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说
1、定义
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
(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
3、分类
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
(一)程度副词
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
,表示程度之极
程度深」程度甚
〔程度过甚
程度浅
程度的变化
(1)表示程度之极
译为“最”“极”;
常用词:“綦(qD ”“至”“极”“最”
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
示最
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
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
(2)表示程度高
译为“很、特别、非常”
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
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
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及见,雅以禹善,马太后亦异焉,因入掖庭,见于北宫章德殿。

(《后汉书・章德窦后纪》)
⑥庙侧有攒[cu d n簇聚,聚集]柏数百根,对郭临川,负冈荫渚,青青弥望,奇可玩
也。

(《水经注•沁水》)特别值得游玩
⑦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

(《世说新语•贤媛》陶侃,母亲湛氏,同郡人范逵)
(3)表示程度过甚
翻译成“太”
常用词:“太(大、泰)”“已(以)”“过”
①昊天泰慨,予慎无辜。

(《诗经.小雅.巧言》)一按:懊,疏忽。

慎:确实。

②高伯其篇戮乎?复恶已甚矣。

(《左传・桓公十七年》)高伯:高渠弥报仇太过分了③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伍)子胥曰:“子之报雕,其以甚乎!”(《史记・伍子胥传》)
④前贤已再封,皇、商再易邑,业缘私横求。

恩已过厚,求索自恣,不知厌足。

(《汉书•王嘉传》)贤:董贤傅晏傅商业:郑业
(4)表示程度轻
表示程度浅的副词可以翻译成“稍微”、“有点儿”等。

常见的有“颇”“少”“小”“稍”“微”“略”“差”。

①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②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
③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尽心下》④
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

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杀弟名,奈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⑤其人差短小,言语不与汉同。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
注意:
颇,在古代有两种意义: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

①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另一个意思是“稍、略”。

①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②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5)表示程度变化
表示程度变化的副词可以翻译成“更、更加”等。

常见的有“愈(逾)、益、弥、滋(兹)、尤、加”等,其中“愈、益、滋”等可以连用构成“愈(益、滋)……愈(益、滋)……”格式。

①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卫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

(《汉书•朱买臣传》)
②后朝,上益壮,丞相益畏。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表示逐渐变化者,主要有“稍、稍微”两个,与现代汉语中的“稍、稍微”意义不同,可译为“逐渐”
(二)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的范围)
1、表示总括全部
“皆、悉、尽、咸、腭、通、聚、倩、加3立)晕、遍(幅)、具(俱)、凡、胥、最、一、
了、略、都”等。

表示“全、满”
①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诗经•小雅•角弓》)
②既醉而出,并受其福。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③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④号令一出太后。

(《史记•吕后本纪》
⑤(王)戎湛[zhdn]然不动,了无恐色。

(《世说新语•雅量》)
⑥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
2、表示限制(范围小)
(1)古汉语中“但、徒、特、第、直”常用来表示“只”的意思
①篇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

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仗恃),一匹夫敌耳。

(《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
②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荀子•非相》)
③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

(《史记•孙膑》)
(2)“第”表示“尽管”
(3)表示“才、只有”
“祗(舐)”“少” “取” “仅” “唯(惟)”“止” “啻” “独” “才(然裁)” ①景帝唯有郎中令周仁;昭帝时,驸马都尉和尤侯金赏嗣父车骑将军金日巡为侯。

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

(《汉书佞幸传序》)一按:彦真师古《汉书注》云:飞霰过于常人耳,不大厚也。


②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

(《庄子・天运》)
③若斯之类,匪啻于兹。

(左思《三都赋序》)
④虽大男子,裁如婴儿。

(《战国策•燕策一》)
3、特例
(1)仅
表示“只、才、刚够”时,古今是一致的。

①齐王遁而走莒j u,仅以身免。

(《史记•乐毅列传》)
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意:在唐代诗文中,“仅”还可以表示“几乎、将近、差不多达到'的意思。

一般只用在数目字前面,读去声。

①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②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③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杜甫《泊岳阳城下》)
④槐花满田地,仅绝行人是亦。

(白居易《昭国闲居》)
(2)但
现代汉语中“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但”主要是范围副词,表示限制“只,仅仅”等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中还保留此种用法。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木兰辞》)
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一)表示已然、正然和将然
1、表示已然,如'已、既、业、业已、已非,可以翻译成'已经”。

其中“业”以及“业已”“已业”是秦汉以后出现的。

①是时汉兵已瑜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②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诗经•唐风•扬之水》)
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史记•留侯世家》)
④使者业已受节,可至皮山而还。

(《汉书•西域传上》)
2、表示正然的有“方、适、正”,可以翻译成“正”“正在”。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②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战国策・赵策三》)
③国梦车骑声正喧,来捕禹,举家忧愁。

(《汉书・霍光传》霍光的儿子霍禹)
3、表示将然的,先秦时期主要有“将、且、其”,秦汉以后有“方、当、垂、方且、今、行、欲”,可以翻译成“将、将要”。

①不反列,且行法。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③(韩)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所诈,岂非天哉!”(《史记・淮阴侯列传》)
④兵着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

(《战国策・赵策一》)
⑤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注意:"方''既可以表示正然,也可以表示将然,需要根据语境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表示时间状态
1、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如“倘、傥(党)、或、间、时”等
①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荀子・天论》)
②为医或在齐,或在赵。

在赵者名扁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③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齐策一》)
④常从王媪、武负贳(sh〕)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

(《汉书・高帝纪》)
2、表示经常或恒常,可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

如“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②舜素谨敕,太后雅爱信之。

(《汉书・元后传》)
③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后汉书•张衡传》)
④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⑤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3、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如“少、旋、还(xu^n)、寻、立、即、既而、俄、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
快” 等。

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

①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孟子・万章上》)
②使虞卿久用于赵,赵必霸。

会虞卿以魏、齐之事弃侯捐相而归,不用,赵旋亡。

(《新
序・善谋》)
③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

(《汉书・魏豹传》)
④先主寻悔,请还。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⑤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水经注・洛水》)
⑥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
4、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如“犹(由)、尚”。

①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左传・文公六年》)
②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③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左传・僖公四年》)
④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5、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如“会”“适”“属(zh fl)”o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②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③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

(《左传•成公二年》)
总结
过去时间:向、尝、曾、已、即、业
现在时间:方、正、适、会
将来时间:且、将、行、垂
间隔时间:俄、暂、寻、旋、雅、素、常
最终时间:终、卒、竟
始发时间:初
(三)表示刚刚
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刚刚发生或刚刚结束的时间副词,译成“刚刚”,常见的有“甫、方、初、新、适、属、^”等。

①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

(《汉
书・匈奴传》)
②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③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齐师必至。

(《左传》)
④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⑤匈奴使属过,当至乌孙,道过罪兹[qi u c i ]o (《汉书》)【两者均为汉时西域小国】注意:这一类时间副词与第(一)小类中表示已然的时间副词不同,表示已然的副词要翻译成“已经”,而此类时间副词要翻译成“刚刚”“刚才”。

(四)表示本始或终竟
1、表示本始的时间副词可以翻译成“本来、当初、开始”。

常见的有“始、初、本、固、故、自”等。

①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②初,晋武公娶于申。

(《左传》)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④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子・梁惠王上》)
⑤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荀子■性恶》)
⑥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

(《论衡・问孔》)
2、表示终竟的可以翻译成“最终、终究、始终”等。

常见的有“既、终、竟、遂、卒、迄(讫)”等。

例如:
①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

(《史记•周本纪》)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有志者事竟成也。

(《后汉书•耿算传》)
④(华)佗日:“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

食当日减,五日不救。

”遂如佗言。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⑤今西伯昌,人臣也,修义而人向之,卒为天下患,其必昌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⑥(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

(《后汉书•孔融传》)五、情态副词
从方式、速度或某一时段内的频率等方面修饰动作行为(动词性成分)。

1、方式
①欲呼张良与俱去。

(《史记•项羽本纪》)
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孟子•滕文公上》)
③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
2、速度
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史记•项羽本纪》)
③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史记•李将军列传》)
3、频率
①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史记•项羽本纪》)
②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

(《国语•周语》)
[韦昭注:“仍,数也。

”一再,频繁。

晋厉公一再不行君道而子孙稀少,将要失去君位了。


③大将军(邓鹭)奇其(张衡)才,累召不应。

(《后汉书•张衡列传》)
④姜氏亟请于武公。

(《左传》)
六、语气副词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一定的语气的副词。

和现代意义差别较大的有“且、固、盖”等。

语气副词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五种类型,常与句尾语气词配合使用。

(一)
1、且
作副词表示情态,有“姑且、尚且”的意思。

①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
②天且弗遑,而况於人乎?(《易・乾》)
2、固
作为情态副词是“本来、当然”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固然”意思完全不同。

①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许行)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盖
是表示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示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例如:
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②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史记•孝文本纪》)
4、表反问语气的有“岂、其、宁”等。

义是“难道、怎么”。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褰裳》)
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③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赵策》)
(二)
1.表示反诘语气词
主要有“其、岂、独、庸、宁、巨、讵”等,可译为“难道”。

“巨”是“讵”的古字。

“庸、讵”又常连用。

①若阙地及泉…其谁曰不然?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②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③庸可杀乎?
④公巨能入乎
⑤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⑥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2.表示测度语气者
主要有“盖、其、或、殆、无乃、得无(得微、得毋、得非)”等,可译为“恐怕、莫非、大概、也许”之类
①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

【提示和推测性论断的语气】
②盖均无贫
③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④子曰”..吾其被发左衽矣。


⑤吾殆弗如也
⑥无乃后乎?
3.表示祈使语气者
主要有“尚、其、苟”等,可译为“请、还是、但愿”
①尔尚辅予一人
②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
③君其问诸水滨
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4.表示肯定语气者
主要有“诚、固、信、良、必”等,可译为“确实、的确”或“必定”“必然”“一定”
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人固有一死
③固不可耕且为也
④信有之乎?
⑤诸将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
⑥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⑦破秦军必矣
5.表示出乎意料:竟、乃、曾
①儿竟无声
②乃见狡童
③乃不知有汉
④乃得忧患
⑤曾不若孀妻弱子
七、否定副词
常用的有“不、弗、毋、勿、未、非、否”等。

1、“不”和“弗”(一般否定)
(1)不
古代“不”既可以否定动词,又可以否定形容词。

①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2)弗
秦汉以前“弗”字的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一般来说,“弗”字后面的动词只能是及物动词,但动词后面却不带宾语。

即否定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

①功成而弗居。

(《老子》)
②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墨子•兼爱上》)
“弗”后动词带宾语的例子,在先秦非常少见。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孟子•告子上》)
②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为卿。

伯廖告人曰:“(公子曼满)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
之“离”,弗过之矣。

”间一岁,郑人杀之。

(《左传•宣公六年》)
汉代以后,“弗”后动词带宾语的现象比先秦逐渐增多①长安诸公莫弗称之
2、毋(无)和勿:
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意思是“不要”或“别”。

这是和“不、弗”的重要区别。

“无”和“毋”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毋”的用法相当于“不”,“勿”的用法相当于“弗”。

①大毋侵小。

(左传■襄公十九年)
②子四绝一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
①苟富贵,无相忘。

(史记■陈涉起义)
②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尚书・汤誓》)
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有时“毋”和“勿”用于陈述句,则表示一般的否定
这种用法频率较低。

例如:
①欲无获民,将焉避之。

(左传•晏婴论季氏)
②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

(吕氏春秋•为欲)
【信,讲信用,诚信】
"莫''"不”有时也可以用于祈使否定。

汉代以后出现“曼(漫、谩)”,也表示祈使否定。

①日:“莫为盗,莫为杀人!”(《庄子•则阳》)一一按:莫为盗,不要为盗。

莫为杀人,不要做杀人的事。

②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

孟子日:“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孟子•滕文公上》)一一按:不来,不要来。

不来这里不要理解为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陈述。

③或日:“^^者天下皆说也。

奚其存?"日:“曼是为也!天下之亡圣也久矣。

”(扬雄《法言•寡见》)(^^, n d o。

争辩声,喧闹声。


3、未
表示对尚未实行的某种动作、行为或状况的否定。

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左传•僖公22年)
②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梁惠王上》)
有时,“未”字只表示一般的否定,和“不”的意义比较接近
①君未知战。

(《左传・僖公22年》)
②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4》)
“未”与“尝”“曾"组合构成'未尝”“未曾”,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周遍性否定,意思是“从来没有”。

“未尝”是先秦、两汉时用,“未曾”是魏晋以后出现的。

①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束修:捆起来的干肉学费的代称
②(罗)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曾得吃,故冒求前耳。

(《世说新语・任诞》)
4、非、微
“非”所否定的不止是动词,而是后面整个谓语。

经常用到判断句中,否定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诗经》《尚属》常写作“匪”。

①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韩非子•五蠹)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庄子•秋水)
"微''否定的是名词。

①微斯人,吾谁与(赞同四声)归。

(岳阳楼记)
②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论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左传僖公30年)
5、否
应答性否定副词。

和表肯定的应答之词“然”对立,相当于“不”或“不是的”
①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孟子•许行)
“否”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的一面。

①吾得见与否,在此岁也。

(《左传•襄公30年》)
②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李斯《谏逐客书》)
6、“解”"罔”"亡(w。

)”“靡”“蔑”
这类否定副词是否定某种情况或事件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或“没有”。

其中“罔”主要冕於《尚善》。

①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
②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

(《韩非子・显学》)
③常苦枯旱,亡有平岁,谷贾翔贵。

(《汉书・食货志》)翔贵:误加飞涨
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诗经•卫风-氓》)起早贪晚不是一天
⑤封疆之削,何国蔑有?(《左传•昭公元年》)此外,“不”有畤也表示存在否定。

①不有祝鲸之佞,而有宋朝之美,^乎免於今之世矣。

(熠俞^雍也》)——按:祝舵(tu 6),即史鱼,史舵。

有口才,受卫灵公重视。

宋朝,春秋日寺期衢阈的公子朝2卜@0),以美貌著穗。


②不有屡也,君何以典?(《左傅・僖公》)
7,莫
在先秦基本上是一个无指代词,作为否定副词使用的情况也有,但较少。

①莫我肯顾
②莫知其他
汉代以后,“莫”作为否定副词的用法较常见,义同“勿”或“不”。

义同“勿”者。

①莫如商鞅反者
②富贵莫相忘也
八、谦敬副词
1、概说
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副词,一般是从动词虚化来的。

2、定义
谦敬副词是指用于下级对上级、臣属对君王、晚辈对长辈、或者同辈之间表示尊敬的副词。

3、种类
(1)表敬副词一尊人
用在表示别人发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表达对别人的动作行为的感激和尊重之情。

常见的有“幸、辱、惠、蒙”等。

“幸”是“荣幸”“侥幸”的意思;
“辱”是“屈辱”“屈尊”的意思;
“惠”是“施恩惠”的意思;
“蒙”是“承蒙”的意思;
此外还有:
“请”是“请允许”的意思;
“垂”是“俯就”“屈尊”的意思。

用作表敬副词后,原有的具体意义变得不明显,甚至消灭,仅表示一种敬意,除“蒙”可仍译“承蒙”,其他都可不译出。

①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②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史记•苏秦列传)
③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④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左传•僖公四年》)
⑤请诉之,愿丈人垂听。

(马中锡《中山狼传》)
⑥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

(后汉书•班超传)(2)表谦副词一自谦
用在表示说话人本人发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前,表示自身的谦逊,当然也就含有对对方的尊敬。

常见的有谨、恭、敬、敢、请、窃、忝、伏、猥、叨、谬”等。

窃:私自、私下;
忝:非分地承受;
叨:惭愧地承受;
伏:伏地
猥:卑贱
愚:愚蠢
敢:冒昧、敢于
恭:恭敬
谨:谨慎
请:请求
用作表谦副词后,原有意思多不能译出,而已经消失。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李斯•谏逐客书)
②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

(后汉书•杨赐传)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④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王勃《滕王阁序》)
①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王勃《滕王阁序》)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李密《陈情表》)
③臣谬蒙诠任,忝厕显列。

(《宋书•裴松之传》)
④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九、指代性副词
指代性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同时兼有指代行为受事者的作用。

这种词古汉语中有“相、见”两个。

(一)相
1、作一般副词用,表示互指。

(1)表示“互相”
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

(《史记・孙吴列传》)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③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廉蔺列传》)
(2)表示“递相”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
②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司马光《训俭示康》)
③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后人承袭前人的
2、作指代性副词,指代不同的人称,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1)指代第一人称
①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旦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安在其相为死!(《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救我互相
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小孩看到我不认识我
③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
④相煎何太急
(2)指代第二人称
①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报任安书》)
②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三国志•鲁肃传》)你
③今一切相赦
(3)指代第三人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
①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

(《孟子•许行》)
②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③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三戒黔之驴》)老虎不了解驴子
④在朝诸公多有相推荐者有很多人推荐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