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医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
任
之
堂
主
人
任之堂医话
序言
我认识任之堂主人,是在伤寒论坛,他的一篇《我的医学故事》不仅感动了无数的人,也感动了我。
从此,我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他的每一篇文章,我都认真地拜读,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不仅使我学到了许多秘方,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中医学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治疗的方法,这种方式不是从“三”的角度去看问题,而是从“二”甚至从“一”的角度来寻找根源,只有解决了思维方式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了中医的脉博。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易经·系辞》:“包羲氏之王于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所以,《易经》的思维方式就是“观”。
《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缴,常有,欲以观其妙”,同样用的“观”,所以这个“观”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佛家的核心经典《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就是观。
这一观,观出了什么呢?那就是:
万物与我同体,天地与我同根!也就是天人合一,心物一元也!
所以任之堂主人“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与三教经典一脉相承的,所谓同一鼻孔出气也。
有些人,认为不科学,没道理,甚至嗤之以鼻,对于这些接受西方式教育,对于传统文化一窍不通的现代人,我们只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观分为观万物,就是外观法,观自身,就是内观法,也就是内照法,我一直相信,中国古人正是通过内照法,才发现了人体自身存在的经络和穴位,由此为传统医学奠定了根基。
从《扁鹊见齐桓公》中可看出,扁鹊就会观,他具有“透视”的功能,所以能清楚“看”到齐桓公的病情的发展,而根本不需要借助其他的诊法。
现代社会这种人也还有,只不过这类人他们都不被大众所知道罢了。
任堂主的文章,并非写成的,而是用“心”观成的,所以不同于其他医家的著作,每每读到精妙处,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击节赞叹不已,“千年暗室,一炬明之”,这正是我爱读他文章的原因,读了他的文章,自己明显感觉对中医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慢慢地也开始“观”了。
更为难得的是,任堂主毫无保留,无私奉献,将自己的所有和盘托出,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以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更是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
昔在晋代,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往恒山参道安法师,道安法师叹曰:“使道流东国(中国)者,其在远乎?”我今叹曰:“使中医光大于后世者,当在任堂主乎?”
我汇集了任堂主的所有文章,认真学习,细细把玩,如此好文,不敢独享,故上传于网络。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章均收集于网上,有些文章属于网上大家和任堂主一起讨论的,更有极少部分是任堂主精挑细选,自己转载的,为了使文章保持整体性,均未做改动,一起保留,是为序。
任堂主之铁杆粉丝
庚寅年仲夏
任之堂医话
第一部分我的医学故事 (16)
前言 (16)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上) (16)
第二章:童年的回忆(中) (17)
第三章:童年的回忆(下) (20)
第四章:太爷教我学阴阳 (22)
第五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上) (23)
第六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中) (26)
第七章:太爷教我学诊脉(下) (28)
第八章太爷教我学望诊 (30)
第九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32)
第十章:太爷的逝世 (34)
第十一章:孤独的少年 (35)
第十二章:我的大学之求索篇 (37)
第十三章我的大学之社会调查篇 (39)
第十四章:我的大学之静悟篇 (41)
第十五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上) (42)
第十六章:我的大学之见习篇(下) (44)
第十七章:我的大学之制药篇 (46)
第十八章:我的大学之草医朋友(上) (49)
第十九章:我的大学之草医朋友(下) (51)
第二十章:我的大学之实习篇(深山采药) (53)
第二十一章:彷徨 (55)
第二十二章游历(上) (58)
第二十三章:游历(下) (60)
第二十四章:下海 (62)
第二十五章:创业篇 (64)
第二十六章:成长 (66)
第二十七章:伤痛 (68)
第二十八章:提高 (69)
第二十九章:挑战 (71)
第三十章:亮剑 (73)
第三十一章:求索 (77)
后记: (79)
第二部分医间道 (79)
第一章: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79)
第二章: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80)
第三章: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81)
第四章:从阴阳角度来认识 (83)
第五章: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84)
第六章: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87)
第七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上) (89)
第八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中) (92)
第九章:旅行第一站之中药(下) (94)
第十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上) (96)
第十一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中) (99)
第十二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下) (102)
第十三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上) (104)
第十四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下) (107)
第十五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上) (110)
第十六章:旅行第四站之治法(下) (112)
第十七章:完善旅行地图 (115)
第十八章:学习中医之医理 (118)
第十九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一) (126)
第二十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二) (131)
第二十一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三) (134)
第二十二章:学习中医之临床(四) (136)
第三部分大家一起学中医 (139)
第一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一起学诊脉 (139)
第一讲: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139)
第二讲: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139)
第三讲:切脉需炼习基本功 (140)
第四讲:脉象之首脉——郁脉 (140)
第五讲:切脉如捉贼 (141)
第六讲:常见脉象描述 (141)
第七讲:八纲脉的理解 (141)
第八讲:切脉如抚琴 (143)
第九讲:正常脉象的理解 (143)
第十讲:一些特定的脉象(源自脉经) (143)
第十一讲:脉象的描述 (144)
第十二讲:典型案例分析 (145)
(附)湖南梁季良诊脉秘传 (145)
第二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医理与临床 (146)
上篇讲座篇 (146)
第一讲:五行相生、相克、相乘、想侮的理解 (146)
第二讲: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对应的五脏生克乘侮 (147)
第三讲:病机第一条"木生火"的生理病理机制及临床运用 (147)
第四讲:病机第二条“火生土”的临床运用 (148)
第五讲:病机第三条“土生金”的临床运用 (148)
第六讲:病机第四条“金生水”的临床运用 (148)
第七讲:病机第五条“水生木”的临床运用 (149)
第八讲:病机第六条“木克土”的临床运用 (149)
第九讲:病机第七条“火克金”的临床运用 (149)
第十讲:病机第八条“土克水”的临床运用 (150)
下篇领悟篇 (150)
一、关于盗汗的思考 (150)
二、有一份湿邪就有一份热症” (150)
三、肝脏疏泄失常与肾结石的形成: (151)
四、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谈受邪及治法 (152)
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53)
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155)
七、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 (156)
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56)
十、心藏神 (157)
十一、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158)
十二、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158)
十三、风盛则动 (159)
十四、我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思路及疗效 (159)
十五、性的中医感悟 (160)
十六、关于肾阴肾阳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160)
十七、一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三十分钟的治疗过程 (161)
十八、痤疮的治疗之我见 (161)
十九、关于如何补肾火才能保持肾阳不衰的思考 (163)
二十、感冒的中医辨证施治 (163)
二十一、脂肪肝及高血脂治疗思路 (164)
二十二、小儿腹泻的治疗 (165)
二十三、肩背部疼痛的自我按摩治疗 (166)
二十四、青春痘验方 (166)
二十五、我治疗椎间盘突出的思路及疗效 (167)
二十六、春季疾病浅谈 (168)
二十七、疑似甲流时效方 (169)
二十八、阴阳气血失衡的能量图及治疗方法 (169)
二十九、经典的中医临床一句话 (177)
三十、中药真的没副作用吗 (182)
三十一、有感于“内分泌失调”的诊断 (182)
三十二、经典中医锦言片语 (183)
三十三、涌泉穴的妙用 (189)
三十四、髓溢病医学心悟 (190)
三十五、《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举隅 (190)
1、借刀杀人计 (191)
2、打草惊蛇计 (191)
3、擒贼擒王计 (192)
4、釜底抽薪计 (192)
5、远交近攻计 (193)
6、假道伐虢计 (193)
三十六、阴脉,你遇到过没有 (194)
三十七、五脏所主在临床中的运用 (194)
三十八、寒热八十八方证 (199)
1 风寒束表型恶寒 (199)
2 寒中少阴型恶寒 (199)
3 阳虚阴盛型恶寒 (199)
4 阳盛格阴型恶寒 (200)
5 痰饮内停型恶寒 (200)
6 脐周恶寒 (200)
7 半身恶寒 (200)
8 寒战 (200)
9 阳虚寒盛型寒战 (201)
10 战汗透出型寒战 (201)
11 外寒风热型寒战 (201)
12 长期早晚寒战 (201)
13 夜半寒战 (201)
14 但热不寒 (201)
15 热炽阳明型但热不寒 (202)
16 热结肠道型但热不寒 (202)
17 湿热郁蒸型但热不寒 (202)
19 上热下寒 (202)
20 虚火型上热下寒 (202)
21 半身发热 (203)
22 下半身发热 (203)
23 上午发热 (203)
24 下午高热 (203)
25 夜半发热 (203)
26 恶寒发热 (203)
27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204)
28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204)
29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204)
30 寒热往来 (204)
31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204)
32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204)
33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采 (204)
34 低热 (205)
35 瘀血气滞型低热 (205)
36 脾胃湿热型低热 (205)
37 气虚阳浮型低热 (205)
38 血虚气浮型低热 (206)
39 阴虚阳亢型低热 (206)
40 脾肾阳虚型低热 (206)
41 邪留肺卫型低热 (206)
42 邪踞少阳型低热 (206)
43 营卫不和型低热 (206)
44 肝经湿热型低热 (206)
45 食滞郁热型低热 (207)
46 痰饮内停型低热 (207)
47 潮热 (207)
48 阴虚血亏型潮热 (207)
49 脾胃气虚型潮热 (207)
50 暑热伤气型(夏季热,小儿疰夏)潮热 (208)
51 瘀血内郁型潮热 (208)
52 头热 (208)
53 肾阴不足型头热 (208)
54 阴盛格阳型头热 (209)
55 头冷 (209)
56 督脉虚寒型头冷 (209)
57 头面轰热 (209)
58 面热 (209)
59 夜半头顶冰冷 (210)
60 腹冷 (210)
61 肾阳虚衰型腹冷 (210)
63 寒滞肝脉型腹冷 (210)
64 胸腹灼热 (210)
65 夜半胸热 (210)
66 背热 (211)
67 阴虚型背热 (211)
68 背冷 (211)
69 阳虚阴盛型背冷 (211)
70 痰饮内伏型背冷 (211)
71 脊热 (211)
72 五心烦热 (212)
73 血虚肝火型五心烦热 (212)
74 邪伏阴分型五心烦热 (212)
75 火热内郁型五心烦热 (212)
76 身热肢厥 (212)
77 阴盛格阳型身热肢厥 (212)
78 手足厥冷 (212)
79 热邪内郁型手足厥冷 (213)
80 阳气郁阻型手足厥冷 (213)
81 血虚受寒型手足厥冷 (213)
82 痰湿内阻型手足厥冷 (213)
83 蛔虫窜扰型手足厥冷(蛔厥) (213)
84 双手发热 (214)
85 指尖发热 (214)
86 肛冷 (214)
87 腿热 (214)
88 双脚心冬冷夏热 (214)
三十九、慢性肠炎治疗心得 (214)
四十、心肾相交的辨析 (215)
第三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一起学中药 (217)
上篇药性篇 (217)
一、莱菔子 (217)
二、白芨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 (217)
三、海螵蛸 (217)
四、白芷 (218)
五、藁本 (218)
六、枳壳 (219)
七、肉桂 (219)
八、关于甘草与伏火理论: (219)
九、桂枝 (219)
十、三七的个人经验 (220)
十一、细辛 (220)
十二、何首乌 (221)
十三、关于黄连的个人见解: (221)
十四、白术 (221)
十五、黄芪 (222)
十六、仙人掌 (222)
十七、番泻叶 (223)
十八、白芥子 (223)
十九、五味子 (225)
二十、附子中毒 (225)
二十一、桃仁 (226)
二十二、红藤 (226)
二十三、细辛 (227)
二十四、关于马钱子的用药经验: (227)
第四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生活与医学 (227)
感悟一:湿毛巾的感悟 (227)
感悟二:弓箭的感悟 (228)
感悟三:洗地的感悟 (229)
感悟四:杀年猪的感悟 (229)
感悟五:护膝的感悟 (230)
感悟六:眼镜的感悟 (230)
感悟七:牛拉车的感悟 (230)
感悟八:和面的感悟 (231)
感悟九:下水道的感悟 (232)
感悟十:劈柴的感悟 (232)
第五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太极与医学 (234)
第一章:太极图 (234)
第二章:万物初生 (234)
第三章:阴阳产生 (234)
第四章:阴阳转换 (235)
第五章:阴阳交融 (235)
第六章:阴阳流动 (236)
第七章:太极生太极 (236)
第八章:人身解 (237)
第九章:人身阴阳脏腑卦象解 (237)
第十章:人体阴阳能量流 (238)
第十一章:人身如两轮 (238)
第十二章:人体生理 (238)
第十三章:病机阐述 (239)
(之一) (239)
(之二) (239)
(之三) (240)
(之四) (241)
(之五) (241)
(之六) (242)
(之七) (242)
第十四章:治病方略 (243)
第十五章:论“火” (245)
(附)探赜索隐太极图——明赐东 (247)
第六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食疗与保健 (249)
第一个:冬季保健粥 (249)
第二个:生津安神饮 (249)
第三个:柏子猪心汤 (249)
第四个:天下第一补——粳米 (250)
第五个:牛肉玉屏风 (250)
第六个:鸽子补血汤 (251)
第七个:虎梅冰糖茶 (251)
第八个:青白顺气丝 (251)
第九个:葱枣汤 (251)
第十个:洋葱葡萄酒 (251)
第十一个:酸枣仁粥 (252)
第十二个:百合汤 (252)
第十三个:鲜芦根炖冰糖 (252)
第七篇大家一起学中医系列之----临床成功病例讨论 (252)
第一例:肺实脾虚气陷证 (252)
第二例:放疗性肺炎 (253)
第三例:水肿案 (253)
第四例:重感冒(寒入少阴证) (253)
第五例:顽固性失眠 (254)
第六例:卵巢囊肿 (254)
第七例:脂溢性脱发 (254)
第八例:颈椎病 (255)
第九例:肩背痛 (256)
第十例:疑似肺心病 (256)
第十一例:黄褐斑(气血亏虚) (257)
第十二例:黄褐斑(肾斑) (257)
第十四例:口腔溃疡 (258)
第十五例:阴疽治疗 (258)
第十六例:糜烂性胃炎 (259)
第十七例:迎风流泪 (259)
第十八例:慢性鼻炎 (260)
第十九例:球结膜下出血 (261)
第二十例:小儿停食 (261)
第二十一例:肠痉挛 (261)
第二十二例:劳淋 (262)
第二十三例:面瘫 (262)
第二十四例:疤痕 (263)
第二十五例:痱子 (263)
第二十六例:日晒疮 (263)
第二十七例:乳癖 (264)
第二十八例:闭经案 (264)
第二十九例:崩漏 (265)
第三十例:左胸发热 (265)
第三十一例:丹毒 (265)
第三十二例:痛经 (266)
第三十三例:消渴案 (266)
第三十四例:白癜风案 (267)
第三十六例:鼻痒案 (267)
第三十七例:产后缺乳 (268)
第三十七例:产后缺乳 (268)
第三十八例:头大面赤案 (269)
第三十九例:头大面赤案 (269)
第四十例:足跟痛案 (269)
第四十一例:右胸疼痛案 (270)
第四十二例:皮肤干燥症 (270)
第四十三例: 乏力案 (270)
第四十四例:红蚂蚁咬伤案 (271)
第四十五例:清晨腰痛案 (271)
第四十六例:性功能减退案 (271)
第四十七例:顽固性嗝逆 (272)
第四十八例:婴幼儿腹泻案 (272)
第四十九例:小儿营养不良 (273)
第五十例:撞伤岔气 (273)
第五十一例:颈汗证例 (273)
第五十二例:腰痛发僵疼痛 (274)
临床得失录 (274)
第一例:头痛案 (274)
第二例:扭伤 (275)
第四例:头部疼痛3年 (275)
第一部分我的医学故事
前言
我的太爷是一名乡村医生,他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理论学习,他的医学知识来源于祖辈的口授,但他却从我幼年开始,用他的方式,为我走上医学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将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中医,他付出了晚年全部的心血,在临终前仍不忘告诫我行医的准则,我便是太爷一生的希望。
在医学的路上走到今天,我最感谢的是他老人家。
今天我抽出时间来完成这篇小说,既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对他老人家的告慰,愿老人家九泉安息,含笑着看我走着每一步行医之路!
第一章:童年的回忆(上)
我的太爷是家乡有名的草医,给人和猪牛看病,在当地人缘很好,也很有威望,他很想将自己的一生医术流传下来,可惜自己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一个是我奶奶,一个是我姑奶奶。
我奶奶是大女儿,最终留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我的爷爷,而爷爷年轻时好赌成性,偌大的家业输的所剩无几,几百上千亩的板栗山最后输的只有两块了。
庆幸的是给我太爷添了四个孙子和一个孙女,我父亲老大,继承了太爷手艺的一部分,即给牲口看病,一本《牛马经》加上太爷的实践经验,将父亲造就成了一方的有名兽医,太爷的其他孙子一个学了木匠,两个当个教师,成了国家干部,眼看一生苦心研究的医术将要带进黄土,年迈的太爷常常叹息…...
1975年的秋天,随着我的出生,太爷看到了希望!
从我满月开始,太爷便天天抱着我在村前村后转,唱着我还听不明白的中医歌曲,将他毕生的心血慢慢地灌输在我稚嫩的脑海中,随着慢慢的蹒跚学步到能够四处跑着玩,跟在我后面的总是我的太爷,气吁吁的跟着我,口中喊着:“东娃子,慢点跑,小心有蜈蚣?”欢笑声在太爷的担心中四处散开。
我依稀记得三岁那年很重要的日子,村头李家的儿子不听话,李叔打了几下,结果儿子突然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出气困难,慌忙中来找太爷,太爷拽着我,向李家跑去。
到他家时,李叔的老婆站在门口,“怕是不行了,娃子脸色白的像张纸,出气困难!”
太爷说,“别急,让我看看!”
李叔儿子涛涛躺在堂屋的凉床上,看上去出气很困难,太爷切完脉,让李叔拿两口缝衣服针来,然后倒上半碗酒,将针在酒中洗了洗,在涛涛的两个手腕内侧上一点各扎了一针,然后用大拇指在胸口反复推,几分钟后,涛涛的面部有了血色,出气也顺畅。
太爷回头对李叔说,“娃子气性大,以后教育要注意方式,刚才差点就气昏死了!”
李叔点头称是,在一连串的道谢中太爷带着我回家了.回家的路上,我问太爷,为什么缝衣服的针能救人,太爷笑着说,不是针救人,是针扎了穴位救人了,刚才扎的是内关穴,这个穴位能调理胸部的气机,我手推的是膻中穴,此穴为气海,涛涛是生气后,气郁在胸中,气顺了,病就好了。
太爷用手摸着我的头问,“想不想学救人的本事?”
我说:“想学想学!问好玩吗?“
太爷笑着说:“那可不是玩的事,得好好学才能救人,不然会把活人治成死人!”
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只觉得死人可怕,看来学救人的本事是一件不好玩,而且会遇到死人的事情……
太爷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只要按照他说的学,一定能学好,而且学好后也很好玩。
听到很好玩,我便闹着要学救人的本事。
太爷爽朗的笑声响彻山谷!
太爷的医学知识也是其上辈传给他的,记得太爷说上辈人中有深悉阴阳五行八卦的先生,不仅给人
看病,还顺便帮人看风水,但长时间流传下来,也遗失了不少,现在想来,也许是几次革命将他们革怕了吧。
而最终留给太爷的只有几本医书加上一些常用的效方(也就是农村说的秘方),而太爷经过努力的继续学习和求教,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切脉诊病、药性整理、特效方剂、疾病预后、愈后调理等,但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向一个只有不到四岁的小孩灌输,还要不让小家伙感到枯燥,太爷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思索着……
1980年秋,记得我刚满五岁。
太爷带我到山上放牛,一边走一边指着山上的花花草草说,这都是药材,多好的药材啊!
我好奇地问:“什么时候开始叫我学习救人的本事?”
太爷笑着说:“别急慢慢来,你看前面那片刺藤上面一个个红红的,咱们叫‘蜂笼罐’,就好像装满了蜂蜜的小罐子,可甜了!不过表面有刺,采摘时要小心。
”
我闹着要吃。
太爷摘了一个颜色深红的,擦掉了上面的刺,掰开后扣掉里面的籽,然后将果肉放到我的嘴里,甜丝丝的,虽然水分不是很多,但真的很甜。
太爷说:“医书上将这称为金樱子,没有熟时呈青色,味道酸涩,熟透了就很甜!”
“这也是药吗?"我笑着问。
太爷看着我说,“去年你每晚尿床,后来我给你喝了几回‘甜水’不就好了?”
“可那时你说是糖水?”
太爷笑着说,“就是这金樱子煎的药水!以后可要记住了,金樱子煎的甜药水可以治疗尿床!”
“知道啦!以后你不能再骗我,将药水说成糖水。
来!拉钩!”
太爷笑着和我拉钩,然后我们继续跟着家里的老黄牛朝山里走去。
大山里的秋天随处可以看到成熟的野果,没走几步就看见前面有棵柿子树,树上的柿子已被采摘,剩下几个橘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非常诱人,太爷用树枝给我勾下来两个,我急不可耐地吃了起来,甜甜的爽滑的感觉很是舒服,太爷自己却等在地上拾满地的柿蒂把。
我说:“老爷爷,你吃个柿子吧,柿蒂把不能吃的。
”
太爷看着我,笑着说:“这可是救人的好药!”
一听说救人的好药,我便帮忙拾起来,满地的柿子蒂一会功夫就拾干净了,太爷足足用随身带的布袋足足装了小半袋。
“这东西看起来很丑,皱皱巴巴的,能治疗什么病?”
“打嗝!”
“打嗝也是病?我每天吃饱饭后都要打几个嗝,很舒服的事情,怎么会是病?”
太爷笑着看着我,“打嗝多了也是病!而且很难受!”
我将信将疑,拉着太爷的手追随我们家的老黄牛去了。
当天边的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后,祖孙俩才慢慢下山回家,玩了一下午我也睡着了,等我醒来时家里来了几位不认识的客人,其中一个女的不停地打嗝,就像老公鸡吃了蜈蚣,不停地嗝噜嗝噜,满脸痛苦的样子,太爷摇了摇半醒中的我,让我看看打嗝打多了也难受,随后太爷抓了一把下午我们拾的柿子蒂给病人,让病人回家煎水喝,病人在半信半疑离开了。
迷迷糊糊中我晚饭还没吃完就睡觉了。
第二章:童年的回忆(中)
清晨醒来,一阵香气将我弄醒了,只见太爷担着一碗鸡蛋面条让我起来吃,诱人的家伙!这可是每年过生日才能吃上的东西,一骨碌爬起来,洗把脸就吃了起来。
“为什么有好吃的?”我疑惑地问。
“昨天下午拾得柿子蒂换来的!”
“柿子蒂能换鸡蛋?今天我们再出拾!以后每天都吃鸡蛋!”我立即回答到。
太爷笑了笑,“是昨天晚上那个打嗝的病人今天早上送过来的,他的病好了!”
太爷平淡谈话让我的心灵受到冲击,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柿子蒂可以治病?为什么打嗝治好了病人却硬要感谢?看来我正按照太爷的培养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
吃完鸡蛋面条,又该上山放老黄牛了,这是老太爷晚年的一项工作,同时也顺便采草药。
到了半山腰,太爷累了,便停下来休息,一边装旱烟,一边给我讲故事。
今天讲的是太爷父亲年轻时的一段佳话,曾经讲过几遍了,但每次他都爱讲这个故事,里面有虎有龙的。
“有一年冬天,镇上的粮油商陈老爷从外地贩油回镇上卖,回来时受了寒,一到家就开始发烧,周身疼痛,因为做生意挣钱很辛苦,所以陈老爷就舍不得看病抓药,只喝了些葱姜水发汗,结果病情没有好转,躺了三天,眼看病情日渐加重,于是请来镇上的王大夫就诊,王大夫是镇里最有名的中医,看后说是伤寒入阳明,开了一副白虎汤治疗……”
“白虎吃人吗?”我插言道。
“那是方名,不是白虎。
古人用这个名是因为此方退烧效果很好,如同白虎。
”
“病人服药后烧退了,但周身骨节疼痛加重,家人急忙请镇上的陈大夫看看,陈大夫也是8代祖传中医,切完脉,叹了口气说,老爷子身子骨本身就不好,加上劳累后感受重寒,现在寒邪已深入骨髓,部分已化为热毒,寒热两种病邪交织在一起,不好治!方子也没开,摇摇头走了。
家属一听就哭了起来。
当时你老太爷正好到集上卖柴火,看到好多人围在镇上最大的粮油店前,里面传来阵阵哭声,好奇中走了进去,问问了情况,切了切脉说,别哭了,病人还有救。
于是让病人家属拿来笔和纸,开了两付大青龙汤。
三天后病人找到你老太爷,硬是要感谢他,还说他的两付药就将病人治好了,带来一大桶芝麻油,要送给你老太爷。
那年月,一桶芝麻油可是很好的东西,你老太爷硬是没有收下。
粮油商陈老爷就教你老太爷榨油的技术,现在咱们家的榨油房还是陈老爷帮忙盖的,这些年来咱们家就一直没缺有油吃......”
“看来青龙还是比白虎厉害!”我悠悠地说。
太爷笑了笑,“它们都厉害,但要用的恰当,时候不到,用了就没效。
就好比你昨天吃的柿子,如果一月前吃,就没那么好吃!”
“嗯!上月老爸摘柿子,我偷偷尝个一个,很不好吃!”
休息好了,我们该上路了,太爷拉起我追前面吃草的老黄牛去。
这时发现前面小树叶上有只小蜜蜂,跟隔壁邻居家养的一样,我忙用手去捏。
“别抓!”太爷的话刚说完,我的大拇指已被蜜蜂蜇了,一阵痒痛立即传过来,太爷忙用手轻轻拔去毒针。
顺便去怀中找药,看着大拇指上慢慢出现的小红包,我当时还以为会死呢,吓得直哭。
太爷一边安慰我,一边打开从怀里摸出的小药瓶,里面装着淡黄色的药液,太爷摇了摇,药液立即变成红黄色。
他打开瓶盖,用小树棍沾上药液涂在我受伤的大拇指上,还真快,一种凉爽的感觉让人很舒服,过了几分钟,小红包没见了,不痛也不痒了。
“太爷!这是什么药?”我好奇地问。
太爷神秘的说,“这可是咱们家的祖传秘方,你知道后可别告诉别人。
”
见我点头,太爷继续说,“这是清明节后抓到的活蜈蚣,加上雄黄,用烧酒泡一周后配制的雄黄蜈蚣酒,别看这东西,效果好着呢,咱们山里毒蚊子多,经常会被叮上,有了这药就不怕了,只要用这点上一点,很快就好了,蜜蜂蛰了也有效。
去年上山采药,被毒蛇咬伤后,要不是及时抹上这药,现在你太爷就在土里啰!”
我接过小药瓶,摇了摇,看不出里面的神奇来,但我相信太爷的话,上过月弟弟被红蚂蚁咬伤后,太爷就用过这个药治好了弟弟的伤。
“蜈蚣一定要活的才有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