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心得
徐晓栋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7(052)002
【总页数】2页(P124-125)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方;辨证论治
【作者】徐晓栋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缺乏症状解释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反复或慢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临床特征,笔者根据其证候特点,参照《伤寒论》中“腹痛”“痞”“下利”进行辨证论治,现总结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作为辨证的纲领,精准的辨证用药。

“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伤寒六七日,脉微”,故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少阳脉弦,太阴脉浮无力,少阴脉微细,厥阴脉微,从脉上可辨六经。

《伤寒六书》总结《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特点为: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更简便的区分了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下利。

一般来说,三阳下利,属实属热,其病在腑,多邪实正不衰,临床多伴有身热口渴,是热甚
津伤之故;三阴下利,属虚属寒,其病在脏,正衰邪尚存,又太阴病下利不见口渴,是其脏有寒故也;少阴病下利口渴,是阴虚内热也。

而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故以三阴经病变为主,又因为其与情志关系密切,故少阳病亦常见。

2.1 三阳经为病:《伤寒论》第163条云:“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本条为太阳病误下,损伤脾阳,
外证未除而利下不止,治以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健脾止利。

临床主要表现为素体脾
胃虚寒,饮食生冷或外感风寒易出现下利,症见纳呆腹胀、胃脘怕冷、口淡不渴、大便泄泻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细等。

阳明主里,属胃与大肠。

《伤寒论》第34条云:“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此为太阳病误下,表邪内陷,热陷大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

临床主要表现为食用辛辣油炸则易出现大便增多,肛门灼热,大便黏腻不爽,甚下利急迫,大便急黄热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临床可加用大豆黄卷、米仁、防风等清热化湿、升清止泻之品。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若兼有腹痛泄泻,泻后痛缓,可合痛泻要方[1]。

主要
病机为肝郁乘脾,脾虚中湿不化,气郁不舒而发。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郁甚则痛甚,而泻则气滞暂缓,腹痛亦随泻下而减轻[2]。

临床患者主要表现为情志紧张、
焦虑,忧虑过度,胸胁胀满,善太息,纳差,肠鸣腹痛,痛即泄泻,脉弦或弦细。

如治患者,女,28岁。

2014年9月24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泻伴腹痛半年。

刻诊:口苦纳差,倦怠乏力,嗳气频作,大便泄泻,日行4~5次,时有腹痛,痛即泄泻,泻后痛缓,平时情志不畅,忧虑过度,胸胁胀闷,双侧胁肋胀痛,夜寐欠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柴胡、姜半夏、陈皮、香附各12g,党参、炒
白术、炒白芍各15g,大枣10g,升麻9g,防风、玫瑰花、炙甘草各6g。

嘱其
条畅情志,勿思虑过度。

二诊:腹痛、口苦缓解,嗳气减少,泄泻减少为每日2
次,仍有纳差、寐劣,酌加木香行气温脾开胃,酸枣仁养血安神。

三诊:诸症缓解,体倦乏力也明显改善,予以原方巩固2月,随访后基本无不适。

按语:肠易激综合征属功能性胃肠病,多与情绪不舒有关,多属少阳症。

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

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清浊混杂,下注大肠,则肠鸣腹痛泄泻,故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以小柴胡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柴胡舒肝解郁,可治肝气郁结,胸胁胀痛之证;《伤寒论》第96条“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故不用黄芩。

白芍疏肝柔肝,刚柔并济,可改善肝血不足、肝气壅滞的临床表现,故古代肝经病证多重用白芍[3]。

又以香附、玫瑰花疏肝养肝,则疗效更佳,且香附、玫瑰花疏肝同时理气,气行则痛止。

党参、大枣等健脾益气,可实脾土,四季脾旺则不受邪。

痛泻要方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
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另外,李中梓将湿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他认为“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

[4]故加升麻、防风等祛风胜湿、升清止泻。

2.2 三阴经为病:《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其病机为里虚寒水饮盛,甚或元阳虚衰,阴寒内盛,气血水饮与阴寒互结于下焦,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的“脏寒
生满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纳差,脘腹胀满,大便泄泻,溏烂不爽,时有腹痛,得温则减,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润,脉沉弱。

如治患者,女,70岁。

2015年3月5日初诊。

主诉:腹泻伴乏力2年余,加重
3个月。

刻诊:倦怠乏力,面色偏白,纳差腹胀,餐后为著,时有胃脘疼痛,得温则减,腹泻便溏,日行6~7次,晨起为主,畏寒怕冷,手偏凉,口不渴,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处方:党参、炒白术各15g,炙甘草、芡实、补骨脂、炒诃子各12g,制附子、干姜各9g,砂仁(后下)6g。

二诊:倦怠乏力、腹泻、畏寒怕冷缓解,大便日行3~4次、略成形,但仍纳差腹胀,餐后为著,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

加厚朴、姜半夏各12g,生姜10g,木香6g,陈
皮9g。

14剂。

三诊:腹胀改善;原方14剂。

四诊:诸症缓解,原方巩固2月。

按语:《伤寒论》第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本例患者中焦失运,水饮内停,下趋于肠道,故辨为太阴虚寒,而患者年事已高,腹泻便溏多年,晨起为主,又有畏寒怕冷,手偏凉等阳气不足之少阴病的症候,故本案方用附子理中丸加减。

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5],芡实和补骨脂同用,则温
肾健脾止泻之功倍。

砂仁具有温中化湿、行气止泻之功,《开宝本草》谓砂仁:“治虚劳冷泻,素食不消,赤白泻利,腹中虚痛,下气。

”是治疗慢性寒湿泄泻的一味良药。

诃子炒用可温胃固肠。

二诊患者症状改善,然纳差腹胀,餐后为著等症状未缓解,腹胀一症,有实有虚,本病例以太阴、少阴虚寒为本,阳气温化不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不升,则泄泻便溏,胃气不降,则纳呆腹胀,故稍佐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脾行气,消胀除满,补泄并行,以补为主;且厚朴,木香,陈皮可理气健脾,调整脾升胃降之气机。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及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
论述了痞证是患者自觉心下胀闷不舒,但按之柔软却没有压痛;其病机为太阴虚寒水湿与阳明热邪寒热错杂互结,脾虚胃热、阴阳不交、气机阻滞、升降失司、中阻上逆;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大便次数增多、便稀、肠鸣下利,治宜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加减。

如治患者,女,44岁。

2015年4月4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泻伴腹痛2年余。

病史:患者每日大便3~4次,每天早餐后出现腹痛肠鸣、立即就要排便,大便溏,便后腹痛肠鸣消失,稍进辛辣油腻食物即泄泻次数增多,时有纳差腹胀,嗳气上逆,小便如常,寐可。

刻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痛缓,时有纳差腹胀,呃逆嗳气时作,口苦,口干不渴,舌淡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苔黄腻滑,
脉弦滑。

处方:党参、姜半夏、茯苓各15g,生姜12g,黄连5g,炙甘草、干姜各6g,诃子、黄芩各9g,红枣10g。

7剂。

二诊:腹泻、肠鸣腹胀、神疲乏力缓解,腹痛仍有,舌淡红、苔薄稍黄,脉弦滑。

加陈皮9g,炒白术、生白芍各15g,防风6g。

7剂。

三诊:痛泻缓解,大便每日1~2次,舌淡、苔薄白,脉弦,服药后诸症向愈,故以原方14剂巩固疗效。

按语:《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土太过,雨湿流行,病腹满塘泄肠鸣。

”本患者太阴里虚寒水饮盛,寒湿水饮下注,则腹满肠鸣下利;《伤寒论》第189条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故本患者辨证为太阴虚寒水湿与阳明热邪寒热错杂互结的痞证。

胃肠功能虚弱,食物停滞,腐败成气,则“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下走肠间,则“腹中雷鸣”,治以生姜泻心汤散水气之痞结,并补益中气。

生姜、半夏宣泄胁下水气,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故用苦寒之黄芩、黄连降之清之,但湿浊久积之邪,又非苦降直泄所能尽祛,故佐以干姜之大辛大热以开发之,一苦一辛,一降一开,相反相成,以成其和胃消痞之功。

《灵枢·口问》曰:“中
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

”故以党参,茯苓,白术,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

【相关文献】
[1]李小兰,任光荣.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2,36(5):405-406.
[2]喻剑华.连建伟运用痛泻要方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 2012,47(6):393.
[3]王丽云,尤昭玲.《傅青主女科》中白芍应用浅析[J].新中医,2010,42(9):121-122.
[4]明·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9.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