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一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第90-92页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探求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正确的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两杯水)现在一个杯子里面的水是600克,另一个杯
子里面的的水是400克,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分一下,使两个杯子里面的水一样多。
请5个同学上前,他们分别拿1个、2个、4个、5个杯子,然后请他们想办法让每个人手中的杯子数目一样。
2、感知
学生动手解决,交流解决的方法
教师提问:现在两个杯子里面的水一样多了都是500克,每个人手中的杯子都是3个,那么这个500克和3个是他们的什么数呢?
师:像这样把几个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
二、探求新知
教学例1
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正在收集矿泉水瓶,
小红收集了14,小兰12,小亮11,小明15。
小明问:“我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四个人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哦,他是把小红多出来的一个移到小兰这里,小明多的这两个移到小丽这里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的数量同样多,都是13个。
也就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平均了,13就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
是不是这一小组的每个人实际都收集了13瓶呢?
不是。
13只是14、12、11、1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里面有比13大的,如(14、15),有比13小的,如(11、12),13只是代表了这一
组同学的总体水平。
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呢?
请这位同学来说说。
对,把4个小朋友他们收集的数量总数量求出来,再平均分成4份。
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14+12+11+15=52(个)
52÷4=13(个)
谁能把它们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呢?对
(14+12+11+15)÷4
=52÷4
=13(个)
师:这里52表示什么?总数量。
4表示什么?份数所以数量关系是?
板书: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的个数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对,它比小丽,小兰收集的数量要多,比小红,小明收集的数量要少。
所以我们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比这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
三、解决问题。
教学例2
操场上这些同学在踢毽子比赛,下面是第四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子比赛的成绩。
哪个队的成绩好?
指名板演,集体纠正。
小结:所以我们说,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四、巩固练习
92页做一做1-2题
五、总结
好,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是的,我们学了平均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还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数量比较少得时候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在数量较大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先把各个部分的数加起来求出总数量,再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数。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数。
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45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均数
方法公式
1、移多补少
2、先合并再平分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 14+12+11+15)÷4
=52÷4 =1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