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六十九中八年级物理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五四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十九中2015~2016 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一.选择题
1.下列估测值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7cm
B.某一路段汽车限速600km/h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D.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 次/分
2.一位同学做“探究影响降落伞下落时间长短的因素”的实验,她认为降落伞下落时间长短与降落伞的质量有关,于是她用两个质量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降落伞进行实验探究,就她认为“降落伞降落时间长短与降落伞的质量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
3.如图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木块的长度分别是()
A.1cm 6.5 cm B.1cm 4.50cm
C.1mm 6.5 cm D.1mm 4.50cm
4.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
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C.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
D.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5.“小小竹排江中游”和“巍巍青山两岸走”选择的参照物依次是()
A.竹排,青山B.青山,竹排C.江水,河岸D.青山,河岸
6.测得某同学身高是1.653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用尺子的分度值是1mm B.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再
向下估读一位 C.该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650m
D.末位数字是估计数字
7.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上升B.汽车行驶C.雪花飘落D.花香扑鼻
8.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 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 .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C .兔子在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
D .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小
9.某城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 45km/h .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如图是警察和女士的对 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女士不懂得速度的含义
B .60km/h 等于 16.67m/s
C .若按 60km/h 的速度行驶,7min 女士行驶的路程是 7km ,所以女士不该交罚款
D .因为女士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60km/h ,大于 45km/h ,所以女士应交罚款
10.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重庆驶向成都,若重庆至成都约为 3.2×105m ,
则( )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m/s
B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m/h
C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km/s
D .该汽车只要 4 小时就可到达成都
1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 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B.C.D.
12.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A.小张速度最大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
二、简答题
13.如图甲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所测铅笔的长度为.乙图是用停表测量的时间,其读数为.
14.某人用刻度尺测同一个木块长度时,记录下五个数据:
①7.88cm ②7.89cm ③7.87cm ④7.01cm
⑤7.86cm.其中错误数据是(填序号即可),木块的长度
是.
15.单位换算:
9m= nm;
2.8m= km;
1800s= h;
10m/s= km/h.
16.当用手缓慢推动课本向前运动时,如图钢笔随着课本一起缓慢运动,那么钢笔相对于桌面是的,相对于书是的,这就是.
17.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如果用力拉尺测量,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8.某人骑自行车,经过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速度.根据如图给出的路程﹣时间的图象和图表资料,由图象可知运动最快的是段(选填图中的字母),这段的速度是
m/s.
19.图为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情况.他在这100m 运动过程中做的(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20.在百米比赛时,在终点计时的裁判先看到发令枪烟,再听到枪声,这个现象说明
了,裁判员应该看到烟开始计时,若是听到声音开始计时,某同学的百米成绩是
14.14s,则实际成绩应是s.
21.如图是研究声音传播的装置,内部固定一个电铃,当逐渐向外抽气时,现象是
说明了.
22.如图所示,是小红同学测物体A 的长度,其测量结果记为7.30.请你利用所学的测量长度的物理知识,指出小红在测量中的错误:
(1);
;
(3);
(4).
23.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象.
24.小聪一家去北京旅游,在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北京,最快需要h.
25.看图中的漫画,和你同学一起追踪小聪家里用的电能的来源,说出下列情形包含哪些能量间的转化:,.(如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写出另外两种)
26.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提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可能与伞的绳长、伞的形状、伞的面积、伞的总质量、伞释放的高度有关.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认真地进行了6 次试验,并作了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探究降落伞滞空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要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总质量的关系,某同学选择1 和3 两组数据,有同学认为不可以,请你说出不可以的原因.
(3)比较1 和2 两组数据可知:
(4)比较4 和5 两组数据可知:.
27.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cm、内径10mm 的均匀玻璃管进行实验,在管内
)该实验的原理是.使用的测量工具有,.
小雪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根据小雪的实验数据,请你用“实心圆点”在图中标出不同时刻气泡的位置,并将这些点用光滑曲线连接起来.
(3)根据探究过程及图象分析小气泡做的什么运动?
28.如图野兔在草地上以10m/s 的速度向前方50m 处的树洞奔跑,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 处以40m/s 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野兔能否安全到达树洞?(要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计算过程)
黑龙江省哈尔滨六十九中2015~2016 学年度八年级上学期月
考物理试卷(9 月份)(五四学制)
参考答案与试题
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估测值中,不符合实际的是()
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7cm B.某一路段汽
车限速600km/h 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2m/s D.正常人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70 次
/分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
【解答】解:A、新铅笔长度约17cm,故A 符合实际. B、汽车限
速一般为60km/h﹣﹣120km/h 之间,故B 不符合实际. C、人正
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故C 符合实际. D、正常人脉搏跳动的
次数约为70 次/分,故D 符合实际.
故选B.
【点评】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2.一位同学做“探究影响降落伞下落时间长短的因素”的实验,她认为降落伞下落时间长短与降落伞的质量有关,于是她用两个质量不同,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降落伞进行实验探究,就她认为“降落伞降落时间长短与降落伞的质量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假设C.进行实验D.分析论证
【考点】物理学方法.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她认为“降落伞降落时间长短与降落伞的质量有关”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学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解决此题要根据科学探究的环节进行分析解答.
3.如图所示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木块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木块的长度分别是()
A.1cm 6.5 cm B.1cm 4.50cm
C.1mm 6.5 cm D.1mm 4.50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起始端没从0 开始,把6.00cm 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6.00cm 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1)图示刻度尺1cm 又分为10 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木块的起
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2.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6.50cm,木块长度为6.50cm﹣
2.00cm=4.50cm.
故选D.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
A.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
度尺尺面垂直 C.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 D.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
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考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分析】①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错误不是误差.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读数方法.
【解答】解: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时: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这些都是错误.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才是误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5.“小小竹排江中游”和“巍巍青山两岸走”选择的参照物依次是()
A.竹排,青山B.青山,竹排C.江水,河岸D.青山,河岸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在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
【解答】解:“小小竹排江中游”的意思是说“竹排”在运动,“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说“青山”在运动. A、选取参照物时,一般不选取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否则的话研究对象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故A 错误;
B、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和青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竹排在运动;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与竹排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在运动,B 符合题意;
C、以江水为参照物,竹排顺水而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竹排处于静止;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处于静止,C 错误;
D、以青山为参照物,竹排在运动;但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是静止的,故D 错误.
故选B.
【点评】该题以古诗句为背景,通过参照物的选取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测得某同学身高是1.653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用尺子的分度值是1mm B.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再
向下估读一位 C.该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650m
D.末位数字是估计数字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一个测量结果就可以看出刻度尺的分度值.【解答】解:身高是1.653m,则说明最后一位“3”是估计的,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倒数第二位的“5”是准确的,也就是该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1.65m;“5”的单位是厘米,故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cm;故AB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点评】测量时,记录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的单位代表了刻度尺的分度值.
7.下列情况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物体上升B.汽车行驶C.雪花飘落D.花香扑鼻
【考点】机械运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就看它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解: A、物体上升,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
意; B、汽车行驶,汽车的位置相对于地面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
意; C、雪花飘落,雪花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D、花
香扑鼻,是分子运动,是扩散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8.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以兔子为
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C.兔子在睡觉时
肯定是静止的 D.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
的平均速度小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通常用控制变量法,即:时间相同时,比运动路程的长短,运动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相同时比运动时间,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当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则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平均速度则是路程与其相应时间的比值(所有的时间都计算在内)
【解答】解:A、兔子在前半程比乌龟用的时间少,在整个路程则比乌龟用的时间长,运动较慢,故A 说法错误.
B、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与兔子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乌龟是运动的,故B 说法正确.
C、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若以乌龟为参照物,则兔子是运动的,此C 说法错误.
D、在全程中,兔子与乌龟运动路程相同,而乌龟用的时间少,所以平均速度大,故D 说法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的运用及对平均速度概念、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9.某城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5km/h.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如图是警察和女士的对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女士不懂得速度的含义
B.60km/h 等于16.67m/s
C.若按60km/h 的速度行驶,7min 女士行驶的路程是7km,所以女士不该交罚款
D.因为女士路程与时间的比是60km/h,大于45km/h,所以女士应交罚款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错解分析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判断是否超速是根据瞬时速度而非平均速度判断,平均速度对应的是时间和位移,瞬时速度对应的是时刻与位置.
【解答】解:A、女士说的是平均速度,警察说的是瞬时速度,女士和警察产生矛盾的原因是对速度的认识不同,故女士不懂得速度的含义,故A 正确.
B、60km/h=60×m/s=16.67m/s,故B 正确.
C、若按60km/h 的速度行驶,7min 女士行驶的路程是7km,但该不该交罚款与开车速度有关,不是通过的路程,故C 错误.
D、利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该女士开车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60km/h,大于45km/h,所以女士应交罚款,故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瞬时速度指的是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或在某一时 刻的速度.时间在时间轴上是“段”,时刻在时间轴上是“点”,位移的大小等于首末位置的距离,路 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
10.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重庆驶向成都,若重庆至成都约为 3.2×105m ,
则( ) A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m/s B
.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80m/h C .该汽车的行驶速
度是 80km/s
D .该汽车只要 4 小时就可到达成都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错解分析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从汽车上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 80km/h ,由公式 t=可求得从重庆至成都所需要的 时间.
【解答】解:由汽车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 v=80km/h ,故 A 、B 、C 都不正确. 已知从重庆至成都约为 s=3.2×105m=3.2×102km ,
则由 v=得:
时间 t==
=4h ,故 D 正确. 故选 D .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应用和里程表的认识,关键要学会认识里程表和单位的换算,这 是本题的难点.
11.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中 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图析法.
【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可知A 和B 都是错误的;由题干中的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C 和D 的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答】解:由题干中的图象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A、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
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长,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做纵轴的平行线,可以发现甲的运动路程长,说明了甲运动快,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运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的运动路程长,速度大,故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尤其是路程与时间图象中物体速度的判断,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突破.
12.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km/h 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m/s 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km.则()
A.小张速度最大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D.三人速度一样大
【考点】速度的计算;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运动快慢的比较.
【分析】计算出小李的速度后,全部统一单位,比较就行.
【解答】解:小王速度10m/s=36Km/h.
小李速度
.小张速度
36km/h.所以三人速度相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运动快慢的比较,单位的换算.
二、简答题
13.如图甲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所测铅笔的长度为 3.30 .乙图是用停表测量的时间,其读数为2min6s .
【考点】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①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 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 0 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 0 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 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mm ,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铅笔左侧 与 2.00cm 对齐,左侧与 5.30cm 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 L=5.30cm ﹣2.00cm=3.30cm .
②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 0.5min ,指针在 2min 和 3min 之间,分针示数为 2min ;大盘的分度值是 0.5s ,而大盘指针在 6s ,因此秒表读数为
2min6s . 故答案为:3.30;2min6s .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刻度尺和秒表的分度值和读数,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需要熟练掌握.
14.某人用刻度尺测同一个木块长度时,记录下五个数据:
①7.88cm ②7.89cm ③7.87cm ④7.01cm
⑤7.86cm . 其中错误数据是 ④ (填序号即可),木块
的长度是 7.88cm .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最终测量结果的计算应排除无效 数据和错误数据,同时按照四舍五入的要求测量结果仍应保留一位估计值.
【解答】解: 第④个数据的准确数与其它四个不
同,是错误的;
木块的长度为 L=≈7.88cm . 故答案为:④;7.88cm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的认识,及减小误差的途径,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 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15.单位换算:
9m= 9×10
9 nm ; 2.8m= 2.8×10﹣ 3 km ;
1800s= 0.5
h ;
10m/s= 36
km/h .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长度、速度不同单位间的换算,运用不同单位间的具体关系,利用数学上的运算 就可解答.
【解答】解:①因为 1m=109nm ,所以 9m=9×109nm ; ②因为 1km=1000m ,所以 2.8m=2.8×10﹣3km ;
③因为 1h=3600s ,所以 1800s=1800×
h=0.5h ;
④1m/s=3.6km/h ,所以 10m/s=10×3.6km/h=36km/h . 故答案为:9×109;2.8×10﹣3;0.5;36.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换算过程,应注意只对单位进行换算,倍数不能参与到计算中.
16.当用手缓慢推动课本向前运动时,如图钢笔随着课本一起缓慢运动,那么钢笔相对于桌面是
运动的,相对于书是静止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相对于所选取的参照物而言的.关键是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若改变则是运动的;若不变,则是静止的.【解答】解:如图钢笔随着课本一起缓慢运动,以桌面为参照物,钢笔与桌面上的某一点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钢笔相对于桌面是运动的;但钢笔与书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钢笔相对于书是静止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运动;静止;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17.用塑料皮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如果用力拉尺测量,则测量结果比真实值偏小(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皮尺的弹性是比较好的,用力拉伸皮尺的刻度就变得不准了,就变成了我们俗话说的大尺.
【解答】解: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偏小.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测量工具的了解,注意区分分度值的拉长变大后,但分度值的读数没有变化,其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18.某人骑自行车,经过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速度.根据如图给出的路程﹣时间的图象和图表资料,由图象可知运动最快的是 E 段(选填图中的字母),这段的速度是20 m/s.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根据图象分析速度的大小;利用v=计算该段速度.
【解答】解:由图可知,图象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象,因速度为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越大,即速度越大,可知,E 段路程中图象反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最大,即速度最大;
行驶E 段通过的路程s=2000m﹣1000m=1000m,所用时间t=300s﹣250s=50s,
E 段的速度
v===20m/s.故答案为:
E;20.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路程时间图象的识别能力,某一段的速度应图象中路程之差除以时间之差,不能是某一点的路程除以时间.
19.图为某同学百米赛跑的情况.他在这100m 运动过程中做的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他的速度在不断变化(或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8m/s .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相同的路程,或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相同的时间;已知总路程和总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他在0﹣﹣15m 运动的速度为:v1===5m/s;
他在15﹣﹣35m 运动的速度为:v2=═=10m/s;
他在35﹣﹣52m 运动的速度为:v3===8.5m/s;
他在52﹣﹣70m 运动的速度为:v4===9m/s;
他在70﹣﹣100m 运动的速度为:v5==≈8.57m/s.
通过计算可知,他在这100m 运动过程中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为他的速度在不断变化(或相
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
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