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声现象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如下图所示的实验,通过听声音的变化,能够达到“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这个目的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A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一小球对鼓面的撞击力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也不同;B是研究声音的传

播;C和D是研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的关系.故选A

考点:音调;响度;声音的传播

2.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不同

B.乙和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C.丙和丁声音的音色相同

D.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

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故A错误;

B、乙和丙声音振动时偏离中间位置的幅度相同,说明振幅相同,则二者的响度相同,故B 正确;

C、丙和丁声音的波形形状相差较大,故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3.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详解】

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4.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掩耳盗铃”中的“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听声就能辨人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6.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A 。

7.己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 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 2,有人用锤子敲了一下钢轨的一端,另一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v 2>v 1)( )

A .钢轨的长为

12

21

v v t v v - B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121

v t

v v -

C .钢轨的长为

21

v v t

- 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为t 【答案】AB 【解析】 【详解】

AC .设钢轨的长度为L ,由s

v t

=

知道,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11

L t v =

, 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是:

22

L t v =

, 时间间隔是:

1212

=

t t t L L

v v --=, 故解得钢管的长度是:

12

21

v v L t v v =

-, 故A 正确,C 错误;

BD .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所用时间是:

12

2121

2221v v t

v v

v v L t v v v t

--===, 故B 正确,D 错误。

8.阅读《“神秘而恐怖”的声音----次声波》回答问题

“神秘而恐怖”的声音---次声波

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在20Hz 以下,波长却很长,传播距离也很远.它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例如,频率低于1Hz 的次声波,可以传到几千以至上万千米以外的地方.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40m/s ,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绕地球三圈.1961年,前苏联在北极圈内新地岛进行核试验激起的次声波绕地球转了5圈.7000Hz 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Hz 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4Hz-8Hz 的次声能在人的胸腔和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及肺壁受损.军事的次声波武器,就是产生的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和变形,而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的一种武器.只伤害人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其恐怖程度可见一斑. 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名其妙地死光.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 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50年前,美国一个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专门为英国伦敦一家新剧院做音响效果检查,当剧场开演后,罗伯特·伍德悄悄打开了次声仪器,仪器无声无息地在工作着.不一会儿,剧场内一部分观众便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关闭仪器后,观众的神情才恢复正常.这就是著名的次声波反应试验.

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也有一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能听见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狗(15Hz-50000Hz)、大象(1Hz-20000Hz)、鲸(15Hz-10000Hz)、水母(8Hz-13Hz ).能发出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用脚踩踏地面发出次声波)、鳄鱼(靠震动背部发出次声波)、老虎(虎啸拥有次声波的威力,可以震错位人的耳朵关节,声音由低到高,能传播很远).既能发出次声波又能听到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和鲸鱼.可见,在自然灾害面前,动物往往能提前预警,不是没有道理的.

(1)苏门答腊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约为120000km ,则这次次声波传播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__h .(保留整数)

(2)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很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因此,次声波可以传播的很远.

(3) 次声波武器主要利用了次声波可以很好的传递_________(选填“能量”或“信息”). (4)大象可以通过叫声或脚踏大地向同类传递信息,要想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大象应该______________(选填“吼叫”或“用脚踩踏大地”). 【答案】98 小 能量 用脚踩踏大地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次声波绕地球三圈走过的路程81.210m s =?,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40m/s v =,这次次声波传播的时间约为

81.210m 352941.18s 98h 340m/s

s t v ?===≈ (2)[2]由材料“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可知,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很小;

(3)[3]由材料可以知道,次声波武器可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可以很好的传递能量;

(4)[4]由材料可以知道大象用脚踩踏大地可发出次声波,这次声波能传播的距离较远,可以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而吼叫的声音相对来说传不了多远.

9.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G钢80 1.02

H尼龙80 1.02

I尼龙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_____,___。

(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还需进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BC ADF 80 1.02 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解析】

【详解】

(1)[1]为了验证猜想一,即要保证材料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观察编号A、B、C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长度都是60cm,横截面积不同,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2)[2]为了验证猜想二,即要保证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铜,观察编号A、D、F的数据,它们的材料都是铜,横截面积都是0.76 mm2,长度不铜,这三种规格的琴弦符合要求;

(3)[3][4]为了验证猜想三,即要保证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观察G、H可知,它们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 mm2,一个是钢材料,另一个是尼龙材料,此时编号E材料是铜,只要长度也是80cm,横截面积也是1.02 mm2即可验证猜想三;

(4)[5]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需要选定某一根琴弦,调节它的松紧程度,比较音调是否变化。

10.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_____________,用同样大小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____________,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答案】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

【解析】

【分析】

【详解】

探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应在控制其它的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只改变振

动的快慢,从而研究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因此应改变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拔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同时辨别所发出声音的高低.

11.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_____(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有关.

【答案】发声体在振动把音叉的振动放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空气能传声乙一高频率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由振动产生,为了表示发声体的振动,采用放大法,所以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音叉的振动是不容易直接看到的,而乒乓球的跳动很容易看到,所以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就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能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的音叉,即空气能传声;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是乙图,因为声波不能从右边传递到左边,而敲击甲图的音叉是仍然能够振动的,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

(3)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即保证振幅相同,而两次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可以比较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比较两种情况,第一次钢尺伸出短,振动得快,它的音调高,这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12.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杯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是图________。用小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图________。

【答案】甲丁

【解析】

【详解】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图甲的空气柱最短,那么它的音调最高;

[2]用小棒敲击瓶子时,振动的是瓶子和瓶子里面的水,水越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丁的水最少,那么它的音调最高。

13.如图,四个相同的瓶子里装有高度不同的水,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

____。

【答案】丁

【解析】

【详解】

当对着瓶口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会振动,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大,所以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丁。

14.往7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____(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瓶发出的是_____(填“1”“2”“3”“4”“5”“6”“7”)音。

【答案】相同“1”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瓶子的振幅相同,响度相同。

[2]最右边瓶子装水最多,瓶子和水的质量最大,最难振动,振动最慢,音调最低,所以最右边瓶发出的是“1”音。

15.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_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_____的性质。

【答案】传递能量传递信息

【解析】

【分析】

【详解】

[1][2]声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超声清洗是利用声能传递能量的性质工作的,回声定位是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的性质。

【点睛】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 超”等;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二、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

16.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甲图可知,盐水的凝固点为2℃

B.由甲图可知,盐水的凝固过程用时20min

C.乙图中,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少

D.乙图中,烧杯中盐冰水混合物中水会变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由甲图可知,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2℃,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2℃,故A 错误;

B .由甲图可知,盐水的凝固过程用时

20min-10min=10min

故B 错误;

C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而盐冰水混合物吸收热量熔化,烧杯中盐冰水混合物中水会变多,故C 错误,D 正确。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且都发生在液体表面

B .液体凝固时,不断放出热量,但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C .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

D .利用干冰汽化吸热,可以使长途运输中的食品降温保鲜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沸腾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需要吸收热量;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同样需要吸收热量,故A 项错误;

B .液体处于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时,持续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故B 项正确;

C .熔化需要达到熔点和持续吸收热量,冰的熔点是0°C ,当-10°C 的冰在0°C 的房间里温度升温与房间温度一致时,冰吸收不到热量,不能熔化,故C 项错误;

D .干冰(固态CO 2)在常温下会直接变成气态的CO 2,发生升华现象,故D 项错误;

18.向一大桶温度为1t 的冷水中倒入一小桶温度为2t 的热水,混合后的温度为t ,下面关于温度的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12

2

t t t +=

B .12

2

t t t +<

C .12

2

t t t +>

D .21

2

t t t -=

【答案】B 【解析】 【详解】

冷水吸收的热量:

11

Q cm t t =-吸() 热水放出的热量:

22Q cm t t =-放()

由题意知,Q Q =吸放;则有:

1122cm t t cm t t -=-()()

解得:

1221

m t t

m t t --= 因为冷水是一大桶,热水是一小桶,所以12m m >,即21t t t t -->,所以12

2

t t t +<;故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19.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交流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如所示是一种学生饮用奶,它的净含量为200 mL ,若它的密度为1.25×103 kg/m 3,比热容为4.0×103 J/(kg·

℃),冬天饮用时把它从10 ℃加热到40 ℃需要吸收_____J 的热量;在加热过程中,温度升高,内能_____(选填“增加”或“降低”)。 【答案】3×104 增加 【解析】 【分析】 【详解】 [1]牛奶的体积为

-43=200mL=210m V ?

牛奶的质量为

333-4=210m =0.25kg 1.2510kg/m m V ρ=???

牛奶吸收的热量

()()34=410J/kg 0.25kg =310J 40 -10 Q cm t =??????吸℃℃℃

则牛奶吸收的热量为3×104J 。

[2]在加热牛奶的过程中,牛奶因为吸收热量,所以内能增加。

20.小明打开装有一定量“干冰”的月饼包装盒,发现空气中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升华过程中需___________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气体在液化过程中要___________热量,所以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 【答案】吸收 放出 【解析】 【分析】 【详解】

[1]这是因为干冰在升华过程中需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2]气体在液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所以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

21.某款电磁炉广告称该款电磁炉的热效率可达65%以上,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好奇”小组想测量该款电磁炉的加热效率以验证其广告的准确性,

于是他们找来一台全新的电磁炉,包装盒中产品参数数据如下表所示:

(1)若电磁炉正常工作20min ,刚好将锅内5kg 、20℃的水,加热到80℃,求此电磁炉烧水时的效率[已知c 水=4.2×103J/(kg·℃)];

(2)小明家装有如图乙所示的电能表,某个时间段,仅有此电磁炉工作,在3min 内电能表表盘转了210圈,求此时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答案】(1)70%;(2)1400W 【解析】 【分析】

(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温度的变化,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已知电磁炉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和通电时间,利用W

Pt =计算消耗的电能;水吸热为有用的能量,

电流消耗的电能为总的能量,据此求电磁炉的效率。

(2)若仅有此电磁炉工作时观察电能表,在3min 内电能表表盘要转了210圈,利用电能表的参数“3000r/(kW ·h)”求电磁炉工作3min 消耗的电能;利用W

P t

=求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详解】 (1)水吸收的热量

360(4.210J/kg 5kg 80201J ((.2)10))6Q cm t t =-=????-=?吸℃℃℃

电磁炉正常工作20min ,消耗的电能

61500W 2060s 1.810J W Pt ==??=?

则此电磁炉烧水时的效率

661.2610J 100%100%70%1.810J

Q W η?=?=?=?吸

(2)3min 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

210r

0.07kW h 3000r/(kW h)

W '=

=??

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0.07kW h

1.4kW 1400W

3h 60

W P t '?=

==='实 答:(1)此电磁炉烧水时的效率是70%;(2)此时电磁炉的功率为1400W 。

22.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象。

(1)图1中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2)海波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________ min;

(3)图2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________段(用图中字母表示),此过程中海波________热(选填“吸”或“放”);

(4)图2中,海波在D点是________态,在G点是________态(均选填“固”或“液”)。

-℃ 3 BC吸液固

【答案】4

【解析】

【分析】

【详解】

-℃;

(1) [1]图1可知温度为零下,其示数为4

(2)[2]图2可知海波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熔化结束,持续了

t;

=6min-3min=3min

(3)[3]海波是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图2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BC段;

[4]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4)[5]图2中CD是液态,所以海波在D点是液态;

[6] 图2中FG段是凝固后的固态,所以G点是固态。

23.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量取质量_____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和_____。

(3)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甲和乙两种液体,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_____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_____(选填“甲”或“乙”)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5)下列事实能用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解释的是_____。

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

B.用盐水腌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

C.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变成黑色

D.夏大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

【答案】相同电加热器加热时间甲 A

【解析】

【分析】

(1)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甲、乙两种液体质量的关系;

(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分析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哪些地方;

(3)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化法;(4)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5)水的比热容较大,与其它物质相比,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较低。

【详解】

(1)[1]根实验中应量取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

(2)[2]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烧杯和电加热器;

(3)[3]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甲和乙两种液体,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加热时间来比较甲和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4)[4]由实验数据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甲升高的温度比乙升高的温度要低一些,甲物质的吸热能力强;

(5)A.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会比内陆地区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故A符合题意;B.用盐水腌蛋,一段时间后蛋会变咸,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长期堆放煤的水泥地面变成黑色,属于扩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给教室洒水,感觉凉爽,是因为蒸发吸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