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答案-山西省临汾市某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学年山西省临汾市某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
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
“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
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
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
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蕴涵着儒家
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
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
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
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
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
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
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骚》在被儒家经典
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

随着历代文人的讽诵,
儒家的思想也代代相传。

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展示了人在现实中进与退
的矛盾冲突和精神层面的取舍与延宕。

历代文人在对屈骚的解读中反观自我,在他所
处的时代中找到自己。

由此可见,“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历代能
得此传统之真义的文人,才是中国文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立足当下文学时代性、
民族性缺乏的现状,借助于对诗骚传统形成历史的梳理及再阐释和再承续,我们便可
以找回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回那使人的信念清澈明晰的真理。

(摘编自《论“诗骚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化是“诗骚”传统形成的重要环节,二者虽然并称,却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
化传统。

B.“诗骚”传统是《诗经》“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
族文脉的载体。

C.《诗》《骚》内涵丰富,都涵盖了儒家的礼乐思想、处事原则、人生观念、优秀品质、价值系统等方面。

D.诗骚传统中蕴含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的理性精神,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
的理性思维特点。

(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新时期当代文学缺少民族性和时代性的问题,提出了发扬“诗骚传统”以解
决该问题的观点。

B.文章通过“诗”“骚”不同内涵的对比,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

C.文章从社会责任、重塑国民灵魂、价值引领三个方面阐述了发扬“诗骚传统”对于当
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诗骚传统”的丰富蕴涵对历代文人产生重要影响的阐述,论证了当代文学
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品不关注现实人生,不传递社会理想,因而没有承担起文学
所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

B.当代文人如果缺少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和刚毅自省等品质,就无法成为中国文
脉与人文精神的承担者。

C.当代文学如果要成为承续中华文脉的载体,就需要在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
都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D.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当代文学应致力于“诗骚传统”当代意义的
阐释与民族性的重构。

2.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塔铺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
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

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理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
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

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

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

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

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
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

我们
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

我和
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
想到他双手一拍: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
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

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

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

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

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

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

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

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

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

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

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

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

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

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

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

李爱莲又抢过去。

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

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
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

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
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小说大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
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

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
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
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
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
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
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
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
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
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
B.折节读书折:改变
C.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D.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
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B.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
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
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①,三军出井陉②。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③。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刁斗:军中用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报警。

②井陉:井陉口,又名井陉关,唐时要塞,在今河北井陉县境内。

③取龙庭:借指誓歼敌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点明了人物身份、事件缘起、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颔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
进军的方位路线。

B.颈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意思是无论是辞凤阙还是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

C.诗歌前两联重在表现赵都督的耿耿忠心,后两联重在描写其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

D.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
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2)诗歌的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有何含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现象中的“出”与“还”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作了适当的总结。

(5)庄子在《逍遥游》中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究,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6)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了秋天的色彩变幻,突出水色山光,被人誉为“写尽
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蜀相》中诗人将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8)《将进酒》中作者以乐观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9)李煜的《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和绵绵不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
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

(1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两
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1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写琵琶女的身价很高,引来很多
纨绔子弟的追捧。

(13)李白《蜀道难》中以黄鹤也无法飞越蜀道来侧面烘托蜀道的高峻、艰险。

文中
还写到一种月下之鸟用以渲染烘托蜀道艰险的句子:________。

(14)细草微风岸,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
(15)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16)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演奏已经结束,
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1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
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8)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回忆了刘裕当年
北伐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成语,语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1)他懂得建造一座大桥是百年大计,要拿出一个好设计来,需要一个______的过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在芦山地震灾难面前,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______的战斗堡垒,他们行动迅速,
组织有力,帮助群众有序疏散,及时救治伤员,成为灾区百姓的主心骨。

(4)语文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大都思维敏捷,______,并且综合能力较强。

A.深思熟虑殊途同归无坚不摧博闻强识
B.深谋远虑异曲同工坚不可摧博闻强识
C.深谋远虑异曲同工无坚不摧见多识广
D.深思熟虑殊途同归坚不可摧见多识广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
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B.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
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
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请参照①的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

A.甲:核电站有着微量放射性,因而核电站是肮脏的①乙:既然有微量放射性的都是
肮脏的,那么有着微量放射性的大自然也是肮脏的了?
B.赫尔岑有一次参加一个晚会,晚会上演奏的轻佻音乐使他非常厌烦。

主人向他解释:“演奏的是流行歌曲。

”赫尔岑反问一句:“流行的乐曲就是高尚的吗?”主人听了很是
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 赫尔岑:②既然流行的都是高尚的,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C.甲:宗教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怎么可能不是科学呢?人们为什么崇尚科学?是因为
科学对人类有用,既然宗教对人类有用,凭什么说它不是科学?乙:③既然对人类有用的都是科学,那么石头也是科学?
四、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一只盲目的船来说,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无目标的努力,有如在黑暗中远征。


古老的谚语告诉人们,拥有目标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为实现目标而奋斗是一种多
么难能可贵的品格。

21世纪的中国,正是有这样一群有目标、敢奋斗的追梦人,他们深知美好生活要靠双
手创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惧风雨、不惧路远,在自己目标的轨道里坚定前行,以昂扬的姿态绘就着国家最生动的图景。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学年山西省临汾市某校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
【答案】
B
B
C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
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
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
A.“两种完全不同”表述错误,从文中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之处,原文最后一段为:“诗骚传统”实际上就是古典人文精神和中华民族文脉的载体;C.混淆了《诗》《骚》的内涵与“诗骚传统”的内涵两个概念,选项中所列出的是“诗骚传统”的内涵;D.“体现了先秦时期强调实际和辩证的理性思维特点”表述错误,体现这一点的是“先
秦时期的中华人文精神”,相关内容在原文第三段。

B.“突出了‘诗’中所蕴含的中华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作用”表述错误。

文章
开篇“诗”“骚”的不同内涵的作用是对“诗骚传统”进行界定。

C.文章并没有论述在“艺术形式”方面传承发扬“诗骚传统”。

2.
【答案】
C
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

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
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
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
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
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
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与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
C.“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
描写。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体现出爹对儿子的爱,为了找复习资料徒步一百八十里,而“满有信心”的语言,也表现出他的自信倔强;“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
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
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体现出
父亲的坚强;
这篇小说用大量篇幅写了父亲找资料之前和找到资料之后的事情,但并未交代父亲寻
找资料的过程,这样故意留下部分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根据原文第㉟段“我
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
破了,那是一只血脚”可知,对父亲“血脚”的直接描写也侧面表现了他寻找资料的不易,表现了父亲对子女的关爱。

小说以第一视角叙事,在“我”的视角叙述下,是不清楚父
亲寻找资料的过程的,这样也合乎情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答案】
D
D
B
①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②(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

参考译文:
方山子、黄州一带的隐士,仰慕汉代游侠朱家,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就改变志趣,想以此来驰名当代。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

住茅草屋,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毁坏
书生衣帽,没有人认识他,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正巧碰见了他,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方山子也很惊讶。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继而仰天大笑。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是酗酒任性,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我在岐亭下,身藏两箭。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未能射中,一箭射中飞鹊,自认为是一代豪杰,但是一股英气勃
勃的神色,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假如他能置身官场。

他原本家在洛阳,可与公侯之家相
同了,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

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
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常常假装疯颠,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