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十年——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过十年
——记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谭立心
壮实的身材,朴素的衣装,一双总是沾满尘土的皮鞋,一幅与年龄不搭调的沧桑面孔,一双充满睿智的眼睛;从新人到老员工,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始终如一的作风;从普通工人到管理人员,从工作到家庭始终如一的关怀。
他,就是“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三比一创优秀职工”——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嘉绍跨江大桥项目经理——谭立心。
谭立心,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路桥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1997年本科毕业后进入施工一线,至今已有13个年头。
先后参与或主持建造了厦门海沧大桥、新会崖门大桥、南宁永和大桥、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嘉绍跨江大桥。
现任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嘉绍跨江大桥项目经理。
13年里,他始终如一的坚守在施工一线,凭借踏实的作风,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众多骄人的成就,而其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平易近人的生活作风更影响和带动了周围大批的年轻人,履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神圣而光荣的责任。
“对于桥梁施工而言,没有环境是一模一样,没有方案是可以照搬的,只有不断的去改变和适应才能取得成功”——谭立心
2002年,作为广西省南宁市新地标的南宁永和大桥开工建设,时年仅27岁的谭立心被任命为项目副经理兼技术主办委以重任,成为当时长大一分公司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
南宁永和大桥全长1402.152米,其中主桥长398.72米,宽35米,桥型采用单跨下承式变高度钢管混凝土桁拱方案,跨径338米;为当时同类桥梁亚洲第一。
面对长大公司从未建造过的桥型,面对亚洲第一的高技术难度,谭立心明白自己责任的重大,但凭借年轻人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不服输精神,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绞尽脑汁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在北岸沉井的下放过程中,因地质原因导致沉井在下放过程中出现了下沉,作为全桥的重力支撑,沉井的稳定性关系到整座桥梁的生命。
为了查清这一没有先例的难题,谭立心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每天“猫”在工地,观测下沉规律,重
测地质状况,从现场收集详细的一线资料,连续10几天仅睡4、5个小时。
最终确定施工方案需要重新调整。
为了节约工期,提高效率,他第一时间主动联系到业主、监理、设计院商讨对策,并积极参与到新方案的设计当中,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关,最终确定了沉井基础地基采用素砼桩基加二重管高压旋喷桩,沉井外基础砾砂层采用二重管高压旋喷形成挡水帷幕的方案,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做桥总是充满挑战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桥梁事业向前发展”——谭立心
2004年,刚刚结束了永和大桥建设,谭立心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广州珠江黄埔大桥的工地,开始了又一新桥型——悬索桥的施工。
同样是技术总工,同样是没有施工经验的新桥型,但数年积累的渊博知识和经验让他有了改革和底气和决心。
经过广泛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的研究,最终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点,并实践出了博得同行广泛认可的全新的施工方案。
其中《地下连续墙铣接法复合成槽施工工法》被确定为2008年广东省省级工法。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悬索桥为最大跨径1108m的钢箱梁悬索桥,被誉为“华南第一桥”。
南锚碇,直径73.6M,深25.5M,在国内同类施工中属于较高难度,采用圆形地连墙作为外围支护结构,此类施工无论从技术和规模上对施工都是一个巨大挑战。
面对挑战,作为技术总工的谭立心没有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完成施工,而是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施工方案。
在圆形地连墙施工过程中,他指挥施工队伍摈弃了传统的效率较低的施工工法,采用了“一抓二冲三铣成槽”的施工方案,设备土洋结合,施工速率大幅提高,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即高质量的完成了地连墙的施工;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他带领施工队伍积极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将每一次大方量混凝土的冷却时间与下一层施工准备时间有效连接,使整个基坑施工过程未出现断层现象,有效的缓解了材料准备的压力,提高了施工进度;在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温控工作上,他大胆采用了在以往施工工作中形成的构想,放弃了单纯依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预埋冷却水管降温的传统思路,采用釜底抽薪的方法,从源头解决混凝土的温控难题。
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以后,通过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矿渣等添加剂,有效的控制了混凝土形成时的水化热,形成了双重降温的结构,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冷却时间。
创
新的思路和大胆革新的精神使该项目的施工质量和进度有了质的飞跃。
“全中国最难的桥都交给我们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谭立心
对于路桥人而言放假休息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当黄埔桥的建设刚刚进入收尾阶段,谭立心又踏上了浙江大地,开始了被誉为“目前中国最难桥梁——嘉绍跨江大桥(即杭州湾二通道桥)”的艰辛建设路。
嘉绍跨江大桥是浙江省继杭州湾跨海大桥后又一座世界级桥梁。
大桥位于世界最强涌潮区钱塘江上,桥型为六塔独柱四索面分幅钢箱梁斜拉桥,全长10.137km。
恶劣的施工环境,极高的技术难度,且强涌区尚无建筑历史使作为项目经理的谭立心又一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009年3月,谭立心带领着一批年轻的技术员首次踏上了浙江大地,面对方圆10里没有人烟的荒凉之地,想到即将面临的施工难题(6公里长的海上运输线,9.0~10.0m/s的桥位涌潮流速,每天仅2小时的平潮时间),这位久经沙场的年轻干将也犯难了,但争做新时期“桥梁战士”的信念使这一切的犹疑就如微风吹过,第二天便投入到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当中。
在他的带领下,项目部全体员工昼夜兼程、顶风冒雪、战暑斗寒,一个月完成了标准化的7000平米驻地建设, 30000平米加工场硬化;2个月完成了出海施工准备;5个月完成了5000平米海上平台搭设,114根护筒下放及40余根113米超长桩基施工。
让这支曾经让指挥部担心的爱喝功夫茶、过于年轻的队伍赢得了广泛认可并多次获得嘉奖,为项目继续前行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对带头作用的理解:“只要我做到了,相信兄弟们都会去做”——谭立心
对于从小生活在广州的人来说,要在零下6度并伴随着6级以上大风,眼睁睁望着冷水结冰的环境中短暂的停留已属不易,何况一呆就是一整晚。
从2009年11月开始,浙江就进入了冬季,气温基本上都维持在零度以下。
而此时的嘉绍项目正值桩基施工工序,施工不能停,为了鼓励大家克服困难确保施工。
谭立心主动带领项目领导班子夜间上平台值班,灌桩施工什么时候完成他就什么时候休息;为了鼓舞士气,上平台时,即使温度再低他也不带雷锋帽(冬季安全帽),
不带手套,不穿棉鞋,即使下雨他也从来不穿雨衣。
在谈到此事时他说:工人们天天风吹雨淋,我远不及他们;09年春节,为了让大家安心留年,一年里总共就回家1次的他提前把家属和女儿接到了工地;09年下半年,一次外出开专家会的机会,飞机因气候原因在长沙机场短暂停留,想念女儿心切的他叫家属把女儿带到机场匆匆见了一面又马上返回了工地。
父母说,立心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儿子;女儿说,爸爸是一个“不愿”回家的爸爸;领导说,谭立心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路桥人。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信念坚定的谭立心都会用自己的行动把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传播到团队中,带领大家走出失败的阴影勇敢前行……
迎着风雨,谭立心走向工地,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1997年,刚刚走出校门的他投身到了厦门海沧大桥建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施工技术员。
该桥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弯钢桥。
1999年,作为项目负责参加了广东崖门大桥建设,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基层干部,该桥为当时同类桥梁跨度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他主持的《崖门大桥单索面牵索挂蓝悬臂施工技术研究》荣获广东省科技技术奖三等奖。
2002年,年仅27岁的他作为项目副经理兼技术主办,负责南宁永和大桥的施工方案设计和实施,该桥跨度为当时同类桥梁亚洲第一。
荣获广西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2004年,作为常务副经理和项目总工主持建造了珠江黄埔大桥悬索桥,跨度位居华南首位,全国前列。
他主持的《珠三角大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施工技术研究》荣获广东省科技技术奖三等奖。
个人荣获2006年广东省“三比一创”活动优秀职工称号和2007交通行业“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09年,作为项目经理他开始主持建造浙江嘉绍跨江大桥,该桥为国内首座6塔斜拉桥,也是钱塘江强涌区首座桥梁,被誉为“中国最难施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