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串讲专题四 词语(实词与虚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词语(实词与虚词)
●考点透视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材料的真正价值在于使用。
高考试题十分重视学生对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的能力的考查,即不仅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而且能根据语境选用最恰当的词语。
从高考考查的角度来看,试题设计题量一般为2—3题,分值6—9分,题目通常安排在第一卷的3—5题。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看,实词主要考查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应用词语的能力;虚词主要以考查关联词语和副词的用法为主,有时助词的用法也考。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从2004年的试题来看,有的试卷只考实词,如全国卷;有的试卷只考虚词,如北京卷;有的试卷,同一道题既考查了实词,也考查了虚词,如天津卷。
●名师串讲
○知识图解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包括三部分内容:
○重点讲解
词语的正确使用不仅同词语的知识(如词义、词类等)有关,同时还与句子的正误、修辞、语言的规范和清晰连贯、语言得体等内容密切相联,因而,词语的考查也常常同病句、修辞、语言的规范清晰、语言得体等内容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正确使用实词
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应是这一考点最主要的内容。
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
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
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从而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从意义方面辨析。
A.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
这一般是同义的名词表现出来的一种细微的差别,如“财产”和“财富”,“财产”通常指具体的物质财富,不包含知识和精神财富,而“财富”既可指物质财富,又可指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其范围比前者大;再如“事故、事件、事情”这组词中,“事故”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的事情,“事件”指已经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而“事情”泛指一切活动和所发生的现象,意义范围越来越大。
B.词义轻重不同。
这一般是同义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一种意义上的差别。
如“损坏”与“毁坏”,“损坏”指程度较轻的破坏损失;“毁坏”指性质较严重的破坏。
又如“努力”与“竭力”,“努力”指把力量尽量使出来,“竭力”指用尽力量。
它们都是前一个词义轻,后一个词义重。
C.词义重点不同。
有些近义词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义的着重方面不同。
如“精细、精致、精巧、精美”一组,“精细”着重指细密、细致;“精致”着重指别致、新奇;“精巧”着重指巧妙、玲珑;“精美”着重指美好、漂亮。
再如“收集”与“搜集”,前者侧重“使聚集在一起”之义,后者侧重“到处寻找并使聚集在一起”之义。
(2)从色彩方面辨析。
A.感情色彩不同。
有些近义词所表示的概念意义是一样的,但是所附加的感情色彩不同。
从褒贬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如“成果”“结果”“后果”一组。
除褒贬色彩外,还有其他感情色彩的区别。
如“寿辰”与“生日”,前者带有庄重尊敬的感情;“宰(用于人)”与“杀”,前者带有诙谐或讥讽的感情,等等。
B.语体色彩不同。
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如“小气”与“吝啬”;有的是一般用语和特殊用语的不同,如“同意”与“准予”、“现在”与“兹”等。
一般用语指口头和书面都常用的普通用语,特殊用语则多用于公文。
如“心”与“心田”,“唱”与“歌唱”,后者则多用于文艺作品等。
(3)从用法方面辨析
A.适用对象不同。
有些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它们所适用的对象、范围不同。
有的用于人,有的用于物;用于人的有老幼尊卑之分,用于物的有抽象具体之别。
如“侍侯”与“伺候”,“侍侯”是“服侍,在旁边陪着”。
一般用于人,多用在长辈、客人、上级等。
如“侍侯爷爷奶奶”。
“伺候”指在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等。
对象既可是人也可是物。
如“她伺候着这两头小猪仔,觉得乐在其中”。
当对象是人时,“伺候”用于长幼平辈都可以。
如“伺候这样的孩子,真难为这位作母亲的了”。
B.搭配关系不同。
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
如“维持”与“保持”,“维持”与“秩序”、“生活”、“状态”等词搭配,“保持”则与“水土”“记录”“清洁”“联系”等词搭配。
C.词性和造句功能不同。
近义词一般词性相同,如“更新”与“创新”,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可带宾语,后者则不能。
也有词性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如“诞生”与“诞辰”,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词性不同,用法自然就不同了。
2.正确使用虚词
虚词考查主要包括关联词语的选择和单个虚词(副词、介词)使用正误的辨识两个方面。
虚
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其语法功能较复杂,有些虚词除了语法功能外还有特定的意思。
它们中间很多是由实词演化来的,如“未尝”中“未”是“还没有”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从来没有”。
“得以”中“得”是能够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合起来可以理解为“能够用来”。
因此,除了分析把握具体语境之外,应注意了解各类虚词的功能、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1)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的毛病
A.错用关联词语。
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
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太尉。
(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②尽管有多大的风浪,他还坚持天天在船头练太极拳。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
“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
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
③打这样的地道,耗时长,成本大,何况处于砂土层,很容易塌陷。
(“何况”是用反问的语气表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成分。
应改为“况且”。
)
④他们对农村的税收政策作了一定的调查之后,从而思考农村的深层问题是非常及时的。
(“从而”是引出目的和结果,这里是“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应为“进而”。
) B.滥用关联词语。
⑤有一些文学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因为”与“的原因”重复,应去掉。
)
⑥由于他有较好的专业知识作后盾,因此,他成为了建筑工地上一名杰出的工程师。
(应去掉“因此”或“由于”中任一个。
)
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⑦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⑧那天夜里下了一夜的暴雨,天亮后不仅没停,而且越发下得起劲。
(把“而且”改为“反而”。
)
⑨统计数字表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等速度运动,而且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
(“不仅”和“而且”搭配构成递进关系,此处应为并列关系,用“不是……而是……”。
) 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提示: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⑩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例○11: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
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12有关电脑产品的业内人士认为,电脑产品的更新速度将越.来越快。
(“有关”应放在○
“业内人士”前。
)
13来钓鱼的人多得不得了,张书记因为戴着草帽,站在草堆边,所以人们没有注意他。
(“因○
为”放在“张书记”前)
(2)介词在使用上存在的毛病
A.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
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罗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14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在”是多余○
的,应删去)
15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从”使句子缺少○
主语,应删去。
)
16对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供了条件。
(“对于”使句子○
缺少主语,应删去。
)
17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来了。
(“当”使○
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
B.漏用介词
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
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
18学校食堂要不要增加服务窗口,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校食堂要不要增加服务○
窗口”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
19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
严重影响。
(应在句首加上“从”。
)
20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
) ○
21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
著作。
(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
C.误用介词
22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
产的仪器。
(“把”应改为“用”。
)
23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
(“从”应改为“在”) ○
24—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对”应改为“给”。
)
○
25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
(“对于”应改为“关于”。
)
○
D.介词宾语不完整
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26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
(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
方面”。
)
○技巧方法
正确使用词语,首先应注重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
可以从词语的理性意义人手,分析词语的意义、色彩、语法功能等,把握词语本身所表示的关系,注意与其它词语的搭配。
其次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
也就是上下文。
对于一段文字来说,它所处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语境;对于一句话来说,它所处的那个语段是它的语境;对于一个词来说,它所处的那句话是它的语境。
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
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的双关修辞例外)。
以“深”为例,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深深的海洋”中是“离地平面距离大”的意思,在“深红色的外衣”中是“颜色浓重”的意思,在“情意深长”中是“厚重”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
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它是否适合语境。
当然,日常用语习惯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考题解析
【例1】(2004年高考·全国•吉林、黑龙江等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 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 D.终止退化不免
【思路串讲】该题考查同义词辨析,“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
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
“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
所以,答案为D项。
同义词辨析的考查,近几年都是“一年一变”。
2002年将实词辨析改为虚词辨析,2003年将实词、虚词合在一起辨析,今年又改为实词辨析。
由此看来,词语辨析“一年一变”已经成为一种规律,明年可能还会变化。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注意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只要联系语境细细比较,是不难作出正确选择的。
【标准答案】D
【例2】(2004年高考·全国•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_______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②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这一技术。
③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_______能力。
A.毕竟沿用鉴赏 B.毕竟采用鉴别
C.究竟沿用鉴别 D.究竟采用鉴赏
【思路串讲】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今年的试题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副词,去年是连接词)。
这一题的答案是B.“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相当于“终究、到底”;“究竟”,常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第一句应该用“毕竟”。
“沿用”表示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袭用”表示沿袭采用。
第二句应该用“采用”。
“鉴别”即辨别(真假好坏);“鉴赏”表示鉴赏和评定(艺术品、文物等)。
第三句应该用“鉴别”。
不过,句②是个病句。
“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这一技术”这一分句缺少主语,如果说主语承前省略,是“两步发酵法技术”的话,它又和后文宾语重复;如果说主语是“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的话,它又是一个介词结构,介词结构是不能作主语的。
实际上,这个句子所犯的语病就是滥用介词而使得主语残缺,正确的应把“迫使”去掉,让“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作主语。
尽管如此,但不影响解题。
本题“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的表述不够准确。
此题第一句只能用“毕竟”(终究、到底),用“究竟”(用在问句中表追究)是错误的;第二句只能是“采用”(因合适而拿过来用),不能是“沿用”(继续用原来已用的);第三句虽然“鉴赏”、“鉴别”都能用,但总体上看已经可以判定B项正确,A、C、D项错误。
所以这是一个正误题,而不是选优题,只能说“恰当的一组是”或“正确的一组是”,无所谓“最恰当”。
【标准答案】B
【例3】(2004年高考·全国•广西、海南、西藏等省卷)依次填人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这一地区曾一度山洪_______,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②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对父母有_______的义务。
③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___。
A.暴发抚养盈利 B.暴发赡养营利
C.爆发赡养盈利 D.爆发抚养营利
【思路串讲】此题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能力层级D。
“暴发”与“爆发”,考查了适用的对象。
“爆发”指(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指突然发生、发作;突然发财得势。
二词都有突然而强烈地发生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
“爆发”强调事态发生迅速变化,使用范围较广,既可用于火山、火药等具体事物,也可用于运动、革命等抽象事物,还可以指突然发出的声响,如雷声、掌声等。
“暴发”强调来势迅猛,适用较窄,多用于与水有关的事物或人的性格脾气,还可以指用不正当的手段突然发财或得势,这时含有贬义。
“抚养”与“赡养”也考查适用对象。
二者都有供给财物,满足生活需要的意思。
但适用的对象不同。
“抚养”用于长辈对晚辈、兄姐对弟妹的养育,有时可用于对动物的保护和饲养。
“赡养”是指晚辈对长辈的供养,且着重指供应财物。
“盈利”与“营利”重在考查词义的细微差别。
二者都有获得利润的意思。
“营利”强调的是主动谋求,动词。
“盈利”是除去成本及其他费用后的利润,名词。
从语境分析,商家搞广告宣传的行为,是主动谋求利益的行为,故选“营利”。
【标准答案】B
【例4】(2004年高考·全国•青海、甘肃等省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②如果没有_______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
③父亲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在外国文学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专业人士_______。
A.起用体味侧目 B.起用体验刮目
C.启用体味刮目 D.启用体验侧目
【思路串讲】“起用”和“启用”两词用法不同,所用范围也不一样。
“起用”是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而“启用”是开始使用;“起用”只能用于人,而“启用”则适用范围较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
原句是说“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开始”用,自然应选用“启用”。
“起用”“启用”于1991年全国高考卷第三小题已经考过。
“体味”是仔细体会,“体验”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或亲身经历。
两词中有不同的浯素“味”和“验”,“味”有品味之意,从搭配对象来看,“酸甜苦辣”应搭配“体味”。
“侧目”的意思是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是贬义词。
而“刮目”是说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是褒义词。
本句是说父亲虽然不是出身于科班,但在外国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令专业人士惊叹,自然是“刮目”相看了。
所以,答案是C项。
有一点还需要考生注意,命题者一般不会使用近年内的高考陈题做试题,但前些年或前十年的个别考题有时会重新进入高考试卷,考生在复习时不妨关注关注这些高考试题。
【标准答案】C
●误区诊断
实词主要误区:
1.对词语理解不准确,不能明辨近义词语的运用侧重点的区别。
如区别“郑重”与“庄重”两词都有严肃重要的意思,然郑重用于表达人的立场、态度;庄重侧重人的举止、仪表、神情,描绘国家发言人的发言应用“郑重”。
2.对词义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的比较把握不确切。
词义轻重指词表达对象的行为、态度、程度时深浅分寸的把握;词义的范围指词运用的语境有所区别。
词义的感情色彩不仅指词语的褒贬,还包括对词语描写环境、场合、对象时要与语境的氛围协谐一致,试卷中反映出的以上三方面的失分,多出现于基础不够扎实的考生卷中。
以下两个词,则应引起所有考生重视。
一是从词语的时态性角度辨词。
如“审核”与“核实”,前者表述是过程,后者是表述结果;“了解”与“获悉”近义,区别也在前者表过程,后者表结果,一个是进行时,一个已完成,要从这个角度去辨词;二是词语的语体风格区别。
这不是区别对错,而是辨识优劣。
像“我花了两天时间阅读完了这本书”看似无错,但“阅读”使用得不好,是把书面语用到口头语中,换成“看”或“读”更合适。
近十年有八年全国卷将考实词列为第2题,2002年采用了让考生判断词语释义的题型,这种考法,以前也用过,但均失之过易,去年实词题也引起了很多批评,今年命题可能出现调整,不再沿用这类方式,改用直接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选词的老题型可能性大。
虚词主要误区:
虚词考查失分的情况比实词、成语严重。
语言学界目前词语语义研究整体落后,而虚词运用研究又比实词、成语薄弱,有相当多的学校及复习资料,未把虚词作为专题复习,考场上考生做虚词题主要靠直觉,但这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措施。
虚词判别的难点在于:
同词性虚词细微差别。
连词、助词、介词、副词中,各地对连词的区别训练较充分,其他几类训练相对少了。
如去年考近义副词区别,“一再”与“再三”词,都有一次又一次意思,有时可换用,有时又不可换用,应怎么区别?一般而言,辨识近义虚词,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与施动词即主语关系;二是与被修饰的中心词的关系。
主语是人时,“一再”“再三”可互换,“他一再表示”与“他再三表示”,意义等同,但主语和被修饰动词均不是人和人的行为而是某种事物时,则只能用“一再”而不能用“再三”,如“近来煤矿事故一再出现”不可说成“事故再三出现”。
有些虚词有时态的差别。
如“再”表未完成,“又”表已完成,两词都有重复的意思但可说“他又来了”不可说“他再来了”。
不同词性虚性误用造成的语病也较隐蔽、常见。
如报上常见,“非典是由于冠状病毒引起的”,句中的“由于”误用,应该用介词“由”,不应用连词“由于”,“对”与“对于”也极易混用。
【例1】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他所著的________新颖的《建筑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很有意义的曲线图。
②这道证明题________了三层意思,需要层层剥开,才能证明出来。
③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________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A.题材包涵富余
B.体裁包含富裕
C.体裁包涵富裕
D.题材包含富余
误点:此题易误选B项,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体裁”与“题材”、“富余”与“富裕”的区别。
辨析:“题材”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
“包含”是“里边含有”之义;“包涵”是客套话,请人原谅。
“富余”是“足够而有剩余”;“富裕”是指(财物)充裕。
答案:此题的正确答案是D项。
【例2】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两支强队各自过关斩将,已形成______之势。
②在这次人代会上,许多代表明确提出,对乱收费的现象,政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______。
③“人有七情六欲”这固然不错,——物欲怎样膨胀,——折损祖国在心中的光芒和尊严。
A.对峙禁止但无论/都不该
B.鼎足禁止无论/都不
C.对峙制止但无论/都不该
D.鼎足制止无论/都不
误点:此题易误选A项,原因是没有分清“禁止”与“制止”的区别,“禁止”是不允许某事情发生,而“制止”是使发生的事不再继续发生下去,且带有强迫性。
辨析:“对峙是相对而立,指两方;“鼎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局势;句中是“两支强队”形成某种对阵的形势,所以只能选用“对峙”。
“禁止”是不许可;“制止”是不允许继续(发生),根据句义只能选用“制止”。
答案:正确答案是C项。
【例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第四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王楠那大力扣杀、那气贯长虹的神态,无不使人感到由衷的_________。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没有较好的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_的作品来的。
③精读与泛读,这两种读书方法_________偏废,_________讲究巧妙结合,结合的好,甚至是一种读书的艺术。
A.赞叹品位不但不可/而且应该
B.赞叹品味不可/而且
C.赞扬品位不但不可/而且应该
D.赞扬品味不可/而且
误点:本题易误选B项,因为平时人们经常将“品位”理解为“品味”,究竟是动词还是名词分不清楚,造成了这两个词语的混用。
辨析:“赞叹”就是赞扬,一种由衷的佩服和感叹,这种佩服和感叹不一定表露出来;“赞扬”是称赞表扬,一般有所举动,要表露出来,文中只是叹服,没有一定要表露的意思,所以用“赞叹”而不用“赞扬”。
“品位”是指物质的质量,通常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一个名词;“品味”是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文中显然是名词而非动词;虚词的使用主要看前后词语的搭配和语句的流畅。
答案:正确答案是A项。
自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