起到了有效封堵,达到了控水增油的效果,为未来海上油田化学驱增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海波.中低渗油藏提高调驱剂成胶质量研究与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21,37(11):55-58.
[2]焜
魏,郑继龙,刘浩洋,等.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储层渗透率级差界限实验[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21,22(05):6-9.
[3]吴清辉,吕国胜,朱立国,等.QHD32-6油田深部液流转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化工,2017, 46 (09):897-899.
[4]李鹏冲,李建晔,鞠野,等.弱凝胶调驱注入速度对措施效果的影响研究[J].辽宁化工,2021,50(11):1651-1653.
[5]吕国胜,李建晔,鞠野,等.D油田高渗砂岩稠油油藏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J].辽宁化工,2021,50(07):954-957.
[6]邹剑,苑玉静,韩玉贵,等.多段塞组合增效技术在渤海聚驱后油田的研究与应用[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21,29(10):25-29.
[7]黄勇,王筱晔,温小娟,等. 深部调驱结合注水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应用[C].第十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石油石化专题论坛论文集.,2021:137-140.
[8]吴慎渠,华科良,宁凯,等.海上油田调剖调驱在线注入工艺对比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21,47(05):46-47.
[9]王恩成.复合凝胶调驱体系室内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05):91-98.
[10]王恩成.复合凝胶调驱体系室内实验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05):91-98.
[11]杜娟.海上低渗透油藏新型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J]. 当代化工,2022,51(04):766-769.
Application of Polychrome Crosslinked PPG Pre-crosslinked Combined Profile Control and Flooding Technology in Offshore Oilfields
XV Liang
(CNOO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rilling&Production Co, Tianjin 30045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Bohai oilfield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high water cut stage. Among them, Q oilfield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high water cut, high recovery degree, strong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dominant water flow channel. It is urgent to reduce water cut and increase oil production in the reservoir. In this pape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olychrome crosslinked PPG pre-crosslinked combined profile control and flooding technology in Q oilfield was described through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field examples. The practice showed that this technology had good adaptability and obvious effect on offshore oil fields. It provides valu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precipitation and oil increase in offshore oil fields, and can guide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profile control and flooding technology in offshore oil field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rosslinking system; Profile control and flooding technology; Offshore oil field; Experimental stud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