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班工科专业课教学状况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毕业班工科专业课教学状况及原因分析
作者:许吉,万洪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1期
许吉,万洪丹
(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班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空巢现象”和学习效率低是原因也是结果。

学习态度消极及专业认同感低是个人原因;就业竞争压力,学校及院系缺乏合理的管理措施,教师未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等是客观原因。

在适应政策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毕业班;工科专业课程;“空巢”现象;专业认同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1-0142-02
基金项目: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南京邮电大学教改项目:“多维协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学习创新意识中的研究与实践———以光电类课程为例(编号:JG00615JX74)
作者简介:许吉(1983-),女,江苏常州人,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光电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研究方向:微纳光子学。

大学最后一年是专业课学习的黄金时期和关键时期,这一时间段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影响到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学生的人生轨迹可能会产生关键的影响。

如,就业行业及就业单位的定位,未来深造学术领域的选择,甚至是未来人生长期规划的制订,都可能会受到这一年专业课程学习的影响。

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毕业班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这一关键时期内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质量较差,使得在这一黄金时间段安排的学习内容并不能够充分体现其功能和价值。

从长远来看,更是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专业课程学习现状
(一)毕业班课堂“空巢现象”严重
高校毕业班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临近毕业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下降,学习态度大打折扣,课堂上出勤率骤减。

对本校特别是本院毕业班专业课授课老师进行的调查获得了以下数据信息,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专业理论课出勤率能够达到50%以上,而下半学期仅仅有20%左右;相应时间段的实践课出勤率平均分别为95%和80%以上;闭卷考试的理论课的出勤率往往能保持在50%左右,而开卷考试的课程来上课的学生屈指可数,对于不考试的选修课甚至可能出现没有一个学生来上课的情况。

总结以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专业课的“空巢”现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第七学期上半学期的课堂出勤率远高于下半学期的课堂出勤率。

(2)出勤率与课程考核方式有关,往往是闭卷考核高于开卷考核,考试考核方式高于考查考核方式。

(3)实践课程类的出勤率远高于理论课程类。

(4)专业必修课的出勤率远高于选修课。

(二)专业课程学习效率低
除了上述“空巢”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之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基础也严重影响了
对专业课的学习。

很多学生表示专业课“太难”、“太深奥”、“听不懂”,来听课的学生往
往也都心不在焉。

从上课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观察发现,往往第一节绪论课情绪高昂、兴致满满,上完5、6次课之后,认真听课的同学便会骤减,原因就是“跟不上,听不懂”。

能够保证认真听课的都是知识基础比较好的,成绩比较拔尖的同学。

从闭卷考试的专业课程首次通过率的调查发现,对于数学基础和理论知识依赖性较强的专
业课程的通过率最低,应用性相对较强的课程通过率较高,而实践类课程不通过的同学较为鲜见。

从卷面成绩分布来看,记忆性的内容得分率相对较高,原理性、计算类的大题得分率较低,而综合运用类的内容有些同学根本无从下手。

可以看出,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本身就比较吃力,而专业课的目的就是扩展专业知识,提
升专业技能,但是目前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学生情况调查
(一)毕业班学生逃课因素多
据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发现:毕业班学生逃课主要原因是为了找工作,包括准备简历、准
备面试及参加招聘会和面试等,往往占到50%的学生比例;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忙于准备考研,有的选择了新的专业和更高层次的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一部分的学生大概占到25%左右;少量学生默默备战公务员考试,约占5%;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部分同学本来就不求
上进,缺乏学习热情和自觉性,在宿舍睡觉、娱乐、玩游戏等,比例高达15%。

而坚守课堂的
这部分同学中,有一些是少量的免试研究生同学,他们一方面对于未来规划的压力较小,另一
方面本身的上进心和自觉性也较强。

(二)学习态度消极
找工作、考研及考公务员等,只是一方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现代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自
觉性有所降低,学习倦怠。

大一学习倦怠程度最低,与其他年级存在显著差异;而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进入大四之后,更易产生消极情绪[7]。

如由于学业、情感等挫折失败而产生的失落、抑郁心态,很多学生面临就业或深造的种种选择时发现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困
难与挫折感到沮丧无助;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焦虑心态,抉择时内心冲突、焦躁,患
得患失,或是盲从,对学习生活造成障碍;对现实的不满,怨天尤人,产生逆反心理带来不屑
和懒散心态等。

有一些同学厌倦学习,甚至是长期厌恶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所在学校,长期
以来都是被动教育,到了大四更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懒散、惰性甚至是求解放心理愈演愈烈。

(三)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专业认同度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并
进一步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甚至从根本上影响人生关键
时刻的抉择及职业发展轨迹。

工科专业的学生,因为校园学习、知识积累的限制,对于专业的
深度及广度都不能够有一个较好的认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掌握也不够扎实。

不了解自己的
专业,不能够掌握足够的知识,就不可能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了解专业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便无法对本专业产生较高的认可度;对本领域的企业单位不了解,对本
专业的未来就业没有美好的憧憬,不可能激发学生在本领域学习和继续深造的动力。

这是一个
恶性循环过程,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在关键时刻放弃本专业,转而进入一个他认可的,但是缺乏
知识积累的陌生领域,对其职业发展和未来规划十分不利。

三、客观原因分析
(一)就业政策和就业压力
随着大学的逐步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同时就业制度却
由“统一分配”发展为“双向选择”。

就业制度进步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校园生活导致学生们对社会的不了解,从而引起信息不对称,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
了解就业信息。

而就业政策上,在坚持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另一方面却有一定的计划性。

学生
在每年4月下旬必须回报落实单位情况,学校要据此制定和报送毕业生就业计划,此外就业协
议书的签订也有时间要求,促使学生和学校必须提前半年甚至一年着手准备,从而扰乱了毕业
班的正常教学秩序,严重影响了毕业班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考研、公务员考试及各类等级考试
毕业班学生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继续深造是对未
来收入的有效投资,因此很多学生将考研和升学作为未来规划的重要选择。

另外,很多行业及
职业均有特殊要求,比如公务员必须经过公务员考试的筛选,某些企事业单位也需要应聘者持
有相关等级考试资格证等。

这些促使很多学生放弃与考研或者考证无关的课程,全力备考。


至对于来上课的学生,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三)学校及院系管理不到位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全国毕业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

教育行政主管
部门把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一导向下,学校
对请假找工作的学生不但不控制,甚至通融鼓励。

另一方面,考研升学率也成了衡量高校、学
院衡量院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学校和院系对考研和升学缺课的学生常常听之
任之,这就更加助长了考研和升学学生缺课的风气。

(四)课程本身及授课教师的问题
现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体质也存在一定问题。

由于职称评定对科研成果要求过多,很多大
学都存在重研轻教现象。

教师对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合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去调动其积极性,
因此教学上的精力投入欠缺,专业课的教学水平上不去。

学分制政策下,选课系统和课程设置
完善度还不够,学生盲目选课,主观能动性无法调动。

很多课程重复开设,课程内容陈旧,实
用性差,与现实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逃避学习。

除此之外,任课老师也存在不少值得改进之处。

比如,教学方法陈旧,不懂学生心理,缺
乏教学艺术;或是师生间互动较少,沟通欠缺,学生对老师不信任,心生反感,产生逃课甚至
是“隐性逃课”现象。

四、结论
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班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差的直接原因是专业课“空巢”现象严重,学
习效率低下。

该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于学生本身来说,找工作、考研及各种考证成为其“有
说服力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低,长期学习态度消极,到毕业前夕
更甚;还有一些学生长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较低,缺乏学习热情。

客观大环境更是影响巨大,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对学历及各类技能的高要求等。

而同时,对于这一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
学校及院系没有及时采取合理合适的管理措施,或是制定适应性政策等。

面对毕业班学生,授课教师往往也是消极怠工,未能起到在关键时刻“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专业课程学习质量差,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浪费,本科专业教育质量降低,同时也影响了就业率,使得人才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受挫。

参考文献:
[1]李声.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分析及解决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08,(2 ):206-206.
[2]赵海波.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调查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2 ):186-187.
[3]王成,徐汇.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探析[J].科教导刊,2012,(10):79-79.
[4]杨婷,夏晓丽.高校“空巢一族”生成原因分析———基于场域理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 ):018.
[5]李敏.浅析大四“空巢”现象[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