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秋季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川:___________ 子规:___________ 才了: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出发描写了乡村四月的秀丽风光。
[4]诗的后两句突出了乡村农人___________的特点。
[5]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乡村四月
[ ]翁卷
_______________,
子规声里雨如烟。
_______________,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1]把诗人所处的朝代和诗句填写完整。
[2]请你发挥想象,描绘“子规声里雨如烟”所展示的优美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句中的“蚕桑”照应上面“___”,“插田”照应上面的
“______”,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勾画出乡村四月农家的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诗对比阅读。
《山中》《秋风引》
(唐)王维(唐)刘禹锡
荆溪白石出,何处秋风至?
天寒红叶稀。
萧萧送雁群。
山路元无雨,朝来入庭树,
空翠湿人衣。
孤客最先闻。
[1]第一首古诗是朝诗人写的,第二首古诗是朝诗人写的。
[2]第一首诗中的“红叶”一词让我们想到(谁?)的诗《山行》中的。
第二首诗中“萧萧”指的是,叶绍翁写的
《》中一句也有“萧萧”这个词。
[3](1)第一首古诗描绘由________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___所组成的山中深秋初冬时节的景色,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
(2)第二首诗这首诗表面写___,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4. 古诗阅读。
滁州西涧
独怜惜幽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深树鸣。
_____________晚来急,
_____________舟自横。
[1]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2]这首诗是唐代________诗中的上佳之作,作者是_____代诗人
__________,他与_________并称___________。
[3]请根据诗的内容把下面词语恰当地填入括号中。
晴雨涧中涧边
这首古诗按照从()到()的顺序,分别描写了岸边的
()时景色和水上的()时景色。
[4]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后两行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景物衬托出春天的幽静,诗中静态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
[2]结合诗句意思,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与理解。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从“______”中可以看出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艰辛,从“______”中可以看
出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象。
[2]这首诗将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表达了词人_____(谁)___________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晚上风雪交加,行军中的词人无法入睡,想念起故乡的温暖、宁静。
C.由于行军劳累,词人很快进入美好而温馨的梦乡。
7. 漫步古今,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舟过实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材料二:《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材料三:《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材料一至材料三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都表现了儿童________的生活。
(四字短语)
[2]翻译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
[3]选做题(二选一)
A.“张伞使风”“放纸鸢”“追黄蝶”是古代儿童快乐生活的写照,你有类似快乐经历吗?
请模仿古诗写两句七言诗句展示。
________ ,________。
B.如果你没有类似的快乐经历,请说出你的感受、想法和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默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完成练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
[1]将古诗补写完整。
[2]查查资料,说说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烟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是______代伟大诗人______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_______诗,地
点在______,时间是______,老朋友的去向是_______。
[4]诗的最后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9. 阅读理解。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的青山,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了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各填一个四字词语)
(2)“暖风”“游人”在诗中有怎样的含义?
(3)诗人用“”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0.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1]“七夕”指()
A.农历七月一日
B.农历七月七日
C.农历七月十五日
D.农历七月十七日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林杰。
B.“渡河桥”中的“河桥”指喜鹊们为牛郎织女搭的鹊桥。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陶醉于明月中的快乐之情。
D.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七夕夜里渡河望月的情景。
11. 古诗《鸟鸣涧》阅读。
鸟鸣涧
(唐)王维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主要是写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春山、________、鸟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12. 课内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三万里河”指的是()
A.黄河
B.长江
[3]“五千仞”形容山()
A.很高
B.很大
[4]“王师”指的是()
A.南宋朝廷的军队
B.金兵
[5]前两句正确的朗读节奏是()
A.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B.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6]根据古诗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
(1)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
(____)
(2)“三万里河”中的数字是实指,写出了黄河之长。
(____)
(3)这首诗以“望”字为诗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____)
(3)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强烈的控诉。
(____)
[7]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供”在诗中读____,意思是________。
“供”在“供不应求”一词中读____,意思是____(①供给,供应;②指按期拿出钱款还贷;③提供某种利用的条件)。
[2]前两句提到的农活有;____、____;从“____”和“____”这对反义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从而体会到诗人对他们勤劳品质的____之情。
[3]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完成对话。
孩童甲(挠挠头):大人们这么忙,可我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搓麻线,怎么办呢?
孩童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童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童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本诗写了大人辛勤劳作,孩子也从小就承担起家庭重担的场面。
(______)
②农村的孩子们从小看父母劳动,耳濡目染,也学着种瓜,体现了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
(______)
③古诗写孩子们学大人种瓜,主要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很调皮。
(______)
14. 课内阅读。
1.《七律·长征》本课是()在红军()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
()和()精神。
2.写出具体写山的诗句。
(并用“△”划出拟人化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具体写水的诗句。
(并用“○”划出一动一静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古诗阅读。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他是“__________八大家之一”。
[3]用自己的话说说所填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读古诗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yuè)·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词,其中(_________)是这首诗的词牌名,(__________)是题目。
[2]对“亡赖”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贬义词,说明小儿不好好干活,耍无赖
B.褒义词,顽皮淘气的意思
[3]表现小儿无赖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