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选修环境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选修版块·环境保护(总结):
模板构建:由材料、问题得出应用什么?
原因分析: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治理主体:政府、企业、个人。

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行政立法、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异地搬迁)
危害:对大气、水、土壤、植被、生态、人体、生产、交通……
考点一环境污染
1、赤潮产生的原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治理: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
2、海洋石油污染:
原因: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
表现和危害: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重金属污染:各类重金属(汞、镉、铅、铬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3、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综合三种水污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五点: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②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③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④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⑤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染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途径(焚烧、堆放、填埋、分解、风化淋溶、倾倒、飘逸、蓄积)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细微颗粒,随风飘浮,污染大气。

堆放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填埋垃圾,逸出沼气;焚烧垃圾,产生二次污染。

(2)对水环境的影响:直接倾倒,污染水体、危害生物、缩减水域面积,降低排洪能力;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

(3)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垃圾中的有毒液体渗入土壤,杀死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和土壤结构;有害废弃物成分残留在土壤中,并在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2.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原则: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1)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2)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3)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4)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

【2016·全国文综甲卷】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2017潍坊模拟】废旧电器拆解对当地产生的危害。

答案:露天堆放和拆解废旧电器易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焚烧电器易产生有毒气体,造成当地大气污染;露天堆放的废弃物产生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后,易造成水体污染;地表污水下渗,易造成土壤污染,使土壤碱化、毒化、酸化;危害人体健康。

【2017·安徽宣城文综】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废弃物。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有数百万吨,大部分流入小型拆解作坊,多采用焚烧、酸洗、拆解、填埋等方法进行回收处理,不仅带来巨大环境污染,也造成了巨大浪费。

说明电子垃圾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电子废弃物直接填埋,其所含的铅等重金属就会渗透污染土壤和水质,经植物、动物及人的食物链循环,最终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如果进行焚烧,就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如氟利昂)、有毒气体(如二恶英)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采用酸洗法,废水(废酸液)随意排放,造成水体、土壤污染。

解决措施:提高全民资源与环保意识,增强电子垃圾循环利用的意识,从源头上减少电子产品的报废;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政策扶持,推动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大气污染防治: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控制机动车污染,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控制工业污染;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开发推广利用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应对策略】
1.宏观构建:
(1)自然原因: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影响污染物扩散,易加剧污染程度;
②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狭小、流速慢的水域,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差,易引起或加
剧污染;
③气候条件:逆温、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等,易使污染物滞留,加剧大气污染。

(2)人为原因:①过排——过排污染物,超出环境自净能力;
②技术——技术生产技术落后,对副产品的处理能力低下;
③方式——生产方式粗放;
④意识——环保意识低下;
⑤成本——违法成本低。

2.具体分析:
(1)水体污染成因:①工业污水:无节制或处理不到位、不彻底的排放;
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③农业污水:被化肥、农业等污染的农田退水或随雨水入河。

④水体特征:水域小,流动慢,对外交换差,易污染。

(2)大气污染成因:①工业废气:工业生产的废气,供暖、发电等排放的废气;
②交通尾气:车辆排放的废气;
③工地扬尘:建筑工地的扬尘;
④生活排放:生活中排放的各类污染气体等。

⑤气候条件:逆温等。

(3)固体废弃物污染成因:废弃物中的污染物析出,废弃物中可能析出污染气体、污水,从而污染大气、水体、土壤等。

3.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多是因为人为不合理的排放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考向三: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应对策略】
(1)宏观原则:①主观提高:提高环保意识,主动减排、低排;
②被动约束: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奖惩、监管、检测等;
③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式;
④依靠技术:依靠技术进步,低排、治污;
⑤调整结构:严控高污染、高能耗;
⑥加强合作:全球性环境问题,国际合作;
⑦提高自净:绿化、疏通等,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

(2)具体分析:①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一: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二: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

第三: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第四: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供应。

第五:奖惩、监管、机制、管理等。

②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第一:减少和消除污水量。

A.提高工艺,少排、不排废水;
b.降低排放的毒性;
c.重复利用、循环利用;
d.处理好废弃物中的污水。

第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

a.规划时先预防可能的污染;
b.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
c.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
d.集中处理废水、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第三: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③固体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第一: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即减量化;
第二:尽量回收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即资源化;
第三:无法利用的要进行妥善处置,比如焚烧、填埋等,防止污染,即无害化。

(3)特别注意: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

不能一棍子打死。

考点二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应对策略】
1.找问题:①短缺:资源的总量、人均、分布。

②枯竭:利用强度、开采强度;③减少:不可再生资源;
④结构:利用结构不合理。

2.提措施:①开源:替代性资源、勘探;②储备:形成一定储备量;③节流:利用率、浪费、循环。

短缺原因:水资源的数量、分布、需求、利用效率、水质(污染)(优化设计P226)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2014·山东文综】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

短缺原因:人口总量利用率质量
(优化设计P226)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坡耕地上的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2014·海南地理】分析该西北博斯腾湖周边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产生问题的环节:开采、加工、运输、利用环节
1.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方面危害
对土地造成的直接破坏露天采矿,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地下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会导致岩层断裂、塌陷、下沉
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占用大面积的土地,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①煤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环境,会由于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源;②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加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①排出大量洗煤水,产生大量的灰尘、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烃类、氨气和废渣;②石油加工会排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利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①全球变暖;②酸雨的形成;③水体富营养化
(2)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优化设计P226)
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
(1)加强勘探,挖掘潜力。

(2)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

(3)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多元化进口。

(4)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5)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

【2013·全国文综Ⅰ】矿产开采中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2015·山东文综】石材企业产生大量的锯泥,既
占用了大片土地,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河道淤
积,污染水源。

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
现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以减少占
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缓解了大气污染
和河道淤积问题。

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
省能源。

【2016·海南地理】青藏高原大规模采挖冬虫夏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生态环境脆弱,破坏易,恢复难。

)植被破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层结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水分涵养能力下降;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鼠害等生物灾害易发。

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7·全国文综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

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

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017·全国文综Ⅱ】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2017·全国文综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

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祼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生物多样性问题】
表现:生物的数量多少生存空间大小种类(多样性)
减少灭绝的原因
累死:生态破坏,迁徙路线中栖息地的破坏
饿死:食物
毒死:食物和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杀死:人为的滥捕滥杀
(2)保护措施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②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

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以保护遗传资源。

④国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们主要掌握鼠害和虫害的分布、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
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2016·全国文综丙卷】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地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题答题(回答)模板举例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
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1)石漠化
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
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
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
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
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
(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
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
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
二、森林的保护
1.森林的价值
(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
(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
(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
(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三、草地的保护
1.草地的价值
(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
(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3.治理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
(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
四、湿地的保护
1.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
(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
2.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
(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
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
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
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4.几个案例
(1)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泥沙淤积;②围湖造田
(2)青海湖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①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降水减少,蒸发加剧;②引水灌溉,汇入湖泊水量减少
(4)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的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5.保护湿地的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2)建立自然保护区(3)退耕还湿地,退耕还湖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5)确定世界湿地日,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6.沼泽湿地的成因分析
三江平原
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河流较多,有凌汛现象,植被茂密;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青藏高原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②冰川积雪融水较多;③低洼地易积水,土壤中水分积聚多;④地下冻土层,形成不透水层
长江中下游平原
①降水丰富;②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③地势低平,排泄不畅,土壤中水分积聚过多
五、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物种灭绝的原因
(1)人类对野生生物的滥砍乱杀(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2)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外来物种入侵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禁止滥砍乱杀野生生物(2)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关法律法规(4)建立自然保护区
六、土壤次生盐碱化
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2.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1)自然原因:①地形低洼;②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③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农田覆盖;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七、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3.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③跨流域调水
八、赤潮
1.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水温较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2.多发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3.多发时间:5—10月
4.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上;对海洋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
九、咸潮
1.多发区域与时间: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2.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②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③天文——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2)人为原因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②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3.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4.措施:
(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2)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3)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4)节约用水
十、问题地理的区域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