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热处理学报投稿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来稿观点明确,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

文中应包括中、英文的文题、作者和单位;中、英文摘要(约250字)和关键词(3-5个); 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及主要参考文献。

本刊接受英文来稿,并需附中文题目,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关键词。

来稿请附上论文原稿和图,以便审查。

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6000字; 应用论文一般为5000字,信息文章限1200字, 所有文章应按中图分类法写出分类号.
2. 来稿题目简明扼要(一般约20字以内); 题目下为作者姓名、作者单位、省市和邮编,并加括号。

首页下方注明,收稿日期,基金资助项目;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服务单位职称,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获奖和发表论文数量,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100字以内)。

并附第一作者免冠的半身照片(30mm×40mm)一张。

3. 正文可分三级标题,第一级标题分别用1, 2…排序;第二级标题分别用1.1, 1.2,…2.1, 2.2,…,排序; 第三级标题分别用1.1.1, 1.1.2, …1.2.1,…排序。

论文中图一般不超过6幅(含照片),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顺序编号。

4. 文中图和表题目应有中英对照译文,写在相应的图或表题下方。

图中的坐标和文字均采用符号和英文标注,照片图像必须清晰, 层次分明, 尺寸以50mm×75mm为宜,放大标尺用xxμm 贴在右下角;在同一图题下,以(a)、(b)、(c)。

顺序编号,并贴在图的左上角。

文中表格采用三线表;
投稿可以采用电子邮件投稿(clrcl@)或邮寄投稿,邮寄文稿要求一式两份, 其中之一为原件( 需提供原始照片或清晰电子版图片),并提供电子文件。

初审合格后交纳100元审稿费,以便及时送相关专家评审。

5. 文中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单位》。

在图表中计量单位的标注方法举例如下:①冷却速度v/(0 C.mm-1),②时间t/s; ③强度σ/MPa,④动量P/(kg.m.s-1) 。

6. 参考文献按文中先后顺序排列文后。

应列出新的,关键和亲自阅读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严格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进行著录,(中文文献要求中英对照同时给出),其著录格式举例如下。

例1书:序号作者.书名[ 文献类型标识].版本.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
例2 期刊:序号作者.篇名[文献类型标识].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中英对照)期刊作者(Authors).文题(Title).期刊名称(Serial title),卷(Volume)(期(Issue)):页码(Pages)
例3 论文集:序号论文作者.篇名[A].论文集责任者(选)。

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文献题目后给出的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期刊文章[J]、论文集中析出文献[A]、标准[S]、专利[P])。

7. 来稿不得一稿多投。

凡初审符合要求的稿件,每篇收取100元审稿费后开始进行正式评审。

一般4个月内告诉处理意见。

稿件选用后需收取刊登费,并按规定付稿酬(包含我刊数据库著作权使用费)和赠送两本样刊。

8. 稿件的保密和署名由作者单位负责审查;一经投稿,作者姓名及其顺序不得变更。

9. 本刊承接科技成果,企业广告业务,有关事宜请与《学报》编辑部联系。

10. 《材料热处理学报》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期刊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和中国期刊网。

凡有不同意加入者,请投稿时说明,本刊作适当处理。

英文摘要的写作
1) 英文摘要的时态。

英文摘要时态的运用也以简练为佳,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基本不用。

一般现在时。

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

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当然也要用一般现在时。

一般过去时。

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时段)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实验、观察、调查、医疗等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发现、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的,而只是当时如何如何;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

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

完成时少用,但不是不用。

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成的事情,或在一个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

2) 英文摘要的语态。

采用何种语态,既要考虑摘要的特点,又要满足表达的需要。

一篇摘要很短,尽量不要随便混用,更不要在一个句子里混用。

行文时最好不用第一人称,以方便文摘刊物的编辑刊用。

尽量使用短句。

因为,长句容易造成语义不清;但要避免单调和重复。

科技期刊涉及专业多,英文更是不易掌握,各行各业甚至表达方式、遣词造句都有区别。

如果有机会,要多与英语国家同行接触,多请他们改一些国人所撰写的摘要或论文,积累经验,摸索规律。

如果缺少这样的机会,多看英文文献,也会有助于我们英文写作及水平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提高文献收录率,英文摘要的写作水平尤为重要。

我们将《EI》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附下,还可登陆/详细查看。

《EI》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EI》中国信息部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般不超过150 words)将论文的“目的(Purposes)”,主要的研究“过程(Procedures)”及所采用的“方法(Methods)”,由此得到的主要“结果(Results)”和得出的重要“结论(Conclusions)”表达清楚。

如有可能,还应尽量提一句论文结果和结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情况。

也就是说,要写好英文摘要,作者必须回答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问题(What I want to do?)
2) 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How I did it?)
3) 主要结果及结论(What results did I get and what conclusions can I draw?)
4) 本文的创新、独到之处(What is new and original in this paper?)
英文摘要是对原始文献不加诠释或评论的准确而简短的概括,并要求它能反映原始文献的主要信息。

5.3.1目的(What I want to do?)
目的。

主要说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或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英文摘要,一开头就应该把作者本文的目的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非常明确地交待清楚。

必要时,
可利用论文中所列的最新文献,简要介绍前人的工作,但这种介绍一定要极其简练。

在这方面,《EI》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
1)Eliminate or minimize background information(不谈或尽量少谈背景信息).
2)Avoid repeating the title or part of the title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abstract (避免在摘要的第一句话重复使用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

5.3.2过程与方法(How I did it?)
在说明过程与方法时,应结合(指向)论文中的公式、实验框图等来进行阐述,这样可以既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又给那些看不懂中文(但却可以看懂公式、图、表等)的英文读者以一种可信的感觉。

5.3.3结果和结论(What results did I get and what conclusions can I draw?)
结果和结论部分代表着文章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论文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读者阅读,主要取决于你所获得的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如有可能,在结尾部分还可以将论文的结果和他人最新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以突出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独到之处(回答What is new and original in this paper)。

5.3.4如何提高英文摘要的文字效能
《EI》很看重英文摘要的文字效能。

为了提高文字效能,应尽量删去所有多余的字、句。

在这方面,《EI》提出了两个原则:
1) Limit the abstract to new information(摘要中只谈新的信息)。

2)trive for brevity(尽量使摘要简洁)。

就目前来看,由于大多数作者在英文写作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由作者所写的英文摘要离《EI》的要求相距甚远。

有的作者写出很长的英文摘要,但文字效能很低,多余的字、句很多;有的作者写的英文摘要很短,但也存在多余的字句。

总而言之,就是文字的信息含量少。

因此,《EI》中国信息部还对英文摘要的写作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5.3.5 关于英文摘要的句法
关于英文摘要的句法,《EI》提出了以下三个一般原则:
1) 尽量用短句
2) 描述作者的工作一般用过去时态(因为工作是在过去做的),但在陈述由这些工作所得出的结论时,应该用现在时态。

3) 一般都应使用动词的主动语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