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地震区划图介绍-李山有简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确定性方法(时间概念明确,未
来100年)
3.第三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90年完成
名 称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50年超越概率10%) 主 编 高文学和时振梁 比 例 尺 1:4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明确,50年
超越概率10%) 4.第四张全国地震区划图,2001年8月1日实施,国家标准
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俞言祥、李山有) 建立全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供典型地区 区划图预编和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使用。工 作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2个方面,一是确 定我国地震动衰减关系分区,二是确定我国 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唐荣余)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李小军、赵凤新)
VI-4 IV
40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VI-2 VI-1VI-3乌鲁木齐 Nhomakorabea40
VI-5
35
V1 V2-3 V2-2
西宁
III-5
银川 兰州
呼和浩特
北京 天津
35
III-7
石家庄 太原
III-6
III-4
西安
III-3 济南
郑州
30
V3-1 V4-3
拉萨
III-2
南京 合肥
30
V2-1
成都
III-1
上海 杭州
2. 编图主要工作
工作组1:地震构造环境分析与基础图件编制 工作组2: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工作组3: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工作组4:地震动衰减关系建立 工作组5:区划参数场地影响调整 工作组6:全国区划图编制
2. 编图主要工作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图件编制(徐锡伟、吕悦军) 搜集整理10年来取得的活断层研究、大城 市活断层探测、地震目录、中强地震考察、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和地震基 础研究资料,编制有记录以来的破坏性地 震目录,编制地震物理场图件,编制地震 构造区等成果图件。 已经逐项通过验收(专家组长:时振梁)
古浪萨嘎玛多pgapga变化变化提高提高不变不变降低降低tgtg变化变化提高提高谱提高谱提高谱提高谱提高谱基本不变谱基本不变不变不变谱提高谱提高谱不变谱不变谱降低谱降低降低降低谱基本不变谱基本不变谱降低谱降低谱降低谱降低pgapga提高提高tgtg降低地级市为邢台泰安青岛降低地级市为邢台泰安青岛pgapga降低降低tgtg提高为古浪萨嘎提高为古浪萨嘎pgapga降低降低tgtg不变为玛多四代图不变为玛多四代图tgtg045s045s基本设防地震动基本设防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极罕遇地震动罕遇地震动罕遇地震动政府政府开发商开发商造价造价地价地价2525税收税收553030运作成本运作成本1010利润利润40405050房屋造价房屋造价2020设防加速度设防加速度02g02g以下时每增加一个等级每平方米造价增加比例不超以下时每增加一个等级每平方米造价增加比例不超5353占房价占房价1103g03g提高到提高到04g04g每平方米造价增加每平方米造价增加124124占房价占房价2525六层框架混凝土楼房案例六层框架混凝土楼房案例标准编制单位标准编制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编制情况介绍
2013年9月24日
1.第一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56年完成
名 主
称 编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李善帮
比 例 尺 1:500万
表达方式
烈度,确定性方法(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
2.第二张全国地震区划图,1977年完成
名
主
称
编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比 例 尺 1:300万
国家地震局编图小组(邓起东主编)
(1999、2001、2004和2007年)联测数据
数据量: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1051个站点数据
4. 基础资料
-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编制
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 (1:600万)
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1:600万)
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
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5. 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思路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带划分
本次地震带划分是在以往区、带划分的基础上,进
行局部调整,在5个地震区中划分出24个地震带
鄂尔多斯、阿拉善两个地块暂定名为地震统计区
东北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及东海地震区未进一步划
分出地震带
地震区带划分图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45 45
1. 编图技术思路—编图原则
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地震区划的最新科研成果和 最新基础资料,综合分析我国地震构造环境 着重考虑高震级潜在震源划分及震级上限确定、 大震复发周期评价、大震近场衰减关系建立、场 地地震反应谱调整方案等环节的可靠性 科学考虑各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采用概率地震 危险性分析方法 充分考虑建筑物抗倒塌设防要求 编制用于一般建设工程、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 反应谱特征周期表征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目录
以《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 纪~公元1911年) 及《中国近代地震目录》 (公元1912-1990年,Ms≥4.7)为基础,结 合《中国地震年报》、《中国地震详目》, 《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国震例》 等其它目录,编制了1990.01-2007.12破坏 性地震目录。新增地震1069个。
2. 编图主要工作
区划图编制(高孟潭、温增平、潘华) 开展若干区域地震区划图预编工作 开展不确定性研究工作 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研究和编图方法研究 编制全国地震区划图 地震区划图结果的分析论证
3. 编图科技基础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防御与应 急救援技术研究”(总经费:3300万) 中下设课题“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 究”(经费:1030万)为全国地震区划 图编制提供了科技支撑。
4. 基础资料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编制
编图依据: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
库、中国第三代和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中的相
关基础图件
数据种类:震源机制解、断层滑动资料、水
压致裂资料、应力解除数据、钻孔崩落数据
数据总量:1720条
4. 基础资料
-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编制
数据来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四期
中国大陆地壳厚度图 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埋深图
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4. 基础资料-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编制
补充和完善全国统一的M4.7级以上历史强震
目录,编制全国地震震中分布图 (1:250万)
补充建立全国1970年以后M2.0-4.6级中小地
震目录及震中分布图
4. 基础资料-中国及邻区的破坏性地震地震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发生率确定技术
三级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途径
○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数据估计方法(特
征地震、滑动速率、GPS)-高震级潜源 ○ 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光滑方法研究-背景 潜源 ○ 基于模型的年平均发生率发生方法-地震 带
3. 编图科技基础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技术
扩充了强震数据库 中国大陆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
4. 基础资料
-中国综合等震线图编制
方法:以第三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为基础,
补充1980年以后破坏性地震等震线资料,生
成新一代全国综合等震线图
4. 基础资料
-中国地震构造图编制
依据新补充的资料,根据地震构造学、
活动构造学、地震地质学等相关术语 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中国大陆及其邻 区地震构造图(1∶250万)。
地震区带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两级划分发展到三级划分 增加地震构造区划分作为中间控制环节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区带划分
地震区划分
基本沿用第四代区划图地震区的划分方案,在全 国划分出8个地震区,分别为:台湾地震区、华 南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东北地震区、青藏地震 区、新疆地震区、南海地震区和东海地震区。其 中东海地震区是新增加的,局部边界有所变动 在东海海域,依东海盆地、钓鱼岛隆起新划分出 一个东海地震区,东以冲绳海槽为界,南接台湾 地震区,北邻朝鲜半岛,西靠长江下游—黄海地 震带与长江中游地震带
1990 年-2007 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 M L ≥4.7 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4. 基础资料
-中国及邻区的现代中小地震目录
地震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省的分析预报中心, 以此地震资料为基础,参考对比中国地震台 网中心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测报告》 建立了1990年-2007年底中国大陆及邻区 2.0≤ML≤5.0中小震地震目录,共记录地震 112629次
4.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1:250万)编制 中国地震构造图(1:250万)编制 中国综合等震线图(1:400万)编制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图(1:600万)编制 中国现今地壳形变图(1:400万)编制 中国地球物理场图件(1:600万)编制
中国大陆1°×1°布格重力异常图
名 称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比 例 尺 1:400万 主 编 胡聿贤, 副主编:高孟谭 张培震 薄景山 陈国星 谢富仁 表达方式 有效峰值加速度(EPA)、特征周期(Tg)和场地调整
表(两图一表),一般场地条件,概率方法,时间概念 明确,50年超越概率10%
汇报内容
1. 编图技术思路 2. 编图主要工作 3. 编图科技基础 4. 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5. 潜在震源区划分 6.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 7. 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 8. 土层调整方案 9. 大震、特大震与中震的比例关系 10. 编图结果及分析 11. 国标文本修订
武汉
VIII
25
V3-2 V4-1
20
昆明 贵阳
II-1
长沙
南昌
福州 台北
20 15
II-2
南宁 广州 澳门 香港 海口
V4-2
15 80 90 100
I-1
I-2
VII
10 5
VII
110 120
南海诸岛
5. 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
地震构造区在划分潜在震源区中的控制作用
控制地震统计区(带)内不同地区之间背景地震活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谢富仁、潘华) 为编制新一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所采用的地震活 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 数与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围绕总 体目标,划分三个任务组进行实施 2011年6月23日通过验收(组长:张国民)
2. 编图主要工作
动强度和频度的差别;
在西部地区,通过发震构造模型合理确定不同构造
部位的震级上限,增强潜源划分的科学性;
在东部地区,通过地震构造区合理利用构造类比和
地震活动性分析合理确定震级上限,尽可减少漏判;
中国及邻区地震构造区分布图
77
5. 潜在震源区划分
与四代图综合方案衔接 充分考虑活动块体边界的作用 西部强调构造模型类比 东部强调多种资料综合 潜在震源区信度评级 考虑不确定性的保守考虑
3. 编图科技基础
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
潜在震源区构造类比模式化与定量化
○ 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原则 ○ 活动块体边界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发震构造模型与高震级潜源划分 ○ 不同构造类型震级上限统计公式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分析与处理方法
○ 潜在震区震级上限不确定性 ○ 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综合研究场地类别划分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 调整方面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比较现有 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及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 方法,提出区划图适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和 区划图的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思路。 开展专家咨询,考虑与行业抗震设计规范相关 内容的协调,确定场地影响地震动参数调整的 原则和不同分类场地上区划图地震动参数(峰 值加速度和反应谱参数)的调整方案。 2011年6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薄景山)
抗震设防水准分区(四级设防、一级分区)
典型房屋建筑价格构成与抗震成本分析
3. 编图科技基础
USGS合作 课题组与美国地震区划编图组保持了密切 的合作关系。涉及潜源划分、活动性参数 确定和衰减关系、抗倒塌概率水准等方面。 美国地震区划图主编多次来华交流。课题 组也多次赴美交流。 GEM合作 以技术顾问名义,参与了全球地震模型 (GEM)工作,对本课题成果提炼起到了 重要作用。部分专家已经直接参加了该项 目的研究工作。
东西分区—强弱分区 提出了新的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
3. 编图科技基础
场地影响双调整技术
场地影响五类划分 ○ 提出了软硬基岩的概念
地震区划参数土层影响双参数调整表 ○ 修订了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 ○ 提出了反应谱平台高度调整表
3. 编图科技基础
抗倒塌地震区划系列方法
建筑抗倒塌概率水准 中震、大震与特大地震比例关系
2. 编图主要工作
地震区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陈国星、周本刚)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工作基础 上,根据最新资料和认识,修订中国地震区、 带划分方案;以四代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 方案为基本框架,同时吸收年十年来城市活 断层探测评价结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 价结果及其他新资料、新成果,综合给出一 套新的全国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不确定 评价结果。 2010年3月通过验收(专家组长:邓起东)
3. 编图科技基础
研究课题产出了新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理 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为区划图的编制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和科技部的验收, 验收专家组对课题研究成果给出了高度评 价。 基于项目取得的成果和实际应用,科技部 授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十一五 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荣誉。 验收专家组组长陈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