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19届九年级毕业生学业考试模拟考试语文试
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名句名篇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有约不来过夜半, ___________________ 。
(赵师秀《约客》)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3)开轩面场圃, ________________ 。
待到重阳日, _______________ 。
(孟浩然《过故人庄》)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
心声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默写杜牧的《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书写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与他们相pì měi ()。
(2)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ɡān ɡà ()的笑。
(3)而闻一多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kānɡ kǎi lín lí ()。
(4)如不能辨义,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 ()之人。
三、选择题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你应该和朋友合作搞这个课题,要知道三人成虎,众志成城。
B. 智慧的人能够在失败中及时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免重蹈覆辙而
悔之莫及。
C. 与书为友能够让你获益匪浅,将不同的书视为自己的朋友,就能增长阅历,丰富
思想,增添情趣。
D. 微博上,不同群体表现出的特征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镇上的人都上堤去抢险,我的叔叔已经快有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删去“已经”
或“快”)
B. 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孔繁森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把“各式各样的”移
至“使用过的”后面)
C. 当条件不具备,或有机会未相遇时,能否有所舍弃,是能向“得”转化的关键。
(去掉“否”)
D. 我市中小学在“普法”教育活动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守法、学法、知法的习惯。
(把“培养”改为“养成”)
四、语言应用
5.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
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
作为人的价值;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每读完一本书,
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五、文言文阅读
6. (一)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 (2) 蹴尔而与之( )
(3)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 )
A. 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 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 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
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 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7. (二)
原宪甘贫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① ,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
子贡乘大马,中绀② 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
原宪华冠蹝履③,杖藜而应门。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
今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逡巡而有愧色。
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④ ,马之饰,宪不忍为也。
”【注释】①不完:不完整,简陋残缺。
②中绀( gàn ):内穿红色衣服。
③华冠蹝履:戴着桦树皮做的帽子,拖着没有后跟的鞋。
华,通“桦”。
④慝( tè ):邪恶。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原宪居鲁/不可久居________
B. 环堵之室/ 环滁皆山也
C. 宪不忍为也/动心忍性________
D. 中绀而表素/临表涕零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
3. 原宪所说的“病”指的是什么?本文可以看出原宪具有怎样的人生信念?
六、现代文阅读
8. (三)
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
杨丽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
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
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
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
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
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
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
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
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
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
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
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
这些亲身
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
工作需要投入
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
哪怕是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
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
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
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
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
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
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
‘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
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选自《中国青年网》)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①小节把流行语比作一面镜子,生动了表现了当下好多人以流行语作为自己
行为准则正确与否的参照。
B. 第②小节中“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
可
以看出作者对于当下一些年轻人的遭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同情。
C. 第③小节作者其实是倡导年轻人如果在大城市感觉压力比较大其实可以选择一些压
力相对较有利于发展的小地方。
D. 第④小节中“灿烂的果实”比喻“工作”“住房”“爱情婚姻”“获得诺贝尔奖”。
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文来看,文章前两段的作用是:用社会上流行的网络新词和青年人的各种调侃
开
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强调青年人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现实压力;引出“青年人该
如何面对现实压力”这一议论的话题。
B. 第④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把奋斗的收获比作果实,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成功的获得不
是轻松的。
C. 第④段运用了作比较论证,把鲍勃·迪伦和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进行比较,说明
工作上需要投入精力,才能有所收获。
D.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压力面前,青年人要不畏惧困难,打拼奋斗,才能取得进步
和突破。
3. 请写出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9. (四)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
崴游玩。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
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我们眯缝着眼睛,把
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
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
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
逃回
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只有几
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
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
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
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
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
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
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
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
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
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
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
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
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选自《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
1.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p
10. ly:宋体; font-size:10.5pt">内容概括①初见海参崴② ③ 情感变化①
②纳闷震惊③
2. 作者初见海参崴,对海鸥、猎犬和兵舰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
3. 纵观全文,胖老人和瘦老人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垂钓”的理解。
七、命题作文
1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句话有时真的很重要,它能给人振奋、启人心智,让人心里暖意融融;它也能让人沮丧、懊悔不已,甚至心灰意冷……结合你的经历及感悟,请以“一句 ________ 的话”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自选;内容健康,感情真挚;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不少于500字。
八、现代文阅读
12.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第下列小题。
明天就要把书稿寄到列宁格勒,请州委文化宣传部审阅。
如果他们同意给这部小说开“出生证”,就会把它送交出版社,那么一来……想到这里,他的心不安地跳动起来。
那
么一来……新的生活就要开始,这是多年紧张而顽强的劳动换来的啊。
书的命运决定着保尔的命运。
如果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就到头了。
如果失败
是局部的,通过进一步加工还可挽救,他一定会发起新的进攻。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了邮局。
紧张的等待开始了。
保尔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
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待过来信。
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列宁格勒一直没有回音。
出版社的沉默逐渐成为一种威胁。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保尔意识到,一旦
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也就是他的灭亡。
那时,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
活下去也没有
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滨海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
破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的回
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好多天过去了,正当期待已经变得无法忍受
的时候,同儿子一样焦虑的母亲一面往屋里跑,一面激动地喊道:“列宁格勒来信了!!!这是州委打来的电报。
电报上只有简单几个字:
小说备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
他的心欢腾地跳动起来。
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铁环已经被砸碎,他拿起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了新的生活。
1. 文段中随着书稿的寄出,保尔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 画线句子“铁环”“新的武器”各指什么?这句话说明什么?
3. 有人认为:到了全书的结尾还写英雄竟然有“如果书稿被彻底否定,那他的日子就到
头了。
”的消极悲观想法,这有损英雄的高大形象。
你的看法如何?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