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龙县四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5 刘三姐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刘三姐
1。
学会“喉、禽、债"等7个会认字。
掌握“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恼羞成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3。
学习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和人民群众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的品质。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德。
生字词语卡片,山歌的视频资料。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
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
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
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2)把课文分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的情况。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恶如仇仗义执言
气急败坏扬眉吐气
蜂拥而上幸灾乐祸
如坐针毡飞禽走兽
3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5反馈分段的情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地写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敢于仗义执言,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
第二部分(第3~24自然段):具体写刘三姐用山歌灭了财主莫怀仁管家的威风,揭穿了莫怀仁霸占茶山的企图,并在“对歌”中使财主和秀才们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第三部分(第25自然段):总写刘三姐的歌声传遍了家家户户,土豪劣绅听了非常害怕,乡亲们听了拍手称快.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为什么会深受乡亲们的爱戴?
2指名反馈.
一是刘三姐山歌唱得好:她唱起山歌来,不仅乡亲们爱听,连那些飞鸟游鱼都会听得入迷。
二是刘三姐人品好:她热爱乡里,同情贫苦百姓;她疾恶如仇,对社会上的那些不平事,不仅敢于仗义执言,而且还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
五、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教师出示导读提纲.
(1)默读第二、三部分内容,思考:刘三姐如何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2)把刘三姐的山歌选几首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唱一唱,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2指名反馈。
(1)当管家仗着莫家的势力,要抢阿牛的一只野兔时,刘三姐用山歌灭了管家的威风。
(2)莫怀仁想霸占茶山,做自家坟地,被刘三姐用山歌揭穿了企图,使他的阴谋没有得逞。
(3)当莫怀仁提亲威胁时,刘三姐提出对山歌的要求。
然后用山歌击败了莫怀仁请来的三个秀才。
3教师:刘三姐的山歌真神奇,竟能用山歌做武器同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一下山歌的威力。
4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1)天地山川盘古开,飞禽走兽众人财。
想吃鲜鱼就撒网,要吃野兔带箭来。
(意思是说管家不能抢别人的劳动果实。
)
(2)大路不平众人踩,情理不合众人排。
横梁不正刀斧砍,管你是斜还是歪.(意思是说什么事情都得讲道理,你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就可以站出来讲。
)
(3)没后悔,你会腾云我会飞,黄蜂歇在乌龟背,你敢伸头我敢锥。
(意思是绝不后悔,我也不怕你.)
(4)你歌哪有我歌多,我有十万八千箩,只因那年发大水,歌声塞断九条河。
(意思是说我的歌比你们的歌多得多,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笑死人,劝你莫进圣人门,若要碰见孔夫子,留神板子打手心.(意思是你们不配做读书郎,如果是孔夫子的学生,你们这么差,一定要被打手心的。
)
5教师:从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刘三姐真是疾恶如仇,敢于仗义执言,敢于用山歌与土豪劣绅作斗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他们边读边思考,引导他们抓住文中的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理解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
)
六、感受人民群众的品质
1教师:同学们,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那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读。
2交流反馈:
(1)刘三姐的歌声大灭了莫府管家的威风,大长了乡亲们的志气。
乡亲们捋袖挥拳,蜂拥而上,管家在众人的嘲笑和咒骂声中急忙溜走了。
人们都围上来说:“三姐,你的歌唱得好,真唱到我们心窝里了!”
(2)三个秀才和刘三姐他们对了一阵歌,已经狼狈不堪了,乡亲们还想戏弄他们一下,就出了个谜语让他们猜.
3教师: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什么?(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七、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那些土豪劣绅作斗争,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永远深受乡亲们爱戴。
(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刘三姐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她的歌声也传遍家家户户。
土豪劣绅听了,个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人人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学习时,围绕“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这个问题展开思考,找出课文中所写的三件事,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的成语以及刘三姐所唱山歌的含义,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体会刘三姐勇敢、正直的品格。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字词
2.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小病号(“我”)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
新授:
(一)展示目标:见上面(ppt课件)
(二)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flash中的多音字)
(三)背景资料
1。
师背景介绍:(flash)
2。
长征路线图展示(flash)
(四)初读课文
1.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ppt课件第四个)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学生概括完后打开flash 的表格)
2。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flash)
3。
划分段落。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
你划分从哪到哪?(flash)
4.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外貌描写:(第2 8 21 22 23 28 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ppt的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5.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
6.本文是刻画老班长,为什么写“我”呢?(讨论) (反面衬托)
7。
分析老班长的性格特征.(板书)舍己为人? 忠于党和人民……
8。
品读老班长牺牲的段落(28—33)
(1)找一学生有感情朗读。
(2)师设疑,生分组讨论回答。
9。
选读你喜欢的语句。
(要饱含真情)
10。
讨论,提高思想认识.(ppt课件)
A、作者为什么要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的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老班长精神不死,流芳百世。
〕
生:“我”把鱼钩包起来,是想表达“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生:“我”把鱼钩贴身放着,每当看到它,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生:“我”把鱼钩收藏起来,是为了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教育子子孙孙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B、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说明了什么?
生:是老班长用鱼钩钓鱼来救活了三个小同志,使他们顽强地走出了草地,所以课文用“鱼钩”做题。
生:金子是高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高贵的。
生: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
生:我从那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身上看到了老班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C、你是怎样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同上)
(五):扩展与延伸
你能列举老班长式的人物吗?
(“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塘中的老同志” “妈妈”“爸爸”……..)
三.作文片段训练:(二选一)
1.受老班长精神鼓舞方面:我们要走出草地。
引导学生想象,在老班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鼓舞下,三个小战士互相帮助,艰难地走出草地的情景.
2.从怀念老班长方面:老班长活在我们心中。
引导学生想象,小战士们掩埋老班长的遗体后,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是怎样做的.
四.作业
《秦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几个重点成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文感受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和鲜明个性。
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探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
难点: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会使用课文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写作手法来造句,写作文。
比如、举例子、列数据、想像、排比、过渡句、前后呼应等。
三、教学过程
㈠课堂导入
1、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便是介绍秦兵马俑的一篇佳作。
现在请用学们看向屏幕,跟着老师齐读本课的题目,开始去领略神奇的秦兵马俑吧!(教师领读几遍)
2、学习生字生词
从刚才同学们整齐响亮的读书声中,老师体会到了你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相信你们一定是很好奇秦兵马俑到底是怎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吧?不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学习新课还要先学习生字生词才行。
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这样,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和学习探究中同学们才能更快更准的理解课文大意,解答心中存在的疑问。
来看大屏幕。
(出示生字词)
可先询问学生是否会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遍。
老师针对学生读错的进行纠正。
在带领同学们读一遍。
学生再自己齐读一遍。
(出示重点词语)
询问学生对这几个词的理解.教师针对点评,在说出标准的解释.讲解完毕,学生再读一次,加深理解。
㈡课堂教学
1、朗读课文,解读课文
同学们,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大家都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和意思了吧?下面请打开课本,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课文齐读一遍。
在读时要带着屏幕上的这几个问题,边度边思考,一会看谁能帮老师解答。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开始读)。
给学生读完后自由思考回答,教师再点评,引导,讲解。
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结构来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总分总,三,位置地位、特点、概括)
⑵秦兵马俑有什么特点?那一段是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概括?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最后一段)
⑶哪一自然段说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三自然段过渡段、承上启下)
2、详细剖析课文内容
同学们真聪明,很快就能理清思路,找出了课文的结构和重点段落,并大概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秦兵马俑的特点。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进一步走进课文,详细分析秦兵马俑的特点,看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看看老师给你们的几个小要求、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②这几个自然段共写了几种兵马俑?
③每种兵马俑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老师让学生举手回答,或点名回答。
注意适时适当的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相应兵马俑的图片和文字解说)。
齐读第十自然段,分析这一段的写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运用哪些描写手法?
(排比,想象,比喻……再让学生造句,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加以运用,增加作文的文采)。
3、激发情感和想象
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大概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跟老师欣赏了很多关于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图片。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一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问一问,你又闻到了什么?自由跟同桌和前后桌的同学讨论,一会跟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的想法,加以鼓励)
(教师小结)、是啊,同学吗的想象力都很丰富,能穿越千年,置身处地的感受到那时候的场景.那一匹匹战马,那一辆辆战车,还有那军容肃穆、整装待发的战士……似乎让我们看到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厮杀的壮观场面,让我们听到那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和呐喊声还是闻到那浓浓的硝烟味儿.
我们因这如此宏伟壮观的场景而震撼,为我国古代人民高超的智慧和雕塑手艺而惊叹折服。
下面,就再请同学们大声而有感情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笔下那伟大而神奇的秦兵马俑。
(读完后)同学们现在心情是不是很激动?很骄傲很自豪?是啊,拥有这么伟大的艺术珍品谁能不自豪呢.不只我们自豪,连外国的很多名人都对秦兵马俑高度赞扬!大家来看屏幕,读一下都有谁也被秦兵马俑的魅力折服了。
(出示收集到的一些人对兵马俑的评价语)
四、教学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
非常积极的思考和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在为中华民族拥有如此伟大神奇的艺术珍品-—秦兵马俑而骄傲的同时,也深深的为我们祖国拥有像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的继承人而骄傲.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之发扬光大。
将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课已经接近尾声,下面老师在给同学们布置几个小作业。
课后希望同学们自觉完成。
1、收集中国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奇迹都有哪些?
2、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很多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找找都有哪些,并各造一个句子.
3、背诵课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的句子,然后背给家长和同学听.
五、教学反思
反思在教学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培养,是否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程度如何等。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请生朗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B。
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
(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17 跳水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正确选择读音。
(用横线标出正确的读音)
桅杆 (wéi wěi)一艘(shōu sōu) 放肆 (shì sì)
吓唬 (hǔ hu ) 龇牙(zī cī) 模仿(mó mú)
二、读一读,看拼音,写字词.
狂风sī( )扯着巨大的海面,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此起彼伏犹如万马奔腾,巨大的海啸声音又如万马sī( )鸣.一sōu( )巨大的军舰在缓缓前进,他们在sōu ()救陷入危险的渔船.
三、填空。
1。
选择合适的量词填在括号里。
一( )帽子一()帆船
一()早饭一()爪子
一( )横木一( )绳子
一( )猴子一( )步枪
2。
因为因而
(1)()猴子显然知道水手们拿它取乐,所以它就更加放肆起来。
(2)猴子的放肆和水手的哄笑激怒了孩子,( )引得孩子爬上了桅杆去追猴子。
只要……就……即使……也……
(3)()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 )很难回转身来。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把船长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急中生智,命令儿子,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转危为安。
【答案】
一、桅杆 (wéi wěi)一艘 (shōu sōu)放肆(shì sì)吓唬(hǔ hu )龇牙 (zī cī)模仿(mó mú)
二、撕嘶艘搜
三、1.顶艘顿只根条只支
2.(1)因为 (2)因而(3)即使……也……
四、1.猴子孩子船长跳水孩子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的大海()的猴子()的桅杆
( )的孩子()的水手( )的船长
二、填写关联词语。
1.猴子()不理,()撕得更凶了。
2.()孩子不会失足,拿到帽子,()难以回转身走回来. 3.猴子(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更加放肆起来。
4.孩子()一失足,他()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三、修改病句。
1。
这一天校园里风平浪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
一只大猴子果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所以把小朋友打哭了。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在原文上标出孩子追赶猴子时的动词,并从中挑选三个写一句话。
2.给选段中描写水手们的相关的语句在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选择正确的答案。
(1)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a.引出对孩子处境的危险的描写。
b。
引出对船长果断行为的描写。
c。
引出下文对孩子害怕心情的描写。
(2)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
a. 水手的大叫惊动了船舱里的船长。
b. 水手的大叫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出境的危险。
c。
水手的大叫把猴子吓跑了。
【答案】
一、风平浪静的大海,放肆的猴子,高高的桅杆,哭笑不得的孩子,勇敢的水手,沉着的船长
二、1.不但..。
还 2.即使。
.。
也 3.显然...。
.。
因而 4.只要......就
三、1.这一天校园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
一只大猴子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
游乐场里,小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还把小朋友打哭了.
4.桅杆顶端只有孤零零的一根横木,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
我心惊胆战地走在摇摇晃晃的索桥上.
四、1。
追赶喊放开张开走取望
示例:妈妈一边追赶走出家门的小明,一边大喊:“天气不好,你带雨伞了吗?”小明停住脚步,望了一眼黑沉沉的天空,转身回家去了雨伞,急匆匆地向学校走去。
2.(1)a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