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窑仿钧釉穿带瓶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官窑仿钧釉穿带瓶鉴赏作者:***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1期
摘要:瓷器,源于陶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瓷器的发明从汉代开始,至宋代之前就已经相当成熟。

时至宋代,瓷器迎来了最为蓬勃的发展时代,当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及钧窑。

从皇宫到民间,瓷器的烧制和使用都在宋代找到了较为优良舒适的发展环境。

学界对于瓷器的发源地虽然争论不休,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宋代开始,瓷器的发展在之后的每一个朝代都不断地钻研和进化,比如元代的青花瓷以及明代的成化斗彩瓷。

而到了清代,瓷器的风格渐渐变得更加精细和美妙。

其中,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瓷器可谓最为突出。

关键词:瓷器;仿钧釉;贯耳瓶
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1.004
0 引言
穿带瓶,也称贯耳瓶,最早流行是在宋代,其样式模仿汉代的投壶,口为四方且略开,脖颈较长,腹部下垂,圆足,且脖颈两侧有管状贯耳。

到了清雍正时期,穿带瓶被进一步演化,腹部也逐渐有了凸起的杏圆形装饰,釉色也逐渐细化和多变。

虽然在不同的年代中它的烧制工艺有所波动,但是留存下来的穿带瓶也叙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

禹州古为夏禹国,禹受封于此为夏伯,境内有钧台,禹之子启大享诸侯于此,启正式继位后,钧名由此而来。

钧窑著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始烧于唐朝末年,兴盛于北宋中晚期,靖康之后停烧,金大定以后恢复并发展迅速。

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花盆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

时至今日,谈论到瓷器,人们都会想到一座城市—景德镇。

窑厂师傅精湛的技艺和瓷器上的美妙色彩都让人无不向往。

而仿钧窑制品在景德镇的发展中也是一绝。

在历朝历代,钧窑都被社会各个阶层所追捧,最大的原因就是其釉色的美轮美奂。

这也一度让中国南北窑口都争相效仿和制作,較有名的有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苏宜兴窑(又称宜钧)、广东石湾窑(又称广钧)等,其中模仿烧制钧窑最出色的是之前所提及的—江西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仿钧瓷始于明代初年,此后式衰并绝烧。

从清代雍正朝开始,江西景德镇窑又开始仿烧钧窑。

清代仿烧钧窑的成功,与景德镇历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根据清宫的档案记载,雍正七年(1729)三月的时候,唐英派遣厂署幕友吴尧圃到河南禹县调查钧窑的烧制工艺。

吴尧圃不辱使命,调查取得了重大收获。

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在总结其督陶成果《陶成纪事碑》时就明确指出了“仿钧釉”这一成果:“钧釉,仿内发旧器……新得窑变四种。

”这一记录表明唐英之所以能取得仿宋钧的巨大成功,除了派员实地调研之外,还以宫廷所藏宋钧真品作为样品进行仿制。

从此,仿钧瓷又在景德镇落下了根,成为其发展道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钧窑的窑变,古人多有著述。

如明人《稗史汇编》:“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

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而清人《景德镇陶录》
则认为:“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

……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

”仔细研究窑变,其实它非常复杂,不仅与温度变化、窑炉内气氛、瓷坯摆放位置有关,还与胎质、造型、釉药的化学配方以及加工、施釉、烧成工艺相关。

从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史来看,在明代以前,窑变的出现都是偶发现象,并非人为,而且目前明代窑变釉瓷也没有实物流传下来,这与当时窑工的迷信有关系。

古人深受儒家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又对窑变的原理无从知晓,他们认为:“荧惑缠度临照而然,物反常为妖。

”所以窑变釉瓷出炉之后,往往被窑工当场砸碎。

明代郭子章《豫章大事记》:“瓷器以宣窑为最佳,中有窑变者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

”清代雍正年间御窑厂的工匠已熟练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能够人为地配制釉药,控制火候,并成功烧制。

本文将着重介绍清代官窑穿带瓶,而清代官窑主流穿带瓶也是上文所提及的唐英创烧的造型,它的原型取源于清朝宫殿中所收藏着的历朝历代遗留下的穿带瓶。

唐英并没有停留于旧的款式,而是在这些穿带瓶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

他将瓶口沿至腹部变为倭角,腹部前后两面增加凸起杏圆形装饰。

清代官窑仿钧釉穿带瓶为雍正时代所创,到乾隆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变得更加流行。

从这之后,官窑仿钧釉穿带瓶便成了宫中和官员家中的常见器物。

研究从雍正时期的穿带瓶开始,陆续研究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到宣统时期的穿带瓶,来鉴赏清朝所创立的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的造型、色彩、光泽等特点。

1 雍正时期
雍正时期的官窑仿钧釉穿带瓶和前朝的穿带瓶有些相似,由于其是创新款,不同之处也有很多:瓶口为长方形,口沿至腹部起倭角,垂腹且圆润,颈部左右两侧饰垂直长方形贯耳,腹部前后两面有明显凸起的杏圆形纹饰,线条精细。

雍正仿钧釉的釉色火红,并间以黄色、青色、蓝色,熔融流动,釉色之间互相渗化,在光照下动感十足,让人心情愉悦并能感受到那股热情和美丽。

器底施褐色护胎釉,釉下刻“雍正年制”两行四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烧造不多,且很多色泽都是机缘巧合所致,所以存世量较少。

2 乾隆时期
从雍正到乾隆时期,官窑仿钧穿带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美化。

其瓶口大多为长方形,四角分明,口沿至腹部起倭角,垂腹,颈部左右两侧有垂直长方形贯耳,腹部前后两面都有凸起杏圆形纹饰,但线条没有雍正时期秀美,显得很生硬。

乾隆仿钧釉的釉色鲜艳红丽,并辅以黄色、青色、蓝色,斑驳多姿,色彩灿烂,但成色却没有雍正时期的动感。

器底施浅褐色护胎釉,釉下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乾隆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烧造较多,所以存世量相对较多。

3 嘉庆时期
嘉庆时期,景德镇已经不再专门设立督陶官,而是交由地方官员兼而有之地管理。

因为乾隆皇帝虽然退位但依然在世,所以嘉庆早年的作品和乾隆时期相仿,或可谓一致。

到了嘉庆晚期,因工匠大多已习惯延续乾隆时期的作品,所以也没有太多有突出创新的作品。

嘉庆时期的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瓶口为长方形,口沿至腹部起倭角,垂腹,颈部左右两侧饰垂直长方形贯耳,腹部前后两面有凸起的杏圆形纹饰(图1)。

嘉庆仿钧釉的釉色以红色为主,并间以黄色、青色、蓝色。

器底施浅色护胎釉,釉下刻“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

相比乾隆时期的仿钧釉穿带瓶,嘉庆时期的仿钧釉穿带瓶的颈腹部线条起伏较小,腹部左右两侧内缩,釉色则相仿。

嘉庆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烧造并不多,所以存世量也较少。

4 道光时期
时至道光年间,仿钧釉穿带瓶已经逐渐发展成了清代的典型官器。

瓶口与足下均呈长方形,瓶口微微往外撇开,就像海棠花一样。

瓶颈笔直,垂腹且至下外鼓,腹部前后两面有凸起的杏圆形纹饰。

胎质细腻且胎体浑厚,线条大多优美流畅,给人以一种高贵肃穆的美。

道光仿钧釉以红色尤其是玫瑰红色为主,并辅以黄色、青色、蓝色以及白色,交融在四边、口沿和贯耳处,虽不如乾嘉两朝斑驳,却也独显了一种自然和洒脱。

器底大多施醬黄色护胎釉,釉下刻“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挺立美观的篆书。

道光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烧造较多,存世量相对也不少。

5 咸丰时期
咸丰皇帝历时十一年,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大起,在曾国藩率领湘军与之对抗的同时,各地的瓷器烧制行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毁坏,御窑厂也被毁,所以,咸丰官窑仿钧窑穿带瓶异常珍贵和稀少。

世上现有的咸丰仿钧釉穿带瓶的特征为:瓶口为长方,四角分明,口沿至腹部起倭角,垂腹,颈部左右两侧饰垂直长方形贯耳,腹部前后两面有凸起的杏圆形纹饰。

咸丰时期的仿钧釉穿带瓶颈腹部线条起伏进一步变小,腹部左右两侧进一步内缩。

咸丰时期仿钧釉以红色为主,再掺黄色、青色、白色、蓝色,交融在四边、口沿和贯耳处,分界清晰,反光感十分丰富,显得流动观感十足。

瓶足内多施酱釉,釉下刻“大清咸丰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字体端正俊美。

同时因数量稀少,目前所能寻到的馆藏品也是不多,咸丰年间的仿钧釉穿带瓶大多都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6 同治时期
清同治年间,御窑厂虽然重建,但很多老窑工和传世技艺在战乱中都流失了。

同治时期的仿钧釉穿带瓶除了造型与之前相似以外,其胎体更加厚重,胎质松软且胎面光亮度十分强烈。

同治穿带瓶的颈腹部线条起伏进一步变小,腹部左右两侧进一步内缩。

同治仿钧釉以通体红色为基准,并间以浅青的黑色或白色交融在四边、口沿和贯耳处,分界清晰,蓝色替代为黑色,
流动感很弱。

瓶底沙涩无釉,呈姜黄色,略显粗糙,刻有“大清同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同治时期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烧造较多,所以存世量相对较多。

7 光绪时期
光绪年间,时局相对稳定。

光绪官窑仿钧釉穿带瓶的瓶口依然为长方形,四角分明,直口,溜肩,垂腹,瓶颈部左右两侧有管状贯耳。

颈腹部曲线优雅且比前朝进一步的缩小,腹部的左右两侧进一步内缩,腹部依然是有着杏圆形的凸纹,但纹路不清晰,逐渐变得模糊。

光绪仿钧釉与同治时期相近,但其口沿飞红现象严重。

也有作品的瓶口施以月白色,增加整个瓶子的甜美自然之感。

棱角转折线条优雅,且常伴不同色泽增加其立体感。

多数的光绪官窑仿钧釉穿带瓶整体瓶身依然以红色为主,沙底无釉,呈雪白色,细腻且光滑,刻有“大清光绪年制”两行六字楷书。

光绪仿钧釉穿带瓶烧造很多,所以存世量很大。

较多的博物馆和文物交流中心都有收藏。

8 宣统时期
清末宣统时代虽短,但瓷器的烧制却继承了光绪时期的风格,虽产物不多,却异常珍贵。

宣统官窑仿钧釉穿带瓶与前朝几乎无异,但其颈腹部曲线起伏进一步变小,腹部左右两侧进一步内缩,并且瓶身前后两面凸起的杏圆形纹饰也变得更加模糊不清,几乎无法辨认。

宣统仿钧釉通体火红,四边、口沿和贯耳处呈黑白两色。

其底无釉,呈雪白色,紧致光滑,刻有“大清宣统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图2)。

9 结语
综上所述,清朝官窑仿钧釉穿带瓶始于雍正时期,兴于乾隆时期。

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其颈腹部线条起伏不断地变小,但整体造型在整个清代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给人以优雅和端庄感,就线条而言,雍正时期最为秀丽,从道光时期则开始显得笨拙,尤其是瓶身的杏圆形凸起纹饰,也随着年代的变化而越发难以辨认。

在釉色上,雍正时期有着极强的流动感,但是之后的朝代,却渐渐地将灵动感化为庄重的肃穆感。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代官窑仿钧釉穿带瓶也越发稀少,但是它们代表的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应该被世人所牢记。

这些器物看似只是花瓶,却叙述着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